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菊
摘要:務川作為仡佬族的集中地區(qū)和發(fā)源地,盡管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依舊保留著仡佬族最古老的習俗——對唱,在仡佬族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里,這不僅是一種情感交流,更屬于一種思想表達的重要形式。仡佬族的民歌取材較豐富,整體特征十分鮮明;探究仡佬族的旋律結構、調式調性等音樂特征,不僅有助于人們深入了解仡佬族的音樂文化,更利于其發(fā)展與傳承。此外,仡佬族在儺戲、舞蹈、樂器、節(jié)日、信仰等方面也極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關鍵詞:仡佬族 ?音樂 ?文化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2-0019-03
一、仡佬族的歷史概況
仡佬族在貴州是最古老的民族,遵義地區(qū)稱之為“古老戶”,安順地區(qū)稱之為“古族”,從史書記載“蠻夷仡佬,開荒辟草”中可知,民間常有“蠻夷仡佬,開荒辟草”俗語之說。從劉成剛學者的考訂中得出,夜郎國在上古時期屬于“濮人”一支,故仡佬族是曾建立過夜郎古國的民族;仡佬族是由濮人、僚人演變而來,經(jīng)歷了三個歷史時期,很多考古資料都有記載;東漢史書將滋人稱為“濮、僚”,或“濮僚“并稱,隋唐時期,僚人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仡佬族,此依據(jù)皆來源于北宋陳彭年等人修訂的《廣韻》一書中,“僚”當時作為部落稱謂讀作“佬”。仡佬族一詞大量出現(xiàn)于宋朝,然而其淵源可追溯至上古時代。“仡佬”名稱,最早見于隋黃閡《武睦記》,由考古史料可見,仡佬族確實是由濮人、僚人演變而來。仡佬族和茅臺酒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我國茅臺酒的稱謂也來自于仡佬族,據(jù)史料記載,上古時期的濮僚部落曾居住于今天茅臺鎮(zhèn)的“四方井”(曾經(jīng)的馬桑灣),古時候濮僚人為了對先輩開荒破草的行動表示尊敬,便在茅草臺子上祭祀祖先,故稱之為“茅臺”;“茅臺”二字在中華先民的眼里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茅”有著“靈茅”之稱,用于分封、軍事、占卜、祭祀等,在中南、西南等地使用極為頻繁,古湄潭山的儺戲以及現(xiàn)今夜郎(貴州六枝“茅口鎮(zhèn)”)民俗里的“斗?!币廊皇褂谩懊庇闷?所以不管是從民俗還是史料記載我們都可以斷定,茅臺之所以稱為茅臺,其由來與濮僚人的土著文化有關,它們有著古老而不可分割的淵源。
仡佬族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族之一,跟很多的少數(shù)民族一樣呈現(xiàn)大散居、小聚居的居住模式,主要分布在云貴高原東部的萬山叢中(貴州、廣西、云南、重慶、湖南),還有部分居于湖北恩施和海南的瓊中、保亭等地。2000年人口普查統(tǒng)計,仡佬族人口約有58萬,現(xiàn)居住于貴州的仡佬族占該民族總人口的97%以上。目前道真、務川以及石阡是仡佬族分布較為集中的地方,其余分別散居于貴陽市的清鎮(zhèn)、遵義的正安、銅仁市的松桃思南、安順市的平壩關嶺鎮(zhèn)寧紫云、畢節(jié)的威寧黔西織金六枝和大方、黔南甕安福泉、黔東南鎮(zhèn)遠以及六盤水市水城等地。該族有4個方言(黔北方言“哈給”、黔中方言“稿”、黔西南方言“多羅”、黔西方言“阿歐”),12個土語,屬于仡佬語屬漢藏語系,目前語族語支未定,無本族文字。
二、仡佬族的音樂結構、旋律及其特征分析
仡佬族的音樂舞蹈與原始農業(yè)、原始婚姻、武術相伴而生;仡佬族先民在群體勞動中,常自發(fā)的以歌抒情,緩解疲勞、慶祝豐收等。仡佬族音樂主要以唱歌為主,且歌曲種類多種多樣,曲種皆以場合而定;例如山歌(用于談情說愛、生產勞動、走親訪友等場合)、禮儀歌(用于紅白喜事、祭祀等場合)、哭嫁歌(用于婚嫁)、孝歌(用于喪禮上)、兒歌(向兒童講述故事)、酒歌(用于喜慶節(jié)日、迎親送友等)、古歌(用于拜神等節(jié)日),此外還有情歌、苦歌等等。仡佬族音樂在本族里有著特定的名稱,例如山野歌曲稱為“勾朵以”、愛情歌曲“達以”、酒宴歌曲“達以惹普婁”、婚嫁歌曲“哈祖阿米”、兒童歌曲“達以拉卑”等。
在音樂特點上,曲調鮮明,風格差異大,形式種類多樣。最開始的音樂形式由三四言乃至十余言不等的長短句構成,構思較完整,韻律不規(guī)則;近百年來受各民族文化的互相影響,其形式逐漸采用七言、五言或四言格律長短構成,由不規(guī)則押韻變?yōu)橐?guī)則押韻;不僅形式上多樣,內容上也更為豐富。大家仔細分析仡佬族的音樂旋律就會發(fā)現(xiàn),采用純四度與小六度音程是該族民歌最顯著的特點,尤其在旋律動機部分更能看到純四度音程的運用;該音程特點使得其民歌旋律具備充分的流暢性,活潑性與抒情性。
仡佬族民歌旋律對下滑音與裝飾音極為偏愛,受地方的語言特征、環(huán)境及戲曲等因素影響,在民歌唱腔旋律中常運用下滑音與裝飾音;石阡地區(qū)的《扯謊歌》就是裝飾音和下滑音應用的代表作,該歌曲充分體現(xiàn)了下滑音與裝飾音應用的技巧與效果,并巧妙融合了當?shù)氐拿窀韬突粢蛩?。該族民歌是兩種形態(tài)的融合,既可以是歡快跳躍的欣喜之感,例如當前收集整理出來的《我家住在龍?zhí)哆叀贰栋嗽率遄咂聛怼?也可以表現(xiàn)出婉約抒情的秀美之感。仡佬族的山歌唱腔和打鬧歌也較引人注目,山歌分別以高腔、低腔與平腔為主;打鬧歌表現(xiàn)形式為齊田號(用于早上開工時)、花花鬧(午飯后)、崔鬧號與放鬧號等,有獨唱、對唱、齊唱與合唱等形式。
《情姐下河洗衣裳》是仡佬族民歌代表作之一,原唱為石阡花橋鎮(zhèn)的毛呈祥,2003年由歌手穆維平在首屆“多彩貴州”推向全國,此后穆維平被譽為《情姐下河洗衣裳》第一人。后來在《情姐下河洗衣裳》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情景音樂劇,該劇主要以明代末年為背景,描述石阡花橋窮小伙春生和堯上大戶小姐云煙的愛情故事;該劇主要為:春生為母尋藥邂逅云煙,二人一見鐘情,以歌定情;春生千辛萬苦找到云煙但被其父橫加阻攔;春生與云煙之父張百歲(曾經(jīng)的歌師)對歌,最終二人喜結良緣。在該劇的演出中,仡佬族將“說春、木偶戲、民歌、印染、婚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搬上了舞臺,該劇以清新浪漫、輕松歡快的故事來表現(xiàn)仡佬族人民的淳樸、勤勞和善良?!肚榻阆潞酉匆律选穼儆谀戏缴礁?,其表現(xiàn)手法較為含蓄委婉,在感情上極具真實性,曲調具有濃烈的地方特色,此曲音域廣闊,音調高亢嘹亮,有很多甩音,真假聲靈活切換,不僅音樂個性鮮明,也極具原生態(tài)味道,此曲將南方山歌特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仡佬族還有一種較為特殊的音樂,那就是報信歌(勾朵以——朵梅牙以),它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是不可以隨便唱的;報信歌顧名思義,是一種報信專用的山歌,但凡聽到此曲,便意味著族中發(fā)生了大事,或是吐司家、或是外族豪強來襲,通知族人此時需逃跑隱匿;這也反映了仡佬族在封建統(tǒng)治階級社會里所遭受到的各種壓迫,由于該族人民長期處于生活不安定的狀況中,所以產生了報信歌。六盤水市六枝有一首報信歌采用民族調式,大概詞意這樣寫到“天暈黑,吆?;?,四面八方有人圍,好漢不吃眼前虧,寧繞小路走”,這首歌很鮮明的詞意表達了報信的目的及內容,因為報信歌的特殊性,此曲只能采用本族語言進行傳唱。
三、仡佬族樂器
早在唐宋時期,仡佬族人民就已開始使用竹黃樂器,并有“踏歌”等藝術形式。仡佬族較為常見且有名的樂器有以下幾種:哈姆表“桿桿”(雙簧吹管樂器,上下部組成——貞豐等地有使用),代表曲目《逗趣》等;泡木筒“瑪嗚哇”(豎吹單簧管樂器——鎮(zhèn)寧縣),分別吹出“1、2、3、4、5、6”等六個音階,代表曲目《出門調》等;嗩吶(較常見,有婚喪之分),代表曲目婚《滿堂紅》、喪《鸕鶿下灘過河調》;角胡(流行于廣西),代表曲目《拜堂》等;寧寧(一種高音小鑼);銅鼓(較為重要的樂器);八音(二胡、月琴、簫、笛、五星、鑼、鼓、板等樂器組成),代表曲目《八仙》等;除此之外還有蘆笙、木葉等。
銅鼓是仡佬族古老時期的主要樂器,《唐書》里“燕聚則擊銅鼓,吹大角,歌舞為樂”可知,銅鼓曾經(jīng)較為流行,既是禮器,又是樂器。1985年4月,茅臺鎮(zhèn)的銀灘葫蘆田出土了一面銅鼓,被考古專家稱作“茅臺銅鼓”,鼓面正中為光體,上部突出,中部束腰,下部矮且外擴;其造型較為凝重,構圖巧妙,紋路較清晰,腐蝕性較小,內容極豐富,銅鼓音響宏厚且動聽。同時,銅鼓較為神圣,民國初期,安順彎子的老人在過世后要坐在銅鼓上沐浴;而大狗場的老人咽氣時也要坐在銅鼓上,并用兩面銅鼓墊腳。
目前笛子、嗩吶是仡佬族的常用樂器。傳說最初那時候的人們住在山洞里,閑暇之時,年輕人常摘取樹葉、砍取竹筒自娛。后經(jīng)過不斷的摸索,發(fā)現(xiàn)竹管上鉆出的小孔吹出的聲調有高有低,且發(fā)出嘀嘀之聲,故取名為“笛”。那時人們也常以草管為哨,并在草管上套上樹皮,便能簡單吹出瑣吶之音,故將其命名為“嗩吶”?!皢柰邸笔秦罾凶遄瞠毺氐臉菲鳎渲谱鞣椒ㄝ^簡單,由泡木桶制作而成,先找二尺長的泡木捅去木芯制成筒,在筒腰上鑿出兩孔,筒的上端再插一竹哨便可制成;吹奏時只需手指按孔,便能發(fā)出嗚哇之聲;“嗚哇”只能吹奏于秋收結束至正月十五期間,春耕時起人們便收藏不用。
四、仡佬族的舞蹈、信仰以及其他文化
在傳統(tǒng)中華民族的文化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較為鮮明的除了語言、服飾、音樂之外,還有舞蹈、戲曲、節(jié)日、信仰等。由于仡佬族大都居住于云貴高原的萬山叢里,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秀麗、依山傍水,從而形成了該民族能歌善舞的特性。從服飾上來看,仡佬族同苗族、布依族一樣,有著自己的刺繡、蠟染工藝,善于紡織;每個時代、每個支系服飾都不一樣,歷史上因為服飾款式多樣,故稱謂上也大不相同,有“紅、白、花、青、披袍仡佬”等;由于仡佬族男女都偏愛于裙子(通裙),故我們可以根據(jù)裙子長短來判斷性別(女裙長男裙短);該族少女愛穿帶翹尖的繡花鞋,愛戴繡著彩色花邊的黑色頭巾(常以銀首飾進行裝飾)。
仡佬族的舞種較多,著名的舞蹈有《踩堂舞》《酒禮舞》《龍舞》《牛筋舞》《獅舞》等,其中《酒禮舞》和《踩堂舞》是較為典型的舞種?!毒贫Y舞》適用于傳統(tǒng)婚禮,其舞蹈特點為一領眾合、人口不限、動作簡單、邊唱邊跳、氣氛熱烈;《踩堂舞》是一種哀悼、懷念逝者的舞蹈,用于喪葬儀式場合,古代在墳前表演,近代改在了靈堂前跳;該舞蹈流行于遵義的仁懷一代,皆為男性,三四人為一組,該舞蹈隊列較為復雜,分別有“四瓣花、梅花陣、柳穿魚”等,不跳的其他女子可以舉火把,也可以端著各種酒食敬舞者。《牛筋舞》是一種特殊的舞蹈,用于大病初愈后的老人,此舞蹈目的是愿老人健康長壽,猶如牛筋一樣堅韌有力,這種舞蹈只能老人的親屬所跳,主跳者須為老人的大女婿或者大侄女婿,陪跳者皆為女性家屬?!洱埼琛贰丢{舞》皆用于娛樂活動,是一種具有雜技特色的藝術形式。
仡佬族在信仰方面比較廣泛,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祖先崇拜最明顯的就是祭祀先祖,吃新節(jié)要祭祖,年節(jié)要祭祖,就連拜樹神也要祭祖;在宗教信仰方面除了道教、佛教、儒家之外,還信奉巫術;仡佬族儺戲屬于巫禮儀,其主要內容為“驅邪、納吉、使人如愿”等,這是一種流傳于正安、道真等地的地方戲,在2007年5月29日被成功列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儺戲是一種極其復雜的藝術,僅唱腔就多達30多種,劇目類型多達兩三百種,此外,其使用的道具更多,頭飾(20多種)、面具(70多種)、打擊樂器(10多種)、師刀(50多種)、口條(10多種)。除此之外,仡佬族在傳統(tǒng)節(jié)日上也較豐富多彩,分別為“春節(jié)(一年中最大的節(jié)日)、祭山節(jié)、吃新節(jié)(摘他人谷物祭祖,不遭斥阻)、牛王節(jié)(祭牛王)、八月節(jié)(最隆重的節(jié)日,男女老少著新衣)、敬雀節(jié)(綜合性民俗活動)、捉蟲節(jié)(吃蟲節(jié)“油炸螞蚱、泥鰍”等)”等。
五、結語
仡佬族在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音樂旋律優(yōu)美動聽,結構豐富多彩,音樂特征明顯。無論是從旋律、結構、音樂特征還是唱腔角度來看,都具備了其民族的民族性,這就是民族文化的差異性與多元性。不僅如此,仡佬族在樂器、舞蹈、戲曲、節(jié)日、宗教信仰方面也是獨樹一幟?,F(xiàn)如今,由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很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遭到?jīng)_擊,逐漸漢化;文化大融合是一種有利條件,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留本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加以傳承發(fā)揚。
參考文獻:
[1]貴州仡佬族學會.仡佬族文化百科全書[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
[2]周相卿.貴州世居民族研究[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9.
[3]駱文旭.淺談“情姐下河洗衣裳”的演唱技巧[J].北方音樂,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