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黑格爾的歷史觀

2020-12-23 10:02:49
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3期
關鍵詞:黑格爾理性現(xiàn)實

劉 雅

(長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荊州 434023)

黑格爾的歷史觀可見于他的意識哲學和歷史哲學之中,其中《精神現(xiàn)象學》以隱晦的形態(tài)呈現(xiàn)了黑格爾對歷史的解讀模式,而《歷史哲學》或曰《哲學的世界歷史》則以顯白的方式闡發(fā)了黑格爾歷史觀的本來要義。關于黑格爾歷史觀的基本原理,正如《精神現(xiàn)象學》的譯者借馬克思之言所說,“道德倫理和歷史事變在‘精神現(xiàn)象學’中是作為在發(fā)展過程中的意識形態(tài)來處理,被當作達到哲學或邏輯學的前提,而在‘法哲學’和‘歷史哲學’中就是作為邏輯學的應用和‘補充’”[1]。

一、 歷史與理性

為把握真實的歷史,黑格爾提出了與眾不同的歷史話題,并以獨到的思維方法來言說歷史。其中,“何為真實的歷史”這個居于核心理論地位的話題,就要予以明確的規(guī)定,因為這決定著整個歷史觀的科學性。

1.歷史是理性自覺意識到絕對精神的現(xiàn)實運動

黑格爾不贊同實證主義的歷史觀,斷言歷史不是雜亂無章的、在時空中流動著的無生命的進程,不是諸多個別歷史事件簡單的堆砌,而是一個具有延綿性和間斷性、以進步的態(tài)勢有機發(fā)展的演化過程。

不同于康德事前判斷的思維模式,黑格爾以事后研究的思考方式看待歷史,洞察到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自然界是沒有歷史的客觀世界,其間的生物只是在空間中延展,周而復始地在衍生、成長和死亡的循環(huán)運動中開展生命活動?!白匀唤缡菦]有發(fā)展的,只展開自己空間的多樣性”[2]。受啟蒙思想的影響,黑格爾認為“人類的使命和單純的自然事物的使命是全然不同的”[3],人類社會因“人”這個構成元素是有意識的生物而具有不同的表現(xiàn)。人是理性的存在,能夠回憶曾經所感知的東西,并將之與“現(xiàn)在”聯(lián)系起來作用于“現(xiàn)在”。正是這種“回憶”的能力賦予了人類歷史感,“回憶”的經驗助長了人的理性,理性則作用于此在的人的意志行為,歷史得以在精神領域呈現(xiàn)出來。他視歷史為一個整體,洞察到歷史的進步,即理性及其活動的演進史。他承襲以往形而上學內在的目的論視角,認定歷史的皈依在于人類的理性達到絕對精神境界。然而,他又認為絕對精神不是外在于社會、置于社會之上的操縱者,而是內隱在人類社會之中,是潛在地生長在個人身上的理性,猶如種子潛在地包含著成熟形態(tài)時的一切特質和屬性,只待時間的滋養(yǎng)。“推動精神關于自己的知識的形式向前開展的運動,就是精神所完成的作為現(xiàn)實的歷史的工作。”[4]按照黑格爾的邏輯,歷史是具有靈魂的精神,是理性從胚胎成長到成熟的有機體,是絕對精神在其中不斷力求破除遮蔽狀態(tài)、顯現(xiàn)自身的辯證運動。一言以蔽之,歷史與理性的關系就是存在與思維的關系,歷史研究就是考察絕對精神現(xiàn)形的具體內容,把握人類理性如何在自我意識中一步一步地感知到自身漸進發(fā)展至完滿形態(tài)的,存在和思維、歷史和理性則在這個過程中實現(xiàn)最完美的同一。

2.歷史研究是“歷史的思想”的“全體”考察

在黑格爾看來,歷史既然不是外在于人的理性、已發(fā)生的客觀事件的堆砌,而是人類理性及其顯現(xiàn)活動的展開,那么歷史的解密就要著眼于歷史演繹中理性的思維,由此便決定了黑格爾歷史哲學的實質。

歷史與“寫入歷史的行動和事件的‘精神’有著休戚與共的關系”[5],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便“是歷史的思想的考察”[3]8。然而,黑格爾絕非“無視基本的歷史事實,隨心所欲地編織一個歷史哲學,或以體系的教條來曲解和重新組織歷史事實”,但又“決不是要實證地描述具體的歷史進程,而是要提供一個全面理解人類歷史的構架”[6]。他的歷史哲學區(qū)別于一般的、著眼于原始的歷史或反省的歷史的歷史學研究,如編年史、普遍的歷史、實證的歷史、批評的歷史和局部的歷史。編年史局限于原始的歷史,以由觀察者或回憶者的親身經歷提供的史實材料為主線。普遍的歷史犧牲個別歷史事實,旨在把握貫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普遍精神。實證的歷史,以“現(xiàn)在”去詮釋“過去”的意義,無視“過去”當時本身固有的“此在”意義。批評的歷史不是“歷史的本身,而是一種歷史的歷史”[3]7,是以主觀的幻想來代替歷史紀錄,以超越并支配史實所描述的那個時代的精神為主線,按照史記者的前見對史實材料進行加工處理,探究史記內容的信度和史記方法的效度。局部的歷史將作為整體內容的歷史肢解,單獨地就某一領域來把握歷史的進程,以偏概全。黑格爾哲學之思的歷史克服原始的歷史和反省的歷史的缺陷,否定性地揚棄兩者,以兩者的綜合形態(tài)來獲得歷史的真諦。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是對歷史“全體”、對整個精神現(xiàn)象的考察,是對理性及其現(xiàn)實的辯證運動的全面追蹤。

二、 理性是歷史的主宰者

歷史不是時間的無規(guī)則延展,在雜亂無章的現(xiàn)象背后有著難以察覺的、要用哲學思維才能完全把握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一切在本源上都是理性的歷史作用,理性的無限權力在有限的歷史中施展,是理性自我意識發(fā)展的具體形態(tài)。整個歷史無非是理性自己與自己進行的一場游戲。理性“在本性上不是給偶然事故任意擺布的,它卻是萬物的絕對的決定者。它全然不被偶然事故所動搖,而且它還利用它們、支配它們”[3]57。

1.歷史理性的雙重身份:絕對精神和人類理性

黑格爾繼承思辨哲學的傳統(tǒng),在處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上認定思維是第一性的,是存在的原則。在黑格爾看來,人類社會是充滿理性并由理性維持秩序的王國,理性是主宰歷史的終極力量。而歷史理性概念在黑格爾的哲學里有著雙重的意蘊,其一是作為絕對真理的理性或曰絕對精神,其二是作為認識者的理性或曰人類理性。絕對精神是不變的、永恒的和無誤的無限真理,“這種理性,在它的最具體的形式里,便是上帝”[3]38。而人類理性因視人的自我意識的發(fā)育狀況而定,是不穩(wěn)定的、歷史性的、有誤的、不完善且在完善中的有限真理。絕對精神是本體、實體、形式,是不依個人意志轉移的、支配歷史的必然規(guī)律,是從本體論層面看歷史理性。人類理性是現(xiàn)象、主體、內容,是“有別于動物意識的人類理智、精神察賦,乃至既包括人的思想也包括人的活動的人類理性”[7],是從認識論層面看歷史理性。人類理性與絕對精神如影隨形,絕對精神是人類理性賴以發(fā)展的基礎、動力和目的,是人類理性的影子,絕對精神要通過人類理性的完善獲得真身。

2.歷史理性的演繹在于人類理性對絕對精神的必然趨向

黑格爾不滿康德將自在世界懸置起來并把它和人類世界絕然對立起來,致力于克服彼岸世界和此在世界的二律背反性,賦予歷史理性二重性,對人類認知理性持樂觀態(tài)度,深信宇宙世界的可知性,以辯證的思維把握存在和思維的同一性,在理性的異化和自返運動中將歷史和思想整合起來。

理性精神即“實踐的意識”,具有與客觀世界統(tǒng)一的確定性,這個統(tǒng)一性“已是現(xiàn)成就有的,只有在它看來還要通過它自己而予以實現(xiàn),或者說,它認為它創(chuàng)造這個統(tǒng)一同時也就是它尋獲這個統(tǒng)一”[1]299。按照黑格爾的邏輯,歷史是絕對精神在時間中的展開,是永恒的理性的現(xiàn)實化?!拔覀兊拿}----‘理性’支配世界,而且‘理性’向來支配著世界……終久有這一天,人們會理解活動的‘理性’的豐富產物,這產物就是世界歷史?!盵3]15絕對精神在思想中是抽象的、第一位的力量,而在現(xiàn)實中則退居二線,把舞臺留給有待開化的人類,成為歷史現(xiàn)象背后潛在的支配力量。通過歷史理性或絕對精神的異化活動,歷史呈現(xiàn)多樣態(tài)勢,絕對精神變成現(xiàn)實的有限的東西,成為在真實世界中的認識者的具體理性,進入對絕對精神的否定階段。人類理性又不是與絕對精神徹底決裂,而是始終在絕對精神內部與絕對理性相關照,表現(xiàn)為絕對精神的自我相關。絕對精神的自我相關即歷史的有序性,現(xiàn)實地表現(xiàn)為人類自我意識的進步,這種進步是基于真實歷史事件、從中提取出必然聯(lián)系而獲得的事實,這種進步的觀念則是對歷史現(xiàn)象的客觀抽象。“世界歷史無非是‘自由’意識的進展,這一種進展是我們必須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認識的。”[3]19必然性和偶然性雜糅在歷史進程中。進步不能直觀地就是歷史,不與歷史直接同一。在黑格爾看來,不是凡是出現(xiàn)在某一時間點上的事件都屬于歷史范疇,只有符合理性規(guī)律、與歷史進步相關聯(lián)的事件才是構成歷史的真正元素。如黑格爾所說,“凡是現(xiàn)實的都是合理的”[8],因為現(xiàn)實就是理性的具體化,所以現(xiàn)實歷史都是合乎理性的。“歷史決不是由偶然的表面的事實組合的純客觀的過程,而是一個被精神主導和貫徹內容的內在過程,是‘現(xiàn)實’同‘理性’的和諧一致”[9]。這種一致性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保持,而是新事物不斷取代舊事物的否定性上升運動。

三、 理性的狡計

黑格爾的“理性的狡計”源自康德的“自然計劃”,“理性的狡計一般在于有中介作用的活動,這種活動在它讓各個客體按照它們固有的本性相互影響和相互磨損,而它自己并不直接介入這個過程時,卻仍然完全實現(xiàn)著它自己的目的?!盵10]它“不同于超越性力量支配人事的那種傳統(tǒng)的天意(Vorsehung)概念”[11],而是以自身為基礎、目的和內在的動力,不需要借助外在于人類理性的神的力量。這并非意味著絕對精神被完全否定,對有限的現(xiàn)實失去控制。絕對精神仍然統(tǒng)治著歷史,即使人類理性主體性上揚了,為一切生命提供材料和形式。“因為事件的意義有超出任何個人之外的本性----這使得歷史不可輕易被個人主體‘主體化’”[11]205。

1.歷史理性在必然性中的自由顯現(xiàn)

理性以自身為目的在歷史中顯現(xiàn),而理性的實體和本質是自由,整個歷史就是理性意識到自由并實現(xiàn)自由的生命過程。黑格爾以反證的思維深刻認識到理性的自由本性,如果從物理學角度來看,物質由于地心的吸引具有重力,而精神與自然相對就是要揚棄重力的牽絆和束縛;如果從人類學角度予以論證,自然界作為人類生存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是人類無法擺脫的一個限制,其界限就是人類活動的限度,人類就是要獲得主體精神從自然界中解放出來,在必然性中獲得自由?!袄硇缘慕朴嫛钡奶岢鼍驮谟诮忉屪杂扇绾卧诒厝恍灾性杏鰜?、從應然向實然轉型,也是黑格爾不愿訴諸在頭腦中構想的外力擔當歷史的設計者、不愿沉溺在排斥個性的抽象觀念體系的囹圇中的表現(xiàn)。

思維中的自由脫離自然界,則只是一個抽象的、內在的、沒有具體內容的觀念的東西,它要成為真實的具體的東西,則需要向自然界鋪展、被人類理性感知。而被人類感知的過程就是內在的自由外化的現(xiàn)實運動,非現(xiàn)實的自由獲得客觀存在,這便是理性需要運用狡計的原因所在。在黑格爾看來,自然對精神只具有時間上的先在性,其在本質上不過是精神的派生物。先于精神出現(xiàn)的自然不屬于歷史的內容,僅屬于史前史,為人類真正的歷史提供營養(yǎng)基質,真正的歷史始源于絕對精神,現(xiàn)實地要從人類社會開始。人類社會是絕對精神不可逾越的必經階段,絕對精神必須獲得現(xiàn)實的內容才能擺脫抽象性,這是絕對精神的自我否定,亦是理性的狡計得以施展和表現(xiàn)的場所。在這個否定自身的階段,絕對精神并沒有遭受褻瀆,而是始終貫穿于人類社會,而被改造的是人類理性。變化的人類理性僅僅是絕對精神不同發(fā)展階段的表達,是絕對精神從自發(fā)走向自覺的表現(xiàn)?!皞€體性的行動和作為就是自身的目的”“自在性并不是一種尚未展開的沒有具體存在的抽象的普遍;它本身直接就是個體性的歷程的現(xiàn)在和現(xiàn)實”[1]324,“使自己的潛在性成為現(xiàn)實性”也就是“作為意識的精神的生成過程”[1]329,表現(xiàn)為歷史。

2.歷史理性的主體具象表征:個體理性和民族精神

理性在有限中通達無限的發(fā)展動力現(xiàn)實地源自人類對至善的追求。黑格爾眼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或類,而是充滿個性特征的個體。他并沒有為了絕對真理而消解個別性的存在意義,而是給予個體性充分發(fā)展的空間。絕對精神固然是促進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終極動力,而激勵人類歷史展開的直接動力則是個人的熱情,因而黑格爾把理性和熱情看成是構成歷史的經緯線。普遍理念并非自己陷入對立和斗爭,自己陷入危險;它自己在背景之中,并未受到損害與損傷,而是將激情的特殊之物發(fā)送到斗爭之中,將自己撇開。人們可以稱作“理性的狡計”的是,它讓種種激情為了自己而起作用,而它由以置于實存之中的事物,則遭受了損失和傷害。歷史理性潛伏于處于利益斗爭中的個體之中,通過個體的行為凸顯出來。但是,個體是絕對精神顯現(xiàn)自身的一個中介,個體受難則無損于絕對精神,至多是導致個體理性的差異,即絕對精神表征形態(tài)的變化,表現(xiàn)為個體理性的非延續(xù)性或中斷,但是進步卻是必然的。

人類的熱情和理性的糅合賦予歷史豐富的內容,使絕對精神活靈活現(xiàn)地得到言說。言說絕對精神的歷史主體就是個人與民族,是人格化的、否定形式的絕對精神。黑格爾“突破了性善論歷史學者關于善惡褒貶的淺簿說教”,不再把“自私的欲望、利己的沖動,一般都視作惡的表現(xiàn)而加以貶斥”[12]。在原初意義上,個人的私欲、興趣、才能和性格等個性是人類歷史最直接、最持久而強有力的推動力,而個人的理性則顯得軟弱無力。需要、熱情和興趣,便是一切行動唯一的動因。人的熱情制造了這樣的表象,即人類社會里各個個體間矛盾沖突不斷、偶然性泛濫。正是由于這些現(xiàn)實的利益交鋒,歷史不再是人類能夠掌控的東西,個體行為滋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不是他們所預期的樣子,歷史的必然性規(guī)律就是那意外之物。個體理性的薄弱和短視使個人未能意識到行動目的的真正意義,只著眼于眼前的預期結果,不理解甚至不知道一直內在于行動之中的歷史理性,“在有限事物中,我們不可能體察到或看出目的是真正達到的。所以,無限目的的實現(xiàn)不過是揚棄那種以為目的尚未實現(xiàn)的錯覺”[10]352。而能夠事先意識到歷史必然性趨勢的、有悟性和理性的人則是少數(shù),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是時代精神的產物,被黑格爾稱為世界歷史個人,不同于一般群眾。

民族精神是絕對精神的另一種表征形態(tài),是以世界的眼光審視歷史理性,是單個民族的集體理性。在黑格爾看來,真正的歷史包含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是歷史記載和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同一。在家庭和部落中,只有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才會成為歷史記述的對象,民族與國家則不同,在其中發(fā)生的事件都是對自由理性的自覺,都適于記載。一個尚未意識到自由的民族,是不在黑格爾的考察視域之內的,因為沒有主觀的歷史記述,繼而缺乏客觀的歷史佐證。這個民族是先于歷史的,不在歷史范圍內。黑格爾用實證的研究范式考察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演變歷程,民族精神的進化如太陽從東邊升起到西邊降落、自東向西的運動;起源于東方古國,在西方歐洲國家趨于成熟和完滿。他揭露民族精神的更替史就是自由度不斷擴大的現(xiàn)實化過程,即從一個人的自由到少數(shù)人的自由再到一切人的自由。在民族精神的過渡階段,即一種民族精神取代另一個民族精神的轉折期,世界歷史個人起著關鍵的作用,捕捉到必須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的普遍的東西,并視之為自己的使命。在既存的民族中,內隱著兩個對立的力量,一個是處于顯性的、保持該民族精神的道德、倫理、法律和制度,另一個是處于潛伏狀態(tài)的、意圖摧毀既有的民族精神的基礎并取而代之的具有多種可能性的新生的民族精神,而世界歷史個人的任務就是把新的民族精神從可能變成現(xiàn)實。一旦他們完成了使命,就會被代表更高階段的精神的世界歷史個人替代?!皞ゴ笕宋锊⒉皇菑淖约旱闹鲃有猿霭l(fā)去行動的,他所做的事情都是精神所需要的,在實現(xiàn)精神所需要的東西時發(fā)揮出自己的全部才能,而當他們完成了精神所需要的東西之后,精神對他們沒有任何獎勵或報酬,就把他們拋棄了。”[2]17個人始終受歷史理性的制約,要是不能與絕對精神完全同一,就始終不能獲得充分的獨立自主性,即便是世界歷史個人?,F(xiàn)實的個人越是個性獨立,就越是偏離歷史或被歷史排斥,正如國家和市民社會的二元分立一樣。布爾認為黑格爾“歷史哲學的終點卻是人和歷史的分離,即在黑格爾那里,歷史的發(fā)展是歷史本身,而不是人,人僅僅是歷史的工具,而不是它的自覺的創(chuàng)造者。黑格爾把歷史本身看成了主體”[13]。

歷史理性及其主體的自主活動恰好解釋了歷史的矛盾性運動,必然性中具有偶然性,進步中具有間斷性?!皻v史是一個充滿內在斷裂的異質性過程,不是一個有規(guī)律、分階段的一線單向的同質性進步(進化)過程,不同的歷史階段其實是不同的世界,盡管它們都是精神的不同表達?!盵6]在歷史的進程中,理性表現(xiàn)為一個具有內在矛盾的存在,既是自身又不完全是自身。理性通過外化否定自己但又內在地就是自己,在自身之中使自己與自己的外在物發(fā)生分立與同一的抗衡。歷史理性就是一個動態(tài)性的整體,“將歷史的一切階段和因素包含在自身之內”[6]。

四、 “歷史的終結”的本真要義

黑格爾的體系哲學應用于歷史領域,探究歷史的整個全景,自然要為自己的歷史研究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窺探自由理性的真正現(xiàn)實狀態(tài)。

1.“歷史的終結”:自由理性現(xiàn)實地成為絕對精神

關于黑格爾的歷史終結論,界內學者亦眾說紛紜。在科耶夫和福山那里,黑格爾純然是以自由主義者的姿態(tài)鄭重其事地宣告了歷史的終結??埔蛟凇逗诟駹枌ёx》中闡明“拿破侖達到了歷史,黑格爾意識到這一點,這是‘絕對知識’,它既不能再變化也不能再補充,因為世界上將不再有任何新東西?!盵14]主奴關系的終結意味著歷史的終止,人獲得了完全的自由,人與人無差別,不會因恐懼而失去了自身固有的否定能力,歷史由此進入靜止不變的狀態(tài),無異于原初的自然狀態(tài)。福山在《歷史的終結》中憧憬自由世界的到來,對歷史終結論唱贊歌,認定歷史終結論是黑格爾關于主奴辯證關系的真理,“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類意識形態(tài)進步的終點’和‘人類統(tǒng)治的最終形態(tài)’,也構成‘歷史的終結’”[15]。

黑格爾的“歷史的終結”不是一種末世論調,歷史是絕對精神獲得自由顯現(xiàn)的過程,不是消極、可消除和否認的東西。黑格爾的“歷史的終結”論調因為哲學的歷史性與歷史的哲學性不能以字面意思來理解,其思辨哲學體系雖作為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完成和終結,不是一個超歷史的創(chuàng)造,而是置身歷史之中,經受歷史的考驗和磨練。黑格爾在1819年夏季的一封信中曾談及“每一種哲學都是對絕對者的概念性把握”“是絕對者對其自身的一種概念性把握”,但他推辭了世人的吹捧即絕對者的美譽。“雖然哲學是一個時代的精神的最高點,但無人能宣稱達到了最高點”[11]203。

2.普魯士國家精神是絕對精神的化身?

黑格爾承認國家作為一個人類共同體不可消除,國家是自由理性的實體化、現(xiàn)實的具體形態(tài)。國家的本質在于,那自在而自為的合乎理性的意志(它自在而自為地是普遍的),意志的這種普遍與實體性之物,是現(xiàn)實存在的。孤立的個人的自由是任憑熱情、利益和興趣支配的意志活動,只有歸屬于國家共同體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即在必然中的自由。每個國家公民不再侵犯他人的自由,都能獲得最大化的自由,因為國家中的個人能夠超出私利的局限,服從社會整體的要求,在國家法律的保障下獲得自由,同時抑制個人私利的過分膨脹。國家的存在意義源于黑格爾對秩序的熱衷,這與其社會生活背景息息相關。在經歷了法國大革命的洗禮之后,黑格爾頭腦中的“啟蒙運動時期的樂觀主義和進步的理性思潮開始被回歸秩序和權威的浪漫主義思潮所取代”[5]33。

對國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首認,再加上“凡是現(xiàn)實的都是合理的”這一論斷,世人對黑格爾國家觀的爭論異常激烈,莫衷一是,這也歸咎于黑格爾學說自身固有的矛盾性即保守和激進。有人認為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是德國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的有力武器,是德國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集中體現(xiàn)。有人則認為這是他身為普魯士國家官方公辦大學的教授為普魯士政權辯護的表現(xiàn),把普魯士國家看成是絕對精神完成的現(xiàn)實形態(tài)。

那么,歷史是否就以歐洲國家特別是普魯士國家為終結點呢?要澄清黑格爾的真實想法,就需要明確區(qū)別現(xiàn)實的某種政治制度形態(tài)和他所看重的政治制度形態(tài)背后的力量。在黑格爾看來,國家精神不是一個絕對真理,而是絕對精神的個性表達。理想的實體國家“是一種使個人、倫理共同體和絕對精神三方和諧共處,使三方各自保持自身的自由,而又最終能促進絕對精神的完滿實現(xiàn)的結構,是一種迄今從未實際存在過的君主制理想?!盵11]209現(xiàn)實形態(tài)的政治體制內部的封建貴族和資產階級之間尖銳的斗爭、壓抑自由和人性的局面有悖于國家精神,普魯士國家遠遠還不是黑格爾憧憬的理想國家,而只是處于發(fā)展階段的國家精神。即便普魯士國家本是真正的國家,國家精神也會因實體國家的腐化又消退和隱匿起來?!皣也皇墙^對精神的最高體現(xiàn)形式,但它與絕對精神的關系是揚棄而非拋棄的關系,國家是一種不可拋棄的共同體,因為它是一種現(xiàn)實性?!盵11]209歸根到底,理性既然是一個動態(tài)性的、矛盾運動著的整體,現(xiàn)實國家只能被看成是理性王國發(fā)展的一個階段,不存在終極意義的、本身就是絕對精神的現(xiàn)實國家。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不是預測未來,而是總結過去和把握現(xiàn)在,繼而構建整個歷史發(fā)展的藍圖。普魯士國家是黑格爾實際生活的場所,視野最終著落的地方,這與政治哲學的出發(fā)點即解釋現(xiàn)實國家的狀態(tài)有些許關聯(lián)。這還歸咎于當時的世界格局,正如法切爾(Fetscher)所言,自拿破侖的統(tǒng)治終結以來,在歐洲政治史上幾乎沒有什么新的動因(Motiv)登場了。這從經驗層面為黑格爾把握歷史運動的整體、做出世界歷史性的“總結”提供了可能。終結的歷史體現(xiàn)為一種生存狀態(tài),東方是一種單個人的自由狀態(tài),而歐洲則是意識到一切人的自由的生存狀態(tài),歐洲由此表征了自由理性的應然狀態(tài),而其實然狀態(tài)如何則是另外一碼事。歐洲的時間延展不會就此停息,歐洲的歷史以這種自由為原則繼續(xù)發(fā)生變化。

五、 結 語

黑格爾的歷史觀作為一個完整形態(tài)的思想體系,是對以往歷史理論成果,特別是對近代社會歷史學說的批判性總結,具有深遠的學術價值。恩格斯曾高度評價黑格爾,說他是有“巨大歷史感”的、首位想證明歷史是發(fā)展的、有內在聯(lián)系的思想家,與他的前輩、甚至是在他之后敢于對歷史進行總的思考的人相比,他獨特的歷史觀即使在今天仍值得欽佩。黑格爾的歷史功績在于他把歷史看成是一個受必然性支配、有著進步發(fā)展趨勢的動態(tài)生成整體,努力嘗試揭露和闡釋潛伏在色彩紛呈的現(xiàn)象界中的內在動力,遺憾的是他沒有真正完成他所提出的任務?!昂诟駹柌欢脷v史發(fā)展的鑰匙應該到社會生產方式,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及被它制約著的階級斗爭中去尋找。相反地他從歷史本身之外,從哲學的思想體系中把他所認為的動力強加于歷史”[2]14。雖然帶有唯心主義辯證歷史觀的色彩,但是其中多少孕育著唯物主義的因子,如對現(xiàn)實個體活動的認可、以現(xiàn)實事實為基質來認識必然性、英雄史觀等,其中辯證思維方式的合理性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總而言之,對黑格爾的歷史觀的評價和批判不能簡單地以歷史的視角、用歷史的方法,而應從更深邃的層面用哲學的方法,從黑格爾觀察歷史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入手根源性地把握其理論體系,客觀地評價其體系的科學性和學術價值。

猜你喜歡
黑格爾理性現(xiàn)實
絕對者何以作為實存者?——從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來看
我對詩與現(xiàn)實的見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叔本華與黑格爾的情理之爭及現(xiàn)代啟示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xiàn)實交互App的開發(fā)
簡述黑格爾的哲學史觀與方法論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1
現(xiàn)實的困惑
“本轉職”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歸
理性的回歸
汽車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5:28
從虛擬走到現(xiàn)實,有多遠?
杭州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5:26:58
曲靖市| 苗栗市| 洛隆县| 台北市| 满洲里市| 拜城县| 龙州县| 土默特左旗| 新密市| 黄陵县| 繁峙县| 陆川县| 朝阳市| 屏山县| 云梦县| 新津县| 兴仁县| 渭源县| 新巴尔虎左旗| 壤塘县| 浦北县| 阜宁县| 德化县| 米林县| 资阳市| 桑日县| 南部县| 东兴市| 澄江县| 峡江县| 定边县| 大悟县| 左云县| 南澳县| 兴隆县| 将乐县| 德庆县| 于田县| 兴海县| 温泉县| 通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