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是對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具有偶發(fā)性、突發(fā)性的特點。好新聞往往是新聞發(fā)生當時記者敏銳地發(fā)現,并及時地捕捉的產物。盡管記者的敏感性和捕捉能力,在新聞報道中起著關鍵作用,但新聞策劃也應引起新聞工作者足夠的重視。筆者試圖通過個人新聞實踐,對新聞策劃在日常報道中的作用做一粗淺的分析。
一、圍繞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歷史事件做好新聞策劃
對包鋼來說2019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因為這年10月15日是周恩來總理為包鋼一號高爐出鐵剪彩的60周年紀念日,2019年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內蒙古日報社駐包頭記者站的記者在2019年新年伊始就開始留意自治區(qū)工業(yè)驕子包鋼的紀念活動計劃。果不出所料,在2019年年初的包鋼職代會報告中專門提到這個紅色紀念日。此后記者一直琢磨這一特殊紀念意義的日子來臨之際為包鋼一號高爐寫點什么。在2019年8月15日,這個紀念日前兩個月,記者深入到包鋼一號高爐開展了實地采訪,了解這座共和國功勛高爐60年來的發(fā)展歷程及目前的生產情況;實地回顧60年前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為這座高爐剪彩的激動人心的場景。當了解到雖然經過60年的風風雨雨,這座建國初期在前蘇聯的技術援助下建的現代化高爐,目前依然爐體完好堅持生產,并且累計為祖國煉出4500余萬鐵水,著實佩服新中國初期建設的煉鐵高爐質量,也佩服包鋼的精心呵護,實現了硬軟件水平的不斷提高。最后記者在采訪當日趕寫出《包鋼一號高爐60年來產鐵4500萬噸》的稿件,于2019年10月18日在《內蒙古日報》漢文版頭版刊發(fā),其同內容蒙文稿在2019年8月28日《內蒙古日報》蒙文報頭版頭條位置刊發(fā),均取得不錯的宣傳效果。2019年10月15日內蒙古客戶端和10月16日的《內蒙古日報》微信公眾號分別刊發(fā)《60年來包鋼一號高爐為祖國生產4500余萬噸生鐵》的報道,此后幾日,《內蒙古日報》蒙文報微信公眾號和呼陸客客戶端分別轉載,形成了報道合力,有力地鼓舞了包鋼產業(yè)工人,在社會上產生良好的宣傳效果。所有這些蒙漢文稿件,形成了對新中國、對內蒙古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事件的特殊紀念意義的報道,成為回顧共和國的根、回顧自治區(qū)工業(yè)化的根,成為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一個精品報道。
2019年10月15日,包鋼舉行了紀念周恩來總理為包鋼一號高爐出鐵剪彩60周年座談會,周恩來總理的侄女,全國第十一、十二、十三屆政協(xié)委員周秉建和白云鄂博鐵礦發(fā)現者丁道衡長子、重慶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教授丁小中應邀出席了座談會,為包鋼今天的發(fā)展和當前內蒙古自治區(qū)鋼鐵工業(yè)的發(fā)展倍感欣慰;也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包鋼的厚愛,為祖國鋼鐵事業(yè)做出的貢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此次活動有效地傳承了包鋼不忘初心,為實現祖國鋼鐵強國夢而繼續(xù)奮斗的紅色基因。
英國著名記者大衛(wèi)·蘭德爾的《全球新聞記者》一書中寫道:“紀念日是無窮無盡的故事來源……不是所有的紀念故事都是輕描淡寫的。去調查一起重大新聞事件的五周年紀念日的背景,經常能夠發(fā)現一些隱藏的信息,被忽視了的群體或者是別的東西,而這些往往能夠構成一個好故事?!痹诩o念周恩來總理為包鋼一號高爐出鐵剪彩60周年座談會上,記者又敏銳地抓住了《敬愛的伯父,今天的包鋼發(fā)展如您所愿》(蒙古文)、《周秉建為老包鋼職工拓林敬獻哈達》《丁小中:希望把稀土的文章做足做夠做到極致》等鮮活的新聞稿件,分別發(fā)表在《內蒙古日報》蒙文報、內蒙古客戶端、呼陸客客戶端上,較好地宣傳了包鋼對這一紅色紀念日的紀念活動。通過這次報道實踐記者感覺到新聞策劃在新聞報道中的重要作用,也感覺到新聞記者必須不斷培養(yǎng)策劃意識,爭取抓住一些好的新聞故事,更好地實踐新聞采編人員“四力”建設。
二、新聞策劃為媒體融合發(fā)展提供新的力量
隨著媒體融合發(fā)展的不斷推進,新聞策劃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甚至是每一篇報道都離不開策劃,每一篇新聞不能缺乏策劃。離開了策劃,新聞就像一個沒有作戰(zhàn)計劃的戰(zhàn)斗。而且新聞不僅需要內容策劃,也需要形式策劃,同一個內容在多媒介平臺報道當中需要不同的、精確的策劃安排。同一個內容在報紙、客戶端、微信平臺等多媒體平臺報道中,通過策劃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其實,新聞報道中每一個細小環(huán)節(jié)的處理都是一個策劃過程。
包頭市賽汗塔拉城中草原是亞洲最大的城中草原,是包頭的城中綠肺,是包頭市民及外地游客領略草原風光,感受草原文明的一個便捷去處。一座工業(yè)城市在城市中央部位有萬畝天然草原,在城市主干道上行駛就能看見蒙古包,這在世界上也是一個奇跡。在包頭市駐站多年,記者一直想寫寫賽汗塔拉城中草原,由于怕寫不好長時間內未動筆。近年來,包頭市擴建了賽汗塔拉城中草原,把原來的八千畝擴至1萬畝,而且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推進,新聞報道形態(tài)和表現方法也日益多樣化,為賽汗塔拉城中草原這種獨特的草原風景展示提供了更多的表現形式。2019年夏天記者決定采寫賽汗塔拉城中草原。選取7月份和8月初草原最美的時節(jié),在賽汗塔拉城中草原騎共享單車瀏覽,拍攝小視頻和圖片,感受城中草原那種獨特的人文景觀和城市景觀。之后寫出了《包頭的城市綠肺:賽汗塔拉城中草原》《城中草原賽汗塔拉,美到窒息》等新媒體稿件,發(fā)表在內蒙古客戶端和《內蒙古日報》蒙文報微信公眾號,用城中草原獨特的風景圖片和小視頻,以散文化的文字,把這個亞洲最大的城中草原立體化進行宣傳報道,受到讀者的好評。特別是2019年《內蒙古日報》蒙文報以整版篇幅圖文并茂刊發(fā)《城中草原——賽汗塔拉》,成為城市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一篇精品報道。通過賽汗塔拉城中草原的報道,記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含義,也深刻地理解了“五位一體”發(fā)展理念的重要含義,也充分了解了普通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多么的向往,也了解了保護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對祖國生態(tài)安全的重要作用。
三、新聞策劃是新聞記者必備武器和日常遵循
只要有新聞的地方,就有新聞策劃,新聞策劃是新聞記者手中的一個武器。那么新聞工作者如何做好新聞策劃呢?首先必須有策劃的意識,除大的策劃,重點策劃外,在每一篇小微新聞報道中也做好策劃,讓新聞策劃貫穿到新聞實踐的全過程。
其次需要新聞記者對所采訪的對象、行業(yè)和地區(qū)等的歷史脈絡有一定的了解,平時做好功課,做好積累,培養(yǎng)自己的策劃意識和策劃能力,才能有的放矢做好新聞策劃。
做好新聞策劃,必須有大局意識,全局觀念,把具體的事件和事物放在全局當中,才能做好新聞策劃。獨到的新聞策劃必須從宏觀和微觀的結合中來,從記者的敏銳觀察中來,從記者的不斷探索和追求中來,從記者不滅的新聞夢想中來。
作者簡介:格日勒圖,內蒙古日報社駐包頭記者站主任記者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