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冉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需要層次理論”中提到,“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求,只有滿足了這一點,人們才有可能進行“自我實現”。不得不承認,歸屬感對于很多人而言意味著安全、穩(wěn)定與自我認同,它是一種精神力量,讓人類內心更加平和與強大。
人們總是努力在某一個或多個群體中尋求歸屬感,全球化與社交媒體的日益發(fā)展亦將人們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這是我們樂于所見的。但有時,人們似乎仍舊無法擺脫孤獨感的侵襲,群體的生存法則與相處方式,牽動著每一個敏感的神經。人們?yōu)槭裁磿叩揭黄??社群觀念與歸屬感及自我認同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聯系?這些問題不僅困擾著心理學家,也吸引了許多優(yōu)秀的攝影師。本期,我們采訪了四位國內外攝影師,他們如何發(fā)現并融入這些社群?他們對社群觀念及歸屬感有哪些思考與探討?也許,通過這些作品,我們能夠窺見一二。
西班牙攝影師亞歷山德拉·卡爾斯-托拉(Alejandra Carles-Tolra)對女性群體及其身份的探索是多層次的,她不斷探討有關個人與群體、親密關系及歸屬感等話題,并希望能夠改變人們對女性氣質的傳統(tǒng)認知。《我們的歸屬》(Where We Belong)系列作品觀照的是一個對英國小說家簡·奧斯汀有著強烈熱情的群體,協(xié)會成員問緊密而奇特的情感聯系深深吸引了托拉,她用視覺語言研究并試圖展現這個群體對歸屬感及女性身份的探索。
瑞典攝影師艾琳·伯格(Elin Berge)在系列作品《覺醒》(Awakening)中記錄下一個松散的女性覺醒運動,并展示了她們對女性氣質的重新理解,對獨特生活方式的踐行,以及對靈性與精神力量的追尋。
越南裔瑞士攝影師阮氏美蓮(Nguyen Thi My Lien)的畢業(yè)作品《帶著愛與敬重》(With Love and Respect)通過對家族女性的敘事,不僅呈現出瑞士的越南裔社群對傳統(tǒng)文化的歸屬與傳承,更是對中西方文化在幾代人思想中融合與碰撞的思考。
中國攝影師彭祥杰同樣將目光聚焦在文化歸屬的話題之上,并從經濟層面對群體文化的市場價值進行研究呈現,他的系列作品《二次元》為觀者展開一個討論的空間,探討青年文化、性別認同,以及人們如何在讓人異化的日常生活之外尋找一種歸屬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