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霖, 齊慧敏, 李書霖, 張 淼, 孫琦月, 佟曉薇, 欒凱迪,朱紅奇, 王鑫蕊, 李 雪, 張曉亮, 馬祺昊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附屬第二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3.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第二臨床醫(yī)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種常見的老年疾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起病隱匿,出現(xiàn)記憶力、判斷力、注意力持續(xù)時間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受損,隨之而來的是嚴重的失用癥和認知能力的全面喪失。該病主要發(fā)生于60歲以后,病理表現(xiàn)為嚴重的大腦皮質萎縮、老年斑三聯(lián)征及神經原纖維纏結等[1]。根據(jù)阿爾茨海默國際(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發(fā)布的“2018年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全世界有5 000萬AD患者,每3秒即有1人得AD。2050年,AD人口將會上升至1.52億人。目前治療AD的花費每年大約1萬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會翻倍。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重,AD已成為高發(fā)疾病,研究證明腸道菌群(Gut Microbiota, GM)與AD具有相關性。
陰道分娩的嬰兒最初是由具有母體特征的菌群(富含乳酸菌和普雷沃特氏菌)定殖的,而剖宮產嬰兒的菌落則更接近皮膚菌群(富含葡萄球菌和丙酸桿菌)。微生物群在生命的最初幾周內開始多樣化,形成一個復雜的、以厭氧菌為主的菌群[3]。 成人的菌群包括擬桿菌門和厚壁菌門,所占比例最高,變形桿菌門和放線菌門所占比例相對較低[4]。腸道微生物群在維持正常腸道環(huán)境和通過腸腦軸調節(jié)腸道信號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和腸道通透性的增加,可能引起全身炎癥、神經炎癥和特定腦區(qū)域的功能障礙,如小腦和海馬[5],也可能引起胰島素抵抗,這已被證明與AD的發(fā)病機制有關[6-8]。
關于AD的發(fā)病機制有很多種假說:①基因突變學說:根據(jù)有無家族史,分為家族性AD(FAD)和散發(fā)性AD(SAD),研究證明位于14號、1號染色體上的早老素蛋白1基因(PS-1) 和早老素蛋白2基因(PS-2),位于19號染色體上的載脂蛋白 E(ApoE) 基因,位于21號染色體上的21號染色體上的 APP 基因與 AD 的發(fā)病有相關性[9];②β淀粉樣蛋白學說:Aβ在腦組織中的異常沉積可以產生神經毒性,導致AD的發(fā)生;③Tau蛋白學說:AD 特征的病理改變有細胞外老年斑的形成及細胞內神經原纖維纏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10],NFTs最主要的成分是異常過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已有研究表明,異常的 Tau 蛋白大量聚集于退行性病變的神經元與AD病人的病情發(fā)展呈正相關[11];④炎癥學說:膠質細胞與星狀膠質細胞作為促炎癥因子,可以引起腦內神經細胞的異常凋亡,從而導致AD的發(fā)生;⑤膽堿能損傷學說:在患者尸檢中發(fā)現(xiàn),老年腦和AD患者皮質的乙酰膽堿 (Ach) 的含量顯著下降,膽堿能神經元明顯減少[12]。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參與AD的發(fā)生,當腸道菌群發(fā)生改變時,不僅影響腸道神經系統(tǒng),還影響中樞神經系統(tǒng)以及大腦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的菌群種類及數(shù)量也發(fā)生改變,如老人體內雙歧桿菌的含量要遠低于兒童,雙歧桿菌具有抗衰老的功能,補充雙歧桿菌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衰老引起的認知障礙[13]。某些腸道菌群可以產生淀粉樣蛋白或其降解物,激活釋放炎癥因子,引起細胞凋亡,這些都與AD的發(fā)生有關[14]。腸道菌群與血腦屏障形成以及髓鞘形成等神經生成過程有關,并調控動物行為和認知等[15],部分腸道菌群的改變可以增加血腦屏障的通透性,使某些不能進入的物質進入腦實質,對神經元細胞造成影響。Aβ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的重要來源是腸道菌群,其中革蘭陰性桿菌可產生大量的 LPS,LPS可以引發(fā)神經炎癥,影響AD患者的認知功能[16]。因此,腸道菌群的多樣性以及某些特定菌群的數(shù)量與AD相關,腸道菌群可以通過影響血腦屏障,引發(fā)神經炎癥等參與AD的發(fā)病。
在19世紀80年代,“腸-腦軸”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17]。之后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胃腸道是連接微生物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渠道[18],且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腸道微生物之間存在著雙向溝通作用[19]。腸-腦軸是指中樞神經系統(tǒng)與腸道菌群之間的雙向影響的聯(lián)系方式,包括中樞神經系統(tǒng)(CNS)、神經內分泌和神經免疫系統(tǒng)、自主神經系統(tǒng)(ANS)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手臂(ANS)、腸神經系統(tǒng)(ENS),其中最重要的是腸道微生物群[20]。
腸道菌群通過代謝食物和宿主來源的底物,產生生物活性化合物(如G蛋白偶聯(lián)受體激動劑)、生物前體和毒素而影響人類健康和導致疾病的發(fā)生,菌群代謝產物三甲胺N-氧化物(TMAO)參與身體代謝,與心腦血管疾病有關。Nicholas等[21]研究表明,TMAO的生產是通過兩步進行的。首先,腸道菌群通過酶作用從食物(如膽堿)中代謝分解產生三甲胺(TMA),三甲胺進入機體循環(huán),在肝臟中被含黃酮類的單加氧酶1和3 (FMO1和FMO3)氧化為TMAO。TMAO在腦脊液(CSF)中是可測量的,表明這種腸道菌群的代謝物可以到達中樞神經系統(tǒng)(CNS),從而引發(fā)神經系統(tǒng)疾病。在此研究中,有證據(jù)證明AD患者腦脊液中TOMA含量升高,并且年齡越大,CSF中TMAO含量越高。同時發(fā)現(xiàn)TMAO與p-tau以及p-tau/Aβ42有關,表明TMAO可能與淀粉樣沉積密切相關。而且TMAO也與神經軸突損傷相關,而與樹突變性無關,盡管TMAO可能不是淀粉樣蛋白產生的主要驅動因素,但它可能會影響脆弱的神經元,并導致神經退行性病變,從而導致AD的發(fā)生。Li等[22]研究發(fā)現(xiàn),在大腦中TMAO可以誘導神經元衰老,增加氧化應激,損害線粒體功能,增加衰老細胞的數(shù)量,與腦老化有一定關系。血管因素越來越被認為是AD的重要致病因素,研究表明,TMAO與動脈粥樣硬化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23],因此,TMAO在AD的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之一是通過影響血管狀態(tài),增加腦血管疾病風險。代謝產物TMAO通過導致神經軸突損傷和改變血管狀態(tài),引起神經系統(tǒng)疾病。
機體內谷氨酸鹽可以被乳桿菌屬、乳球菌屬和雙歧桿菌屬細菌轉化為GABA。GABA是哺乳動物大腦中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 其神經元約占人體神經元總量的25%~30%, 且在調控興奮電位傳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4]。GABA可抑制大腦中興奮性神經元,防止不受控制的超興奮(如癲癇發(fā)作時的興奮),從而維持神經系統(tǒng)正常活動。AD的發(fā)病機制中,有淀粉樣級聯(lián)假說(推測Aβ肽在腦實質中沉積是AD發(fā)病的關鍵), Aβ肽由淀粉樣蛋白前體蛋白(APP)通過β-分泌酶β位點APP切割酶1(BACE1)和含早老素的γ-分泌酶復合物的連續(xù)切割產生。APP通過兩種方式直接調節(jié)GABA神經傳遞[25],一是APP可與神經元特異性氯化鉀協(xié)同轉運蛋白相互作用并調節(jié)其水平和活性,后者是維持神經元氯化物水平和GABA逆轉電位的關鍵;二是APP復合物與攜帶GABAB受體1a(GABABR1a)的GABAB受體二聚體共同轉運至軸突突觸前質膜。另一方面,由分泌酶切割產生的分泌的APP可以充當調節(jié)突觸前囊泡釋放的GABABR1a結合配體。腸道菌群代謝產物GABA可以抑制大腦興奮性神經元,與Aβ肽的前體APP相互調節(jié),影響人體的認知功能。
在AD的發(fā)病機制中膽堿能學說是最被人們所認可的,大多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xiàn)DA)認可的藥物也都是根據(jù)膽堿能學說制定的。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長軸突膽堿能通路的變性是AD的重要病理機制之一,神經遞質Ach的主要工作是進行骨骼肌和運動神經之間的信息傳遞,與AD密切相關[26]。腸道菌群中乳桿菌屬、芽胞桿菌屬的代謝產物中有Ach,研究表明[27], 當機體受到刺激時,大腦內膽堿能神經元被激活, 使大腦、海馬及大腦皮層等區(qū)域的Ach釋放,并且Ach是進行及維持高級神經系統(tǒng)功能的一種重要介質, 可特異性作用于各類膽堿受體,與記憶、學習、注意等認知活動密切相關。當海馬和大腦皮層等主管認知的區(qū)域受損,可以引起認知功能水平下降甚至可以直接導致癡呆。證明腦內Ach水平可以影響人體的認知功能,從而導致AD。在前期研究中發(fā)現(xiàn)[28],頭穴叢刺通過干預cAMP-PKA-CREB信號通路,激活cAMP,促進PKA的釋放,增加CREB的表達,降低乙酰膽堿酶(AchE)的活性,增加Ch AT(催化Ach生物合成的限速酶),從而提高AD大鼠學習記憶能力。綜上,腸道菌群代謝產生Ach,改變體內神經遞質Ach水平,可以影響學習記憶能力。
腸道菌群中藍細菌綱的細菌可以代謝產出β-甲基氨基-L-丙氨酸(BMMA),BMAA是一種天然的、非必需的、非蛋白質性氨基酸[29],其具有神經毒性,可損傷神經元,這可能與蛋白質的錯誤折疊有關。關于BMAA對AD等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的影響,Laura等[30]研究分析結果證明,BMAA暴露后的大鼠背側紋狀體(尾狀核和殼核)出現(xiàn)了嚴重的神經元丟失,同時BMAA暴露于雌性大鼠的前額葉皮質也有β淀粉樣沉積。β-淀粉樣蛋白從海馬向前額葉皮質的擴散,與觀察到的神經元丟失分布相對應,表明BMAA誘導的雌性大鼠神經病理學的進展速度可能與雄性大鼠不同,或者說雌性大鼠的前額葉皮質更易受到BMAA的毒性影響。應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觀察了BMAA暴露后大鼠的神經炎癥反應,所有雄性和雌性大鼠有持續(xù)的炎癥過程,表現(xiàn)為海馬內存在反應性小膠質細胞。在張瑜[31]的研究中,BMAA導致大鼠脊髓細胞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的表達上調,結果同時存在膠質細胞的反應性增生,大鼠體內持續(xù)進行免疫炎癥反應,可能導致神經元減少或退變,從而導致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因此,代謝產物BMMA可以造成神經元丟失,產生β淀粉樣沉積,同時刺激膠質細胞增生,引起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
腸道菌群中其他屬的微生物也可以對神經系統(tǒng)產生影響。大腸埃希菌、乳酸菌、鏈球菌等微生物可以代謝產生多巴胺 (dopamine,DA),DA屬于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有研究證明,在海馬區(qū)有多巴胺D1和D2受體,且以D1受體為主[32],對學習記憶能力及相應認知過程起著重要作用。一些植物多糖不能被機體完全消化,腸道菌群(其中醋桿菌和乳酸菌起主要作用)把它分解成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SCFA可以參與AD的發(fā)病。Feng等[33]運用果蠅模型試驗發(fā)現(xiàn),AD果蠅模型中腸道菌群種類增加,乙酰桿菌和乳酸菌作為較豐富的菌群,其比例明顯下調,乙酸酯作為AD果蠅模型中最豐富的SCFA,特異性表達明顯下降。說明腸道菌群通過調節(jié)SCFA水平參與AD的發(fā)病。
一些菌群的代謝產物對神經系統(tǒng)疾病存在抑制作用,如梭菌屬中生孢梭菌可以利用色氨酸的脫氨反應產生3-吲哚丙酸[34],它是一種抗氧化劑,可以保護神經元。Wekerle[35]研究表明,通過補充色氨酸代謝物吲哚、3-吲哚硫酸酯(I3S)、3-吲哚丙酸(IPA)、3-吲哚醛(IAld)或細菌酶色氨酸酶,使用抗生素治療小鼠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炎癥,其癥狀減輕。
本文綜述了腸道菌群代謝產生TMAO、GABA、Ach、BMMA、DA、內毒素等,這些產物通過不同的機制影響AD,如TMAO通過參與機體代謝,穿過血腦屏障,影響中樞神經系統(tǒng);GABA、DA與Ach是重要的神經遞質,參與學習記憶過程;BMMA是一種具有神經毒性的氨基酸,可損害神經元;內毒素等物質可以引發(fā)免疫炎癥反應,損害神經系統(tǒng)。以上代謝產物都對AD有一定的影響,雖然提出了代謝產物影響AD的機制,但還不甚明確,還需要進一步循證醫(yī)學的支持。同時AD是一種多因素影響的疾病,針對單因素治療的效果不甚明顯,需要根據(jù)多靶點,多因素結合治療。是否通過GABA、DA以及Ach等改善AD患者的認知;TMAO作為一種代謝氧化物,是否可以作為治療AD的靶點,是否可以通過改變肝臟內FMO1和FMO3酶或改變TMAO的氧化途徑來減少其產生從而治療AD;因藍細菌綱代謝產物BMMA可以損傷神經元,是否可以通過減少藍細菌綱的數(shù)量或阻斷代謝途徑治療AD;梭菌屬代謝產生吲哚酸類,可以保護神經元,是否可以通過增加生孢梭菌數(shù)量或調節(jié)色氨酸對神經元進行抗氧化處理,以上還需要進一步實驗研究證明。
腸道菌群可以通過自身代謝產物來影響中樞神經系統(tǒng),導致腦內病理性改變,從而導致AD,腸道菌群作為一個熱點,有很多學者在進行腸道菌群的研究,著眼腸道菌群論治AD,通過改善腸道環(huán)境治療AD。如蔡秋伶[36]提出脾胃虛弱也是AD的病因之一,對于AD來說,病位在腦,根在脾胃,脾為生痰之源,痰蒙清竅也可導致AD,通過健脾養(yǎng)胃,調節(jié)脾胃功能影響腸道菌群,從而治療AD。王穎[37]用柴胡疏肝散處理APP/PS1AD小鼠后發(fā)現(xiàn)小鼠腸道菌群中梭菌屬、羅氏菌屬、擬桿菌屬的菌群均有明顯降低,逆轉了AD小鼠腸道菌群紊亂,緩解小鼠腦內老年斑的形成,證明柴胡疏肝散對AD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宋楠[38]研究證明矢車菊素-3-O-葡萄糖苷(Cy3G)可以用于緩解包括AD在內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Cy3G具有調節(jié)腦糖代謝異常以及調節(jié)腸道菌群紊亂,有助于改善認知,預防和緩解AD。APPswe/PS1△E9AD小鼠被Gy3G處理后8周,小鼠空腹血糖水平降低,海馬區(qū)糖代謝異常情況得到緩解,減緩了小鼠腦萎縮程度,抑制了老年斑的形成,改善了認知功能。同時Gy3G可以降低腸道菌群中藍藻細菌,厚壁菌門/擬桿菌門的豐度,改變AD小鼠腸道菌群群落種類及結構,調節(jié)腸道菌群紊亂。
我們在前期研究中發(fā)現(xiàn),頭穴叢刺可以調節(jié)蛋白以及干預膽堿能系統(tǒng),改善學習記憶功能,從而改善AD的癥狀。當今社會,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AD患者也在逐年增加,給個人、家庭以及社會都帶來了負擔。盡管腸道菌群與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但通過腸道菌群和AD的關系,提出是否可以運用中醫(yī)特色方法(例如針灸)調節(jié)腸道菌群來改善人的認知,從而改善AD癥狀,這為AD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