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山
(平利縣千家坪林場,陜西 平利 725504)
珙桐(Davidiainvolucrata)為紫樹科珙桐屬我國特有落葉喬木樹種、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和世界著名觀賞樹種,被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因花大而潔白,花序形似白鴿,盛開時婉如群鴿立于枝頭、美不勝收,而受到人們喜愛。自然生長在海拔500~2 000 m的陰濕闊葉林或常綠闊葉混交林中,常生長在山腹半坡、潮濕溝谷兩旁,喜冷涼多濕的氣候,耐寒性強,喜中性和偏酸性的肥沃濕潤腐殖土[1]。在陜西南部平利縣千家坪林區(qū)有大量自然分布。為開發(fā)利用這一珍貴資源,2003年經(jīng)國家林業(yè)局批復,在平利縣千家坪林場建設(shè)了全國首家珙桐良種基地,進行了多年種子繁殖育苗技術(shù)研究,總結(jié)出了珙桐種子繁殖育苗技術(shù)方法,簡介如下。
10月下旬、珙桐堅果達到形態(tài)成熟即果皮由綠色變黃時,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種果飽滿的壯齡樹為采種母樹采種。
珙桐種殼厚而堅硬致密、透性差、內(nèi)源抑制物含量高且后熟期(休眠期)長,如果種殼不腐,空氣和水分很難入內(nèi),種仁就很難萌發(fā),限制了珙桐種子的自然繁殖能力[2];自然條件下需要經(jīng)過2~3 a的休眠期才能發(fā)育成苗,且出苗率極低[3]。想要當年產(chǎn)種子越過休眠期、在來年直接發(fā)育成苗,就必須要通過理化、生化方處理,讓種殼變薄,使其透氣、透水,打破休眠。珙桐種子經(jīng)理化、變溫砂藏、機械磨損等預處理后,當年產(chǎn)種子可以打破休眠期,在來年發(fā)育成苗,但以理化變溫加沙藏、理化變溫砂藏+機械破損這2種處理效果較好(出苗率80%以上),尤其是后者。
果實采后堆漚讓外果肉自然腐熟脫落或人工或機械剝落,在處理時,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損傷胚乳。處理方法是,用10%的NaOH水溶液浸泡4~6 h,或用20% Ca(OH)2水溶液浸泡10~24 h,除出殘留的外果肉、殺菌,軟化種殼。浸泡好之后清洗干凈,再用1%的HCl或3%CH3COOH水溶液浸泡3~5 h,使浸入種殼的強堿得到中和。晾干拌入草木灰和少量KMnO4水溶液,堆放1~3 d,而后沙藏。
選擇在背風向陽地方濕沙沙藏,一層濕沙(手捏成團、手松即散)、一層種子,堆放5~6層為宜,堆放好后覆草簾或麻袋使其保潮保濕,每隔6~8 d 噴水加濕1次,使沙子濕度保持在70%~ 85%左右。來年2月初,沙藏改為一層種子,并覆膜提溫,加速軟化珙桐種殼,增強透性,解除種子萌發(fā)的機械阻力。珙桐種子經(jīng)沙藏處理后,4月初就可播種。
育苗先年冬季凍土前,深耕翻育苗床,以凍殺土中害蟲。春季播種前再把苗床深翻18~20 cm,篩除大土塊,清理雜物,增施森林腐殖土和有機肥,然后作壟扒平、暴曬6~7 d;之后再用0.1 g·L-1KMnO4溶液噴灑,進行苗床消毒1~2 d,消毒過后2 d就可播種。
3月下旬至4月初0~30 cm土層土壤溫度穩(wěn)定在15~20 ℃以上后播種,條播,按行距40~50 cm開深4~6 cm播種溝,種子點播間距10~15 cm,播深4~6 cm。播種后覆1層細土,蓋上草席,澆透水。以后根據(jù)天氣情況每5~8 d左右澆1次透水。種子在出芽時需要增加澆水次數(shù),要始終保持土壤濕度,防止土壤板結(jié),以利種子萌發(fā)。
珙桐種苗剛出土時不耐旱澇,濕度過大會造成苗木感染立枯病、猝倒病等而腐爛死亡,死亡率極高。種子破殼出芽到真葉出現(xiàn)前土壤不能太濕,如遇陰雨天氣,應(yīng)做好排水工作,同時還須用甲基硫菌靈(C12H14N4O4S2)70%可濕性粉劑700~1 400倍液噴灑幼苗,預防多種病害[4]。干旱時要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不板結(jié)。
6-8月是幼苗速生期,主要工作是除草、施肥和病蟲害防治。每20 d左右在幼苗根部噴施1次尿素水溶液(濃度0.2%),促進小苗生長。9月以后小苗生長趨于緩慢,木質(zhì)化增強,應(yīng)停止施肥。10月小苗生長基本停止,此后要注意防霜凍。
育苗期間還應(yīng)注意及時清除雜草,按常規(guī)方法防治病蟲害。
珙桐2 a生苗即可出圃栽植,一般1 a生苗高就可達20~30 cm以上,至第2年秋季大部分苗木高度可達50 cm以上。
苗木出圃前需煉苗,即提前30 d開始控制水分,停止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