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6日,52歲的楊女士乘坐武漢地鐵上車時,右腳踏入站臺與列車之間的縫隙處,導致腳部受傷。后經鑒定,楊女士的傷殘等級為十級。
楊女士認為地鐵集團公司和地鐵運營公司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于2019年10月將兩家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賠償其各項經濟損失共計17萬余元。
法院認為,事發(fā)地鐵站為曲線站臺,其站臺邊緣與靜止車輛車門處的間隙110mm符合國家標準。地鐵運營公司作為公共場所的管理者,在地鐵站張貼“小心夾手、小心站臺間隙”等安全警示標語,并進行廣播提醒,站臺設備設施不存在缺陷。在楊女士受傷后,地鐵工作人員及時給予救助,并協助送醫(yī),已盡到合理限度范圍內的使他人免受人身及財產損害的義務,楊女士只要稍加注意即可避免本次事故的發(fā)生。意外的發(fā)生是由于楊女士自身原因導致的,地鐵運營公司對此無過錯,無需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故法院駁回了楊女士的訴訟請求。
據了解,這也不是地鐵運營公司第一次“背鍋”了。
武漢一家五口乘地鐵趕飛機時,遭遇了地鐵通信故障,最后錯過了航班,造成損失。事后,當事人童女士將湖北武漢地鐵運營有限公司告上法庭,索賠改簽費及其他損失共計千余元。去年3月1日,武漢硚口區(qū)法院一審宣判,認為被告不構成違約,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主審法官介紹,乘客誤機后告航空公司索賠的案例較多,但告地鐵延誤行程的,該案是全國第一例。
(澎湃新聞網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