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法楠
摘要:學生心理危機問題凸顯,跳樓自殺事件頻發(fā),各地教育主管單位和學校也都在積極探索有效的方法去應對和化解集中爆發(fā)出來的學生心理問題,希望從家庭、學校、社會多個層面幫助年輕的學生們順利度過心理調適的大考。有研究表明,40秒是人類自殺的時間間隔,13秒是沖動型自殺的持續(xù)時間,通過有效的心理危機防范與干預,是可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避免極端事件的發(fā)生,把受困于心理問題的青少年學生重新拉回生活的正軌,并幫助他(她)們擺脫心理問題,重建對生活的信心。
關鍵詞:心理危機;主動防范;有效干預
學生心理危機問題凸顯,跳樓自殺事件頻發(fā)。2019年,中科院心理所一份研究表明,中國有3000萬青少年正經(jīng)受著心理障礙的困擾,《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2018)》統(tǒng)計了一年里公開報道的兒童青少年自殺案例392起,有三類因素占據(jù)了主導,分別是家庭矛盾、學業(yè)壓力和師生矛盾。各地教育主管單位和學校也都在積極探索有效的方法去應對和化解集中爆發(fā)出來的學生心理問題,希望從家庭、學校、社會多個層面幫助年輕的學生們順利度過心理調適的大考。接下來,就從成因分析、危機防范和有效干預三個方面來討論如何幫助年輕學子們增強心理防護能力、有效應對心理危機問題。
一、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fā)的成因分析
1.正常秩序被打亂,生活偏離正軌
活潑好動、天真爛漫、求知欲強是孩子的天性。在家庭有限的居住空間里,網(wǎng)絡成為了孩子們與外界聯(lián)系的主要渠道,網(wǎng)上授課、網(wǎng)上購物、網(wǎng)上聊天等等,甚至有孩子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時間的流轉與日夜的交替都變得越來越模糊,孩子們的生活失去了原有的規(guī)律與界限,久而久之必然會引發(fā)一系列的問題。在“戰(zhàn)斗民族”俄羅斯曾發(fā)生過一起青少年極端手法自殺的案件。一位年僅15歲的俄羅斯男孩帕維爾·馬特維耶夫因為輸?shù)袅艘粓鼍W(wǎng)絡上的游戲比賽,竟然在自家花園里用鏈鋸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附近的鄰居在接受調查時透露,他十分迷戀網(wǎng)絡游戲,特別愛玩電腦,只是并不太清楚他一直在玩什么游戲,有時會因為游戲情緒產(chǎn)生很大變化。2014年,《中國學校衛(wèi)生》刊發(fā)《中國中學生自殺相關行為報告率研究》,其中提到“未成年的中學生自殺意念率17.7%,自殺未遂報告率2.7%。即每6個人中有1人產(chǎn)生過自殺的念頭?!?/p>
2.社會活動受局限,情緒宣泄遇阻
孩子們的活動空間被局限在有限的室內,缺乏面對面的交流與充足的體育鍛煉,處于青春期的他(她)們本就敏感、叛逆、荷爾蒙旺盛,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下,如果情緒得不到及時的排解、沒有宣泄的出口,一點點小情緒、小問題就可能被無限放大,或逐步積累發(fā)展成嚴重的心理問題。2020年3月27日,深圳市某小區(qū)發(fā)生一起墜樓事件,兩名只有14歲的初中女生相約墜樓,后經(jīng)搶救無效雙雙身亡,經(jīng)深圳警方現(xiàn)場勘查和調查走訪,初步認定兩名初中女生為輕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壓死駱駝的也絕不是最后一根稻草,小小的風吹草動在學生心中一點點放大,得不到及時的排解,最終導致悲劇的發(fā)生。
3.家庭遭遇大變故,經(jīng)濟陷入困境
全球經(jīng)濟普遍下滑,特別是中小個體經(jīng)營的生產(chǎn)、零售、服務等行業(yè),一段時間的停產(chǎn)停工,導致收入驟減,使得很多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陷入了貧困狀態(tài),長期的經(jīng)濟貧困帶來的身體與精神上的巨大壓力。對于出現(xiàn)經(jīng)濟困難的家庭,家長有可能會把由此產(chǎn)生的暴躁、焦慮、悲觀甚至厭世等情緒傳遞給孩子,孩子被動接收到這些負面情緒,又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和排解的方法,也容易導致心理問題。
4.因求學、就業(yè)、戀愛、疾病等問題,喪失生活信心
具備線上教學條件的學校和培訓機構把課堂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但是教學效果有限,特別是對自制能力弱的青少年來講,在學習上會“欠賬”,對即將面臨升學考試的孩子們更是一個考驗。同時,人際心理危機、戀愛心理危機、疾病心理危機、經(jīng)濟壓力心理危機等傳統(tǒng)風險因素疊加,因而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fā),甚至有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4月13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qū)一名15歲少女因學習問題與父母發(fā)生爭吵后,爬出陽臺揚言要跳樓。派出所接警后,迅速展開營救工作。經(jīng)了解,女孩今年15歲,因為成績問題和母親產(chǎn)生了爭執(zhí),期間覺得母親批評時語氣過重,所以一時想不開欲輕生。得救后女孩對自己的過激行為表示后悔,表示今后不再這么做了。目前雖然都在談減負,但學生的課業(yè)任務仍舊繁重,競爭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終過高,使得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
5.原有心理問題未及時發(fā)現(xiàn),情況不斷惡化
家庭是社會的組成細胞,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長的教育觀、人生觀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關鍵性作用。家庭成員間溝通存在障礙,很多父母沒有足夠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更談不上治療。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本應該是最可信賴的人,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很多家庭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愛的關系、缺乏精神上的支持,這常常是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根源。心理疾病和情緒困擾長期得不到正視,又因為學業(yè)壓力、情感傷害等綜合因素,進一步惡化,導致孩子們只能獨自在黑暗中摸索,承受著他們的年齡本不該承受的生命之重。一名心理咨詢師,也同時是一名自殺干預志愿者自述:小學時候,她也有過自殺的意念,自殺的沖動伴隨她讀完中學,始終揮之不去,讀高中時也從不跟人交流,甚至有不少自殘行為。正是因為有了這段經(jīng)歷,她決心做一名志愿者,希望可以幫助孩子們走出黑暗。
二、青少年學生心理危機問題的主動預防
1.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動態(tài)
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要化被動為主動,學校提供安全、舒適的場所開展心理咨詢服務或通過熱線電話、網(wǎng)絡聊天、郵件互動等方式開展線上心理咨詢活動,及時為同學們答疑解惑、排解焦慮情緒;同時,針對學生們關心關注的校園熱點問題,主動發(fā)聲、積極回應。有研究表明,40秒是人類自殺的時間間隔,13秒是沖動型自殺的持續(xù)時間。每年9月10月,全球精神衛(wèi)生組織都會號召,人們應該及早介入這40秒和13秒,因為已有足夠的成功行動表明,自殺是可以預防的。
2.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及家庭情況等
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務必做到有的放矢,在全面掌握和了解學生情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危機干預活動。老師應重點關注家庭經(jīng)濟相對困難的學生、學業(yè)困難的學生、就業(yè)困難的學生、家庭出現(xiàn)重大變故的學生和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學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提供相應的幫助。
3.完善心理咨詢服務體系
《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中指出: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有條件的學校創(chuàng)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高等院校普遍設立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咨詢室),中小學進行心理咨詢室建設,并配備專職或兼職教師。據(jù)鳳凰周刊報道,“在2020年上半年,輻射全國的心理咨詢與危機干預熱線——“希望24熱線”,接到的求助學生來電,比去年一整年都多。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今年1-6月份對比去年同期,初中生增長85.78%,高中生增長81.75%。數(shù)據(jù)中最醒目的是,小學生的來電,增長了95.52%。”實現(xiàn)有效的心理危機預防,完善的心理咨詢服務體系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各級各類學校都應在最大能力范圍內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打造環(huán)境舒適、功能齊備、人員專業(yè)、兼顧線上和線下使用需求的心理咨詢室。
4.健全在校學生困難幫扶和救助機制
助學貸款、助學金、經(jīng)濟困難學生入學綠色通道、獎學金、校內勤工助學公益性崗位等困難幫扶救助體系,已運行多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過上述渠道能夠實現(xiàn)學費的及時給付和解決基本的生活保障問題。但是,對于因家庭出現(xiàn)重大變故、身體突然生病而導致短期內學生經(jīng)濟壓力驟增等情況,并沒有規(guī)范的長效救助機制,大多是通過學校或同學間自發(fā)組織的捐助活動,其幫扶能力、范圍和幫扶效果十分有限。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頂層設計,完善貧困救助體系,如根據(jù)需要適時啟動貧困學生認定程序并開展救助活動等,不能讓任何一名學生因為經(jīng)濟困難而走上不歸路。
5.提高學生心理防護能力,引導學生樹立起對生活和未來的信心
有研究表明,和諧的家庭關系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第一步。提高孩子的心理應激能力和調適能力,首先要以原生家庭為起點,然后輔以學校、社會等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重視與引導。適當?shù)呐d趣愛好可以幫助學生們把心中的煩惱、憤怒、憂愁、焦慮等不良情緒得到宣泄。同時,要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生命觀和價值觀,告訴孩子們相較于未來的美好生活,眼前的困難和苦悶都是暫時的,讓孩子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三、青少年學生心理危機問題的有效干預
1.心理急救,平復負面情緒,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
心理急救是指心理危機干預中的一個階段,可以有效地控制早期應激反應,使遇到心理問題困擾的青少年學生第一時間獲得心理上的支持。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指南:“心理急救不是讓當事人對發(fā)生的事情進行梳理和分析,施救者在關注當事人基本需求的同時,主要是耐心傾聽,為對方提供需要的信息和實際幫助,讓對方感到平靜,感到自己還能在身心方面得到家人和社會的支持,感到對自己的生活還有掌控能力。”除此之外,相互間取得信任,建立起良好的溝通關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心理疏導,引導情緒宣泄,給予必要的情感支撐
心理疏導大多采用談話的方式,但與談話療法不同,它不是心理治療,而是情緒的疏泄和行為支持。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出現(xiàn)焦慮、不安、惶恐等情緒是不可避免的,遇到這些負面情緒,要進行合理宣泄,如多與家人、朋友交流,傾訴內心感受,從而獲得支持、安慰和鼓勵;或進行適當?shù)捏w育鍛煉與戶外活動,把負面情緒和壓力通過運動的方式釋放出來。學校的老師們同時可以幫助學生們認清自己肩負的任務、相信自身價值,幫助他(她)們盡快擺脫負面情緒的影響。
3.心理建設,提高對生理和心理應激的調適能力
“心理建設的目的是從無法接受,到坦然接受的過程?!痹诂F(xiàn)實中有許多事情不得不去面對,從不敢面對到勇敢面對的過程,需要經(jīng)過一系列的心理建設。從某種程度上講,孩子的認知是在不斷的探索與求證中慢慢確立起來的,有些甚至是在反復試錯的過程去了解和感知,當前的教育模式大多是鼓勵孩子如何去取得勝利和成功,但是沒有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敗。面對頻發(fā)的青少年心理危機問題,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必須認真反思,努力的去彌補這塊教育的短板,告訴孩子們有成功就有失敗,失敗了可以重新再來。做好心理上的建設,才能真正的提高孩子們的心理應激能力,從根本上解決心理危機問題。
4.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配合,重建對未來生活的信心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三駕馬車,缺一不可。心理危機干預,發(fā)自真心的愛是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三方同步是解決問題的最終途徑。家人的關愛是最無微不至的,學校的教育是最科學有序的,社會的幫扶是最廣博厚重的,孩子們的身體和心理處于的成長過程中,總是要經(jīng)歷些風雨。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都有責任共同努力,去幫助心理出現(xiàn)偏差的孩子重拾對生活和未來的信心,重新走上人生的正軌,相信困難總是暫時的,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迎接美好明天的歷程。華特士在《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zhàn)》中說的:“教育并不只是訓練孩子能夠謀得職業(yè),或者從事知識上的追求,而是引導他們充分去體悟人生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澳)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兒童教育心理學.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9.
[2](韓)白世熙.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中信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20.
[3]高嵐.為何爸媽看不見我.中國婦女出版社,2020.
[4]安林紅.壓力心理學.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