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實驗組護理后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低于參照組,組間具有明顯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關鍵詞】精神分裂癥;積極心理干預;積極心理學【中圖分"/>
邱山 付瑤瑤
【摘要】目的 研究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積極心理干預的效果。方法 擇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62例我院納入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利用抽簽法對患者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其中分為31例。參照組通過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予行積極心理干預,討論患者的護理前后癥狀評分。結果 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前癥狀評分具有一致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護理后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低于參照組,組間具有明顯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精神分裂癥患者通過積極心理干預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積極心理干預;積極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3..01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常見疾病之一,多表現(xiàn)為患者感覺、直覺、思維、行為異常等癥狀,本研究就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措施加以討論,分析積極心理干預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納入的精神分裂癥患者62例,利用抽簽法,其中分為實驗組(n=31)與參照組(n=31)。實驗組精神分裂癥男16例,女15例。年齡21~73周歲,均平均(57.49±6.91)周歲。精神分裂癥病程1~12年,平均(6.38±1.87)年。參照組精神分裂癥男18例,女13例。年齡21~72周歲,平均(57.45±6.88)周歲。精神分裂癥病程1~13年,平均(6.41±1.90)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年齡、性別、精神分裂癥病程時間結果未見顯著差異性特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校準結果對比值與統(tǒng)計學要求一致。
1.2 方法
參照組通過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予行積極心理干預,措施如下:(1)健康教育,向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根據(jù)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疏導其心理狀態(tài),使患者了解自我及精神分裂癥疾病情況[1]。(2)感恩教育,通過歌曲《感恩的心》進行學唱教學,并指導患者閱讀有關感恩的文章,使其了解感恩的含義。(3)生命教育,給予患者人生價值觀、生命、責任感相關影視作品、文章,帶領精神分裂癥患者感悟生命真諦[2]。(4)親情干預,分期指導患者撥打親屬電話,同時亦可通過與親屬通信、親屬共同活動等形式,使其重溫親情。(5)勵志教育,給予患者人生勵志的電影、電視劇等作用,幫助患者重建希望,樹立生活信心。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全部6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案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軟件之中,實驗組與參照組護理前后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評分通過t檢驗,(均數(shù)±標準差)是其表現(xiàn)方式。統(tǒng)計學判別標準是P<0.05。
2 結 果
對比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前后癥狀評分數(shù)據(jù)(見表1),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前癥狀評分具有一致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護理后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低于參照組,組間具有明顯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精神分裂癥臨床治療以改善其陽性癥狀,促進其認知功能為主要目標,患者受到臨床癥狀的影響,患者存在較高的消極心理狀態(tài),故影響了患者預后效果。鑒于此,本研究就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積極心理干預,結果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前癥狀評分具有一致性,實驗組護理后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低于參照組。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理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給予患者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親情干預、勵志教育等護理形式,幫助精神分裂癥患者樹立正面、積極的心理品質(zhì),從而改善其情緒、思維管理能力,其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促進其疾病康復效果。
綜合以上結果,本研究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行積極心理干預,患者臨床癥狀顯著緩解,因此,積極心理干預于精神分裂癥護理中具備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梁雪玲,李振超,呂恩瑜.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幸福進取感及健康狀態(tài)的影響[J].中國臨床護理,2019,11(4):339-342.
[2] 史文新,韓樹紅,曾 俊,等.齊拉西酮聯(lián)合積極心理學理論教育對精神分裂癥的療效研究[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9,16(15):2236-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