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楊 柳
(安徽外國語學院 西方語言學院, 安徽 合肥 231201)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的偉大倡議,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帶來新機遇。合肥作為一個內陸城市,發(fā)展勢頭之迅猛令人驚嘆。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布《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5次報告》,對全國294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和289個城市的宜居競爭力、可持續(xù)競爭力進行排名,合肥入選全國宜居城市第17位[1]。同年,合肥再度榮登“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這是合肥連續(xù)第6次入選幸福城市榜單[2]。2018年福布斯中國發(fā)布“最適合新生活的宜居城市”榜單,國內34個城市入選,合肥排列第24位[3]。近年來合肥旅游、貿易、求學、工作的外籍人士不斷增多,合肥市正致力于打造大湖名城文化強市,涉外旅游業(yè)發(fā)展迅速。旅游業(yè)是世界了解合肥的重要窗口,也是合肥提升城市形象、推動城市發(fā)展、提高城市競爭力和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合肥的文化旅游勢必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對外宣傳是翻譯工作的一項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公示語作為對外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翻譯工作尤其不容小覷[4]。公示語譯文是否準確、貼切,不僅關乎城市的形象,也關乎國家的形象。由于中國和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國家人們的歷史背景、語言習俗、思維方式等不同,合肥公示語英譯存在一些缺失或不當之處,如用詞不當、譯名不統(tǒng)一、譯文冗長等。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引入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對合肥公示語英譯策略和行為進行分析并梳理,以期規(guī)范公示語英譯行為,促進城市文化的傳播。
2001年,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提出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運用達爾文的適應/選擇理論構建了翻譯適應選擇論,是生態(tài)翻譯學的核心觀點。認為翻譯生態(tài)與自然生態(tài)有諸多相似之處,“翻譯”與“自然界”存在著內在邏輯關系。翻譯中的“自然選擇”受環(huán)境支配。“譯者主體”“譯者主導”“譯者中心”是翻譯適應選擇論的核心理念[5]。翻譯過程可以視為譯者運用“適應/選擇”學說進行適應和選擇的活動[6],是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體現翻譯工作的“汰弱留強”“求存擇優(yōu)”,以及“強者長存”[7]特點。作為一個具有跨學科性質的研究,生態(tài)翻譯學是運用生態(tài)理性,從生態(tài)學視角對翻譯進行綜觀的整體性的研究[8]。在對翻譯實質、翻譯原則、翻譯過程及譯文評價標準做出全新的解讀和闡釋后,提出一系列研究焦點和理論視角。到目前為止,適應/選擇、三維轉換、譯者中心、生態(tài)翻譯環(huán)境等理論視角已被人們普遍接受并廣泛運用。在上述理論視角中,三維轉換的運用更為普遍。在生態(tài)翻譯學中,三維轉換是基本方法,是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下,集中于進行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進行的。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體現在源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的內涵傳遞和闡釋上,避免把源語文化特點直接轉移到目標語中;交際維的轉換更多傾向于實現交際意圖和交際目的,除了要譯出原文的基本信息和隱含的文化底蘊外,要更多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能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因此,三維轉換法為公示語翻譯提供了一個可參照的具體翻譯方法[9]。譯者在實際翻譯過程中,不可對原文進行單一的語言轉換,而要從語言、文化、交際3個方面對譯文做充分考慮,譯出令人滿意的譯文。
公示語是在公共場所展示的特殊語言符號,包括文字信息和圖片標識,旨在向公眾傳遞相應的信息。公示語的涵蓋范圍十分廣泛,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息息相關。其中的宣傳文字、圖標和警示語為人們起到提示、指示、限制和強制的作用。公示語作為有特定功能的語言,在規(guī)范人們行為,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環(huán)境污染,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公示語的翻譯務必準確通順。因為公示語的英譯受眾十分明確,所以譯文講究簡潔、精煉、不拖泥帶水、不長篇大論,充分符合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國家人們的表達習慣和文化內涵。筆者走訪和調查發(fā)現,合肥公示語英譯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望文生義
望文生義的實質是生搬硬套,譯者對目標語的深層涵義理解不透,造成譯文漏洞百出或洋腔怪調。如:
例1 必須帶安全帽
誤譯:Must Wear Safety Helmet
例2 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誤譯:A Small Step Forward, One Step Civilization
例3 此處施工,注意安全
誤譯:Here Construction, Asks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例1中,譯者毫不考慮英語的使用習慣,直接按漢語順序作僵化翻譯。例2本是廁所用語,希望如廁者能夠提高文明素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如廁習慣。譯文絲毫不考慮語境,逐字翻譯,質量大大下降。例1和例2應改譯為“Safety Helmet Required”和“Please Keep the Washstand Clean/Step Closer”。例3是施工場所常見的一種提示用語,翻譯時應強調其提醒或告知作用。原譯文非常拖沓累贅,可直接改譯為“Work in Progress, Dangerous”。改譯后讓人一目了然。
2.語用失誤
語用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話語,考慮如何通過語境來理解和使用語言,語用更關注語言的交際方式。英國著名語用學家托馬斯把語用失誤主要分為兩大類,其中之一是語用-語言失誤。這類失誤一般是源語作者對目標語的某些詞語語用意義不了解,或把源語中言語行為策略不恰當地遷移到目標語中產生的失誤。此類失誤一般被認為是由于說話者語言知識有限造成的。另外,如果詞語間的修飾關系使用不恰當,也會影響讀者正確理解題名的含義[10]。在合肥公示語英譯行為中,這種失誤的譯文不在少數。如:
例4 小心滑倒
誤譯:Slip Carefully[4]96
例5 總服務臺
誤譯:General Desk[11]
例4中,英文“Slip Carefully”是讓顧客“小心地滑倒”,與告示牌設置的語義完全相反,讓人啼笑皆非,應改為“Caution, Wet Floor”。例5中,“總服務臺”的功能是集接待咨詢、受理投訴、便民服務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應改譯為“Information and Reception Desk”。
3.中西文化差異
鑒于中西文化和傳統(tǒng)習俗的差異,人們的思維習慣大相徑庭,給翻譯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在翻譯過程中,源語和目標語所表達的意愿和目的會相差甚遠。在合肥公示語的英譯中,這種差異屢見不鮮。在一些景區(qū)的購票窗口常看到這樣的公示語“65周歲以上的老人憑本人有效證件免費入內”,譯文“Free For Old People Aged Over 65”。該句本義是體現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強調老人所能享有的特權。但對應的“old”意思則大打折扣。在英語中old表示能力不足的“年老者”,恰當稱呼應是senior 或elderly。譯文沒有以目標語受眾為主要參考對象,只突出了源語本身的文化特點,喪失了其交際的目的,應改譯為“Free For Senior/Elderly Citizens Aged Over 65”。除此之外,“成人教育學院”原譯是“School of Adult Education”。乍一看好像沒有錯誤,但細細分析就會發(fā)現成人教育學院在我國是指成年人繼續(xù)學習深造,通過函授、業(yè)余、脫產等多種形式對其實施高等學歷教育的學校。但在英文中“adult education”指的是性教育,和我們所理解的成人教育天壤之別,正確的譯文應是“School of Further Education”。所以譯者在翻譯時,切勿只看字面意思而忽視中西方文化差異,讓人貽笑大方。另外,大家所熟知的W.C.,在很多景區(qū),包括合肥在內,比比皆是。但在西方人眼中,W.C.是一種條件和環(huán)境都比較差的廁所,是廁所粗俗的表達方式。而我市景區(qū)、商場廁所不管建造得多么美觀整潔,一律使用這種標志明顯欠妥。所以,現在很多公共場所的衛(wèi)生間已經摒棄這種用法,直接采用圖片或符號,表達更有指示作用,也更符合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
除了以上3種情況,還有其他一些問題。首先,很多公眾場合沒有使用中英雙語標識,給外籍人士帶來很大的不便,也不利于城市進一步對外交流和發(fā)展,如安徽省科技館就沒有使用中英雙語標識。其次,有的公示語英譯符合英語表達習慣,也傳遞了文化內涵,但不具有公示語應有的簡潔性和直接性。如公交車的公示語“老、弱、病、殘、孕專座”,原譯“Reserved Seat for Elderly, Weak, Sick, Disabled and Pregnant”。交通提示語“寧停三分,不搶一秒”,原譯“Wait for three minutes rather than rush for one second”。兩個譯文都沒有語用和語義錯誤,但在目標語境中,顯得句子冗長,提示作用不足,現統(tǒng)一譯為“Courtesy Seats”和“Better late than never”。公示語的英譯行為不僅關乎譯者的業(yè)務水平,更關乎城市的美好形象,更需要優(yōu)秀的譯文。
生態(tài)翻譯學持一種生態(tài)平衡的翻譯觀,認為翻譯的策略與技巧,是翻譯的“平衡術”[12]。衡量譯文的標準是看譯文所體現的語言、文化和交際意義是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語言是文化的重要媒介,承載著傳播文化的作用。交際需要依賴語言進行,語言、文化和交際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譯者在進行文本翻譯的時候,需要進行這三個維度的轉換。這種三維轉換翻譯法對合肥公示語英譯行為起一定指導作用,提醒譯者在翻譯實踐中要充分考慮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優(yōu)秀的譯文。
1.語言維適應性選擇轉換
根據胡庚申教授的三維轉換法,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在語言表層進行的翻譯行為。英譯公示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受眾是廣大外國友人,在進行文本轉換時首先考慮的是詞義要表達正確,沒有歧義。合肥由于城市規(guī)模、發(fā)展速度、人員素質等局限,加之相關部門審核不嚴、重視程度不高、譯者責任心不夠等因素,造成公示語英譯存在譯名不一、語法錯誤、措辭不當等現象。如“游客止步”的英譯在各大景點名稱不一,如合肥博物館譯為“Stop!”,天鵝湖景區(qū)譯為“Passages, Stop Here!”,合肥動物園譯為“Tourists Stop the Steps”。除此之外,筆者還見過“No Visitors”“No Admittance”等,都不符合英語國家人們的表達習慣?!坝慰椭共健币馕吨伴e人免進,非工作人員不得入內”,現統(tǒng)一譯為“Staff Only”。此外,多種翻譯版本也給人留下不良的城市印象。近年來,此類現象得以大幅度好轉,新建的商場、景區(qū)、餐飲服務場所等大多采用干凈利落的英譯方式,讓人印象深刻,體現了城市的美好形象。“安徽名人館”原譯是“Anhui Museum of Historical Figures”,該譯文的英譯意思是“安徽歷史人物博物館”,與“名人館”不符。可以直接借用英語的表達習慣“Anhui Hall of Fame”。類似的公示語還有“請勿疲勞駕駛”,原譯是“Don’t Drive If Tired”,此譯文雖然沒有語法錯誤,但也很難被外籍人士接受,英文中與之相對應的譯文是“Have A Rest / Stay Alive”。
2.文化維適應性選擇轉換
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和闡釋[8]7。語言和文化是相互影響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的語言。反之,不同的語言也引起不同文化的差異。由于文化背景、風土人情、思維習慣的不同,中西方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和理解有一定的差異。文化的差異需要譯者不僅要了解本民族語言文化的特點,更要對外來語的文化內涵通曉熟識,才能使譯文更符合目標語受眾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如:合肥徽園一處公示語“講究衛(wèi)生,做文明游客”,原譯是“Keep the park clean and be a civilized tourist”,譯文雖然沒有語法錯誤,但冗長累贅,喪失了公示語應該有的簡潔性。原語要求游客不要隨地亂扔垃圾,保持場地干凈衛(wèi)生,可改譯為“No Littering/Keep the Park Clean”。在景區(qū)或一些休閑場所,保護花草之類的公示語隨處可見,如“小草微微笑,請您繞一繞”“不要‘吻’我,我怕羞”“請愛護草坪/花草”,譯文為“The grass is smiling, please make a detour”“Don’t kiss me”“Please protect the grass/flowers”。這種直譯沒有深入考慮中西方文化差異,令人費解。相較于中國,很多西方國家有專門的草坪供游人使用。造成誤譯的主要原因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把源語體現的文化特征直接遷移到目標語中,忽略了目標語的文化內涵,正確的譯文應是“Keep Off the Grass”。雖然漢語中有“請”的字眼,但并非是請求的意思,而是提醒外籍游人遵守此項規(guī)定,譯文中的“please”不需要翻譯。另外在合肥的眾多大型商場中,都有供殘疾人使用的獨立衛(wèi)生間,公示語是“殘疾人專用”,英譯是“For Handicapped(Only)”。根據劍橋詞典的解釋,“handicapped”指“not able to use part of your body or your mind because it has been damaged or does not work normally”,使用該詞語有冒犯之意,讓人心生不滿。在西方國家,對殘疾人多用“disabled”?,F此公示語多以圖片形式出現,更加形象。譯者在從事翻譯活動時,不能只停留在語言表層,更要把握目標語的文化實質,確保譯文的精確。
3.交際維適應性選擇轉換
相較于語言維和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交際維適應性選擇轉換側重點放在語言的交際層面,關注的是原文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到體現[8]9。如“合肥汽車客運總站”的譯文用漢語拼音“He Fei Qi Che Ke Yun Zong Zhan Huan Ying Nin”,這種譯文對外籍人士而言形同虛設,對國人又是畫蛇添足,完全喪失了公示語的交際目的,應改譯為“Welcome to Hefei Bus Station”。公示語的一部分是與飯店、賓館和休閑場所相關的,此類譯文主要作用是有宣傳效果,吸引受眾注意力,激發(fā)其消費行為。筆者發(fā)現,在合肥眾多賓館、酒店及休閑場所的英譯中,絕大多數都是直接音譯或為了保留漢語的韻味而選擇部分意譯,沒有考慮受眾的思維習慣。如:位于天鵝湖萬達廣場的一家自助烤肉店,店名為“非烤勿擾”,國人一看就知道是模仿電視上一檔很火的相親欄目而起的,名字簡潔有趣。其譯文是“Fu Kao Wu Rao”,這個譯文對外籍人士而言是霧里看花,不知道該店經營什么。政務區(qū)萬象城內一家餐館,店名為“江南小鎮(zhèn)”,是經營無錫小籠包的店鋪。譯文為“Dim Sum Garden”?!癲im sum”是“點心,茶點”,和所指的小籠包不是一個概念,而且“小鎮(zhèn)”對應“garden”也欠妥。蜀山區(qū)一家名為“聚鑫閣”的店鋪,英譯是“JU XIN GE”,譯文無論對外籍人士還是對國人而言都一頭霧水,除了店名外沒有任何補充信息,讓人完全摸不著頭腦。經開區(qū)一商鋪名為“舞指仙境”,英譯“Dance Figures”,字面看上去是和手指活動有關的店鋪,但實際經營什么不得而知。其實“聚鑫閣”和“舞指仙境”都是足療館。由于譯文信息量不足,沒有體現商鋪名的深層含義,達不到交際效果。針對這一問題,可采用“音譯+意譯”的方法,或者加補充說明讓受眾一目了然,做到交際順暢。還有一部分公示語與路牌名、站臺名和街區(qū)名相關,此類英譯基本都是音譯,無法為外籍人士提供指路作用。因此,公示語英譯不僅要考慮簡潔性,也要充分考慮其規(guī)約性,力求擺脫源語語言形式的束縛,以受眾為外籍人士為出發(fā)點,對源語進行適當的改寫、重組和調整,力求實現公示語的交際意圖。
除此之外,使用語氣詞也是交際行為的方式之一。語氣的強弱直接影響譯文的適應性選擇,讓受眾第一時間感受到其傳遞的意義。如“禁止翻越護欄”“請自覺排隊”。前者語氣明顯比后者嚴肅很多,起到限制警告的作用。后者相對客氣禮貌,起提示作用。分別譯為“No Crossing”“Please Wait in Line”。因此,交際維適應性選擇轉換不僅要考慮交際意圖的實現,也要考慮交際語氣的得體。
生態(tài)翻譯學的三維轉換法為翻譯方法帶來全新視角,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3個方面闡釋了譯者在翻譯實踐中的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使譯文在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做到“汰弱留強”,對公示語英譯行為起到行之有效的指導作用。本文通過對合肥公示語英譯行為的梳理和分析,認為三維轉換法對減少公示語誤譯、提升城市美好形象、提高譯者業(yè)務水平大有裨益。此外,啟示我們對外文化傳播需要挑選契合多重文化語境的文本,在翻譯過程中使其融入目標語的文化語境,實現成功譯介[13]。希望政府和相關部門攜手共進,使合肥公示語的英譯行為更加規(guī)范、形象和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