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平
(山西省汾河二庫管理局,山西 太原 030002)
山西省黃土殘塬溝壑區(qū)降水量少,蒸發(fā)量大,土壤水分極度匱乏,流域內(nèi)黃土坡面的不同坡向、不同坡面位置之間的土壤水分差異十分顯著,是影響幼林生長的關鍵因素[1],采用一定的水分管理措施可以有效促進幼林生長,從而快速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內(nèi)容。國內(nèi)外學者已進行了一些有意義的研究。以晉西河溝小流域為典型研究區(qū),采用定點監(jiān)測和統(tǒng)計分析等方法,對比分析澆水+地膜、地膜、不采取措施三種水分管理模式及不同坡向、不同坡面位置幼林的生長規(guī)律,旨在為山西省正在開展汾河流域生態(tài)修復與保護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文章選取臨汾隰縣的河溝小流域為典型研究區(qū),該流域面積8.9 km2,地貌類型為黃土殘塬溝壑區(qū),多年平均氣溫8.8℃,多年平均降雨量473.6 mm,水土流失面積達7.0 km2,占總流域面積的80%,流域內(nèi)主要水保措施有梯田、水平階、魚鱗坑等,主要植被有側(cè)柏、落葉松、核桃、山楊、刺槐等,主要作物有玉米、黃豆、谷子和土豆等。
在研究區(qū)5 年生核桃林地選取澆水+地膜、地膜和不采取措施等三種水分管理措施的典型樣地,隨機量取20 株核桃幼苗的樹高和胸徑;在陽坡7 年生側(cè)柏林地的坡上和坡下兩個坡位,隨機量取20 株幼苗的樹高和胸徑;在陰坡7 年生落葉松林地的坡上、坡中和坡下三個坡位,隨機量取20 株幼苗樹高和胸徑。在樣地土壤0~100 cm 深度內(nèi),每隔10 cm 取一個土壤,利用烘干法測定土壤水分含水量,重復3 次。采用數(shù)理統(tǒng)計的方法,比較分析不同水分管理措施及坡向、坡面位置對幼苗生長的影響。
圖1 為不同水分管理措施下幼林生長特征。從圖上可以看出,采取水分管理措施后,核桃林生長差異明顯。采取澆水+地膜水分管理措施地塊,幼林生長明顯好于地膜和無措施,樹高達到3.4 m,胸徑達到12.14 cm,分別是地膜管理措施的1.22 倍和1.27 倍,分別是不采取措施地塊的1.37 倍和1.34 倍。同樣,地膜管理措施地塊幼林的生長要明顯好于不采取措施地塊。這說明,采取水分管理措施后,土壤水分狀況得到改善,樹木生長較好。
圖1 不同水分管理措施對幼林生長的影響
河溝流域山水溝陽坡7 年生側(cè)柏生長情況見表1??梢钥闯?,陽坡坡下位置幼林的生長情況明顯好于坡上位置,坡下位置側(cè)柏的樹高和胸徑是坡上位置的1.56 倍和1.43 倍,這是因為坡上位置受太陽輻射強度大,蒸發(fā)強度大且不利于雨水集蓄,土壤含水量相對較少,不利于幼林生長,坡下和坡中位置較坡上受太陽輻射強度小,蒸發(fā)強度相對較少,且更有利于雨水集蓄,土壤含水量大,幼林生長情況較坡上位置好。
表1 山水溝陽坡不同坡面位置7 年生側(cè)柏生長情況
圖2 不同坡面位置幼林生長特征
圖2 河溝流域山水溝陰坡7 年生落葉松林地的坡上、坡中和坡下三個坡面位置幼林生長特征。從圖上可以看出,坡下落葉松的生長趨勢明顯好于坡中和坡上,坡上位置樹高和胸徑分別達到1.30 m 和2.63 cm,分別是坡中位置的1.07 倍和1.03 倍,坡上位置的1.19 倍和1.07 倍。主要是因為坡下位置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坡上位置,詳見圖3。
對比分析陰坡和陽坡幼林生長特征,可以發(fā)現(xiàn),陽坡坡面坡上和坡下位置幼林生長的差異程度要比陰坡明顯。這是因為在黃土殘塬溝壑區(qū)土壤水分是制約植被恢復和重建的主要因子[2],土壤含水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幼林生長速度。由圖3 可以看出,在0~100 cm土壤深度內(nèi),陰坡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明顯高于陽坡,從坡面上部和坡面下部土壤含水量對比值來看,陽坡不同坡面位置的土壤含水量差異明顯高于陰坡。
圖3 陰坡與陽坡土壤含水量對比圖
采用定點監(jiān)測及數(shù)理統(tǒng)計等方法研究了黃土殘塬溝壑區(qū)典型小流域不同水分管理措施及坡面位置對幼林生長特征的影響。主要成果如下:采取一定的水分管理措施可有效提高幼林生長速率,澆水+地膜水分管理措施地塊幼林生長明顯好于地膜和無措施地塊;研究區(qū)土壤含水量空間分布不均勻,陰坡土壤含水量明顯大于陽坡,坡面下坡位置土壤含水量明顯大于上坡,受土壤含水量控制,坡下和坡中位置幼林生長指標明顯優(yōu)于坡上。以上研究成果可為山西省正在開展的汾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與修復提供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