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紀實文學作品,它是劉震云通過多年的走訪、調(diào)查集結而成的心血之作。劉震云用他略帶幽默的文風還原了一段厚重的歷史,用他的方式——一個土生土長的河南人的口吻和視角,展現(xiàn)了當時當?shù)仄胀ɡ习傩盏纳顮顟B(tài)以及他對故土的熱愛。因此,我覺得這本書特別適合喜歡歷史或?qū)︵l(xiāng)土文學感興趣的同學來讀。
它講述了一個關于饑餓的鮮少被提及但不應被忘卻的故事。
在此之前,我從未聽聞也無法想象,在1942年,也就是歷史書中記載的中途島戰(zhàn)役、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等重大事件發(fā)生的那一年,有一場席卷整個河南的大規(guī)模饑荒。直到翻開這本書,撥開那些年的塵土,我才在劉震云的筆下看到了1942年那段殘酷的記憶。
恰逢戰(zhàn)亂,那里的土地經(jīng)歷了大旱,遭遇了蝗災,糧食顆粒無收,3000 萬災民背井離鄉(xiāng)走上了逃荒之路,無奈之下只能吃樹皮、雜草、干柴。有一種名叫“霉花”的野草,災民明知有毒,卻說:“就這還沒有呢!我們的牙臉手腳都是吃得麻痛!”
當樹皮、雜草、干柴也沒得吃時,一些人開始賣兒賣女,放下羞恥心向他人乞食……每每讀到這些,我都深受震撼。但與此同時,我也看到在面對苦難時,藏在每個中國人身上堅韌的民族性格。
“他們的表情是漠然的,他們也不知道,前面等待他們的是什么。唯一留在心中的信心,便是他們自己心中對前方未來的希望。也許能好一點,也許熬過這一站就好了。這是中國人的哲學,這又是白修德所不能理解的……獨輪車裝著他們的全部家當,當?shù)耐浦?,當娘的拉著,孩子們跟著。纏足的老年婦女蹣跚而行。有的當兒的背著他們的母親。在路軌兩旁艱難行走在行列中,沒有人停頓下來?!?/p>
立足當下,這本書對我們也有不凡的意義。
讀完這本書,我終于體會到古人所說的“民以食為天”的深刻含義。我很慶幸自己身處一個和平、安穩(wěn)的年代,擁有富足的生活,但不可否認的是,饑餓問題一直存在,或許它離我們也并不那么遙遠。正因如此,重溫這段歷史才變得更為必要,它讓我們更加珍惜今時今日的所得,感恩前人的付出,并激起每個人藏在心底的鄉(xiāng)土熱愛。
[指導老師:張春梅]
圖/視覺中國
圖/視覺中國
讀個片段解解饞
據(jù)俺爹俺姥娘講,蝗蟲不吃綠豆,不吃紅薯,不吃花生,不吃豇豆,吃豆子、玉米、高粱。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命,我故鄉(xiāng)還無死光的難民,與蝗蟲展開了大戰(zhàn)。怎么搏斗?三種辦法:一、把床單子綁在竹竿上揮舞,驅(qū)趕螞蚱。但這是損人利己的做法,你把螞蚱趕走,螞蚱不在你這塊田里,就跑到了別人田里;何況你今天趕走,明天就又來了。二、田與田之間挖大溝,阻擋螞蚱的前進。螞蚱吃完這塊地,向另一塊轉(zhuǎn)移時,要經(jīng)過大溝,這時就用舂米的碓子砸螞蚱,把它們砸成爛泥,或用火燒。這種做法有些殘忍,但消滅蝗蟲較徹底,我想被鄉(xiāng)親們杵死的螞蚱,也一定像當年餓死的鄉(xiāng)親一樣多。三、求神。我姥娘就到牛進寶的姑姑所設的香壇去燒過香,求神保護她的東家的土地不受螞蚱的侵害。但據(jù)資料表明,鄉(xiāng)親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白費。螞蚱太多,靠布單子,靠溝,靠神,都沒有解決問題,蝗蟲照樣吃了他們的大部分莊稼。災民在一九四二年是災民,到一九四三年仍是災民。
自然的暴君,又開始搖撼河南農(nóng)民的生命線,旱災燒死了他們的麥子,蝗蟲吃了他們的高粱,冰雹打死了他們的蕎麥,最后的希望又隨著一棵棵垂斃的秋苗枯焦,把他們趕上死亡的路途。那時的河南人,十之八九困于饑餓中。
照此下去,我想我故鄉(xiāng)的河南人,總有一天會被餓死光。這是我們和我們的政府不愿意看到的。后來事實證明,河南人沒有全部被餓死,很多人還流傳下來,繁衍生息,五十年后,儼然又是在人口上的中國第二大省。
一起讀,風味更佳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一句頂一萬句》
作 者:劉震云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呂思勉先生是民國時期的歷史大家,他的斷代史系列,對于像我這樣的史學愛好者而言可能是最佳選擇。
兩晉南北朝時期歷史復雜、人物眾多、史料混亂,我選擇的這本《兩晉南北朝史》中輯錄了翔實的史料,又有呂老自己的評述,按照政治、制度、社會生活、文化、宗教等主題將內(nèi)容歸類,由淺入深,又按時間順序鋪展開來,繁簡得當。初讀本書,你可能會望“文言文”而卻步,但是靜下心來讀上幾章過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文章條理分明、敘事清晰。
在眾多的朝代中選擇推薦兩晉南北朝史,主要是因為覺得這段歷史常常為人所忽略。
像戰(zhàn)國、秦、漢、唐、宋等時期,熱度都不低,相關的歷史小說和影視劇作品層出不窮。講明代的有著名的《明朝那些事兒》,清宮戲就更不必說。魏晉南北朝卻常常被人忽略,以至于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魏晉南北朝所有的波瀾壯闊不過是漢末三國的尾巴,不過是前一個朝代的“狗尾續(xù)貂”。實則,這三百多年里風起云涌,名留青史的人物也層出不窮。
在那段歲月里,有世家大族壟斷官位,有五胡亂華、權臣跋扈,有傷寒肆虐、野露白骨。但那也是個群星璀璨的時代,佛教的影響加深,揭開了三教合流的序幕,無用清談的背后是中國文化繼百家爭鳴以來的又一次繁榮?!段倪x》與《古詩十九首》的整理為唐時的詩壇鼎盛埋下了種子,府兵制開始萌芽,均田制開始推行,南方的沃土得到開發(fā),草市開始出現(xiàn)……亂世之下,是歷史巨輪滾滾向前、無可阻擋。
沒有一個時代理應被遺忘,每一個時代都是人類的偉大創(chuàng)造。如果可以,請看看這個繁復的時代,有名士醉酒、天香染袂,有英雄慷慨、大臣高節(jié),千年一瞬,凜凜人如在。
[指導老師:陳柳鈞]
讀個片段解解饞
然則此時代中,我國民之所建樹者何如?豈遂束手一無所為乎?曰:其大成就有四焉,而皆與民族之動蕩移徙有關,故民族之移徙,實此時代中最大之事也。四者惟何?一曰士庶等級之平夷。二曰地方畛域之破除。三曰山間異族之同化。四曰長江流域之開辟。
民族之所建樹,恒視乎其所處之境。自然之境易相類,人造之境則萬殊,故各民族之史事,往往初相似而后絕異,以其初自然之力強,入后則人事之殊甚也。東洋之有秦、漢,西洋之有羅馬,其事蓋頗相類;中國見擾亂于五胡,羅馬受破毀于蠻族,其事亦未嘗不相類也。然蠻族侵陵以后,歐洲遂非復羅馬人之歐洲,而五胡擾亂之余,中國為中國人之中國如故也。此其故何哉?中國有廣大之江域以資退守,而羅馬無之,殆為其一大端。此固可云地勢為之,我民族不容以之自侈,然其殊異之由于人事者,亦不乏焉。羅馬與蠻族,中國與五胡,人口之數(shù),皆難確知,然以大較言之,則羅馬與蠻族眾寡之殊,必不如中國與五胡之甚。兩民族相遇,孰能同化人,孰則為人所同化,雖其道多端,而人口之眾寡,殆為其第一義,此中國同化五胡之所以易,羅馬同化蠻族之所以難也。此非偶然之事,蓋中國前此同化異族之力較大實為之。又蠻族受羅馬文化之熏陶淺,五胡受中國文化之涵育深。
圖/視覺中國
一起讀,風味更佳
《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作 者:陳寅恪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中國通史》
作 者:呂思勉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東晉門閥政治》
作 者:田余慶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