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弓汝恒生平述略

2020-12-29 14:48田衛(wèi)冰

田衛(wèi)冰1,安 揚2

(1.河北省衡水市地域文化研究會,河北衡水053000;2.吉林大學文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弓汝恒(1842—1914)是清季深州宿儒,桐城宗師吳汝綸“著籍最蚤”的開山弟子[1]15,一生從事著述,在晚期桐城學派群體中以考據(jù)訓詁學見長。他治家有道,待客有禮,“群從少長以次序立”[2]58,吳汝綸見后嘆異不已,以為弓汝恒能夠“政行于家”[1]17。弓汝恒嫡孫弓仲韜于1923 年8 月在其家中建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臺城特別支部,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第一個農(nóng)村黨支部。弓仲韜任支部書記,其他黨員弓鳳洲、弓成山等人也都是弓汝恒侄孫輩中的俊才[3]41。

這樣一位重要人物,然見于文獻資料甚少,今人介紹文章多付闕如,抑或語焉不詳,近經(jīng)廣事搜求,得相關歷史訊息數(shù)百條,其中《吳汝綸全集》收錄給弓汝恒書札3通,《弓斐葊墓表》文1篇;《吳門弟子集》收錄弓汝恒文一首;《賀先生文集》收《蘿村先生墓表》1 篇,《賀先生書牘》收與弓汝恒往來書札3通;《北江先生文集》有《書隱先生傳》《故友錄·弓汝恒》文章2篇,其他提及弓汝恒者見于《先府君行述》等多處,《北江先生詩集》收有《送弓子貞》詩1首;《序異齋文集》有《書隱先生墓志銘》文1篇;《桐城文學淵源考》收弓汝恒介紹2條,《桐城文學撰述考》著述1 條;《大清畿輔先哲傳》有傳1篇;《深州風土記》涉及弓汝恒條目多達數(shù)十條,尤以金石卷及知州朱璋達、曹景郕序文為多,其他人譜、薦紳、藝文各卷也不在少數(shù);弓汝恒的摯友賀濤之子賀葆真撰寫的《收愚齋日記》,至弓汝恒逝世年月,錄有12 條。今謹據(jù)上述碎片化歷史信息整理成文。

一、世業(yè)耕讀

弓汝恒,字子貞,號書隱,世稱書隱先生,深州直隸州安平縣臺城里人,同治庚午科副榜舉人,候選州判[4]。

據(jù)吳汝綸撰《深州風土記》人譜所載,弓氏始祖弓彥通、弓亨通于明朝永樂二年由靈石晉水村遷來,弓彥通居臺城,占荒三百畝,弓亨通別居莊科頭。

弓彥通生弓廣,弓廣生弓海,弓海生弓勝,弓勝生弓忠,弓忠生弓世鉉,弓世鉉生弓穩(wěn),弓穩(wěn)生二子弓厚、弓佐。弓厚生弓維國,弓維國,廩生。弓維國生弓射斗,弓射斗,字詣薇,順治歲貢生。弓射斗生弓旌,弓旌字征賢,生員。弓旌生弓斯張,弓斯張字子壯,候選州同。弓斯張生二子弓開元、弓作霖。弓開元字仲伯,雍正歲貢生。弓作霖,武生員。弓開元生弓裔昌,弓裔昌,監(jiān)生。

弓穩(wěn)次子弓佐,生三子弓正國、弓匡國、弓襄國。

弓正國字敷四,武生員。弓正國生弓調(diào)矢。弓調(diào)矢生弓弬,弓弬字際盛,贈武略騎尉。弓弬生弓揚休,弓揚休字美公,監(jiān)生。弓揚休生弓炳翼,弓炳翼字御青,乾隆歲貢生。弓炳翼生弓允升,弓允升字登庸,候選州同知,道光七年施谷三百石,賑災饑民,安平縣令彭定澤旌表其閭。弓允升生弓省度,弓省度字巡南,貢生,候選教諭。弓省度生三子弓毓華、弓摛華、弓潤華。弓摛華字斐葊,貢生,賞五品銜。

吳汝綸撰《弓斐葊墓表》稱:“君少孤廢學,學治生,以資使兄弟學。兄弟學皆成立,為諸生,有聲學官,而君以一身生聚衣食百余口者五十年……君諱某,字斐葊,安平弓氏,嘗以饑歲賑災民有勞,由貢生加五品銜,卒于光緒甲午十月十日,年七十有三。曾祖炳翼,祖允升,父省度,世以儒為業(yè)。君娶王氏,繼娶吳氏、趙氏。男四人,長者汝恒,汝恒生均,皆副榜貢。其余孫三人,曾孫二人。汝恒、均先后從余問學。”可知弓斐葊生于1822年,卒于1894年。據(jù)安平弓氏族譜稿本記載,弓摛華娶妻王氏,生三子弓汝恒、弓汝直、弓汝恂,后續(xù)娶吳氏生子弓汝恩,又娶趙氏生子弓汝綸。弓汝恒三弟弓汝恂,字季農(nóng),生員,應為安平縣附學生員。弓汝直為捻軍掠走,未記入墓表文中。

弓汝恒“生均,皆副榜貢生”,“汝恒、均先后從余問學”,弓均字次崔(?—1924),是吳汝綸主講蓮池書院時門人,從師受古文法,光緒二十年副榜舉人。弓汝恒叔父弓潤華之子弓汝勤字子釗者,也是吳汝綸主講蓮池書院時弟子。

弓汝昌為弓汝恒伯父弓毓華長子,是吳汝綸任深州知州時的弟子,光緒二年順天鄉(xiāng)試考取副榜第二名?!豆饩w丙子科順天鄉(xiāng)試同年齒錄》弓汝昌履歷可補《深州風土記》人譜處如下:“五世祖揚休,太學生,例贈修職郎”“高祖炳翼字御青,歲貢生,候選教諭,例授修職郎”“祖允升字登庸,候選州同知,例授宣德郎”“胞叔摛華字斐然,號心農(nóng),貢生”。

深州文瑞書院最后一位山長趙衡,與弓汝恒同是受業(yè)于吳汝綸門下的重要弟子,有《序異齋文集》八卷傳世,他撰寫的《書隱先生墓志銘》說:“先生安平弓氏,諱汝恒,字子貞,書隱其號也,少聰敏,好考據(jù)辭章之學,與武強賀松坡先生友,蹈厲騰倬,甚雄而勁。桐城吳先生為深州著風土記,先生與具資材,發(fā)昧刺漫,穰穰櫛櫛,書成手自繕襲,歷卅奇載,坎厄十百,卒付梓行,炳照奕祀,一方生色。安平古曰博陵。漢魏晉氏以來,諸崔之故里也,清初顏習齋李恕谷兩先生倡興實學,揭孟子必有事焉,一言為的,即學即行,一洗漢宋注疏章句之腐。于時安平從游多弓氏,抑且數(shù)人,不知于先生何祖也。家有傳業(yè),性與學化,弱生固植,長又得名師友弼前挽右,著述之事,十而八九,洞見本原”。康雍間弓氏師從李塨者,查《光緒丙子科順天鄉(xiāng)試同年齒錄》弓汝昌履歷,是弓汝恒七世叔祖弓恒矢。另據(jù)《大清畿輔先哲傳》卷十八,顏李弟子中系安平弓氏者,尚有弓巽、弓御九,弓巽即弓恒矢長子,弓御九則不可考。

《書隱先生墓志銘》最后說弓汝恒“配趙孺人,子均,光緒甲午副貢生;堪,早卒。孫鈐、鍹、煉。曾孫潮。均來乞銘,往歲,癸卯哭銘吳先生;壬子述賀先生行,哭之;今復為銘哭先生。異學日恣,不有碩宿,誰與支拄,未十四五年,連喪海內(nèi)三大師,天下滔滔,伊于胡底,固不唯私之為慟”。趙衡將弓汝恒與吳汝綸、賀濤并稱為“海內(nèi)三大師”。

弓汝恒生弓均、弓堪,弓均子弓鈐即弓仲韜(1892—1964),據(jù)衡水市文聯(lián)原副主席胡業(yè)昌先生鄉(xiāng)野調(diào)查,由于弓堪早卒無后,弓鈐過繼給叔父為嗣。曾祖弓摛華去世時,弓仲韜已經(jīng)3歲,即“曾孫二人”之一,祖父去世時已23歲。弓鈐宣統(tǒng)三年下半年考入北洋法政學堂中學第三班,1913 年加入北洋法政學會,與學長李大釗相友善。1914 年12 月北洋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奉命將第三班、第四班合并歸入南開中學,1915 年弓鈐畢業(yè)于南開中學,后升入國立北京法政專門學校。1923 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之后終身從事革命活動。

弓鍹字叔耕,曾赴法國勤工儉學,回國后從事兵工制造。弓煉字季耘,學習鐵路工程專業(yè),抗戰(zhàn)時曾任榆次火車站副站長[3]8。

弓汝恒家族自始祖以來,以至孫輩世代耕讀為業(yè),鮮有出仕為官者。

二、佐修《深州風土記》

同治三年弓汝恒參加順天鄉(xiāng)試,錄為副榜。同治十年六月初九,吳汝綸到達深州治所,十日接篆視事,行知州事,不久吳汝綸開始整頓文瑞書院,為書院廣置書籍,選拔一州三縣(深州、武強、饒陽、安平)的高材生入書院讀書,到書院“親教課之,民忘其吏,推為大師”[5]13443。當時在書院肄業(yè)的弓汝恒被吳汝綸的學養(yǎng)折服,拜在其門下,弓汝恒僅小吳汝綸2歲,是吳收的第一個弟子。自此弓汝恒對吳汝綸“事之篤敬,遵師傳,終其身不為他說所奪”[6]30。

同治十年(1871 年)直隸總督李鴻章上奏朝廷,請求重修《畿輔通志》,遂在蓮池書院設立修志總局,延聘翰林院編修、蓮池書院院長黃彭年擔任總纂,主持編修。隨后又令各州縣修志備覽,吳汝綸奉檄纂修州志,并親制采訪條例16則,弓汝恒與深州張廷楨、武強賀錫珊協(xié)助編修。吳汝綸因其父吳元甲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十四日逝世于深州官舍,丁憂去職。

后吳汝綸到天津入李鴻章幕府,受深州知州朱靖旬命,“汝恒攜稿,錫珊舟載其家所藏書以從”吳汝綸[6]30,繼續(xù)纂修州志。武強賀氏藏書以精見稱于畿南,賀濤作《授經(jīng)堂記》云“吾曾王父購書七萬余卷,其后歲有所增,今幾百年”[7]98,多有方志類珍本,故其叔父賀錫珊將相關書籍裝船,由滏陽河自小范運至天津,供吳汝綸參考。光緒六年吳汝綸任冀州知州,在冀州設修志局,弓汝恒、張廷楨、賀嘉枏等人繼續(xù)佐修,光緒八年(1882 年)上半年吳汝綸致函朱靖旬,以冀州準備修閘開渠,“每日竭蹶不遑”,欲辭去纂修州志之事,并作解釋:“弟已籌辦數(shù)年,此時遽易新手,頭緒紛如,無從著筆,致令執(zhí)事為難,此則又無庸過慮。敝處未成各門,子貞、墨儕均已擬有底稿,規(guī)模略具。弟既辭謝,將來設局,即在貴處書院小寓,仍請子貞、墨儕始終其事。彼皆本地紳士,義難推委。目下子貞恐無暇及此,弟欲令其秋試之后,專力辦此”[8]21-22??芍藭r州志書稿,尚有數(shù)卷未成,但弓汝恒、賀嘉枏已經(jīng)擬有底稿。墨儕是賀嘉枏的字,他是賀濤族侄,與賀濤同年中舉,年歲略長于賀濤。朱靖旬沒有答應吳汝綸辭修州志,之后張廷楨、賀嘉枏兩人主要精力協(xié)助吳汝綸開渠,修志任務幾乎落在鄉(xiāng)試落第的弓汝恒一人身上。第二年朱靖旬升任保定知府,撤修志局。

光緒十七年(1891年)深州知州熊壽篯再置修志局于吳汝綸任院長的蓮池書院,第二年4 月27日吳汝綸致函弓汝恒,說明金石卷元代以前,已經(jīng)基本定稿,參考前代金石著錄,“是皆錄至當代而至。今吾輩為一州志書,而自明以來五百余年金石大文,盡棄而不錄,殊非所安,吾意決當載之。但金石以立碑年月、撰人、書人官銜姓名為要,而舊志所載諸碑,則年月官銜及書丹人皆棄不錄,無從考論,不成金石家體制。往年遣人抄出明以來諸碑,定成一冊,不知尚在尊處否?其中有舊志所未收者,吾今尚欲錄之”[8]70-71。吳汝綸還讓弓汝恒將張居正撰《柳林寺馮保碑》及《張伯良厘定差徭碑》碑文錘拓寄去,認為饒陽縣舊志載碑太少,也要加入一些。查《深州風土記》,柳林寺馮保碑是馮保其父馮漢神道碑。隨后弓汝恒深入深州1 州3 縣鄉(xiāng)野之中,搜尋明以來金石碑文,后又以知州變換,修志之事不了了之。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朱璋達任知州復開局修纂,第二年吳汝綸避難深州,志稿終于完成。弓汝恒始終其事,修志當中,“金石傳記、世族譜系遺集謠俗、物產(chǎn)皆所搜采,稿定猶以所聞列書眉上,以獻”恩師[6]30,供吳汝綸參考定奪。因為該志沒有繪圖,中間吳汝綸雖然歷盡曲折聘請李善蘭入室弟子熊方柏、杜法孟前來測繪,而時任知州皆不能用之,只得名以《深州風土記》?!渡钪蒿L土記》共22卷,是清代方志中的佳作,吳汝綸曾以字字有本,篇篇成文自許,尤其是創(chuàng)立人譜一門,廣征譜牒及史籍文獻,梳理望族大姓的演變,為我們今天研究衡水地域士族文化留下了難能可貴的文獻資料。

弓汝恒近30年贊助修志,吳闿生說他“每一編脫手,珍重弆藏,視同性命,至親密友求一寓目不可得”,唯一得見手稿的是老友賀濤哲嗣賀葆真,因為二人同有輿地研究的愛好,對稿本珍惜異常,其他人則誰也不敢借予,“數(shù)十年守護不怠”,“書局屢輟屢興,卒得刊刻行世,不中道廢墜,稿本不零落散失”,都是弓汝恒“保持之力”[1]15。蓮池書院修志局也是弓汝恒鳩工刻版,后來又他將書版拉回深州文瑞書院,修版續(xù)雕,今日所見《深州風土記》刻工風格不一,也正以此。

三、終生專心輿地訓詁之學

弓汝恒因追隨吳汝綸修纂深州志,而留意于地理沿革,遂終其一生專心于此,是桐城派學人當中以考據(jù)訓詁見長的學者?!锻┏俏膶W淵源考》說他“師事吳汝綸,受古文法,佐修《深州風土記》,遂盡棄他書,專心輿地之學三十年,貫穴經(jīng)傳,撰《古今地理沿革表》六十四卷”?!锻┏俏膶W撰述考》總其著述有以下幾種:《古今地理沿革表》64 卷、《古碑文字考》2卷、《古今異音考》1卷、《說文古今異文考》4卷、《前漢輯要》5卷、《所好集》9卷、《閑閑錄》6卷?!豆沤竦乩硌馗锉怼?4卷,弓汝恒用力最勤,他“考歷代沿革為表六十四卷,采諸家說以備考訂者又數(shù)十卷,其例以清代府縣為綱,列歷朝沿革于下,考郡縣以治所為本,而參以疆界遠近,紀分割并省之跡,采用之書,自歷代諸史《元和郡縣志》《寰宇記》及近代顧祖禹、洪亮吉、李兆洛、楊守敬所著為多。窮數(shù)十年精力,五易其稿而后成書。甲寅病革前一夕,囈語猶曰,檢三十二頁邊行,再問不復語,遂卒”[6]30。此處所說“又數(shù)十卷”,名為《地理沿革說略》,1916年5月3日其子弓均曾持稿本入京給賀葆真看過[9]347。弓均于1917 年在京師將《古今地理沿革表》刊刻成朱印校本,然今存世者罕見。弓汝恒其它著述稿本于今都已散佚。

《大清畿輔先哲傳》《吳門弟子集》《北江先生文集·故友錄》均收錄弓汝恒《復賀性存問歷朝輿地沿革表書》一函,從中可見弓汝恒對輿地學的研究方向及意旨。以上3 書所存文字略有異同。該函是寫給賀葆真的,性存是他的字,賀葆真名列《大清畿輔先哲傳》5位編輯人員之末,所錄當更為符合書札原貌,特錄如下:“竊謂古今談地理者,索象于圖,索理于書,兩言盡之矣。然陵谷有變遷,河渠有移徙,則疆域之廣袤,沿革代不侔矣。土宇有分合則城治有廢興,境界有短長則直到有增減,如此則圖不能盡記也,記也不能盡翔也。廣輪之度山川所著也,山川脈絡準望所生也,方邪迂直、近遠高下均于是乎。憑之,然一言東,則東南東也,東北亦東也,果何據(jù)而為此郡縣之東乎?即辨其為東南矣,或以南而兼東,或以東而兼南,或南東各半,始差毫厘,終失千里,果何據(jù)而為東南之定數(shù)乎?或由某州至某郡,由某郡至某縣,又自某州郡縣所治所界忖之,或饒或減,歧出多端,果何據(jù)而可折衷一是乎?如此則書不能盡告也,高亦不能盡信,而矧古籍流傳至今絕少,諸家著述搜集良難,信如所言,非強有力者不能也,然即有所獲,而以此校彼,不合頗多,作者既視睫而未見,閱者復注心而不疑,烏可哉。果于自信,固所不敢,果于信書,亦有未安,此所以終夜旁皇,恨不得起前賢一問也。蒙始為此,竊自思維欲知古今之形似,必先據(jù)目前之圖籍稍明者,如胡文忠之《一統(tǒng)輿圖》馬素臣所訂《六德只之歷代沿革圖》楊守敬饒敦秩同撰之《歷代沿革圖》仿為本朝輿圖數(shù)十圖,上注我朝某地即先朝某地,推而上之以至史志言地之始,辨方位、量道里、審水道之所經(jīng)、定關隘之所在,參伍錯綜以證之,直曲圍徑以準之,以志繩史,以史印志,取材于諸家地理書之說與所著他書之涉及地理者,以互證參,稽之久之乃能略得其實,嗚乎,豈易言哉!冒此諸難,終不自量而竟欲為者,以用力既久,不忍中輟耳,今已粗成大概,而由盡所見證左絕無者,則闕疑以待,亦猶班氏漢志時云‘俟考’,沈氏宋志每著‘存疑’,從事于斯者,當若是矣。茲為表若干卷,復采諸書之說以備考訂,取材無方,有得即錄,非敢遽冀精覈,亦思漸臻明備,如蒼蒼不負,假我數(shù)年,亦終矢此移山填海之志已耳。僻處穹廬,既尠書籍之證明,又寡友朋之討論,郁郁半生,有懷莫茹,因足下垂詢,觸我胸臆,遂一吐磊磊,不自覺其言之不足而長言也”[6]30-32。

吳汝綸曾贊弓汝恒道“門下能為專家之業(yè)者,惟子貞一人”[1]17。

四、為人至性,師友稱道

弓汝恒少年時母親王氏夫人去世,父親還未續(xù)娶,弟弟妹妹幼小,啼哭不已,撫育重任由他擔負起來,他把弟弟妹妹們抱在懷中,負于背上,終夜不睡,環(huán)走室內(nèi)。

同治七年(1868年),捻軍過安平,他二弟弓汝直被卷走,弓汝恒悲痛哭嚎,只身入捻軍營中60多天,遍尋不得,歸家后大病一場,從此一睡覺就長吁亂喊,終身沒有痊愈。臨死前交代子孫,割地數(shù)畝,刻石紀錄弟弟出生年月及被掠走時日,希望弓汝直能夠脫離捻軍,在外成家立業(yè),后人尋祖有驗。弓摛華晚年腿腳不便,弓汝恒已年逾五旬,親自左右扶持,不讓子侄替代,曲盡為子之道。父親去世后,弓汝恒持先父行狀赴蓮池書院,請恩師吳汝綸為作墓表,又請同學張廷楨書丹,刻碑立于墓阡,以彰其父之德。

弓汝恒自入?yún)侨昃]門下,凡33 年,篤誠守信,若家人父子。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初五凌晨吳汝綸逃出保定[8]583-584,初六冒雨逃至唐縣書院,時其弟子王振垚為書院山長,吳闿生《故友錄》王振垚條中說他:“銳身營護,瀕危不顧,先公留唐旬日,古愚引一院生徒,戢戢立階下,執(zhí)門下小生之禮,侍寢視膳,事必躬親,至于糞除浣滌之役,皆任之。先公蹙然深致不安”[1]34。當時農(nóng)忙時節(jié),雇不到車輛南行,農(nóng)忙一過,吳汝綸又雇車自祁州至安平臺城,來到弓汝恒家中,即吳闿生《故友錄》弓汝恒條下“先公嘗避地至其家”[1]17。6月底弓汝恒、弓均父子率弓氏男丁保護吳汝綸至深州城內(nèi)。

吳汝綸在弓汝恒家見到,弓家沒有僮仆,“煩苦之事及盥洗進食,帣韝鞠跽,皆子弟任之,待客彬彬然”,弓汝恒的幾位弟弟及子侄按次序侍立一旁,弓汝恒命退乃退,吳汝綸羨慕不已。吳汝綸到他住所,“詩書之氣,薰染而不能去”。吳汝綸問他治家之道,弓汝恒云“此先子之所留貽也”[2]57,歸功其父。弓汝恒請恩師為弓氏祠堂題聯(lián),吳汝綸欣然命筆寫道:“北枕沙唐滋三水,南俯滹沱,中有仁人之里;遠媲漢晉魏諸崔,近師顏李,蔚為方志之光”[10]3。

吳汝綸編纂完成《深州風土記》后,辭去蓮池書院和畿輔學堂的關聘,決意南歸。直隸布政使直接派弁勇持函到深州,催促吳汝綸回任保定,吳汝綸實在不好推辭,只好應聘。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十一月八日吳汝綸致函蓮池書院提調(diào)宋朝楨:“方伯所遣弁勇,持函見招,斷無不往之義,因此間諸友糾眾苛留,遂定緩數(shù)日,期以初八就道,諸公又遠謀之墨儕,墨儕授以錦囊,謂強留之術,只以不說情理為宗,于是諸公既環(huán)守不去,又迭赴州署,不令鄙宗代雇車輛,因此初八之約,又成畫餅。弁勇數(shù)人,勢難久候,只得先遣還省銷差。俟后諸友留客之意少懈,再行由此間雇車北行,亦不必再勞遣使”[8]326。本來說好八日吳汝綸父子跟隨弁勇回保定,弓汝恒又去函問賀嘉枏留師之計,賀墨儕的錦囊妙策是不用理由,就是不讓走。弓汝恒帶領弓均、張廷楨、常堉璋、李廣濂、郭增慶、武錫鈺、康思恒、李樹棠等人依計而行,圍住吳汝綸講詩論文,環(huán)堵不去,派人知會州署,深州一州之內(nèi),誰家也不能雇車給吳氏父子。弓汝恒提出,自同治十年(1871 年)奉檄修志,歷30 年終于修完,無論如何也請恩師親督刻工雕版完成,再行離去不遲。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十一月十五日吳汝綸致函宋朝楨,讓其在保定訪求好紙,以備印刷《深州風土記》,函云:“弓子貞諸公,志在惜費,不欲用好紙。吾謂若專為惜費,則刻固不必精,即編纂亦當如道光時三月成之,何必遲至數(shù)十年,及刻板又多方加價乎?若欲書成善本,則不惟壞紙不可用,即刷印亦須良工,裝訂亦須如法,事事非多費不可。此間諸人,待我可謂至厚,獨此事未甚同心”[8]331。主要因為大亂未平,深州財力不足,弓汝恒等人考慮先梓行出版,吳汝綸則精益求精,畢竟這是師徒眾人30 年殫精竭慮,以桐城文法編纂的一部精品志書,不宜草率。臘月初十日[8]334,雕版完成后,弓汝恒等人才放恩師吳汝綸攜子北去。吳氏家眷又在深州南莊住了將近1年,吳闿生的母親歐氏夫人及妻、子于光緒辛丑(1901 年)十一月初在郭增慶、張廷楨的護送下才回到保定,26日吳汝綸致函張廷楨道謝,說到“弓子貞、景崔喬梓,廢財費力,尚未及道謝,請先為我致聲”[8]385。

吳汝綸獨子吳闿生,雖小弓汝恒37歲,二人相交甚契,庚子亂時,吳闿生拜訪弓汝恒后作《書隱先生傳》,云其室“蕭然一榻,圖書滿架,不知世變之亟也,自題其室曰書隱廬”[11]33,深服其高古之風。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吳汝綸病逝于桐城家中,料理喪事后吳闿生定居保定,在直隸學校司編譯新式教材,往來京師、保定間刊印其父文集,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又兼直隸校士館講席,同年賀濤入署理直隸按察使陳啟泰幕,也來到保定?!顿R葆真日記》16 卷,光緒三十一年六月二日(1905年7月4日)記曰“弓子貞先生來。先生著書家居,未嘗奔走于世,以干利祿。此次來保,訪辟疆與吾父也,即館于辟疆”[9]111。七月十六日(1905年8月16日)記曰:“弓子貞來函,卻辟疆之饋。子貞之來保定也,辟疆以百金相饋,謝不受。龂龂久之,詞色俱利,吾父為和解之,卒不能決,故既歸而來函卻之也”[9]120。在弓汝恒到保定的前一天,賀濤以目盲故,由外甥宗俊貞來接替賀葆真為其讀書,賀葆真入都,直至七月七日方回保定,個中曲折,其不能盡知。

《賀先生書牘》收有《與弓子貞》一函,為兩卷書牘中文字最長的信札,能明其中原委。原函先云“辟疆饋金,執(zhí)事不受,各執(zhí)一詞……既以裁判此案見委,義不容辭”。賀濤作為吳門弟子后期代表人物,賀濤自幼與弓汝恒相交,二人最為相知,吳闿生在光緒二十六年拜在賀濤門下受古文義法,二人爭執(zhí),由賀濤裁奪,最為相宜。弓汝恒到保定訪友,其時賀濤為人幕賓,不好久住,即住在吳闿生家中,幫忙整理先師遺稿。吳闿生以白銀百兩為弓汝恒祝壽,報當年庚子亂時相助之情,弓汝恒認為弓氏父子兩代,兄弟群從皆受業(yè)于吳門,師門恩深似海,堅決不受,以為吳闿生以常人待己,憤而回家,給吳闿生寫信怒責其重財輕友。

對潘際鑾總結(jié)的這套婚姻秘籍,夫人總是含笑默認。最明顯的例證是,年近九旬的潘際鑾幾乎是“生活白癡”。一次接受媒體采訪,夫人說潘際鑾“家務完全不會”后,潘際鑾心下有些不服,晚飯前便執(zhí)意要做份番茄蛋湯,但到了調(diào)味時,連鹽和味精都分不清楚,無奈只好向夫人求助。過后,潘際鑾不得不服氣地自嘲:“說焊接我什么都懂,說生活我一竅不通?!?/p>

“與辟疆書其詞過激,辟疆復書曲盡情理,亦間有激詞,恐左右不察,轉(zhuǎn)增其怒,故留其書不發(fā),而先以鄙說進”。賀濤先批評了弓汝恒在給吳闿生書信中言辭過于激烈,吳闿生寫好回函,請賀濤勸解弓汝恒收下壽金,賀濤認為復函曲盡情理,但也有過頭的言語,故沒讓發(fā)出,寫下了這封長函。

“辟疆朋友通財之說,乃古今通義,今以百金為壽,而執(zhí)事乃曰,此常人我也,是常人有朋友,而君子不得有朋友也,于理安乎?報施之說,圣賢不廢,固不必過為高論,君乃欲泯報施之跡,以為雖自效于師門,非施也夫。既以自效師門者,非施,則辟疆有所效于左右,安得謂之報乎?既以辟疆所效者為報,則君之自效于師門者,亦不得不謂之施矣,無乃欲泯其跡而彌彰之乎?此執(zhí)事所不能自解者也。至于其跡可畏之說,尤為怪駭,不但辟疆無此意,即旁人亦何至以此見疑,其存此見疑者,必淺者徒也。執(zhí)事嘗怪辟疆以常人相待,今乃以常人待辟疆,又以常人自待,不自相矛盾乎?吾意執(zhí)事不至如此之淺,特故作驚人之語,以曲成其私見耳,而不知其言之可笑也,辟疆之意以為我重友輕財,君重財輕友,其言似激而非激也。假令辟疆為子謀事或進忠言于左右,君必安然受之曰,此朋友之義務也,通財猶此義也。今辟疆有所進,君乃大驚駭,特別于朋友義務之外,曰區(qū)區(qū)朋友間,安得如此大舉動,而卻而不敢受,謂之重財輕友,君又奚辭。先師之沒,弟亦嘗少盡人事,辟疆以為可入股本,以所刻書見贈,弟辭不敢受,辟疆曰,子所贈者,謂之刻書股本可,謂之人事亦可,我之贈者,以為股本所應得可,以為人事亦可,兩世交情,不必沾沾于此。其說至通,我遂坦然受之,自謂光明磊落。如子所言,則我之名節(jié)為辟疆所汙久矣。既以裁判此案見委,故敢略為辨白,雖近戲言,實有至理,伏望采擇”。賀濤不愧桐城古文名家,娓娓道來,義理深邃,能受八面之風。隨之話鋒一轉(zhuǎn),細述吳闿生饋金之誠:

“辟疆嘗言及執(zhí)事之家計艱窘,引以為憂。今日之舉,其情至厚,其意至誠,又恐君不受,躊躇數(shù)日,與君再三言之,然后舉以相畀,其委曲以將情意者又如此,而猶卻而不受,君心何以安,而辟疆何以堪乎?故復書有曰,子如不受,是以我財為非義,而以盜賊待我也;又曰,我即出手,不能縮回;又曰,今日之舉,不但奉母命,乃體先公之意,子如不受,則子所以賻我者,亦不當受矣,其言雖甚激烈,乃欲盡義務之熱心所迫切而出之者也,其情益厚,其意益誠,仍欲將原金奉上”。吳闿生以弓汝恒家居著述,困頓鄉(xiāng)里,生計艱窘為憂,思考再三,決定以為弓汝恒祝壽為名,饋贈百金。賀濤扣留未發(fā)的吳闿生復函中,也說了三層意思,弓汝恒如果不受,是以吳闿生饋金為不義之財;吳闿生既然已經(jīng)有贈金之舉,如若收回,吳闿生何以立于友朋之間;吳闿生百金為壽是奉母之命,而且這也是吳汝綸生前的愿望。前吳汝綸致函張廷楨中確有此意,只是次年五月東渡考察學制,為人構(gòu)陷不能回京復命,歸里掃墓,竟而逝世,吳闿生所言不虛。吳闿生又說如果百金為壽,弓汝恒不受,那么父親喪事,弓汝恒所送賻金,吳闿生也不能要了,說已至此,弓汝恒不得不接受饋贈了。

賀濤希望弓汝恒“回心易慮,勿再辭卻,以全交誼,小廉曲謹,君子弗尚,即有時卻饋不受,亦當視其人何如,與其人之交何如,其饋我之情義何如,不能偏執(zhí)己見也,不勝迫切待命之至”。隨后賀濤詼諧風趣性情又發(fā),說“君嘗以墓銘見委,君如不聽吾言,我將直敘今日之事,曰君性褊急,不可以情理喻,吳辟疆交至厚也,辟疆饋以金不受,強之,怒,遂與絕交,濤勸之不聽也,其褊急如此”[12]36-37??上зR濤于1912 年3 月15 日先弓汝恒而去,4月6日弓汝恒寄“挽聯(lián)兩幅”送達故城縣鄭口鎮(zhèn)賀家,喪禮上“所得挽聯(lián)以吳君辟疆為最,弓君挽聯(lián)為最痛”[9]192。

弓汝恒、吳闿生、賀濤作為桐城派晚期著名學者,他們的高風亮節(jié),足以垂范后學。

五、推動地方新式教育

作為地方士紳,弓汝恒熱心地方教育事業(yè),安平縣向無書院,光緒三年(1877 年)知縣王家瑞帶頭捐俸制錢50萬,募集重金創(chuàng)建滋陽書院,王家瑞離任后繼續(xù)捐錢百萬供給書院膏火,作為書院董事的弓汝恒撰寫了《邑侯王公遺愛頌》碑文[13]9,惜今碑、文皆不可考。

清季新學興起,新式小學教育勢必需要改革,弓汝恒曾多次致函吳汝綸,向老師請教如何革新地方學制,推動基礎教育,能夠跟上時代步伐,不至亡國滅種。

戊戌變法期間時文廢除,弓汝恒陷入迷茫,致函吳汝綸,希望前往蓮池探望恩師,向其請教深州學子學習外國時務,當從何處入手。當時吳汝綸的新式教育思想體系尚未成熟,當年7 月10 日復函說“時文廢后,后生應科舉,欲求外國時務,舍閱報無從問津。保定勢須別立章程,以經(jīng)費過絀,恐亦止敷衍了事。此舉本為興西學而設,竊恐西學未興,而中學先廢,亦中國之奇變。諸公輕率獻議,全不計其利弊,國無轉(zhuǎn)移風氣為物望所歸之人,愈變必且愈壞,吾輩垂老見此,殊非幸也。臺駕能來一傾積愫,至慰私望。承詢后生讀中國書,竊謂初學以《論語》《孟子》《左傳》《戰(zhàn)國策》為主,輔以《綱鑒正史約》陳文恭手輯本;中才進業(yè),則以《古文辭類纂》《經(jīng)史百家雜鈔》《通鑒輯覽》為主;上才則六經(jīng)卒業(yè),《史記》《漢書》《莊子》又必讀之書也。若西學則無師不度”[8]208。

光緒二十七年(1901 年)秋,經(jīng)過開辦西文學堂、東文學堂、創(chuàng)辦譯書局,吳汝綸深思熟慮后,為弓汝恒等深冀二州士紳撰寫了《學堂課程》,就新式學堂的課程安排、學習時限作出了具體指導。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吳汝綸東渡日本考察學制,弓汝恒又代表深州士紳向其致函請教西學如何推行,8 月24 日吳汝綸復函弓汝恒:“別后以五月初三日自京起程,到此以后,排日考察學制,幾無暇晷,此邦學制已大備,我國難遽追及。此時西學無師,各州縣窮于興辦。但束手坐待,終非長策,不如勸令遍開小學堂,即用舊時師生,舊時教法,不過加一算術,幼孩當學心算、筆算加減乘除粗淺之法,以為將來算學基礎,此等似尚不難。其年及成人,或令從西人學英法語,亦不甚難。其他西學,暫置后圖,似較束手坐待為猶善。大學堂縱有奏定章程,恐亦未必盡能推行,不如我行我法,隨時改善,望老弟等酌之”[8]428-429。從吳汝綸給弓汝恒的這封信函中,可以看出吳汝綸對新式教育推行已經(jīng)有了一個成熟方案。

弓汝恒等人尊師之計,大力推進地方教育革新,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深州本境官立初等小學堂3 所、公立114 所、私立12 所,在堂學生7 120 名(直隸一省在堂學生人數(shù)之最,當時每縣平均為1 150 名);饒陽官立初等小學堂106 所、私立19 所,在堂學生2 886 名;安平公立初等小學堂87 所、私立1 所,在堂學生3 092 名[13]176。安平縣經(jīng)官紳竭力興學,先后創(chuàng)辦了勸學所、初級師范學堂、初級女學堂,并成功召開了全縣小學運動大會,光緒三十三年(1907 年),又在圣姑臺東興建高等小學校舍1 所,1 班高小學生及初級師范簡易班入學讀書,事竣呈報,直隸提學司批示:“安平興學之勝,駕乎津保以上”[14]18。據(jù)統(tǒng)計,自光緒三十年(1904 年)正月安平縣高等小學堂開辦至1933 年,其中關于師范教育的傳習所講習所辦班10 余期,男女鄉(xiāng)師畢業(yè)不下400 人;小學教育中畢業(yè)高小1300 余人,初小32000 余人[14]25,雖然此時弓汝恒已經(jīng)去世20 年,但新學初興之時,其為之往來奔走,不謂無功。

辛亥革命后弓汝恒甘守清貧,著書家居,1914年10月16日卒于家中,11月24日葬于弓氏祖塋,享年73歲。

玉林市| 沿河| 宜兰市| 邹城市| 靖州| 台南县| 道真| 福贡县| 遵义县| 汕尾市| 穆棱市| 宾川县| 密云县| 裕民县| 合江县| 清涧县| 栖霞市| 剑阁县| 长阳| 浪卡子县| 肇州县| 大城县| 丰县| 阳泉市| 永宁县| 杂多县| 项城市| 葫芦岛市| 萨嘎县| 蓬莱市| 榕江县| 山东省| 大兴区| 全州县| 启东市| 吉首市| 云林县| 成安县| 卓资县| 太谷县| 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