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莊子的生態(tài)美學思想

2020-12-20 15:41
關鍵詞:天地莊子萬物

徐 良

(青島大學文學院,山東青島266071)

莊子的時代,雖然沒有生態(tài)一詞,沒有我們現(xiàn)代意義的美學和生態(tài)文明,但莊子學說包含著豐富的生態(tài)思想,甚至說全部的莊子哲學都可以從生態(tài)學出發(fā)得到把握。他的哲學以“生”為主題,以“和”為根本,以“自然”為宗旨,以“自由”為方向,以“快樂”為目的,孕育了中國美學和生態(tài)思想的主體內(nèi)容,體現(xiàn)出強烈的審美精神和審美意義,并由之成為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

一、自然生態(tài):天不產(chǎn)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

莊子是中國生態(tài)美學的奠基者,也是古代中華生態(tài)思想承前啟后的集大成者。他一方面繼承了老子“道法自然”〔1〕的思想理念,在老子的基礎上展開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莊子又吸納了《周易》美學的生態(tài)思想,使其認識得到顯著的拓展與升華。《周易》關于“天地之大德曰生”〔2〕;“天地絪溫,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3〕;“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shù)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4〕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響了莊子,并促進莊子將這種自然思想向系統(tǒng)化、生態(tài)化和實踐化方向發(fā)展。

從莊子關于“生”的大量詞匯和概念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其生態(tài)思想的脈絡和意蘊。生物(《逍遙游》);生有、生無、生陽(《寓言》);生物、生理(《天地》);生生、生死(《知北游》);并生、方生、死生(《齊物論》);群生(《馬蹄》);皆生(《駢拇》);悅生、外生(《大宗師》);正生、眾生、益生(《德充符》);物生(《人間世》)、全生、養(yǎng)生(《養(yǎng)生主》);人生(《胠篋》);長生、自生(《在宥》);窮生、天生、由生(《天地》);循生、叢生(《天運》);知生(《繕性》);未生、所生、若生、寧生(《秋水》);俱生、無生、有生、生生、復生(《至樂》);達生、存生、德生、更生、死生(《達生》);水生(《田子方》);新生、本生、相生、胎生,卵生、生生、天地生(《知北游》);草生、形生、必生、衛(wèi)生、汝生(《庚桑楚》);害生、怒生(《外物》);易生、尊生、傷生、棄生、重生(《讓王》);獨生、所生(《天下》)等等。這里所提及諸多的“生”之詞,表達了不同的生之“態(tài)”;而不同的“生態(tài)”,又構成了不同的“生態(tài)”概念;由不同的“生態(tài)”概念出發(fā),莊子構建了獨特的“生態(tài)”命題,這些“生態(tài)”命題展示出莊子豐富活潑的“生態(tài)”思想。莊子也由此構建起其充滿活力的龐大生態(tài)系統(tǒng),將其命之為“天地”,也即“自然”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在莊子那里,“天地”是萬物之總名,“自然”之總稱;“天地”是萬態(tài)之總括,也是萬形之總述;同時,“天地”也是宇宙之稱謂,萬法之總則。在莊子的哲學里,不同的時態(tài)下,“天地”有不同的含義;而不同的物態(tài),“天地”也以不同的面目出現(xiàn),顯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然而,不論時態(tài)千差萬別,不論物態(tài)千變?nèi)f化,萬物從“天地”,萬有歸“天地”;萬態(tài)順“天地”,萬法尊“天地”的精神始終如一,始終不變。因此,“一”而“不一”,“易”而“不易”就成了“天地”的本體特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莊子的“天地”,既是本體論的,也是認識論的;既是“萬有”論的,也是“生態(tài)”論的;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傊瑥纳鷳B(tài)學的立場來看,莊子的“天地”就是“生態(tài)”的總架構,“物態(tài)”的總概括。萬象歸天,萬物歸地;萬態(tài)合一,萬法為一是“天地”的本質屬性。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脩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于大順。〔5〕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于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為哉!〔7〕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9〕

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道也。〔10〕

天不產(chǎn)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11〕

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qū)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12〕

莊子上述關于“天地”的觀念,從多個方面提供了其“天地”思想的精華,可以概括闡述如下:

第一,天地為無。泰初有無,無為天地。這是宇宙論的認識。從時態(tài)方面來說,天地誕生之初為無;從物態(tài)方面來說,天地出之于無。無生天地,天地生萬物;萬物萬形,萬形萬有;萬有自然而成,天地不有而有,所以天地以無有為有。另一方面,天生萬物,地育萬態(tài),萬態(tài)萬德,無以概括,無以表達,總歸無名。所以,天地以無名為名。無名不名,無有不有,乃天地的本體特征。

第二,天地為一。天文地理,皆原于一;天地萬法,皆歸于一。這就是自然,道法自然,深根寧極。一之所起,萬物皆生;一之所出,萬態(tài)皆成。這即是莊子的自然之道德。天循道而為,地放德而行,同為自然。所以說,萬物一體,總歸天地自然。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這“一”,就是萬物之根,萬態(tài)之源?!耙弧倍灰?,掌握了這個“一”,理解了這個源由,就能無所不及,無所不為,“我”就能天地與天地并生,與萬物與為一。所以,莊子要我們“與天地為合,同于大順”。

第三,天地為本。天有所生,地有所成,皆原于本。萬態(tài)有源,萬物有根,萬法有由,皆原于本。其本為天,其本為地。萬象廣大配宇宙,萬物日新配四時,萬態(tài)變化配日月,萬法真理配道德,都在于乘天地之正,明天地之性,處天地之和。所以說,“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

第四,天地無為。天“道”無為,天“德”無情?!盁o為者,萬物之本也”〔13〕。天地的最大特性就是無為,天地之道的根本屬性也在于無為。天地無為才自然,天地無為才和諧,天地無為才無不為。所謂無為,就是遵循天地自然之規(guī)律,將人為的干擾和破壞降至最低;就是讓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其自身的法則演化,摒棄一切人化的手段,排除所有勝物奪物、傷物害物的行為,做到順物而自然,自然而天成,使物自喜,與物為春,葆光互照。莊子要我們絕圣棄智,絕仁棄義;摒道德而去忘知,除人欲而革私念,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此。因為無為,“天不產(chǎn)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因為無為,天才得以清,地才得以寧;因為無為,天才能和同萬象,地才得并包萬物。所以,我們要“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薄?4〕。

第五,天地無私。無私,則無不見;無情,則無不容;無德,則無不得。世間之無私、無情、無德者莫過于天地。天地的本質在于無私,因為“天無私覆,地無私載”〔15〕,它才能育萬物而不自慮,雕萬形而不自悅,成萬象而不自得。無為而無不為,不得而無不得,不成而無不成,這是自然之大道,天地之大德。所以說,“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道也”。我們要“從然以天地為春秋”〔16〕,與陽同波,與陰同德;與日月參天光,與宇宙明天志。

第六,天地大德在于“生”?!吧鷳B(tài)”,其態(tài)在生,其本也在生。不生則無其態(tài),不生也無其成。因此,生是其本質特征,生生不息是其根本的魅力所在。天地是萬態(tài)的總構,同樣秉承了這一特性。天地之存在跟其他存在最大、最顯著的區(qū)別就是“生”,因其“生”,萬象成,萬物長;因其“生”,陰陽和,四時序;因其“生”,百花開,百鳥唱??傊赵滦浅?,山高水長;森林江河,大漠高原等等,萬千物態(tài)、千萬生態(tài),皆因天地而生,皆因天地而成。“生”,是天地最高的“德”;“生”,也是天地最大的“德”。“天無不覆,地無不載”〔17〕。無“生”,則無廣闊天地;無“生”,也無萬千物態(tài)。天地之“生”在自然,自然而然,無所不然。這既是天地之“道”,也是天地之“德”。所以說,“道法自然”,無往不然。這是莊子生態(tài)思想的核心理念。

第七,天地常態(tài)在于“和”。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本曰“和”。“生”是根本,“和”是常態(tài)?!吧蹦恕昂汀保昂汀奔础吧?;無生不和,無和不生。二者互為依據(jù),互相確證,互相循環(huán),構成蓬勃的和諧生態(tài)鏈,促發(fā)茁壯的生態(tài)世界,光華燦爛,美麗動人。對于天地來說,和是常態(tài),不和即反常,反常必亡。沖突與對抗,僵化與爭奪,都是不和反和的現(xiàn)象,都將導致衰亡。天崩,星落;地裂,物陷;海嘯,岸危;水漫,人逃;火起,鳥亡等等,都是和之反常,都是不和的種種表現(xiàn)。因此,尊生即尊和,重生即重和,愛生即愛和。和生即和德,和生即和道。與道為一,即是和生同體,也即和生同我。物我同一,乃天道之和,地道之和?!昂汀?,是生之法寶,也是生之道德。所以,莊子要我們“和天鈞”“和天倪”“以天合天”〔18〕,而不“以人合天”。這,就是莊子生態(tài)思想的本體理念和本體法則。

那么,“生態(tài)”之和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我們又該如何“和天鈞”“和天倪”,達到“以天合天”的境界呢?莊子對此又是怎樣安排與倡導的呢?

1.“磅礴萬物以為一”〔19〕。磅礴在這里有三層含義:一是混同,混合,混成;二是蓬勃、茁壯、澎湃;三是集合、激越、壯闊。所謂磅礴萬物,就是生態(tài)的萬千景象,氣勢磅礴,壯闊激越的運動狀態(tài)。磅礴不是靜美,是氣象萬千、氣勢澎湃的壯美。萬物即萬有,萬態(tài)萬姿、萬物萬象,如果萬千氣象能蓬勃壯闊地凝聚集合為“一”,那么其“生態(tài)”就是壯麗的,就是美?!耙弧笔呛偷慕Y果,是和之總稱,即萬態(tài)萬姿、萬物萬象和同集合為一個整體,莊子把這個整體稱之為“一”?!耙弧奔匆磺?,一切即“一”。這“一”就是“道”,其“和”就是“德”。意謂萬態(tài)和一,萬象歸一,萬法合一,和同于“道”,和順于“德”。所以,莊子要我們開天合德,全形復精,“與天為一”〔20〕。

“磅礴萬物以為一”是莊子對生態(tài)運動和生態(tài)結構的總體把握,是其生態(tài)思想的總體理念。它既是哲學的思考,也是審美的要求;既是對生態(tài)環(huán)境自身屬性的尊重,也是對生態(tài)現(xiàn)象規(guī)律的確證,極具啟發(fā)性和指導意義。其一,它表明莊子的生態(tài)思想具有強烈的系統(tǒng)論價值。莊子在認識自然生態(tài)、理解自然生態(tài)、把握自然生態(tài)時,從來不是支離破碎的,從來不是條條框框的,他總是在天與地的總體框架內(nèi),在自然宇宙的大結構中,循著自然的運動規(guī)律,順著天地的演變秩序,去觀察、去歸納。這和莊子哲學的形而上學與本體論立場是一脈相通的,或者說莊子的生態(tài)思想,就是其哲學思想與哲學立場的貫徹,也是其審美理想的貫通。所謂“萬物以為一”,所謂“與天為一”都是一種系統(tǒng)的、整體性的生態(tài)要求,也是一種系統(tǒng)的、整體性的思想把握,具有濃郁的本體論色彩,前瞻超前,價值無限。其二,莊子的生態(tài)思想具有強烈的運動性和結構性特征。莊子生態(tài)以“一”為結構,以“磅礴”為運動形式,顯現(xiàn)出自然生態(tài)茁壯的生命活力,系統(tǒng)的運動力量。它提示我們,任何破壞生態(tài)平衡、損害生態(tài)結構、干擾生態(tài)規(guī)律,都是傷物害己、損生害生的行為,都是違背自然之法則、生態(tài)之道德的乖戾做法,都是應該否定的。所以,他要我們“德配天地”〔21〕。唯如此,才能天長地久。其三,莊子的生態(tài)思想始終以“和”為“德”,始終以“和”為“美”。莊子的自然世界,從來都生機盎然;莊子的生態(tài)世界,從來都活潑繁盛,始終富有生命意味,充滿了生命力量,是一個獨特的“這一個”,與人葆光互照,光彩互映。因此,莊子總是滿懷熱情,從審美的立場去擁抱自然、肯定自然、贊頌自然。投身自然,關注生態(tài),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和諧的生態(tài),宜人的環(huán)境是人類幸福生活的條件,莊子切身地對那些反和諧、反自然的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之辭,予以猛烈的批判。所以,他要我們悅生益生、重生尊生,而不是害生傷生、奪生死生??傊?,居宇宙、和天地、向自然、親生態(tài)是莊子崇高的生態(tài)審美理想。

2.“莫之為而常自然”〔22〕。“為”可分兩種:一是人之“為”,二是天之“為”。人之“為”循“人道”;天之“為”循“天道”。人之“為”以人為目的,人之欲、人之私,人之需、人之情會濃郁地滲透其中,往往會干擾自然生態(tài)的演變規(guī)律,剝奪自然生態(tài)的運行法則,強制性要求自然生態(tài)服從于人,莊子稱之為“有之為”。天之“為”循自然法則,無私欲、無偏見;無概念、無功利,和陰陽、順四時;不有而成,不德而得;莊子稱之為“無之為”。有為為之之謂人,無為為之之謂天;人道有為,天道無為。這是人與天,人為與天為,人道與天道的根本區(qū)別,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態(tài)理念。

莫之為,就是不要人為,不要人為地將人的私欲、人的需要、人的意志強加于自然,破壞生態(tài)的平衡,干擾自然的規(guī)律。常自然,就是尊重自然之常態(tài),尊重自然之規(guī)律;法自然之道,循自然之德;適來順時,適去順物;自然天成,和同為一。這樣,“和”就居于核心地位。很明顯,莫之為就是不爭,不爭即“和”;常自然就是順天而為,也是“和”,兩“和”相合,即是天作之合,就是美,也即無規(guī)律的合規(guī)律,無目的的合目的。

在莊子看來,人為是小為,天為是大為。大為閑,小為攖;人為為小,天為為大。小人小為,大人大為。那些懂得自然之道、順天而行的人,莊子稱其為大人、天人,所以“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23〕。很明顯,這里的“大人”,就是握有生態(tài)真理的天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3.發(fā)乎天光,物見其物。獨任自然,離俗絕塵,與物為春謂之天光。天光是自然之精神,自然之靈性的高度體現(xiàn)。天光出,萬物照;天光明,萬物生。人見天光,曠然容物,任樸而直前;物見天光,欣欣向榮,傲然而自放。這樣,怡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美麗的自然世界放射出絕俗的自然光華,舉世矚目。莊子是這樣說的:

宇泰定者,發(fā)乎天光。發(fā)乎天光者,人見其人,物見其物。人有脩者,乃今有恒;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人之所舍,謂之天民;天之所助,謂之天子。〔24〕

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天地交而萬物通謂之泰。如果宇宙意識,自然精神成為絕對主體、發(fā)揮決定性作用,即名之為謂“宇泰定”。宇泰定,天道穩(wěn);天道穩(wěn),天門開;天門開,天光出;天光出,萬物靈,并立刻達到純?nèi)还饷鞯闹镣饩辰?。這里,一切都被天光照耀,靈臺頓覺霞光燦爛。萬物放光,輝耀四射;萬眾沐浴,激情蕩漾;人見其人,曠然清澈;物見其物,不俗絕塵。所謂人之舍,就是天之境;所謂凡人,就是天民;所謂世人,就是天子。天地因此而燦爛無比,世界因此而光明無限;人因此而幸福吉祥,物因此而價值超群。在這至美的生態(tài)世界,“人化的自然”被最大限度地完成了,自然生態(tài)的審美功能被最充分地釋放出來了,人最大限度、最自由地成為自然之子、天之驕子,人完全陶醉了,人的精神和自主意識就此被恒定地設置了……

二、人的生態(tài):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

人的和諧生態(tài),是莊子生態(tài)美學思想的又一重要內(nèi)容。人的“生態(tài)”主要包括人的“身態(tài)”和“心態(tài)”兩部分,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它主要針對個體的人、人的具體存在而言,人生和諧,快樂幸福,是這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最高理想。然而,生命節(jié)奏的不平衡,人身“生態(tài)”的不和諧,會嚴重影響人們的生存質量和發(fā)展境界。莊子為此給定的答案是“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25〕。莊子從身之真、心之樂、身心之和諧三個方面來進行把握。

人的生態(tài)跟自然生態(tài)有很大不同,因為人的存在不同于自然存在。一方面人具有自然屬性,表現(xiàn)為自然存在,即完全以自然規(guī)律、按自然要求存在,人直接就是自然物,這是人的第一屬性;另一方面,人同時還具有社會屬性,表現(xiàn)為社會存在,即完全以社會規(guī)律、按社會要求存在,人成為社會存在物,這是人的第二屬性。普通意義上的人,自然屬性是基礎,社會屬性是規(guī)定;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結合統(tǒng)一構成人的本質。因此,就其現(xiàn)實性來看,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種社會存在。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人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遠比自然生態(tài)復雜得多。因為社會屬性、社會功能居于主導地位,人類社會的各種因素包括文化、傳統(tǒng)、宗教、歷史、科學、經(jīng)濟等方方面面的內(nèi)容,都可能影響并制約著人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和諧與平衡。但總起來說,身與心的和諧平衡,構成了“人”自身生態(tài)的主題。而莊子,也在這些方面給我們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

1.謹修而身,慎守其真。人的“生態(tài)”與“身態(tài)”至關密切。身是生命的載體,也是“生態(tài)”的載體。“身”不安,則“心”不定;“身”不樂,則“心”憂愁;“心”憂愁,則生無適。由之,會引發(fā)人生的種種矛盾與沖突,導致人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處于激烈的不和諧、不平衡狀態(tài),人們的幸福感與愉悅性陡然下降,并產(chǎn)生一系列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

一般來講,由“身”所引發(fā)的“生存”矛盾和“生態(tài)”問題,多與人的客觀“生存”環(huán)境、客觀“生態(tài)”質量和人生價值觀念有關。不同的生存要求、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不同的“生態(tài)”質量,往往使“身”經(jīng)受著不同的考驗和沖擊,如果超過“身”的承載能力和發(fā)展能力,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必定處于矛盾與沖突狀態(tài);反之人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將以和諧的面貌出現(xiàn),人生將由此獲得巨大的快樂感和幸福感。

莊子認為,這一問題的解決,關鍵在于安“身”。如果立“身”于和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投“身”于適宜的生存狀態(tài),使其擁有高質量的發(fā)展水平,釋放出巨大的自我力量,展示出強勁的生命活力,人生何患其疾?“生態(tài)”何以不美?所以關鍵在于“修身守真”。

謹修而身,慎守其真,還以物與人,則無所累矣。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26〕

莊子給出的答案就是自然,就是真,即不違背人“身”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在莊子看來,修身守真,定心和道,明志于德而任天行,求諸己而不外于人,是安身立命、獲取人身“生態(tài)”和諧愉悅的最佳選擇。

莊子通過漁夫與孔子的寓言,非常清楚地揭示了這一真理??鬃右蛟僦鹩隰敗⑾髹E于衛(wèi)、伐樹于宋、圍于陳蔡,非?;炭?,不得其解,求教于漁夫,漁夫告訴孔子:你審仁義,察同異,觀動靜,適受與,理好惡,和喜怒……,東奔西忙,周游列國,到處碰壁,就像一個討厭自己影子的人,越是討厭,越是奔逃,可結果影子始終追隨著你,你想過這個原因嗎?如果你“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影子不就沒有了嗎?禍端不就免除了嗎?你所有的矛盾和苦惱,就在于不能修身守真,不懂得如何安身立命,因此你的一切努力都是瞎折騰,勢必不能和諧安寧。

2.得而不喜,失而不憂。人的生態(tài)與心態(tài)有很大關系,在很多情況下,生態(tài)往往取決于心態(tài)。心態(tài)和,則生態(tài)樂;心態(tài)平,則生態(tài)寧;心態(tài)病,則生態(tài)惡。莊子“得而不喜,失而不憂”這一命題,就是針對人的心態(tài)而言的。“心態(tài)”問題是莊子“生態(tài)”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在思考人的“生態(tài)”問題時,莊子往往把“心態(tài)”居于突出的位置,他特別追求“心態(tài)”的和諧、寧靜、愉悅與快樂,甚至將其置放于整體思想的核心。其“至樂無樂,至樂活身”的美學思想即源于此。

莊子把人的心靈命名為“天府、靈府”,統(tǒng)攝自然萬物,天地道德。人有靈府,與物為春,內(nèi)外兼通,窮盡無際;天府葆光,天地和暢,其生也光明,其死也燦爛。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和美學關于心靈與精神的許多思想、諸多命題,都源于莊子;在中國哲學和美學史上,是莊子首次對人的心靈與精神展開系統(tǒng)的研究闡釋,并由此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結構和審美意識形態(tài)。我們可以從莊子關于“心態(tài)”的許多詞匯就可尋到軌跡,如:常心、中心;用心、生心;無心、有心;以心、于心;虛心、復心;游心、順心;苦心、怒心;拊心、憐心;靜心、灑心;修心、執(zhí)心;患心、惼心;謬心、剖心;怵心、忘心;刳心、溺心;事心、鐃心;病心、損心;民心、人心;一心、二心;語心、忮心;當心、捧心;解心、白心;心齋、心居;心志、心意;心醉、心知;心術、心徹;心有、心無;心樂、心悲;心靜、心悅;心服、心應;心和、心閑等。

心和于身,生樂;心悅于物,物美;執(zhí)心于德,道應;游心于天,神通。這樣的交通和睦之態(tài),是最美的“生態(tài)”,這樣的人莊子稱之為“至樂”之人、這樣的美莊子稱之為“至樂”之美。因其順天理,行五德,應自然,調(diào)四時,和萬物,無所不及,所以名之為“無極”之樂、“天和”之美。

莊子通過北海與河伯的寓言,告訴我們:

是故大知觀于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途,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27〕

河伯匯百川之水,納百涇之流,浩浩蕩蕩,不謂不大,不謂不廣,自以為天下之美盡在自己,可來到北海,茫茫無際,不見水端,始知自己渺小,其心態(tài)受到很大沖擊,方能接受北海的上述觀念??梢?,“心態(tài)”與“生態(tài)”是交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吧鷳B(tài)”變化了,“心態(tài)”也會發(fā)生變化;“心態(tài)”變化了,跟新的“生態(tài)”適應了,一種更高、更新、更和諧的世界就會輝煌燦爛地呈現(xiàn)出來,人生也因此而變得更加精彩、更加壯麗,折射出無比動人的和諧審美精神。

3.長生安體樂意之道。“安體樂意之道”,是莊子關于人的生態(tài)美學的最高概括。“安體”針對“身”,“樂意”針對“心”,其“道”在于“生”,舍此無他?!绑w”安則“意”樂,“意”樂則“和”成——和諧無憂,身適心怡,悠然自在,這是莊子執(zhí)意向往的人生理想,全心追求的生存狀態(tài)??蓡栴}是我們?nèi)绾尾拍苓_到這樣的境界,求得這樣的生活,或者說這種“安體樂意之道”該如何把握呢?

莊子通過知和與無足的問答,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剖析:

今夫此人以為與己同時而生、同鄉(xiāng)而處者,以為夫絕俗過世之士焉;是專無主正,所以覽古今之時,是非之分也,與俗化。世去至重,棄至尊,以為其所為也;此所以論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不亦遠乎!慘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監(jiān)于體;怵惕之恐,欣歡之喜,不監(jiān)于心;知為為而不知所以為,是以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不免于患也。〔28〕

這里,莊子對那些虛偽的絕俗過世之士、貪婪的富貴驕逸之人、無知的恬愉安適之徒,予以無情的否定。盡管他們自以為覽古今、明是非;去負累,玄知行;就藪澤,處閑曠;惕怵心,求歡欣;盡管他們言人倫,名道德;立長幼,正尊卑;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但仍然知為為之而不知所以為,知所生而不知所以生,與真正的“安體樂意之道”相距甚遠。他們跟那些沉迷于溫柔富貴之鄉(xiāng)、陶醉于酒肆肉欲之池、奔走于阿諛奉承之林,以爵祿為貴,以奢侈為榮,以財富為尊的無恥害生之徒實為一丘之貉。其佞、其諂;其諛、其讒;其惡,其險;有過之而無不極;其昏、其亂;其賊、其兇;其貪、其害;攖天下而無不傷。“以美害生”“以事害己”;“以樂廢心”“以甘傷身”是其共同的“生態(tài)”特征,完全違背人生道德,自然精神,必須堅決予以批判制止。

莊子認為立身在于自然,明心在于天地;長生在于貴真,常樂在于不俗。這是“安體樂意之道”的本體思想。只有法身自然之道,才能素樸自成;只有立志于天地之德,才能放懷自適。任自然而明是非,去負累而樂身心。因此,法天歸真,清其心而寧神,安其身而立命,是最美、最和諧的人生“生態(tài)”,為世所稱頌,不容否定。

三、社會生態(tài):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

社會生態(tài)是人類生態(tài)的重要內(nèi)容,生態(tài)的社會美也是人類文明的高級形式。社會生態(tài)的發(fā)育程度,決定著人類文明先進與落后的程度;社會生態(tài)的結構形式,也決定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形式。廣義的生態(tài)文明,應該包括自然生態(tài)、人的生態(tài)、社會生態(tài)三大部分,是這三種生態(tài)的有機組成和集合。其中,社會生態(tài)居于主體地位,社會生態(tài)文明決定著自然生態(tài)和人自身生態(tài)的發(fā)展,影響著自然的生態(tài)美和人的生態(tài)美。美,是文明的產(chǎn)物。

社會生態(tài)是莊子生態(tài)學說的核心,莊子的生態(tài)美學也以社會生態(tài)為中心展開,并以此形成了完整、系統(tǒng)的理論結構和思想體系,成為中華美學的杰出代表。莊子關于社會生態(tài)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29〕。具體表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

1.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之謂大。社會生態(tài)的主要范疇是人和物,主要關系指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其審美的最高概括為“仁”與“同”,而“仁”與“同”的本質就是“和”。莊子是這樣闡釋的:

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之謂大,行不崖異之謂寬,有萬不同之謂富。故執(zhí)德之謂紀,德成之謂立,循于道之謂備,不以物挫志之謂完?!?0〕

莊子認為,社會的生態(tài)美主要表現(xiàn)為“仁”與“同”,其存在結構體現(xiàn)為(1)愛人;(2)利物;(3)不同而同;(4)和而不同。就人與人的存在關系來看,是互愛;就人與物的存在關系來看,是互利;互愛互利即謂“仁”。“仁”是愛人利物的最大特征,也是本質屬性。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同的物——萬物,不同的人——萬眾;萬象紛呈,萬態(tài)各異,萬法不一;以不同的存在、不同的面貌、不同的狀態(tài),構成波瀾壯闊的社會存在,顯現(xiàn)出昂揚澎湃的生命活力,形成和諧的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為一體化的“大同社會”,將生態(tài)文明的力量轉換為浩浩蕩蕩歷史進步力量,表現(xiàn)為更高意義、更高形式的“生態(tài)”——“大同”。這,就是理想的社會生態(tài)模式。

社會生態(tài)遵循這樣的“道德”——不同而同,和而不同。這里的同與和,可以概括為“一”,“一”而“不一”,“一”即“一切”,是對社會生態(tài)法則形而上的表達。因此,愛人利物,不同同之;行不崖異,有萬不同;最終都從之于“道”,都行之于“德”,即“和”。這里的“道德”,就是社會生態(tài)的法則,即“和”——萬眾一體,萬法一德?!昂汀蹦恕叭省?,“和”乃“同”;“和”乃“寬”,“和”乃“富”。得“和”為“仁”,同“和”即“大”;行“和”乃“寬”,有“和”即“富”。和而不同天下備,不同而同天下足,這就是天下之大道,社會之大德。

莊子說,與天和者,謂之天道;與人和者,謂之人道。天道與人道,在生態(tài)學的意義上是一致的,都遵循“和”的規(guī)律與法則。區(qū)別在于,天道以無為為本,也以無為為常。所以說,天為而無不為,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這是天道的本質屬性。人道以“仁”為本,以理為綱,以禮為行,以利為功,以和為成,彼我異而道通,物我生而德一。所以說,愛人利物之謂仁,物物不物之謂德,這是人道的本質屬性。在莊子看來,執(zhí)德而由紀,立德而成事;循道而至仁,物備而和心,不以物挫志,是完美的社會生態(tài)結構。

因此,“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大平,治之至也”〔31〕。

2.在宥天下,以天待人,無為而安。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法治就成為社會的“常態(tài)”,以功利為手段,以仁愛為道德,以尊卑為禮教,以上下為綱紀,以刑罰為法度等,成為安民治世的法則。人治治于人,法治治于世,成為人類社會普遍的“生態(tài)”結構與“生態(tài)”形式。然而,在莊子看來,這樣的社會生態(tài),并不是理想的“社會生態(tài)”。理想的社會生態(tài)應該是“在宥天下,以天待人,無為而安”。

所謂在宥,就是容物和常,任其自然;所謂無為,就是率性不欲,素樸而成。在莊子看來,人類社會之所以災禍不斷,動蕩不寧,紛爭相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們不能法天而行,在宥天下。黃帝始,仁義出,人心攖。自此,堯舜逆性,桀跖并起,儒墨不合,百家爭鳴,于是天下大亂。人們“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于是乎釿鋸制焉,繩墨殺焉,椎鑿決焉。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攖人心”〔32〕。所謂仁義之審,上下之察,尊卑之理,適受之度,窮富之分,貴賤之別,刑罰之制,全都是逆性而為,違天而持,敗道而行,怎能安民?何能治人?焉可治世?

所以莊子要我們以天待人,而不以人待天。與天為一,法自然之道;玄同彼我,德天地之德?!绊樦蕴炖恚兄晕宓?,應之以自然”〔33〕。使人性依天,人心和德,人行合道,從而邁向天下太平,社會和諧的大同理想時代,實現(xiàn)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偉大目標。

莊子認為,“臨蒞天下,莫若無為”〔34〕。無為為之而無不為,無德之德而無不得,這是道家的最高的社會生態(tài)理念。道家歷來堅持“我無為人自化,我好靜人自正,我無事人自富,我無欲人自樸”〔35〕的治世安民之道。無為為我,讓人人自為;無為為己,讓人人自成;使每一個人成為他自己的目標,使每一個人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fā)揮,從而使每一個人的理想得到最大的實現(xiàn),這就是大為。天下還能有比這更理想的大為之為嗎?無德不德,無所不得;無德自德,人人有得;使每一個人得其所得,使每一個人成其所成,使人人立其身安其命,人人順其性樂其心,這就是大德。天下還能有比這更理想的大德之得嗎?這,就是莊子的至為之人,至德之世,也即道家的大同、和諧、理想世界。

在莊子看來,那些至為之圣人,法天之真人,素樸無外,貴在無為。他們之所以能“觀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謀,會于仁而不恃,薄于義而不積,應于禮而不諱,接于事而不辭,齊于法而不亂,恃于民而不輕,因于物而不去”〔36〕。關鍵就在于遵循以無治治世之大道,以無為為人之大德。這是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無成而無不成的根本大法。

3.人和,天和,天下和。理想的社會生態(tài),必須實現(xiàn)人和,也必須實現(xiàn)天和,更要實現(xiàn)天下和。只有既與人和,又與天和,在人和與天和的雙重推動下,實現(xiàn)天下同和、共和,普世和樂的生態(tài)境界,方是莊子的理想社會。

所以均調(diào)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37〕

言以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38〕

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9〕

四海之內(nèi)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為安?!?0〕

與人和人樂,與天和天樂,與天下和世間樂。人和、天和、天下和,三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人和分三種狀態(tài):(1)獨和,自和,我自和。它表現(xiàn)為自我的和諧生態(tài),通過人的身心和諧、內(nèi)外和諧而獲得;(2)與人和,人與人和,人人和。它表現(xiàn)為人與人的和諧生態(tài),通過人與人相互關系的平等和諧而獲得;(3)群和,眾和,大家和。它表現(xiàn)為群體的和諧生態(tài),通過社會群體的和諧發(fā)展而獲得。

同樣,天和分三種狀態(tài):(1)物與物的自然和諧。它表現(xiàn)為物與物的和諧生態(tài),即物物相生,通過物與物相互關系的協(xié)調(diào)、平衡而獲得;(2)物與人的自然和諧。它表現(xiàn)為物與人的和諧生態(tài),即勝物而不傷,全然有生;通過物與人相互關系的和諧平衡而獲得;(3)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它表現(xiàn)為整體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與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和諧,通過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而獲得。

只有在上述人和與人樂、天和與天樂得到充分實現(xiàn)的條件下,天下共和的理想才能得到實現(xiàn)。唯此,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才能和諧相處、和諧共生,自然資源才能依自然規(guī)律、得到科學合理的開發(fā)運用,社會的量能才能得到健康積極的釋放,人的目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實現(xiàn),而社會才能和諧發(fā)展、同一奮進,展示出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普世和樂景象。因此,莊子的天下共和思想,包含了充分的生態(tài)內(nèi)容。它不僅僅是人生與社會目標的達成,也是人與自然互為目的、互為條件,和諧相生的大同理想。

可見,天下共和是莊子社會生態(tài)的最高理想,也是最高之目標。天下共和就是在個體人生、群體愿望、社會理想,與自然并生、萬物共榮、萬態(tài)合一的條件下,得到充分實現(xiàn)而欣欣向榮的和諧世界。這樣的社會,“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shù),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41〕。在這個共和的世界里,人人有發(fā)展,家家得幸福;老有所養(yǎng),幼有所教;民有所生,物有所長;四海之內(nèi)共以利,普天之下共以安。所以,稱之為至悅生活,至樂社會,至美人間。

總之,“我守其一,以處其和”〔42〕是莊子生態(tài)美學的根本思想。陰陽和靜,萬物不傷;物我和順,天人不殆;人我和同,群生不夭。這是天地之德,萬物之本,萬法之道。唯如此,才能天人合一,生生不息,澤及萬世。在中國,莊子所描繪的生態(tài)藍圖,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奮斗目標。時至今天,走進壯麗的新時代,我們終于要向這個目標豪邁挺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凝結著傳統(tǒng)生態(tài)思想的卓絕理想!

猜你喜歡
天地莊子萬物
萬物皆可折
萬物生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拾天地之荒
假如萬物會說話,絕對會把你萌化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莊子說》(十五)
慈利县| 革吉县| 郴州市| 通城县| 扶余县| 正阳县| 密云县| 牙克石市| 鱼台县| 环江| 青龙| 深泽县| 兴宁市| 揭东县| 得荣县| 巩留县| 房产| 新宾| 武定县| 上林县| 宿松县| 五家渠市| 乃东县| 腾冲县| 临清市| 阿城市| 巍山| 余姚市| 安顺市| 泰来县| 清丰县| 鹤庆县| 行唐县| 兰考县| 巩留县| 萨嘎县| 宜川县| 龙胜| 和硕县| 金堂县| 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