王彥林, 樊真真, 李路云
(河北工程大學 管理工程與商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扶貧工作越來越重視,扶貧資金的投放力度不斷增強。但某些貧困地區(qū)在扶貧資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現象,這就要求加強扶貧資金績效審計。隨著大數據、區(qū)塊鏈等新型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扶貧資金績效審計有必要充分利用這些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審計工作的科學化、準確化和有效化。
扶貧資金在扶貧工作中起著支柱性作用,主要表現為教育衛(wèi)生扶貧資金的兜底作用、產業(yè)扶持和小額信貸資金的撬動作用、各項財政資金的固本作用。近年來,隨著扶貧資金投入的不斷增加,國家對扶貧資金的監(jiān)管也越來越重視,對國家扶貧資金進行績效審計成為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保障。
考察當前扶貧資金審計現狀不難發(fā)現其如下特征和趨勢:一是大數據等新型信息技術的應用。近年大數據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績效審計工作開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審計質量。在大數據技術環(huán)境下,部分地區(qū)審計機關不斷創(chuàng)新審計方法及審計理念,實現審計工作重點的轉移,即將傳統的審計模式向信息化數據建設平臺轉變,在大數據信息管理平臺的基礎上打造集約化審計開發(fā)運營中心,并實現數據互聯互通,推動了扶貧資金的管理規(guī)范化和使用合理化。二是扶貧資金審計方式的多樣化、系統化。相關審計機關通過專項審計、全過程跟蹤審計、后續(xù)審計等方式,對扶貧項目的立項、實施、驗收等環(huán)節(jié)開展了有關財務收支、財經法紀和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審計,采用“上下審,交叉審”等系統化方式抽查扶貧資金使用情況,全面了解貧困對象,對貧困地區(qū)開展審計工作。三是扶貧資金績效審計既重點突出又全面覆蓋。相關審計部門將重點放在產業(yè)扶貧、就業(yè)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教育脫貧、醫(yī)療扶貧等方面的同時,更加注重審計扶貧政策落實情況、資金使用情況以及后續(xù)政策落實的實際效果、資金使用和項目運行的實際成效,從而實現扶貧項目績效審計的全面化。
近年來我國政府加強了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工作,但在審計過程中存在部分扶貧項目不符合扶貧要求、扶貧政策并未完全落實、審核不嚴等現象,導致了資金的閑置浪費,扶貧人員虛報工作進度、數字造假以及騙取資金等現象也時有發(fā)生。這些問題不僅影響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而且也會影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的工作成效。與此同時,審計工作本身還存在諸多問題,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扶貧資金績效審計的重點是加強扶貧資金的監(jiān)督管理,確保扶貧資金得到有效利用。但是,從近幾年開展的扶貧資金審計工作來看,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并未受到充分重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審計工作仍然側重于財政財務收支審計。近年來,審計人員大多把審計工作的重點放在評價扶貧資金的投放、運用和管理情況的真實性、客觀性、合規(guī)性上,對于全面評估某一貧困區(qū)的扶貧項目成效而實施的績效審計工作卻涉及較少。雖然整體成效評價方面的問題在財政收支合規(guī)性審計中也有涉及,但其對相關扶貧項目進行的有關經濟性、效率性、效益性等方面的綜合評估分析仍然比較淺顯。二是扶貧績效審計相關的法律準則仍不完善。當前我國審計工作的開展還是依據《審計法》《審計準則》等,然而這些法律準則并未對扶貧資金績效審計的相關工作予以規(guī)定,無法具體有效地指導扶貧績效審計工作。雖然國家在2017年和2018年先后印發(fā)了《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評價辦法》、《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辦法》,但是這兩個文件僅規(guī)定了扶貧資金績效評價和管理辦法,沒有對績效審計相關行為進行具體規(guī)范和指導。審計工作中缺乏具體性和針對性的操作指南,使得績效審計范圍的界限不夠明確,在進行審計人員職責劃分過程中容易產生審計漏洞,導致不能完全實現審計的預期目標和效果。
一是審計方法不能滿足當前審計工作的發(fā)展需求。傳統的績效審計習慣于使用抽樣審計的方式,運用數理統計的方法推斷總體水平,然而這樣對審計工作的開展并不全面。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大數據技術加大了對全面審計中重要數據逐一分析的可能性。但在實現傳統審計方法向大數據審計方法轉變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挑戰(zhàn)。首先,在大數據背景下進行全面績效審計時,審計人員如何在較短時間內從龐大的數據庫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其次,在大數據審計中,獲取的審計信息大多是電子數據信息,這些信息的來源具有不確定性,無法對其真?zhèn)芜M行辯證,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審計取證過程。最后,由于大數據信息技術尚未完善,企業(yè)運用大數據審計技術存在著數據失真與泄露等方面的風險。二是當前的審計軟件系統難以適應現代化信息技術。扶貧資金績效審計的主要目標是將扶貧資金落到實處以發(fā)揮最大效用。但是,目前一些審計軟件系統難以適應大數據應用平臺,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另外,在整個大數據分析系統中,主要是針對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的數據進行處理、挖掘和分析,但這兩類數據的復雜性使得傳統的審計軟件系統難以達到數據處理的預期要求。因此,相關技術人員就需要在審計工作中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研發(fā)出適合各類數據特征的審計軟件系統。
從我國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的發(fā)展現狀來看,復合型的審計人才一直處于短缺狀態(tài)。一是大多數審計人員知識結構薄弱。一直以來,人們思維模式中的審計工作仍然是以財經、管理類等專業(yè)知識為主,因此審計機構中的工作人員大多是經管類專業(yè)出身。然而隨著審計工作的不斷深化,一些審計工作還涉及到建筑財務、工程造價、計算機等各類內容,審計職能從以監(jiān)督為主向監(jiān)督和預防并舉轉變,使得審計人員的專業(yè)現狀與審計工作發(fā)展的現實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各個地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性,審計機關中工作人員的專業(yè)結構也略有差異,例如根據201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審計廳網站中的人力資源管理數據顯示:審計機關中財經類專業(yè)人員占61%,土木工程建筑類專業(yè)人員占14%,法律類占6%,計算機類占3%,其他專業(yè)背景占16%。其中具備計算機、土木工程建筑、法律類專業(yè)背景的審計人員相對較少,這與現代扶貧審計的發(fā)展要求并不適應,特別是在信息化建設迅速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對于諸如績效審計、資源環(huán)境審計、計算機審計等較高層次的審計工作項目,審計隊伍并不能滿足其審計需要。二是審計人才隊伍力量薄弱。對于政府績效審計的發(fā)展,我國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起步較晚,審計人員對績效審計工作的研究和經驗積累較為匱乏,大多數審計人員的專業(yè)知識背景仍不完備,具備專業(yè)技術資格的審計人員仍然較少。根據2019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yè)發(fā)展統計公告及財政部統計數據顯示:具有各類專業(yè)技術資格人員占工作人員總數的80.1%,其中高級資格人員占2.64%,中級資格人員占18.6%,初級資格人員占42.8%,具備較高專業(yè)技術資格的人員仍然較少。隨著政府對扶貧資金績效審計的要求越來越高,審計項目任務越加復雜繁重,一般專業(yè)技術水平的審計人員很難滿足當前審計工作的需求,甚至會影響到審計質量和工作效果,因此大多數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和專業(yè)技能亟需更新和拓展。
扶貧資金績效審計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為審計對象提供科學合理的決策依據。對比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與預期目標之間存在的差距,及時找出政策實施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從而完善相關政策能夠為審計決策提供更加精準的參考依據。首先,就目前狀況而言,該領域尚無規(guī)范性指導性文件,學者們的相關研究也不夠完善,如呂聯盟(2019)在研究陜西省扶貧資金績效審計評價中,運用平衡積分卡構建了一套包括社會、經濟、管理、生態(tài)績效四個維度的評價指標體系,但這套理論仍然缺乏嚴謹的理論支持和實踐的檢驗。同時由于扶貧績效審計對象的差異性,權衡審計對象各項指標的準則也很難達成一致,甚至同一類項目會有不同的權衡準則,導致績效評價結論的差異化。另外,在一些項目實施過程中,部分地區(qū)審計機關過于注重定性指標的評價,即項目執(zhí)行過程獲得的預期社會效益,然而社會效益自身不能通過具體的數值來權衡,這就使得定量指標的運用往往被忽視,從而對構建全面的綜合指標體系造成一定影響。其次,扶貧績效審計評價缺乏規(guī)范的參考指標體系。在績效審計評價與指標體系建立工作中,我國仍然停留在初步探索階段,雖然大多數地區(qū)的績效審計工作井然有序地進行著,但其綜合評價體系仍不健全,無法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給予實質性的指引和建議。最后,缺乏界定扶貧開發(fā)項目成果方面的文件指南。對于如何開展扶貧績效審計工作,應該怎樣設計評價指標,評價哪些方面,都還處于理論探索階段,并未進行實踐檢驗。
扶貧資金績效審計能夠及時發(fā)現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隱患,進行糾錯查漏,降低扶貧資金運行風險,保證扶貧資金安全運行。針對上文所述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存在問題,可采取如下對策。
加強扶貧績效審計工作是政府賦予審計機關的重要使命。審計部門應該強化對扶貧資金績效審計的思想認識,樹立創(chuàng)新型審計理念和系統性思維,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培訓講座、網絡宣傳,學習績效審計專業(yè)知識等,強化績效審計意識,促進審計思維模式的創(chuàng)新,循序漸進地將績效審計創(chuàng)新理念融入到審計實踐工作中。我國扶貧資金績效審計相關法則中雖提及了部分相關內容,但針對不同項目、不同地區(qū),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如何開展具體的審計工作,如何做出科學有效的評價結果等這些均未給出明確的規(guī)定。因此,政府應該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加強制度建設,明確扶貧資金績效審計的范圍、目標和標準,在立法層面對扶貧資金績效審計進行規(guī)范,結合各地區(qū)的不同情況建立適應本地區(qū)的地方性法律法規(guī),研究并制定系統性、操作性較強的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制度和操作指南,確保在進行績效審計工作時有法可依,有理有據。
審計部門應順應大數據時代的發(fā)展,將符合貧困標準的群眾信息進行電子存檔和歸類,利用大數據審計平臺創(chuàng)建審計專項數據庫,并及時更新扶貧數據,從而使扶貧工作實際效益的分析和評估更加科學準確。因此,一方面審計部門要積極創(chuàng)新審計技術,加快對信息化、人工智能等先進審計技術的學習,實現審計模式數字化發(fā)展。全面推進審計工作的數字化進程,把數字技術應用到審計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逐步建立并完善扶貧審計的數據共享平臺,促進跨領域、跨地區(qū)之間扶貧審計信息的交換和共享,及時察覺潛在風險,從而促進扶貧資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積極改進扶貧績效審計方法。審計部門應在進行現場審計之前完成數據分析,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采集、挖掘和處理以獲取準確、有效的信息,突出審計重點,有效避免全面鋪開“撒網式”審計的費時、費力、低成效問題,從而推動績效審計方式由計算機審計向審計信息化轉變。
隨著審計形勢的不斷變化,審計職能的逐步深化,審計工作對審計人員的勝任標準也在逐漸提高。大數據環(huán)境下的扶貧審計工作不但要求審計人員具備各方面的專業(yè)知識,還需要掌握計算機技術,從而能夠有效利用大數據平臺下的審計資源。首先,應鼓勵審計人員參加各類職稱考試,提升審計人員的業(yè)務能力,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并提高對優(yōu)秀員工的福利待遇,提高審計人員參加各類職稱考試的積極性。其次,有針對性地選拔一批計算機、工程造價、建筑財務等方面的優(yōu)秀人才,優(yōu)化審計隊伍結構,加強綜合性人才的培養(yǎng),推動審計人才隊伍建設。最后,一方面要不斷創(chuàng)新大數據審計理念,完善多層次、全方面的大數據人才培養(yǎng)體系,促進審計人員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心態(tài)學習并掌握大數據先進理念,提升運用大數據開展審計工作的能力素質。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大數據審計教育培訓和學習,不僅要對審計人員進行理論知識的培訓和指導,而且更要對審計人員進行實操訓練,掌握常用的電子數據審計方法,由于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更新速度快,審計機關開展培訓的速度要緊跟信息技術的變化。
扶貧資金績效審計中最關鍵的是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它能夠為審計人員提供科學的評判依據,將審計信息的篩選變得更加條理化、系統化、規(guī)范化,使得審計人員開展審計工作時更加有理有據。首先,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從審計對象出發(fā),緊緊圍繞審計目標,選擇關鍵指標突出扶貧績效審計的重點,以有限的審計資源達到審計目標。在選擇績效指標進行評價時,應當充分考慮審計對象的實際情況,通過定性、定量指標共同分析,確保績效評價的全面化。其次,擴大績效評價范圍,合理分配審計資源。在精準扶貧績效審計中,如果僅關注經濟效益的評價分析,而忽略了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則會導致最終評價報告缺乏客觀性、真實性。精準扶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扶貧資金績效審計的過程中,審計人員不僅要關注經濟效益,更要加強對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的評價,這樣才能得到更加真實客觀的評價結果。最后,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扶貧信息評估系統,對貧困人口的認定、貧困地區(qū)的經濟變化、扶貧資金的管理和使用等評估指標進行系統化管理、全方位實時調控,及時更新脫貧動態(tài),實現貧困信息的動態(tài)化監(jiān)管。
扶貧工作是一項艱巨的攻堅任務,也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確立的重大戰(zhàn)略??冃徲嫻ぷ鞯母灸康氖潜U险嬲毨У娜双@得政府扶持,提高生產生活質量,把扶貧資金用到實處。隨著扶貧工作的推進,扶貧資金績效審計逐漸成為扶貧工作中的一項重要環(huán)節(jié),實現扶貧資金管理的制度化、系統化,達到不同系統之間數據信息的共享化,已成為當前環(huán)境下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在今后審計工作的發(fā)展過程中,應當精準把握當前國家對扶貧工作的要求,針對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優(yōu)化,將先進技術與審計工作相互融合,促進審計工作有效開展,實現對扶貧資金的有效監(jiān)管,保障扶貧資金可以真正用于貧困人群,幫助他們脫離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