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斌
2019年秋,統(tǒng)編語文教材在全國普及,小學語文進入統(tǒng)編教材的新時代。統(tǒng)編教材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極富童心童趣,貼近兒童的經(jīng)驗、情感和想象,易于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利于學生認識世界。
低段閱讀教學,教師要站在兒童立場,落實統(tǒng)編教材語文要素的學習,做到“有意思”又“有意義”,實現(xiàn)“用語文教兒童”。下面,筆者以特級教師張文花在江蘇省第20屆青年教師小學語文優(yōu)質(zhì)課評選活動中執(zhí)教的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下冊《小毛蟲》一課為例,談談拙見。
一、識字,語境生發(fā):由“這一詞”帶入“這一字”
識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基石。低段的語文課從本質(zhì)上看,其實就是隨文識字課,教師要對識字、閱讀進行科學整合,避免將二者孤立開來,做到在閱讀中聯(lián)系具體的語境,滲透識字,并鞏固識字。翻閱統(tǒng)編版一、二年級語文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課文用詞頗有講究,教學時不妨以詞語作為生發(fā)點,展開識字教學,凸顯閱讀課隨文識字的核心價值。
【片段1】窺透蟲之韻
師:這節(jié)課,我們再讀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條小毛蟲。(教師板書課題)一起喊一喊它的名字。
(學生齊讀課題)
師:呀,小毛蟲被喊出來了。快看,一條小毛蟲趴在一片葉子上,用新奇的目光打量著周圍的一切。(出示卡片“打量”)這個詞語你會讀嗎?誰來讀?
(學生讀)
師:真好,輕聲詞你都會讀。你們現(xiàn)在都是小毛蟲,快來打量打量,你們都看到誰了呀?
生:我看到蜜蜂在采蜜。
生:我看到七星瓢蟲趴在樹枝上。
生:我看到了小螞蟻。
師:小朋友們,你們看到的七星瓢蟲、螞蟻,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教師出示“昆蟲”。男同學讀,女同學讀)
師: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快快打開書,自由地讀課文,讀準詞語,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學生按要求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師:小朋友讀書非常認真,請看大屏幕(出示三組詞——盡管、盡心竭力,打量、事情、明白,仿佛、任何、紡織、編織)讀一讀這些詞,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生:第一組詞“盡”的讀音不同。
生:第二組詞都是輕聲詞。
生:第三組組成各詞的兩個字偏旁相同。
師:真棒!一下子就找到了規(guī)律。仔細看看這些字,選擇一個你最喜歡的記一記字形。
生:我想記“仿佛”的“仿”,它是單人旁加個“方”字。
生:我想記“編織”的“織”,絞絲旁加個“只”字。
師:你們用的是加一加的方法,有沒有其他辦法?
生:“編織”的“編”,可以把“一遍”的“遍”的走之底換成絞絲旁。
師:加一加、換一換都是記字的好方法,剛才你們從上面的幾組詞中都發(fā)現(xiàn)了規(guī)律。(教師出示“規(guī)律”)這個詞怎么讀?(學生讀)把這個詞放到句子中,誰還會讀?
(教師指名學生讀句子)
低段閱讀教學以識字教學為重點是毋庸置疑的??珊芏鄷r候,一、二年級的教師總喜歡在閱讀課上品味內(nèi)容、體悟情感、訓練表達,顧文而失字,以為會讀就是識字,或集中呈現(xiàn)生字進行學習,對教材隨文識字的價值熟視無睹。上述教學片段中,張老師聯(lián)系課文語境,從詞語入手,讓識字、學詞的過程真實發(fā)生。揭題之后,張老師出示文本插圖,帶給學生一條小毛蟲,讓他們在描述中理解“打量”的意思,并借機“打量”蜜蜂、七星瓢蟲、螞蟻等昆蟲。檢查初讀情況時,呈現(xiàn)了三組別具特色的詞語:“盡管、盡心竭力”中“盡”的讀音不同,“打量、事情、明白”為輕聲詞,“仿佛、任何、紡織、編織”分別是兩個相同偏旁的字組成的詞。這樣把要認識的字分類,放在具體的詞句中,其本質(zhì)就是一種規(guī)律性的學習,有效拉近了漢字與學生的距離,降低了識字的難度,學生通過朗讀、比較,對生字有了較深的認識,學起來別有一番韻味。此時,聚焦詞語中的生字,采用加一加、換一換的方法記憶,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提升。
二、朗讀,言意兼得:由“這一句”讀出“這一象”
語文課程的特性是學習語言,低段閱讀教學也不例外。教師應在課堂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朗讀為要”,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引導學生由文本語言建構“具化”意象,強化語言運用,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讓語文學習變得有滋有味。
【片段2】體驗蟲之傷
師:這究竟是一只怎樣的小毛蟲呢?我們一起讀一讀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學生自由讀課文)
生:這是一只可憐的小毛蟲,它什么也不會,既不會唱,也不會跑,更不會和其他昆蟲一樣飛。
師:小毛蟲很可憐,那其他昆蟲怎樣?誰來讀一讀句子:大大小小的昆蟲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飛的飛……到處生機勃勃。
(學生讀句子)
師:想象一下,七星瓢蟲會做什么呀?
(教師出示:七星瓢蟲會 ? ? ? ? ?。)
生:七星瓢蟲會跑,也會飛。
師:七星瓢蟲是會飛的,但是它的腿沒那么長,把“跑”換個詞。
生:七星瓢蟲會爬,也會飛。
生:七星瓢蟲還會捉蟲子。
師:你們看,七星瓢蟲會爬,會飛,會捉蚜蟲,其中哪個本領最厲害?
生:我覺得捉蚜蟲最厲害,因為能保護植物。
師:如果讓你把這三個本領填進這個句子里,你怎么填,最厲害的本領應該填在哪里?(出示:七星瓢蟲既會 ? ?,也會 ? ?,更會 ? ?。)
生:七星瓢蟲既會爬,也會飛,更會捉蚜蟲。
師:掌聲送給他,這是一個既會思考又會表達的孩子。那你們再看——(出示:小蜜蜂既會 ? ?,也會 ? ?,更會 ? ?。)不著急回答,先想一想小蜜蜂有哪些本領。想三個,然后再想一想把哪個本領放在最后說。
生:小蜜蜂既會唱,也會飛,更會采蜜。(教師表揚)
師:這只小毛蟲多可憐呀,一起讀一讀,讀出它的“可憐”。
(學生讀)
師:這還是一只怎樣的小毛蟲呢?從第二自然段再找一找。
生:它是一只笨拙的小毛蟲。
師:你從哪里讀出了它的笨拙呢?
生:當它笨拙地從一片葉子爬到另一片葉子上時,它覺得自己仿佛周游了整個世界。
師:你真會學習!還可以從哪兒感受到它的笨拙?
生:小毛蟲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動了一點點。
師(出示:九牛二虎之力):讀讀這個詞,你知道什么是“九牛二虎之力”嗎?
生:九頭牛、兩只老虎的力量。
師:一起讀讀,讀出力量的大。
(學生齊讀)
師:小毛蟲用了那么大的力量,卻只是挪動了一點點,它是多么笨拙呀!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體驗,這已成為語文教師的共識。張老師以“這是一只怎樣的小毛蟲”貫穿朗讀全過程,讓學生自主讀課文,深入感受小毛蟲的可憐與笨拙。為了讓學生體會小毛蟲的“可憐”,張老師將其與七星瓢蟲、小蜜蜂等昆蟲對比,緊扣文本語言“大大小小的昆蟲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飛的飛……”,讓學生探求三者之間的層次順序,學習用句式“某某會 ? ?,也會 ? ?,更會 ? ?”進行表達。為了讓學生體會小毛蟲的“笨拙”,張老師著眼重點詞語“九牛二虎之力”,采用拆詞法幫助學生理解,并在反復朗讀中發(fā)展思維,豐富情感。整個朗讀過程,教師不過多參與,只在內(nèi)容精彩、語言精當處適當點撥,搭建生活橋梁,讓學生輕松走進文本,理解豐厚內(nèi)涵,嘗試表達,進一步感悟、積累語言,獲得對文本意象的深度建構。
三、表達,情智共生:由“這一講”練就“這一能”
讀文是基礎,表達是發(fā)展。低段閱讀教學,教師不僅要理解語言,還要掌握讀書方法,引導學生探求語言表達規(guī)律。統(tǒng)編教材將“表達要素”分布在課后習題中,設計了豐富多樣的練習形式:或模仿語言形式寫詞句,或根據(jù)思維導圖講故事,或選擇圖片和詞語說話,甚或用角色表演的形式表現(xiàn)詞語的意思。教師要讀懂并用好課后練習,著力挖掘其價值,基于此確定教學立足點,展開課堂教學,從而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發(fā)展思維、規(guī)范表達。
《小毛蟲》課后設置了這樣一道練習題:“小毛蟲經(jīng)歷了哪些變化?畫出相關語句,借助提示講講這個故事?!?/p>
仔細揣摩,題目指向非常明確,重在讓學生學會借助提示復述課文內(nèi)容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講故事”又有別于一般的復述,不是簡單的“輸入”“輸出”,而是一個主動建構的語言創(chuàng)造性過程,需要學生對文本語言重組、再造、加工等。題后所附的結構圖“提示”,猶如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講好故事的支架。
【片段3】訴說蟲之悲
師:如果讓你把這只小毛蟲介紹給大家,知道怎么介紹嗎?不著急,看老師來介紹。怎么講呢?我要先看一看圖片:哦,一條小毛蟲,它趴在一片葉子上,東瞧瞧,西望望,用新奇的目光打量著周圍的一切。它看到了什么?誰來幫我講一講?
生:它看到了小蜜蜂、七星瓢蟲。
生:它看到一只七星瓢蟲趴在離它不遠的樹枝上,蜜蜂飛在半空中采蜜,螞蟻在地上搬運著食物。
師:大大小小的昆蟲,只有它既不會……也不會……更不會……
(學生補充說:唱、跑、飛,教師相機粘貼這三個詞)
師:多簡單呀,我們就這樣把故事的開頭講出來了。是怎樣講出來的?
生:借助了圖片。
師:圖片可以幫助我們講故事,還借助了什么?
生:黑板上的詞語。
師:你們看,看一看圖片,記一記詞語,就能幫助我們講故事,這就是“借助提示,講好故事”。現(xiàn)在,我們來練習一下,看著圖片和詞語,同桌合作,一個人講第一自然段,另一個人講第二自然段。
師:誰愿意給大家講一講?老師請這兩位小勇士上臺來講故事。
生:一條小毛蟲趴在一片葉子上,離它不遠處有一只七星瓢蟲趴在細細的樹枝上,一只蜜蜂在采蜜,底下還有三只小螞蟻在搬運蘋果,只有小毛蟲不會飛,更不會唱。
生:小毛蟲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從葉子上挪動了一點點,當它笨拙地從一片葉子上挪到另一片葉子上時,它感覺自己仿佛周游了整個世界。
師:掌聲送給他們,第一個小男生非常了不起,他講的故事跟書上一樣嗎?不一樣,因為他展開了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講了故事。
細品這一教學片段,我打心底里為張老師的講故事指導點贊。她以文本為紐帶,采用自己引述、學生補述的方式幫助學生講好開頭,再讓學生回顧剛剛的學習經(jīng)歷,總結出借助圖片、詞語講好故事的方法,將如何講好故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對上臺講故事的學生進行評價時,張老師肯定第一個學生“讀得不錯”,到后來表揚那個上臺的男生講述得“非常了不起”,告訴學生講好故事還需要展開豐富的想象。從學生現(xiàn)場反饋來看,學生在依據(jù)提示講故事的過程中,主動調(diào)遣生活經(jīng)驗,抓住重要的文本細節(jié),帶著個性理解置換角色,講得較為生動具體??此坪唵蔚谋磉_訓練,卻讓學生貫通了“言”,領悟了“意”,運用了“法”,更把“情”與“智”落到教學細節(jié)之中。課堂上,學生的思維熠熠生輝,學習真實且深度發(fā)生,為后續(xù)借助“小毛蟲—繭—蝴蝶”的情節(jié)路線圖把故事講完整提供了強有力的方法保障。
四、寫字,趣理相融:由“這一字”寫好“這一類”
寫字是第一學段的重要任務,也是低段閱讀教學的又一重點?!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第一學段寫字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努力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正確,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膘o心觀察當前低段寫字教學,不難覺察不少教師無視學段特點,指導草率隨意,更多時候只關注書寫結果,忽略寫的過程。殊不知,寫字如孩童學步,切不可急于求成,需要教師耐心指導。
【片段4】展現(xiàn)字之美
師:現(xiàn)在,我們來認認真真寫寫字,把字寫好也有規(guī)律。(出示:紡、織、編)觀察一下這三個字,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我發(fā)現(xiàn)都有一個同樣的偏旁,是絞絲旁。
師:你的眼睛真亮,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這三個字都是形聲字。
生:都是左窄右寬。
(出示:左窄右寬要看清)
師:剛才你們發(fā)現(xiàn)的是結構上的秘密,再看看它們關鍵的筆畫,又有什么秘密呢?
(教師出示紅色標示的三個字的提、撇,見下圖)
生:右邊的撇都穿插到了左邊絞絲旁提的下面。
師:真棒,穿插都知道。大家看看這三撇一樣嗎?分別是斜撇、短撇、豎撇,它們穿插過來后,絞絲旁就變得短一點。我們漢字也要像小朋友一樣講究謙讓。
(教師出示:穿插避讓一家親)
師:現(xiàn)在老師帶大家寫一個最難寫的字:“紡”。來,把手拿起來。絞絲旁,我們學過,但要寫好不容易。第一筆撇折,折的方向平;第二筆撇折,折的方向往上提;第三筆提,寫得要短一些;點、橫從橫中線上往上走,橫折鉤往右下方折,目的是保證這個字的平穩(wěn);撇要注意穿插。下面請小朋友們在書上描一個,寫一個,寫字的時候要注意頭正、肩平、臂開、足安。
從寫字的學理上來說,學習是可以遷移的,并不是每個字都要在課堂進行指導書寫。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漢字的特點和書寫規(guī)律,選取典型的字,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張老師在書寫教學環(huán)節(jié)獨具匠心,集中呈現(xiàn)了偏旁相同、結構一樣、提撇位置相似的“紡、織、編”,指導學生在讀帖中知曉三個字的共同點,發(fā)現(xiàn)各字“撇”有斜撇、短撇、豎撇之異,真切感受到漢字的“同而不同”。示范書寫可以以最難寫的“紡”為例,在田字格中向?qū)W生展示“紡”字的書寫全過程,著眼關鍵筆畫,強調(diào)間架結構,提醒書寫姿勢,力求讓學生寫字做到“入眼”“入心”“入筆”。如此循序漸進的書寫練習,定能讓學生“識同辨異”,逐步形成寫字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實現(xiàn)“寫字育人”的目標也就指日可待。
正如《小毛蟲》一文中所言:“每個人都有自己該做的事情?!薄叭f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低段閱讀教學有著它應該做的事情,那就是識字寫字、朗讀理解、積累語言、表達運用;低段閱讀教學同樣有著它應有的規(guī)律,那就是基于統(tǒng)編教材,站在兒童立場,關注兒童特性,重視兒童學習能力培養(yǎng)、習慣養(yǎng)成,全面提升兒童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安徽省東至縣教育體育局教學研究室)
投稿郵箱:7296282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