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偉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深入,青少年教育若想緊跟時代要求與教育趨勢,需要重視文化資源的優(yōu)勢,積極推動文化資源與校外教育相融合。從青少年教育出發(fā),從社會與人才效益、機構場所、文化遺產、管理機制以及育人環(huán)境等方面總結融合策略,以期為推進青少年教育建設、培養(yǎng)其綜合素養(yǎng)做出貢獻。
【關鍵詞】校外教育 青少年 文化資源 策略
中華民族復興以青少年為基礎,為了確保青少年健康成長,社會各界需要重視校外教育相關場所的構建,支持多樣化教育活動的開展?,F(xiàn)階段,素質教育很難契合青少年相應的文化需要,涉及教育機制尚不完善、理念未能得到切實轉變、師資力量相對欠缺等方面。因此,青少年教育需要積極推動文化資源、校外教育融合,從多層面考慮融合策略,為推動青少年發(fā)展夯實基礎。
一、校外教育需要同社會、人才效益相融合
校外教育活動的開展需要秉持“社會公益性”的原則,積極構建契合學生成長的育人環(huán)境。校外教育切忌以營利為導向,需要將教育思想置于文化繁榮發(fā)展層面,積極同社會、人才效益相融合。首先,校外教育需要關注思想道德建設。文化是對藝術性、思想性的高度融合,涉及真善美等諸多內涵。推動文化資源、校外教育深入融合,需要將文化內在審美、道德情感進行融合。其次,校外教育還應關注學生特長。基于校外教育平臺,教育活動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體格、開發(fā)其潛能。此外,校外教育也需要重視對于文化遺產等的保護,并將其作為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第三,校外教育還應重視培養(yǎng)儲備人才。文化繁榮需要以高素養(yǎng)人才為基礎,青少年校外教育需要關注人才效益,以培養(yǎng)高素養(yǎng)人才為導向組織教育活動。
二、提升校外教育、文化資源相關場所的陣地作用
校外教育發(fā)展歷經較長時間,諸多教育機構、培訓學校等均組織了基于盈利目標的培訓活動。當前校外教育未能同學校教育實現(xiàn)深層次融合,二者欠缺足夠的協(xié)調性。其中,校外教育顯得過于松散,系統(tǒng)性相對欠缺,很難形成較大規(guī)模。因此,相關文化部門應重視自身相應的公益性職能,借助文化資源優(yōu)勢積極推進群眾文化發(fā)展,強化相關場所的陣地作用。
現(xiàn)階段,社會各界對于素質教育有了更為深層的認知,校外教育也得到密切關注。不管是公益性單位還是校外機構均得到不斷發(fā)展,對于推動青少年教育建設有著積極意義。此外,推動文化資源、校外教育深度融合還能夠切實培養(yǎng)其思想道德,在提升青少年自身文化藝術水平的同時,高效地向社會輸送人才。例如,對于學校可以將德育課程設在革命舊址或者是紀念館當中,通過參觀與講解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同時,教師還以鼓勵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等時間到紀念館當中進行義務講解,從而加深其對于歷史文化的直觀認知。
三、校外教育應重視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
不論是自然還是人文環(huán)境都需要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外教育同樣如此。民族、民間文化作為國家民俗風情的重要結晶,是世代相傳且極為寶貴的財富,有著極為顯著的民族與地域特點。校外教育需要重視對相關文化遺產地保護,例如,文化部門組織藝術教育時,便可以在設計音樂、舞蹈等課程的同時,重視對于其他特點的文化課程開設。相關機構還可結合青少年興趣與地區(qū)實際設計具備特色的教育內容,可以涉及民族服飾、民族音樂以及武術等多個方面。教育形式除了借助圖片、視頻或者實物加以介紹外,還可通過聘請專家、傳承人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為青少年了解并介紹相關文化遺產夯實基礎。而這種模式還可以從思想層面給予他們啟迪,積極推進青少年對于文化藝術的吸收,避免文化遺產出現(xiàn)后繼無人等問題。例如,對于延安等西北地域來說,可以將黃土文化融入到校外教育當中,讓這種地域特色滲入課堂,切實激發(fā)青少年相應的家鄉(xiāng)情懷。其中,教育活動可以將文化資源納入課程表當中,可以利用某個下午帶領學生學習腰鼓或者是剪紙等技藝,還可定期加以評比。同時,教育活動還可積極邀請民間藝人或者學者開設講堂,可以包括書法、舞蹈等多樣化形式,基于現(xiàn)場展示等渠道激發(fā)學生興趣。另外,校外教育還應鼓勵優(yōu)秀文化資源融入課堂之中。例如,路遙是延安文化界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路遙紀念館”,對其作品進行誦讀,為培養(yǎng)其寫作水平奠定基礎。
四、結合教育實際完善管理機制
隨著經濟、科技持續(xù)發(fā)展,教育事業(yè)也因科技進步而日新月異。當前,校外集教育活動發(fā)展較為蓬勃,社會各界眾多力量紛紛辦學,并積極投入校外教育當中,從而實現(xiàn)了對于師資薄弱、經費較少或者空間不足等缺陷的彌補。但此類機構多是基于盈利的目標,雖然能夠提升校外互動水準,但其教育規(guī)模、培養(yǎng)方式欠缺系統(tǒng)性,并且教育理念也相對滯后。部分機構甚至為了控制教育成本,“掛羊頭賣狗肉”,打著名師的噱頭聘請部分教學經驗欠缺的老師。這種情況使得校外教育呈現(xiàn)出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并未構建起較為完善的體系。因此,文化部門、教育部門需要積極合作,基于校外教育情況構建起針對性管理機制。
首先,相關部門需要結合校外教育情況構建起培訓機構準入機制,可以制定完善且合理的機構培訓規(guī)程。對于部分校外培訓機構或者教師需要對其技術資格、技能等進行考核,經過嚴格審批后才可準入。其次,相關部門還應基于校外教育構建檔案管理機制,對于所有可能的培訓人員開展信息化管理,應包括辦學規(guī)模、人員數(shù)量、形式以及技術等級等方面,并將審核情況及時記入檔案,為后續(xù)審核夯實基礎。
五、為推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構建理想的育人環(huán)境
文化、教育部門應結合校外教育情況構建起長效機制,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夯實環(huán)境基礎。相關部門需要積極推進培訓基地等地建設,借助長效機制對其加以引導與鼓勵,推動社會力量融于辦學當中。此外,校外教育人員也應積極改善管理、教學等模式,結合教育內容、學生實際制定相契合的運行體系。不論是學校教育還是校外教育都需要從教育內容、層次以及渠道層面相融合,構建起統(tǒng)一的網絡架構。此外,社會各界還應加大對于校外場所的投入力度,切實完善教育環(huán)境,緊跟教育趨勢合理更新教學器材。同時,教育活動機構還應積極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適當拓展培訓范圍與培訓項目,從多層面積極組織校外教育活動。如此一來,才能切實推進文化資源、校外教育的深入融合,有效地將校內外教育結合起來。
六、結束語
總之,隨著素質教育進程不斷加深,積極推動文化資源、校外教育深入融合是緊跟時代和教育趨勢的重要舉措。二者融合可以從社會與人才效益、機構場所、文化遺產、管理機制以及育人環(huán)境等方面總結融合策略,秉持“以生為主”相關理念,結合學生認知、興趣以及課程內容組織校外教育活動,為強化學生綜合素養(yǎng)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彩霞.校外教育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以延安的紅色文化資源和黃土文化資源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9,(12):243.
[2]梁建民.文化資源與青少年校外教育結合的幾點思考[J].價值工程,2016,(29):154.
[3]汪淼.湖北省博物館文化資源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開發(fā)和利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4.
[4]張超.日照地區(qū)民俗文化資源在校外美術課程中的開發(fā)與利用[D].曲阜師范大學,2014.
[5]于瑾.紅色文化資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探討[D].東北師范大學,2013.
[6]范文靜.蒙古族民俗文化在校外美術教育課程資源中的開發(fā)與利用[D].四川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