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飛,黃 震,張顏青, 馬 昕,高 文*
(1. 漢中植物研究所,陜西 漢中 723000;2.陜西金西生物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陜西 西鄉(xiāng) 723500)
大球蓋菇是國際菇類市場較突出的十大菇類之一,也是國際糧農組織向發(fā)展中國家推薦栽培的特色品種和我國北方地區(qū)近年剛剛興起的食用菌新品,其食味清香,細膩脆嫩,營養(yǎng)豐富,富含蛋白質及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礦質元素及維生素,有廣泛的食療價值。其栽培技術簡單,栽培原料廣泛,抗雜菌能力強,栽培成功率高、費用低、環(huán)境條件要求不高,不與農爭時,不與糧爭地,同時可綜合利用稻草、谷殼、玉米稈等農作物秸桿肥沃土地;一般種植45 d出菇,生物轉化率80%左右,單位土地面積鮮菇產量60~75 t·hm-2,產值27.0萬~30.0萬元·hm-2,是農作物的8~10倍,市場需求量大,經濟效益高。除鮮食外,干品市場也具潛力,可加工成干切片和鹽漬品,既適于規(guī)模開發(fā),也適合家庭經營,極具市場潛力。
大球蓋菇菌絲生長溫度5~34 ℃,最適12~25 ℃,12 ℃以下菌絲生長緩慢,超過35 ℃菌絲停止生長并易老化死亡。原基形成和子實體發(fā)育溫度4~30 ℃,最適溫度14~25 ℃。低于4 ℃和高于30 ℃子實體難以形成和生長。
菌絲生長培養(yǎng)基含水率要求65%~70%,原基分化適宜空氣濕度90%~95%,子實體生長發(fā)育適宜基質含水率70%。
大球蓋菇菌絲體生長對O2要求不高,CO2濃度不能超過2%;子實體生長發(fā)育要求O2充足,CO2過高易導致畸形菇。
菌絲體生長階段無需光照,子實體生長要求有1 00~5 00 lx光照,散射陽光可促進子實體健壯,提高質量。
大球蓋菇適宜在弱酸性環(huán)境中生長。菌絲在培養(yǎng)基和土壤pH值4~9條件下均能生長,但以5~6.5為宜;子實體生長時培養(yǎng)料pH值以5~6為宜,覆土材料pH值以5.5~6為宜[1]。
我國多以室外生料栽培為主,主要利用冬閑田或林地、果園、茶園種植。利用冬閑田或落葉林地種植時可根據氣候狀況搭簡易棚以遮蔭或保溫;利用果園、茶園種植時無需搭棚,高溫時,樹蔭可起到天然屏障作用,具有降溫保濕、省工、省力等優(yōu)點。此外,還可利用盆或竹筐種植,此種模式便于管理和病蟲害防治,適于自給自種或商業(yè)種植。種植戶可因地、因時選擇種植時間和方式,如夏季可安排在果園等樹蔭下種植,秋、冬季可安排在冬閑田、林地種植[2]。
大球蓋菇為草腐土生菌,有不見土不出菇的特性,在沒有土壤的情況下,即使偶爾出菇產量也很低,同時土質好產量高,土質差產量低。大面積栽培時,可選擇土質好的地段就地取土。土質以含有團粒結構的腐殖壤土(黏度40%左右)為好,這樣的土質噴水不板結,大雨后黏結,干后不板結、龜裂,保水性好,若土壤質地太黏或含沙量過高而不加處理,則會影響產量。
大球蓋菇不覆土也能出菇,但很少。只有覆土刺激成熟菌絲體扭結、“驚菌”,才能正常出菇和高產。覆土材料以泥炭最佳,其次為腐殖土,也可利用地表20 cm以下、pH值5.7~6、經消毒殺菌的壤土,覆土厚度2~4 cm最佳。
大球蓋菇菌絲后期生活力旺盛,此時要加大通風量,保證每日通風2~3 h。待菌絲全部突出土面后,應揭膜停水降濕,使畦面菌絲倒伏,土層內菌絲開始扭結成束;出現大量白色子實體原基時,應注意畦面土壤濕度,保持空氣濕度85%~90%,使原基膨大形成小菌蛋,噴水時應少噴勤噴,表土見水分即可,從小菌蛋到成熟期,一般為5~10 d[3]。
大球蓋菇種植菌齡要適宜,不能用老化菌種。
大球蓋菇生長雖然對原料要求不嚴,原料來源廣泛,但原料質量影響產量和品質。除不能用食用菌栽培常規(guī)養(yǎng)料棉籽殼外,可用原料分為五類:①秸稈類:各種農作物秸稈、麥稈、稻草、亞麻稈、玉米秸稈、玉米芯、豆秸稈等;②殼類:稻殼、花生殼、蓮子殼、豆殼等;③枝條類:果樹修剪的枝條;④雜木屑:木材加工廠下腳料、鋸木屑、刨花等;⑤廢菌渣類:袋料黑木耳、金針菇、杏鮑菇、茶樹菇、白靈菇等菇類的廢菌渣。農作物秸稈要求當年采收、干燥無霉變,菌渣需曬干打碎。
實踐證明,單一原料種植產量偏低,多種原料混合栽培有利高產。常用高產配方有以下8種:100%稻殼或100%稻草或麥秸100%(任選一),50%麥秸+25%玉米芯+25%木屑,50%稻草+50%稻殼,60%玉米秸(曬干、壓扁,打碎)+20%玉米芯+20%木屑,40%稻草+30%果樹枝+30%菌渣,40%碎草(干玉米秸稈或野草,長4 cm左右)+40%菌渣+20%稻殼或玉米芯,50%雜木屑+20%秸稈類+30%玉米芯,50%果樹干枝條+20%玉米芯+30%稻殼。
每個配方,都可以在溫度偏低時加入5%麥麩或干牲畜糞肥;應就地取材選用原料,田間播種時,還可在菌種上撒一層培養(yǎng)料或者稻殼,以增產[4]。
培養(yǎng)料含水率要適當,以70%~75%為宜。大球蓋菇栽培時大多采用的秸稈類、谷殼類等原料,表面有臘質層,拌料時很難一次調配到合適的含水量,大面積栽培時原料水分含量控制更難,對此可采取以下2種方法。
3.4.1 堆放場直接加水 在堆放場把大垛原料就地攤開,高度不限,在料堆上直接灑水,最好使用1%石灰水,也可在料推表面直接撒石灰粉,再用清水均勻噴灑,少量多次細噴,切勿大水澆灌,以免造成原料不能及時吸收;澆水時應及時翻動原料,達到原料含水量均勻,檢驗方法是隨意抽出一把原料用手緊握,有水下滴為宜。
3.4.2 栽培場加水 把原料按需用量運到栽培場,均勻攤開,用水幕加噴霧預濕,該方法在大面積推廣時應用較多,優(yōu)點是省事省工,一般是1 d噴3次,一次30 min,連噴3 d,第二天翻料一次,基料吸水要均勻,避免有干草遺漏,否則發(fā)菌困難且易污染;培養(yǎng)料周邊不能太濕,水分過大發(fā)菌困難。
實際栽培中,易造成上層菌絲上竄,穿過覆土向草被上生長,造成菌絲長透的假象,對此應在畦床多開檢查切面,查看菌絲生長狀況,若菌絲下扎正常,則說明水分合適;若是菌絲細弱無力,原料用食指和拇指捏不出水,則說明原料偏干,應及時采取補水措施,對畦床少量多次噴霧狀水;如果原料中下部發(fā)黑,菌絲停止生長,說明原料含水量過大,要及時在菌床兩側貼地面叉孔、透氣、排水。造成畦床原料水分過大一般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鋪料時,料內含水量過高(鋪料時嚴禁邊噴水邊播種);二是播種后遇連陰雨,未及時采取遮雨、排水措施。
栽培過程中,菌床周圍擺放蘸有0.5%敵敵畏的棉球,以驅避螨類、跳蟲和菇蚊等害蟲,也可以在菌床鋪放蘸有糖液的報紙或廢布,或放新鮮烤香的家畜骨頭等誘殺螨類。栽培場或草堆中的蟻巢應及時檢查和撒藥殺滅,將“紅蟻凈”藥粉撒在蟻路上防治紅螞蟻,白螞蟻可用“白蟻粉”1~3 g噴蟻巢,5~7 d后即可見效。
室外栽培場,老鼠常在草堆作窩,破壞菌床,傷菌絲及菇蕾。早期可采用斷糧的辦法或者采取誘殺的辦法,還可以把鼠血滴在栽培場四周及菌床邊,讓其逃離[5]。
漢中市地處秦巴山區(qū),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陜西省引漢濟渭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在發(fā)展大球蓋菇等食用菌產業(yè)具有三方面的資源優(yōu)勢,其一是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良,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63.3%,人均林地面積是全國的4倍、全省的2倍;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4 ℃,年均降水量800~1 000 mm,十分有利于食用菌生長;其二是土地資源豐富,大球蓋菇可在茶樹園、果園、桑樹園以及荒山、荒地、冬閑田等地段栽培,種植范圍廣。漢中市每年秋季水稻收獲后有大量冬閑田和4萬公頃茶園,可為大球蓋菇種植提供充足土地資源;其三是原料資源豐富,漢中市松林及玉米、小麥、水稻、桑園等農作物與經濟林面積大,可獲取足夠的農作物桔稈、稻殼、樹枝等,作為大球蓋菇種植原料;其四是在產業(yè)政策方面,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也十分重視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從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
為推進漢中市大球蓋菇種植產業(yè)健康、快速發(fā)展,應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點、規(guī)模發(fā)展的原則;強化規(guī)范大球蓋菇菌種市場管理和行業(yè)標準、生產技術規(guī)程,加快新品種選育,推廣普及栽培新技術和栽培模式;加強貯藏加工技術和高效保健品研究,延長產業(yè)鏈,提高產品附加值;重視和做好技術服務,組織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提高種植戶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