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 “外國法不能查明”的認定

2020-12-20 22:28
關鍵詞:查明期限當事人

王 晟 迪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法學系,北京 102488)

一、問題的提出

“外國法查明”是外國法在另一法域得以適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解決法律沖突問題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有學者對2011年4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的1 476件涉外、涉港澳臺民事案件審判情況作出不完全統(tǒng)計[1],發(fā)現(xiàn)查明并適用的域外法僅占91件,而其余的1 385件涉外民事案件均適用中國法。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一些法院濫用“外國法不能查明”的作法。

“外國法不能查明”指的是當事人或法官進行外國法的查明行為后,仍不能認定外國法的具體內容。[2]我國“外國法不能查明”的立法規(guī)定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司法解釋(一)》)的第17條及第18條,但規(guī)定存在模糊不清的問題。比如《司法解釋(一)》第17條中的認定“不能查明”是否需要窮盡中外法律專家、國際條約、當事人提供這三種途徑,還是擇其一即可?《司法解釋(一)》第17條中的法律規(guī)定的“合理期限”與“正當理由”的具體含義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以下簡稱《法律適用法》)的出臺明確了當事人在意思自治選法時需承擔查明責任,而法院則在依沖突規(guī)范適用外國法時需承擔查明責任。但無論外國法由誰查明,最終都是由法院享有對外國法是否查明的認定權。本文對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頒布以來到2018年6月30日年間的涉外案件進行不完全檢索,并對其中75件涉及“外國法不能查明”的案件進行分析,致力于考察我國法院認定“外國法不能查明”的司法實踐情況。此外,本文還借鑒其他國家關于“外國法不能查明”的認定與限制的立法模式和理論學說,以探討我國法院“外國法不能查明”的認定問題。

二、我國法院認定“外國法不能查明”的判決理由

從75件涉外案件分析看,成功查明外國法的案件共26件,而剩下的49件案件被法院認定為“外國法不能查明”。可見,外國法的查明成功率不高,僅34.67%。根據(jù)《法律適用法》第10條,外國法的查明責任可根據(jù)當事人意思自治適用及依沖突規(guī)范適用分為當事人負責查明和法院負責查明兩種模式。本文對49件被認定“外國法不能查明”的涉外案件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當事人負責查明的涉外案件有34件;法院負責查明的涉外案件有15件。

(一)當事人負責查明時法院適用“不能查明”的判決理由

外國法查明的過程包含“查”和“明”兩個環(huán)節(jié)。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失敗都可能導致查明的最終失敗。在當事人未提供外國法時,法院可直接認定“不能查明”。而即使當事人提供外國法時,法院也可能對當事人提供的外國法的內容或者提供外國法的期限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

當事人負責查明外國法時,法院認定“不能查明”的判決理由可分為三種情況:當事人未提供外國法(19件)、當事人未提供外國法且經過法院查明仍然無法查明(8件)、當事人查明的外國法未得到法院的采信(7件)。

1.當事人未提供外國法

我國法院認定無法查明最常見的理由是當事人未提供外國法,但具體也存在多種情形[3]:一是當事人確實在整個庭審過程中未提供外國法,典型案件有(2011)青海法海商初字第176號煙臺眾聯(lián)實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糾紛案;二是法院未告知或者未催促當事人提供,甚至對當事人提供的材料置之不理。典型案件有(2004)粵高法民四終字第137號交通銀行香港分行與豐懋國際有限公司等借款擔保合同糾紛案。

顯然前者是當事人未積極主動提供外國法,而后者則表現(xiàn)出了法院對于外國法查明工作的懈怠和畏難情緒。

2.當事人未提供外國法且經過法院查明仍然無法查明

外國法查明的實踐中也出現(xiàn)了當事人未提供外國法后,法院會進一步進行查明外國法。在法院查明未果后,才最終認定“外國法不能查明”。無論是當事人意思自治選擇適用外國法還是法院根據(jù)沖突規(guī)范指引適用外國法[4],都使用過這種理由,比如(2010)浦民一(民)初字第26514號陳××、××(中國)有限公司勞務(雇傭)合同糾紛案。該案中,在雙方當事人均未向法院提供原被告合同中約定適用的明尼蘇達州的法律后,法院并非直接認定不能查明,而是通過其他途徑不能查明后才適用中國法。

3.當事人查明的外國法未得到法院的采信

法院認定“外國法無法查明”時,判決理由還出現(xiàn)了當事人已提供外國法而法院并沒有采信的情況。具體的理由如下:

一是“當事人提供的外國法超過合理期限”。其中“合理期限”并無明確的標準。有的法院認為“合理期限”等同于“舉證責任期間”,如(2003)滬海法商初字第195號武進經緯紡織有限公司無單放貨賠償糾紛案;有的法院直接指定具體的查明期限,如在(2012)鄂民四終字第130號東部高科有限公司等訴南京揚洋化工運貿有限公司海事保函糾紛案中,法院指定兩個半月。

二是“法院未采信未經過公證認證或缺乏法律依據(jù)的法律意見書”。法院對當事人查明的外國法采取嚴格的審查標準,對于當事人僅提供未經過公證的“法律意見書”或未提供具體法律條款,法院一般是認定“外國法不能查明”的態(tài)度。法院認為這類外國法資料是不充分或效力不充足的,缺乏真實性、合法性,如(2010)浙紹商外初字第76 號國際金融公司與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馮光成借款糾紛案。

三是“法院未采信當事人提供的法律意見書和法律”。相比法律意見書,法院似乎在實踐中更傾向于法律的提供。這主要也是考慮到法律意見書或許摻雜了代理律師的主觀理解,如(2006)甬海法事初字第5號Era Surplus Bhd、Sealink Sdn Bhd訴紹興天龍進出口有限公司船舶所有權侵權糾紛案。

(二)法院負責查明時法院適用“不能查明”的判決理由

在法院負責查明時,法院也容易適用“外國法不能查明”。判決理由主要分為當事人未提供外國法(7件)、當事人未提供外國法且經過法院查明仍然無法查明(4件)、法院自行查明未果(4件)。

雖然《司法解釋(一)》第17條規(guī)定了中外法律專家提供、當事人提供、國際條約規(guī)定的途徑等合理途徑來查明外國法,但出于訴訟效率、司法便利等因素的考量,“當事人提供”成為了法院負責查明時的主要查明途徑。法院甚至在當事人未提供外國法之后,即認定“外國法不能查明”,而并沒有盡到努力查明外國法的責任。

在法院負責查明時,法院的查明義務履行到何種程度,是否要窮盡各類途徑并沒有明確的標準和限制,且當事人是否享有救濟權利從而使外國法得以適用也不得而知。

三、我國法院不當適用“外國法不能查明”的原因剖析

(一)外國法性質與查明模式的混淆

1.“法律說”與“事實說”

主流觀點認為外國法的定性影響著查明責任的分配,以及決定著外國法的程序地位。有關外國法性質的理論通??煞譃椤胺烧f”與“事實說”。如果認定外國法性質為“法律”,則根據(jù)“法官知法原則”,法官應該依職權如同適用本國法律一般查明所有外國法并確定內容。如果將外國法視為“事實”,則查明外國法的責任將完全落入當事人舉證的范疇,由當事人進行主張及證明。

然而這兩種學說都存在缺陷。[5]一方面,在現(xiàn)實中,法官不可能知曉世界上紛繁復雜的所有法律,故完全由法官依職權查明外國法是不現(xiàn)實的。另一方面,“事實說”會使得當事人在利益驅使下進行消極舉證,導致不公平的審判結果,且很難解釋外國法本身就是法律的前提設定。[6]

2.查明模式的混淆

我國《法律適用法》第10條并沒有正面回答外國法的性質,而是直接依法律適用的性質分別確定了當事人與法院的查明責任。立法避開了“法律說”與“事實說”的爭鋒。然而在司法實踐中,查明責任并未清晰,反而更為模糊。

在75件涉外案件中,48件的查明主體為當事人,10件的查明主體為法官,17件的查明主體為當事人與法官。比如在當事人負責查明時,在當事人未提供外國法時,有些法院徑直認定不能查明;而有些法院認為其有責任進一步通過其他途徑查明,若仍無法查明才可認定“不能查明”。在這種情況下,法院似乎將外國法視為法律。而在法院依職權負責查明時,有些法院卻完全依賴“當事人提供外國法”這一查明途徑。只要當事人未提供外國法,法院就直接認定“外國法不能查明”,完全沒有依職權通過其他途徑進行查明。在這種情況下,法院似乎將外國法視為“事實”。

(二)認定標準的缺失

法院認定“不能查明”的標準忽高忽低,對于當事人提供的外國法資料的認證標準嚴格與寬松并行。有的法院認可經過認證公證的法律意見書;有的法院不認可經過認證公證的法律意見書,認為不符合證據(jù)形式。另外,法院對于當事人提供的外國法條文也可能認定“當事人未提供”。

“合理期限”“合理途徑”等概念較為靈活,給予法院較為寬松的裁量空間。但由于缺乏明確的標準,各級法院之間的理解和裁量存在差異,反而限制了外國法的適用。以“合理期限”為例,有的法院將“合理期限”視為“舉證期限”;有的法院則直接指定具體的期限。盡管法院可以根據(jù)案件的復雜程度自由裁量“合理期限”的長短,但很少有法院對“合理期限”的判定進行論證說理。如果不對“合理期限”限定合理的標準,則有可能不利于外國法的查明,也可能有違公平性。

另外,在法院負責查明時,法院經常會依賴當事人提供外國法這一查明途徑。從目前的立法看,“合理途徑”并無固定的標準。如果對“合理途徑”進行縮小解釋,“當事人提供”可能已經符合“合理途徑”的要求,但會極大減輕法院的查明責任,將不利于外國法的查明。而如果對“合理途徑”進行擴大解釋,窮盡所有的查明途徑又可能會加重法院的查明負擔。

(三)查明途徑的困境

1.查明途徑單一

在75件涉外案件中,借助查明途徑進行查明外國法的共有35件。其中通過中外法律專家查明的案件有22件(62.9%);通過使領館查明的案件有1件(2.8%);通過司法協(xié)助查明的案件有0件(0%);通過其他途徑(網絡查明、官方出版物等輔助資料)查明的案件有5件(14.3%);通過當事人自行提供的案件有7件(20%)。

可見,專家查明途徑是最常見的。而使領館途徑雖然具有權威性但在實踐中適用較少,主要原因是啟動難、進展慢、效率低。另外,我國尚未加入類似《倫敦公約》等提供法律資料的國際公約。雖然我國已經與36個國家簽訂民刑事司法協(xié)助條約或民商事司法協(xié)助條約,但條約內容大多是司法協(xié)助和法律交流,很少涉及外國法查明條款且查明周期也較長,故條約很少在查明外國法方面發(fā)揮作用。

2.新的查明途徑的法律地位尚未被確認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查明途徑早已突破了“當事人提供、司法協(xié)助協(xié)定的中央機關提供、我國駐該國使領館提供、中外法律專家提供”等途徑。新的查明途徑如網絡查明、學術機構或專業(yè)機構查明、電子數(shù)據(jù)庫查明、學術著作查明、聘請專家證人查明等也開始應用到外國法查明中。然而立法并沒有對新的查明途徑的法律地位給予認可,甚至處于懷疑和不信任其效力的狀態(tài)。比如在(2012)津高民四終字第4號賽奧爾航運有限公司損害賠償糾紛案中,原告提交了從網絡下載的相關英國判例的復印件。法院并沒有認可,而是通過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查閱的法律著作等輔助資料查明了英國法??梢?,由于目前對新的查明途徑的法律地位認可程度不一,外國法查明的順利實現(xiàn)仍存在較大的阻力。

(四)法院查明存在消極懈怠的態(tài)度

從司法實踐中法院大量適用“外國法不能查明”以避開適用外國法的做法可以明顯看出,法院對于查明外國法存在畏難情緒。

在當事人負責提供外國法時,法院雖不承擔查明責任,但仍需要承擔對當事人提供的外國法進行確認、理解并加以適用的責任,所以法院的責任并未減少。加之法院的大部分法官對于外國法的熟悉程度不夠,習慣于適用國內法,自然會在當事人未提供外國法時徑直適用中國法。盡管根據(jù)《司法解釋(一)》第17 條第2 款之規(guī)定,法院“可以認定”為不能查明外國法律,并非“應當認定”。

在法院負責查明的情況下,“當事人提供外國法”已經成為法院查明外國法的首選途徑。法官借助“當事人提供”這一查明途徑,將自身的查明責任轉移給當事人,在當事人未提供的情況下,不盡任何努力徑直適用中國法,這種消極懈怠的心態(tài)使得“外國法不能查明”頻繁被適用。本來立法規(guī)定不能查明是例外,而今卻變成適用國內法的完美理由。

四、法院對“外國法不能查明”的認定

(一)從實用主義出發(fā)分配查明責任

大部分國家在具體司法實踐中并未按照外國法的性質分配查明責任,而是更多地從訴訟成本、查明效率等實用主義的角度進行分配,從而促使外國法查明制度能行之有效地運行。比如美國最初將外國法視為“事實”,而后發(fā)現(xiàn)法官在查明問題上處于被動的局面,反而不利于涉外民商事糾紛得到公正、合理解決,且耗時成本昂貴。[7]故美國在1962年《統(tǒng)一洲際和國際訴訟程序法》中規(guī)定準許法院將外國法作為法律問題對待。同樣的還有堅定支持“事實說”的英國,在1999年《統(tǒng)一民事訴訟法典》中規(guī)定,英國法院對于當事人提供的專家證言可以評定,而不受普通證據(jù)的約束。[8]

而堅定“法律說”的歐洲大陸法系國家也在司法實踐中將外國法作為“事實”來看待。我國立法也存在這種融合的趨勢。查明責任固然可分為當事人查明和法院查明兩種模式。但根據(jù)《司法解釋(一)》第17條第2款之規(guī)定,法院在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能提供外國法時,“可以認定”不能查明。從文義解釋的角度看,“可以認定”自然不是“應當認定”,這給予法院協(xié)助當事人查明的空間。另外《司法解釋(一)》規(guī)定法院可通過“當事人查明途徑”,這恰恰表明法院履行查明外國法義務的結果,最終的查明責任仍然是要落到法院的身上,而不能僅僅以“當事人未提供”就認定不能查明。另外2005年《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以下簡稱《會議紀要》)第51條就指出“當事人對提供外國法律確有困難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依職權查明相關外國法律”。在“外國法不能查明”的問題上過分抽象地探討外國法性質并沒有太大的意義,應將重點放在查明效率、訴訟成本上。

(二)“外國法不能查明”的認定標準

“外國法不能查明”是一種逆向推導的思維,故重點是判斷查明外國法的認定標準。在各國立法中,比較常見的查明外國法的認定標準有“充分證明標準”,即要求法院不僅需要查明成文法律,還需要考慮司法實踐中的具體做法。比如《立陶宛共和國民法典》第1.12條規(guī)定:“若合同當事人約定適用外國法,則當事人必須提供一切查明外國法的證明材料,如相應學說、法律的官方解釋以及適用情況等?!?/p>

“充分證明標準” 雖有助于外國法的準確理解和適用,但設定的查明標準太高會使得法院更傾向于適用“不能查明”。而如果選擇比較低的查明標準,法院雖不能隨意認定“不能查明”,但可能會使得法院在適用外國法的過程中發(fā)生理解和適用錯誤。

我國立法未明確規(guī)定查明外國法內容的標準。從我國目前司法實踐反映,就外國法的內容而言,法院一般認為僅僅提供法律意見書是不夠的,更傾向于提供成文法或判例法。當然在個案中,法官應該進行衡量、論證說理,而不僅是草草適用“外國法不能查明”??梢?,我國“外國法不能查明”的認定標準在實踐中是相對平衡的,既未設定很高的證明標準,也未設定很低的證明門檻,而是將證明的重點落在法律本身的提供(包括成文法或判例法)。對于學說、法律適用情況等輔助資料,法官并未強制要求提供。這樣標準的設定,使得法院在認定“外國法不能查明”時的自由裁量權受到一定的制約,從而避免肆意濫用。

(三)當事人負責查明時的考量因素

當事人負責查明外國法時,法院主要通過“查”和“明”兩個階段認定外國法是否得以查明。在前一階段,如果當事人未在“合理期限”內提供外國法,法官可以根據(jù)案件的難易、復雜程度決定是否協(xié)助查明外國法之后,再確認外國法的查明結果。在后一階段,如果當事人已經提供外國法,法院必須聽取“各方當事人關于適用的外國法的內容及理解的意見”,而后予以確認查明的成功與失敗。

1.合理期限

根據(jù)《司法解釋(一)》第17條第2款,當事人負責查明外國法時,查明期限并非無限的,而是要受到“合理期限”的限制。若當事人未能在合理期限內查明所適用的外國法,法院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認為“不能查明”的條件已經成熟,進而認定“外國法不能查明”。

如果不考慮查明時間及效率,外國法應該是能夠被查明的。但各國法律內容、適用、解釋都不同,準確查明的成本也不同,故查明外國法必須同時考慮公正與效率的成本——設定“合理期限”。如果無限期地查明外國法,則有悖于司法的效率。

從各國的立法看,許多國家都在外國法查明問題上考慮到了時間成本的因素?!栋锥砹_斯共和國民法典》第195條第4款規(guī)定:“若在合理期限內依據(jù)本條所規(guī)定的查明途徑仍然不能確定外國法的內容,法院應適用白俄羅斯共和國法律?!薄秺W地利國際私法》第4條第2款規(guī)定:“若經過充分的努力,在合理期限內仍不能查明外國法時,應當適用奧地利法?!迸c我國相類似,許多國家也設定查明的“合理期限”,但也未對“合理期限”的具體含義進行解釋。這也許是立法者考慮到了涉外案件的難易復雜程度不同、涉案國家的法律體系不同以及語言障礙等因素,認為應以“合理期限”概括規(guī)定,并由法院在個案中進行衡量。

筆者認為,“合理期限”并非完全落入法官的自由裁量,而仍應該有一個合理的浮動范圍。一般而言,基于適用外國法及追求訴訟效率的雙重需求,“合理期限”應該長于國內案件的舉證期限但不超過訴訟期限。

此外,深圳前海合作區(qū)人民法院的《域外法查明辦法(試行)》規(guī)定了當事人還可以申請延長“合理期限”。即使法院以在“合理期限”內未查明外國法來認定“不能查明”時,也應該作出詳細說明。

2.外國法內容

目前我國對外國法的具體內涵并沒有規(guī)定,主要可以從客觀性、真實性、關聯(lián)性三方面考慮查明的外國法??陀^性指的是外國法是否客觀、全面,是否存在利害關系;真實性指的是外國法內容真實有效,從時間、空間綜合考量;關聯(lián)性指的是外國法與案件的關聯(lián)性。

從目前司法實踐來看,法院一般認為當事人聘請的律師缺乏獨立性和客觀性,故其出具的法律意見書缺乏真實性,要求法律意見書必須經過使領館認證或公證,并且認為法律意見書的客觀性不夠,要求必須提供相關法律(成文法或判例)以增強客觀性。

《會議紀要》第51條規(guī)定查明的外國法內容,可以包括成文法或判例,并同時輔助提供法律著述、法律介紹資料及專家出具的法律意見書。盡管《會議紀要》并非法律,但在司法實踐中確實起到指導性的意義。法院在審查當事人提供的外國法內容時,至少應該包括成文法或判例,而專家意見、學者著述等文件可以作為補充材料。

3.合理查明途徑

目前,查明外國法的渠道呈現(xiàn)靈活且多變的趨勢,包括一些行業(yè)組織、法律服務機構或國際組織提供查明外國法的服務,法律專家獨立出具法律意見書,甚至是通過互聯(lián)網查詢等渠道。

目前專家查明途徑是最常見的。但我國立法對“中外法律專家”并無具體、細化的認定標準。從司法實踐看,專家可能是出具法律意見書的律師、出庭作專家證人的高校法學專家或者第三方查明機構。法院根據(jù)專家的性質不同,給予不同的身份定位。我國法院通常認為對法院自己委托的外國法查明專家可以適用專家證人身份;對當事人聘請的專家可以適用專家輔助人身份。從學理上說,專家證人屬于證人的一種,而專家輔助人并不具有證人或鑒定人的地位,只是發(fā)揮輔助證明的作用。我國法院主要考慮到當事人聘請的專家缺乏獨立性和公正性,但并未直接認定“外國法不能查明”。法院會通過進一步考察專家出具的法律意見書是否經過認證或公證,或者專家是否提供法律文件(成文法或判例)等因素進行裁量認定。

另外“法律服務機構、互聯(lián)網查明、行業(yè)自律性組織”等法律查明途徑由于缺乏相應的程序規(guī)范,無法確保其權威性與真實性。法院不應直接認定“外國法不能查明”,而應告知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補充查明外國法。

(四)法院負責查明時的考量因素

1.法院的“充分努力原則”

法院負責查明時,“外國法不能查明”大量出現(xiàn)的原因主要是法院并沒有盡到合理的查明義務,即沒有“充分努力”。比如法院查明的時間不夠充分、采用的查明渠道不夠豐富,甚至傾向于適用國內法而對履行自身的查明義務消極懈怠。

一些國家在立法中明確規(guī)定“努力查明原則”。比如1982年《土耳其國際私法和國際訴訟程序法》第2條規(guī)定:“若經過各種途徑努力不能查明該案所應適用的外國法的內容,應適用土耳其法律。”“努力查明原則”并不是指法院要窮盡所有的可能的途徑進行查明,而是首先要求法院盡到查明外國法的義務;其次不苛求窮盡所有查明途徑,但必須是經過合理的查明途徑,如當事人提供、第三方查明平臺、中外法律專家或自行查找等;另外法院的“努力查明”須受到合理時間的限制。

貫徹“充分努力原則”有益于謹慎認定“外國法不能查明”。我國《司法解釋(一)》規(guī)定的“合理期限”“合理途徑”,都體現(xiàn)了法院在查明時應盡到充分努力查明的義務。深圳前海合作區(qū)人民法院《域外法查明辦法(試行)》第3條明確指出:“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外民商事案件需要適用域外法時,秉持充分努力原則查明域外法?!?/p>

我國法院在認定“外國法不能查明”時,必須審查法院是否已經貫徹“努力查明原則”,是否通過“合理途徑”努力查明外國法。

2.合理查明途徑

《司法解釋(一)》第17條第2款規(guī)定:法院通過合理途徑不能獲得外國法的,可以認定為不能查明,如當事人提供、中外法律專家提供、國際條約途徑等。立法要求法院負責查明外國法時,必須通過“合理途徑”進行查明之后,再認定“外國法不能查明”[9]。司法實踐中,法院通常僅僅依靠“當事人提供”這一途徑查明失敗后,就認定“不能查明”。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主觀上,法官對查明外國法存在畏難情緒;客觀上其他查明途徑存在周期長、效果差的劣勢,比如使領館查明及司法協(xié)助查明。

目前出現(xiàn)了法律專家途徑和第三方查明機構的查明途徑,比如深圳市藍?,F(xiàn)代法律服務發(fā)展中心、華東政法大學外國法查明中心。這些機構可以為法院、仲裁機構、企業(yè)提供查明外國法的專業(yè)服務,且具有權威性。比如在(2015)烏中民三初字第64號永豐國際有限公司訴豪杰投資有限公司等借貸糾紛中,藍?,F(xiàn)代法律服務發(fā)展中心接受當事人委托后,自行聘請香港麥業(yè)成大律師進行香港法律的查明工作,并出具了相應法律意見書。法院對法律服務發(fā)展中心查明的外國法予以認可并適用。

有些法院僅僅是依賴“當事人提供”,顯然是沒有盡到司法解釋中所說的“合理途徑”的查明責任,所以法院在認定“外國法不能查明”時要考慮到目前存在的多種容易采用的法律查明途徑[10],既不能懈怠履行查明責任也不用窮盡所有途徑,而是采取幾種常用的、具有操作性的查明途徑,比如法律專家或第三方查明機構等途徑。

3.合理期限

出于訴訟效率考量,大多國家都在外國法查明的相關立法中規(guī)定了“合理期限”,如《俄羅斯聯(lián)邦民法典》第1191條:“當應適用的外國法內容不能在合理期限內得以查明,法院應適用俄羅斯法?!?/p>

我國立法目前沒有規(guī)定法院負責查明時要受到的“合理期限”的限制,這不利于規(guī)制外國法查明。從案例判決中看,在法院負責查明時,法院在判決理由中也未體現(xiàn)對“合理期限”的考量,大多僅僅以“當事人未提供”或“法院無法查明”作為認定“外國法無法查明”的理由。

筆者認為,在目前法院負責查明時,法院的查明工作仍然需要受到“合理期限”的限制,才能實現(xiàn)公正與效率的平衡。目前比較合理的作法是根據(jù)案件實際情況和查明外國法的難易程度對個案指定浮動的期間,一般應當長于舉證期間但不應當超過民事訴訟一審的期限。

注 釋:

①(2010)浙紹商外初字第76號;(2004)粵高法民四終字第137號;(2011)東三法民四初字第97號;(2014)中二法民三初字第34號;(2016)桂民終111號;(2015)廣海法初字第405號;(2013)花民一初字第1037號;(2012)杭濱商外初字第52號;(2012)杭濱商外初字第53號;(2013)瓊民三終字第79號;(2004)廣海法初字第10號;(2003)滬海法商初字第195號;(2011)青海法海商初字第176號;(2013)滬高民四(海)終字第105;(2013)瓊民三終字第75號;(2013)武海法商字第845號; (2009)廣海法初字第202號;(2014)滬高民四(海)終字第133號;(2017)京01民終2975號。

②(2010)浦民一(民)初字第26514號;(2003)滬海法商初字第207號;(2002)滬海法商初字第16 號;(2002)滬高民四(海)終字第110 號;(2002)甬海溫初字第83 號;(2005)廣海法初字第191 號;(2008)滬一中民五(商)初字第316 號;(2007)廣海法初字第171號。

③(2013)滬海法商初字第1633號;(2014)深中法涉外終字第5號;(2016)魯民終1891號;(2013)甬海法商初字第525號;(2014)成民初字第341號;(2007)穗中法民四初字第20號;(2008)京民終字第919號。

④(2012)廣海法終字第111號;(2014)中中法民四終字第6號;(2014)深羅法民二初字第1806號;(2012) 津高民四終字第1號;(2012)廣海法終字第219號;(2002)鄂民四終字第53號;(2013)廈海法商初字第166號。

⑤(2012)廣海法初字第220號;(2012)沈高開民外字第4號;(2010)寧商外初字第4號;(2014)蘇民終字第205號。

⑥ (2016)浙民終246號;(2012)鄂民四終字第139號;(2016)閩09民初274號;(2012)廣海法初字第511號。

猜你喜歡
查明期限當事人
我不喜歡你
僧院雷雨(三)
絕弈
什么是當事人質證?
什么是先予執(zhí)行?
英美法系國家判例法在中國的司法適用問題
本應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但簽訂了固定期限合同,是否應支付雙倍工資?
淺析我國外國法查明制度
企業(yè)會計檔案保管期限延長之我見
當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