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沒苫,場上亂天。
苫子,是農家人防雨必備的用具,也稱草苫,是用麥秸和山草捆綁而成的類似北方溫室大棚外面的稻草墊子。這種草苫大多是用人工或專用的草苫機器加工而成,可在我們膠東鄉(xiāng)下,草苫子卻是一種用小麥秸稈或山上的高草人工編織而成的長草簾,主要用于場院上的糧食、干燥的土坯防雨使用,平時不用可卷成一捆,放于室內,陰天下雨時才派上用場。
這種草苫子展開的時候,中間有一道或幾道繩連著,把數小捆長草一一捆綁連接起來,形成一層長長的簾子,因草稈上尖下粗的緣故,卷起來的時候,好似陀螺上尖下粗,用于遮雨時從上到下一層壓著一層,密密實實,雨水淋在上面就會順著草苫的桿流淌到地面,不會淋濕里面遮蓋的糧食或其他東西,這是農家一年到頭都離不了的實用生活用具。
有道是“飽帶饑糧,晴帶雨傘”。草苫子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好多個,遇到天氣不好之時,用木杈挑起來就走,既順手又方便。這東西雖說不值幾個錢,但居家過日子可是必備的物件。鄉(xiāng)下人講究實誠,借錢借糧不借苫,下雨陰天都用苫,如果在雨天你上左鄰右舍去問人家借苫,就如同“和尚廟里借梳子”一般,找的不是個時候,誰家也沒有雨天不用的苫子啊。
膠東一帶,海洋性氣候,陰雨天多,說下雨就下雨。莊稼人一年四季種糧收糧不易,對收獲的莊稼倍加珍惜,防雨防霉,都是格外上心的事兒。膠東半島大多盛產小麥、花生和紅薯一類糧食,沙丘山嶺不宜種植水稻。也因此,做苫用的原料大多就地取材,主要靠小麥秸稈,或是山上一人多高的山草。聽老人們講,水稻秸稈質地柔軟,缺乏硬度,不宜做苫子用,因此在當地沒有市場。
草苫子的主要功能就是遮雨,并不像有些地方當作床墊或溫室大棚草墊那么厚實,因此選擇麥秸和山草來做苫,主要是因為有硬度和防雨性強。實際上,用小麥秸稈也不是任何一種都可以的,必須選擇那些在肥沃土壤里長得高大的長稈麥秸,收麥的時候,你得用鐮刀在秸稈靠地面的根部,貼著地面齊整地割斷,待到把上面的麥穗剪去,剩下的秸稈除凈上面的葉子,白白亮亮的秸稈就成了做苫的上等材料。
說到山草,也并非是人們想象中的荒山禿嶺上的那些野草,而是在膠東石頭山上長的那種一人多高,類似蘆葦那樣的蒿草。這種山草只長在山坡上,平地里是見不到的。有著空心的草稈,分量很輕,掐頭去尾曬干后,就可做苫子了。每年待到秋后,村里會組織人們集體上山割草,如同割麥子一般,一捆一捆割倒捆好,堆放在山坡上,收工的時候,村里會按總數多少,一一分配給村里每家每戶。
這種高草是舍不得用來燒火做飯的,唯一特殊的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家里準備年夜飯的時候,才會用上一捆二捆的。平日里,家里的男人會專門把這些高大結實的山草仔細地存放起來,待到農閑時節(jié),摘除上面的葉子和草花,剩下那一人多高的草稈就是做苫子用的。
用山草做苫雖好,但山上的蒿草也是有限的,每年只能采割到很少部分,即使這樣,有的家庭也會把一年年積攢下的高山草積攢下來,到足夠做苫子的時候再拿出來用。山草不夠用,人們就會用小麥秸稈代替,但這種麥稈做的苫由于質地缺少硬度,一般用不了幾年的時間,雖是這樣,也總比雨天沒有強。
做苫是鄉(xiāng)下男人們嫻熟的基本功。秋冬季節(jié),只要有了閑工夫,鄉(xiāng)下村莊的街道上就會不時地看到,一個個農家小院的門口,男人們把一條繩子一頭拴在自己腰上,一頭拴在大門框上,中間的繩子繃得直直的,隨手拿起一小把身邊堆放著梳理好的麥子秸稈或山草,在繃直的繩子上打一個彎,就會把麥稈或山草結實地捆綁在繩上。有的為了長久使用,會在麥稈或山草上打兩道繩,用起來既結實耐用又伸放自如。苫子的厚薄,全靠用手抓的麥稈或山草的多少來定。用手只抓細細一撮,苫子就會比較薄,反之就會厚實些。
收獲季節(jié),糧食從田野里收到場院或家里,一番剝、摘、脫、揚、晾曬,中間的環(huán)節(jié)耗時費力不說,還要特別注意觀天,一見陰云密布滾滾而來,就得早做準備。收到家的糧食可不能淋雨,要不就得發(fā)霉,這期間鄉(xiāng)親們全靠與老天搶時光,人人盼著趕在雨季來臨前把收獲的糧食顆粒歸倉,才會省心。但天有不測風云,有時候本來艷陽高照,但一眨眼就陰云密布,雨點子嘩嘩不請自來。你看吧,早有準備的人們就會用一把鐵釵或木杈,把一個個卷著的草苫子挑起來,從糧食堆的頂部開始,往下一圈圈地圍著遮蓋,直到卷到糧堆底部。這時候,用苫子頭尾的小繩把糧垛頂上和下面捆好,糧垛就算遮好了。小的糧堆需要兩三個苫子,大的糧堆,需要幾個或十幾個苫子才能遮蓋完。
用苫子遮蓋后的糧堆,把雨水全部擋在了糧食的外面,雨水澆在上面,水流就會順著苫子的麥稈或山草稈往下流淌,一層接一層一直流到了地面上。地面上的水也不能讓它亂流,人們會在地面上糧堆的四周,挖一條較淺的排水溝,一直延伸到場院的外面,這樣就會把雨水輕易地排出去。而在苫下面的糧食,自然就會干干爽爽地保護完好。
鄉(xiāng)下人說得好,最怕“屋漏偏遇連陰雨”。苫著的糧食,大多需要晾曬多日才行。有時候,一連遇上幾天下雨,苫里面的糧堆就會發(fā)熱發(fā)霉,一季到手的糧食眼睜睜地在手里壞掉,這是莊稼人最不忍心看到的事兒。終于等到天晴后,一邊是要把糧食盡快攤開晾干,還要把草苫子盡快攤開曬干,以便下一次雨季來臨再次使用。
自己小時候印象深刻的是,非常羨慕大人們用木杈挑著苫子蓋糧堆的場景,只見一人用木杈挑著草苫,沿著糧垛飛快地轉動,從上到下一會兒工夫就蓋好了。但一到自己試著去做,卻是怎么也不順溜了。不是苫子每一圈放的比例不對,就是上下連接處蓋得不嚴實。事到如今,總算明白了,一年到頭辛勤耕耘的莊稼人,其實身上的技能遠不止人們眼前看到的那些,他們雖不善言辭,但人人觀天、種地都有著豐富的經驗,有些看似簡單的事情,不懂的外行人照樣干不成個樣兒。
一捆麥稈,一把山草,再平淡不過的鄉(xiāng)下物品,卻成了莊稼人手里非常實用的物件。在鄉(xiāng)下,在農家人身上,不是沒有美,重要的是要有發(fā)現美的眼睛。如今,生活條件好了,日子富裕了,但草苫在鄉(xiāng)親們的眼里卻仍然像個寶似的,是須臾離不了的一件家當兒。
啊,草苫,來自山野,樸實無華,雖無耀眼聲名,卻事應急之功,從不張揚喧鬧,但求保糧安民,你給鄉(xiāng)村生活帶來了多少祥和,莊稼人的心眼兒里都為你記著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