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王 玲
論述類文本閱讀是高考閱讀的第一部分,也是一道師生難以把控的現(xiàn)代文閱讀試題。很長時間以來,學生一直存在著耗時低效的問題:訓練很多,始終拿不到滿分;文章讀得越細,得分卻越少;選項模棱兩可,難以選擇,只能靠運氣……究其原因,大致如下:一是閱讀抓不住重點,閱讀能力欠佳;二是做題抓不住設誤點,不能準確判斷。漫無目的地訓練,就如同大海撈針,很難實現(xiàn)質的突破,只能增加學生的焦慮感。
事實上,論述類文本閱讀有規(guī)律可循。在此類試題訓練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重點關注標志性語句的閱讀習慣,讓其成為高效閱讀、準確作答的重要抓手。那么,我們應該關注哪些標志性語句呢?又該如何利用這些語句鎖定正確答案呢?下面,筆者以例題的形式,對五種常見的標志性語句進行一一拆解。
關注點一:提示結構層次的語句
論述文寫作者注重寫作的邏輯,因而其文章往往結構清晰、層次分明。當我們閱讀文章時,一定要注意找出觀點句以及彰顯文章結構層次的語句,取主舍次,迅速把握文章的寫作思路。觀點句往往會出現(xiàn)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也可能出現(xiàn)在文段的段首或段尾。如果出現(xiàn)在結尾,大多以“所以”“總而言之”“總之”“歸根結底”等總結性的詞語為標志。論述類文本常見的行文結構有總分式、并列式、遞進式、對照式四種,也會有提示結構層次的語句。并列結構的語言標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遞進式結構的語言標志有“不僅如此”“而且”“甚至”等;對照式結構的語言標志有“相反”“不然”等。
例如:(2019年全國卷Ⅱ)2B.文章從體式風格和內容兩方面,來論證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的汲取之博與途徑之正。
【原文】這種優(yōu)越的稟賦表現(xiàn)于他的詩中,第一點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與途徑之正。//就詩歌體式風格方面而言,古今長短各種詩歌他都能深入擷取盡得其長,而且不為一體所限,更能融會運用,開創(chuàng)變化,千匯萬狀而無所不工。我們看他《戲為六絕句》之論詩,以及與當時諸大詩人,如李白、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等,酬贈懷念的詩篇中的論詩的話,都可看到杜甫采擇與欣賞的方面之廣;而自其《飲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則可見到他對各種詩體運用變化之神奇工妙;又如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別”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漢魏五言古詩變化而出的一種新面貌。//就詩歌內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無論妍媸巨細,悲歡憂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態(tài),都能隨物賦形,淋漓盡致地收羅筆下而無所不包。如寫青蓮居士之“飄然思不群”,寫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寫丑拙則“袖露兩肘”,寫工麗則“燕子風斜”;寫玉華宮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響;寫洗兵馬之歡忭,寫出一片欣奮祝愿之情。其涵蘊之博與變化之多,都足以為其稟賦之博大、均衡與正常的證明。
這一選項考查分析文章論點、論據(jù)的能力,選項里“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的汲取之博與途徑之正”是作者的觀點,而“體式風格和內容”是使用論據(jù)論證的角度。由觀點“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的汲取之博與途徑之正”可以快速鎖定此選項對應原文的第二段;接著可以細讀第二段,尋找文段的論證層次。在原文中,關注到“就詩歌體式風格方面而言”“就詩歌內容方面而言”兩個提示文章結構層次的語句,就可判斷這是論證觀點的兩個論證角度。因而,判斷此選項正確。
關注點二:表示論證方法的語句
論述類文本會運用多種論證方法來論述自身的觀點態(tài)度。常見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因果論證等。舉例論證常用“如”“例如”“舉個例子”等標志性語言,引用論證常用“XX說”等標志性語言,因果論證常用“因為”“所以”“因此”等標志性語言。在閱讀論述類文本時,要關注這些表示論證方法的語句,并做出準確判斷。
例如:(2019年全國卷Ⅱ)2C.文章在論證詩人對待悲苦的態(tài)度時,將杜甫和陶淵明、屈原等詩人做了對比。
【原文】我以為每一位詩人對于其所面臨的悲哀與艱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應態(tài)度,如淵明之任化,太白之騰越,摩詰之禪解,子厚之抑斂,東坡之曠觀,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氣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別之,不過為對悲苦之消融與逃避。其不然者,則如靈均之懷沙自沉,乃完全為悲苦所擊敗而毀命喪生。然而杜甫卻獨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現(xiàn)為面對悲苦的正視與擔荷。
這一選項考查分析論證方法的能力,選項里“詩人對待悲苦的態(tài)度”是論題,“將杜甫和陶淵明、屈原等詩人做了對比”是論據(jù)及論證方法。鎖定原文范圍后,我們可以明確文段談的就是“詩人對待悲苦的態(tài)度”。在閱讀論證的過程時,我們要關注文段里的兩個“如”字:第一個“如”字列舉的“淵明之任化……”,可見陶淵明等人對待悲苦的態(tài)度是“消融與逃避”。第二個“如”字舉“靈均之懷沙自沉”,屈原“為悲苦所擊敗而毀命喪生”,這就與杜甫“面對悲苦的正視與擔荷”恰好形成了對比。因而,判斷此選項正確。
關注點三:表示概念相關的語句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是論述類文本在理解層級的一個能力要求。任何一個概念都有內涵和外延,這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內涵指概念所反映的特征和本質屬性。外延指所反映對象的具體范圍、具體事物。在閱讀論述類文本時,要關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充分理解重要概念的含義。
高考涉及兩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形式的考查,一種是表層考查,即用選項呈現(xiàn)對重要概念的分析。此類題要關注選項的表述與原文的表述是否一致,通過比照即可判斷。
例如:(2019年全國卷Ⅲ)1A.傳統(tǒng)表演藝術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體性的特征,民眾也是演出的重要參與者。
【原文】傳統(tǒng)表演藝術與普通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其表演通常具有群體性特征:無論侗族大歌還是壯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無論漢族的秧歌,還是藏民的鍋莊,民眾歡樂起舞的場面都蔚為大觀。對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要堅持其生活性、群體性,而不應僅局限在藝術團體或演出隊等小范圍內。廣大民眾為慶賀豐收、祭祖敬神、禳災祈福而載歌載舞的即興表演,寄托著他們深沉的精神追求和豐富情感。使傳統(tǒng)表演藝術“雅化”,固然能彰顯各類民族民間藝術的特色,但也弱化了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民俗文化內涵。
這一選項涉及“傳統(tǒng)表演藝術”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生活性和群體性的特征”是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內涵,“民眾也是演出的重要參與者”是其外延。原文中“傳統(tǒng)表演藝術與普通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其表演通常具有群體性特征”“對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要堅持其生活性、群體性”強調的就是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生活性與群體性;“而不應僅局限在藝術團體或演出隊等小范圍內”“使傳統(tǒng)表演藝術‘雅化’,固然能彰顯各類民族民間藝術的特色,但也弱化了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民俗文化內涵”表明了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因為“民眾也是演出的重要參與者”是對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外延的界定。因而,判斷該選項正確。
另一種考查形式是深層考查,即要求考生充分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在列舉的具體的事例中對這一重點概念進行判斷。
例如:(2019年全國卷Ⅰ)3C.老舍曾說:“不去與勞動人民結為莫逆的好友,是寫不出結結實實的作品的?!边@與文中情感共同體的理念是相通的。
【原文】認識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地位,是為了從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間,是為了解決我是誰、我屬于誰的問題。新文化運動以來,無論是經歷革命與戰(zhàn)爭考驗的現(xiàn)代作家,還是上世紀80年代那批經歷了知青歲月的當代作家,他們內心其實都有一方情感根據(jù)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關系。這些作家是屬于某個情感共同體的,這個共同體時刻提醒著他,他的生命和創(chuàng)作與這世界上更廣大的人群休戚相關。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或許并不是我們的讀者,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將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廣大人民作為我們認識現(xiàn)實、理解時代的依據(jù)。
選項認為老舍的名言“與文中情感共同體的理念是相通的”,這就需要我們理解原文中涉及的“情感共同體”這一重要概念。原文中“他的生命和創(chuàng)作與這世界上更廣大的人群休戚相關”“我們將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廣大人民作為我們認識現(xiàn)實、理解時代的依據(jù)”與老舍所說都涉及勞動人民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表意相同。因而,判斷該選項正確。
關注點四:表示邏輯關系的語句
論述類文本閱讀試題的選項常常會利用邏輯關系干擾考生。常用來設置問題的邏輯關系有條件關系、因果關系、并列關系、遞進關系、轉折關系等。如“只有……才”強調條件的必要性,“只要……就”強調條件的唯一性,辨析邏輯關系時要重點區(qū)分條件。在閱讀文章和選項時,要關注文中提示邏輯關系的語句,并對邏輯關系做出判斷。
例如:(2019年全國卷Ⅰ)1C.人民是認識現(xiàn)實、理解時代的依據(jù),因為普通勞動者才是文藝最理想的讀者。
【原文】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或許并不是我們的讀者,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將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廣大人民作為我們認識現(xiàn)實、理解時代的依據(jù)。
選項中“因為”一詞提示此句是因果關系,我們需要判斷選項是否存在強加因果或是因果倒置的問題。對照原文,我們發(fā)現(xiàn)原文既沒有說普通勞動者才是文藝最理想的讀者,也沒有說讀者對象是人民的直接原因。選項中因果關系不成立,因而判斷該選項錯誤。
關注點五:表示范圍限定的語句
論述類文本的語言非常嚴謹,即便是細微之處的表述也相當精準。試題中有很多選項會考查細節(jié)之處,稍作改動就會改變原文的意思。因而,我們無論是閱讀原文還是選項,都要格外細心,關注表示范圍限定的語句。常見的表示范圍限定的詞語有:指代詞“這”“那”“其”等,表數(shù)量或范圍的詞“少數(shù)”“凡”“都”“只”等,表程度輕重的詞“特別”“非常”“一般”等,表頻率高低的詞“通?!薄翱偸恰薄芭紶枴钡?,表示時態(tài)的詞“已經”“將要”“正”等,表示可能與必然的詞“也許”“必然”“估計”等。
例如:(2018年全國卷Ⅱ)1C.“被遺忘權”和“隱私權”的提出都是為了對抗大數(shù)據(jù),不過前者更積極一些。
【原文】首先,“被遺忘權”不是消極地防御自己的隱私不受侵犯,而是主體能動地控制個人信息,并界定個人隱私的邊界,進一步說,是主體爭取主動建構個人數(shù)字化記憶與遺忘的權利。與純粹的“隱私權”不同,“被遺忘權”更是一項主動性的權利,其權利主體可自主決定是否行使該項權利對網絡上已經被公開的有關個人信息進行刪除,是數(shù)據(jù)主體對自己的個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權利。
選項中“都是”一詞提示此處將“被遺忘權”和“隱私權”的提出的目的歸為一個,界定了范圍。對應原文第二段,“隱私權”的提出是為了防止自己的隱私受到侵犯,“被遺忘權”的提出,除了保護隱私,還在于“主體能動地控制個人信息,并界定個人隱私的邊界”。二者提出的目的都不是對抗大數(shù)據(jù),因而判斷該選項錯誤。
以上五種標志性語句在高考中設題頻率很高,因而需要格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