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當前
桐城派文人學行、文章并重,教育子弟重視大節(jié)細行,指授文章重視義理、考據、辭章的統(tǒng)一。故桐城派文人子孫多數(shù)能夠謹遵家訓家教而賡續(xù)家學,桐城派文章及其理論以師徒授受或私淑傳承而歷久致遠。因此,桐城派文人家風研究與文論思想闡釋在學術界均有豐富成果,然而這兩個領域卻界劃清晰,鮮有貫通。事實上,家教與師教雖有教學空間、教學時間、主客關系的區(qū)別,但親師一體,育人目標是一致的,思想方法大體上是相融相通的,文統(tǒng)與家風亦可以互補相生。故對讀桐城派文論傳承領域的論文與家風研究文章,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學術歷程。本期刊出劉燕的《守舊與趨新:吳汝綸家訓思想探析》與俞煒濤《桐城派“創(chuàng)意造言”論詮解》兩篇論文,期待能夠激起學者在家風家訓與文學傳承關系上的思考,為桐城派研究開辟新的視角。
與歷代父教一樣,桐城派文人的家教主要通過家書、家訓呈現(xiàn)出來,梳理桐城派文人別集,教育子侄親族的書信文章蔚為大觀。《方苞集》收有兩組家訓,一為訓示兄子方道希兄弟的《家訓四首》,包括《己亥四月示道希兄弟》《甲辰示道希兄弟》《己酉四月又示道?!贰度勺悠咴率镜老!?;一為訓示后代宗族的《教忠祠規(guī)》《教忠祠祭田條目》《教忠祠禁》,大抵都在明敬宗收族的宗法禮制,涉及兄弟關系、男女大防、祭田祭禮、喪服制度等,教示內容雖然都屬傳統(tǒng)禮法,但在經歷《南山集》案牽連后,方苞的兒子道章以父親獲罪而系旗籍,不得與兄子道希、道永等相視同生,方苞在這種心境下強調宗族世系及其宗法傳承,實有深刻內蘊。另一方面,方氏的這種思想與其學術研究、文論主張是一致的,在這個意義上說,家訓家教也是發(fā)掘作家文學思想的基礎資料。姚鼐《惜抱軒尺牘》寄子侄的書信也有不少,如《與霞紆侄》《與伯昂從侄孫十四首》《與石甫侄孫九首》《寄衡兒》等談宗族科第、貧富安康、詩書文章、禮尚往來等,都極為親切;特別是《惜抱遺囑》交代喪事從簡、叮嚀兒子無忘孝友、兄弟之間不可因爭財而生芥蒂等體現(xiàn)了勤儉孝友的良好家風。而其尺牘中大量談論詩文寫作、文集編輯的片段,實為桐城派文論的一手材料。曾國藩《家訓》《家書》已是中國家訓史上的經典,上至為官理政,下至家長里短,細至步態(tài)聲調,無所不包,被公認為仕宦家訓的巔峰之作。林紓寫給兒子林琮、林珪、林璐的家書亦可窺見林氏勤奮向學、勤儉持家、清廉為官、愛國愛民的優(yōu)良家風。夏曉虹、包立民編注《林紓家書》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集成性材料,沾溉學林,其澤也廣。吳汝綸的家訓既有桐城獨特的地域風格,又有桐城派前賢同儕相互激蕩的流派特點,還有放眼域外的國際視野,尤其難能可貴,其家訓思想并不是一篇論文所能道盡,桐城派家訓史也是一個頗有學術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的論題。
中國古代文論言意關系的探討源遠流長,《莊子》《周易》明確論及言、象、意的關系,魏晉玄學言意之辨的三派在哲學本體論上辨明了得意忘言的深義。落實到創(chuàng)作論上,意稱物、文逮意、意統(tǒng)文、辭達而已矣、務去陳言、奪胎、換骨、立主腦等命題都與言意關系論密不可分。受李翱啟發(fā),桐城派不斷推繹闡述的“創(chuàng)意造言”命題,是傳統(tǒng)言意論的補充。理解桐城派文人筆下言與意的體用關系,又離不開其思想基礎,故桐城派文人的家訓家書在桐城派文學理論研究上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