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宋代“審計”的法制內(nèi)涵

2016-12-17 14:59肖建新
會計之友 2016年22期
關鍵詞:國家審計宋代審計

肖建新

【摘 要】 宋代在某些審計機構命名時,確實使用了審計一詞,但在審計實踐中,幾乎不用“審計”,而用審校、磨勘、勘會、勾稽等詞?,F(xiàn)代意義的審計,是到近代審計法出現(xiàn)后才被普遍使用的。宋朝審計及相關概念,從法律法規(guī)上看,主要是財政、財務、財物的審計,考核、鑒證、評價官吏的效率、責任、效益等,并且顯現(xiàn)出利益與權力交集時的經(jīng)濟監(jiān)督和權力制約,實質上是一種國家審計,反映我國審計史具有國家審計的法制傳統(tǒng)。在研究審計史、審計法制史時,應當長時段地審視我國審計的傳統(tǒng)文化,把握審計的內(nèi)涵和文脈,以建構具有本土特色的審計法制。

【關鍵詞】 宋代; 審計; 法制; 國家審計

【中圖分類號】 F239;D909.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6)22-0002-06

在我國法制史以及審計史上,具有現(xiàn)代含義的審計,首先是在宋代使用的,或者說是宋代人的發(fā)明,因為宋代出現(xiàn)了以審計命名的審計司、審計院等專門的審計機構。這無論從名稱上還是從審計機構體系完善上講,都是審計制度史上的重要事件。不過,其中審計司在宋代文獻中記載不一,導致它產(chǎn)生的時間一度成為需要澄清的懸案,經(jīng)學術探究,已經(jīng)獲得基本共識,是在南宋初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為避諱宋高宗趙構之名將諸軍諸司專勾司更名為審計司,隸屬于太府寺[ 1 ]。學術界,特別是審計、審計史學界予以高度關注和評價的則是它的意義,如有學者說“宋代第一次用‘審計一詞命名審計機構,對后世審計組織機構的建設有著深遠影響”[ 2 ],“宋審計司(院)的建立,是我國‘審計的正式命名,從此‘審計一詞便成為財政監(jiān)督的專用名詞,對后世中外審計建制具有深遠的影響”[ 3 ]。從命名和機構上講,確有劃時代意義,因為宋代審計從字意到制度都有很大的發(fā)展,尤以制度的完善和成熟而著稱。而從審計一詞及以審計機構之名對后世審計影響來說,則言過其實了。宋代審計實踐和后世審計機構直接使用“審計”一詞甚為罕見,也就出現(xiàn)了有的學者在專門探討宋代與審計相關的法規(guī)以及基本法律《宋刑統(tǒng)》時,沒有論及審計一詞的法律、法制內(nèi)涵[ 4 ]。其實,宋代在一些審計機構命名時,確實使用了審計一詞,南宋吳博古已經(jīng)指出:“審計非古官也,而原于古?!盵 5 ]卷五四二二《審計院廳壁記》而審計實踐及相關法律中,使用了諸如審校、磨勘、勘會、勾稽之類詞匯,這與傳統(tǒng)審計表達較為接近,內(nèi)涵沒有根本變化。直到近代法制轉型之時,出現(xiàn)了審計院(處、部等)和審計法,現(xiàn)代意義的審計,尤其是法律意義的審計一詞才普遍出現(xiàn)。為此,根據(jù)目前研究的現(xiàn)狀,結合筆者曾經(jīng)對宋代審計的初步探討[ 6 ],進一步從法制史的角度深入思考,以期對宋代審計本質和現(xiàn)代審計轉型的認知有所裨益。

一、審計的原旨及宋代的沿用

審計用于審計機構是宋代的發(fā)明,而審與計作為一個詞很久以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從中華原典文獻來看,如《禮記》上說:“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 7 ]卷一一這個“審”字應是審核、判斷之意,而“博學之,審問之”之審,則有審慎、嚴謹之意了[ 7 ]卷一六。這些都不是現(xiàn)代審計的完整涵義,但與現(xiàn)代審計之意應有一定的聯(lián)系。至于“計”,“八法治官府……八曰官計,以弊邦治”,“三歲,則大計群吏之治而誅賞之”[ 8 ]卷一,顯然有計算、稽核之意,此“計”應是審計的重要內(nèi)容,較“審”更具審計之意。我國最早的一部重要字典《說文解字》尚無“審”的解釋,對“計”則作“會也,算也”之解,同樣較“審”更有審計的內(nèi)涵。也由此可見,審計確與會計從詞源上講有不解之緣。而審計作為一個完整的詞,較審、計出現(xiàn)要晚得多,“審計定議而甘心焉”[ 9 ]卷一九○ 《文苑傳·陳子昂》,“善為天下者,計大而不計小,務德而不務刑,據(jù)安念危,值利思害。愿陛下審計之”[ 10 ]卷一○七 《陳子昂傳》。顯然,這些審計與我們所講的審計根本不是一回事,并且使用極為有限,至于《漢書》所說的“愿單于與大臣審計策”[ 11 ]卷七○ 《陳湯傳》,雖然早了許多,但這是審,不是審計問題,且此審也不含現(xiàn)代審計之意。

檢閱我國古代文獻上的“審計”,則會有一個驚奇的發(fā)現(xiàn),宋代審計一詞的使用頻率與數(shù)量幾乎是“空前絕后”的,一般沿用審慎、嚴謹?shù)膫鹘y(tǒng)本意,并且,大多出現(xiàn)在文集中,而正史、政典、法律上的審計多作為審計機構中的審計。這是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文人與官方的話語體系中,審計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宋人的文集中,如北宋歐陽修說:“夫用人之術,任之必專,信之必篤,然后能盡其材,而可共成事……信之欲篤,則一切不疑而果于必行,是不審事之可否,不計功之成敗也。夫違眾舉事,又不審計而輕發(fā),其百舉百失而及于禍敗,此理之宜然也?!盵 12 ]卷一七 《為君論上》顯然,前一個審字有審核之意,而后面審計一詞則是深思熟慮的意思。王安石在一方墓志銘中也有這類用法,“超(王超)能薄,此重事,愿更審計”[ 13 ]卷九二《戶部郎中贈諫議大夫曾公墓志銘》。又如曾鞏說:“有司建言,請發(fā)倉廩與之粟……然有司之所言,特常行之法,非審計終始,見于眾人之所未見也?!盵 14 ]卷九《救災議》有的材料更為明確,“惟察利害而審計之”[ 5 ]卷五六二 《論元昊求和奏》,“陛下不得不留神審計,而速斷也”[ 5 ]卷九八八 《請禁干謁近習女嬖奏》。而南宋朱熹則將審與計度連起來使用,“欲望圣慈行下詳審計度”,“此等事一是要早商量,二是要審計度……”[ 15 ]卷一四 《與趙師書》又如,“審計度,躬儉勤”[ 5 ]卷七○三四 《處州通判墓志銘》??梢?,這些審計或審計度,從語法上講是個動詞或短語,而從結構上看是動賓結構、偏正關系,而非名詞、并列關系,都與現(xiàn)代審計含義有很大區(qū)別。

同時,還要指出,宋代不只是文集中的審計用非審計,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詔書也是如此。宋神宗時,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委趙卨、李平一、苗時中同共審計確的利害,不得依違顧避,致誤朝廷一方大事”[ 5 ]卷二四七六 《交賊襲據(jù)機榔縣令趙卨等同共審計利害聞奏詔》;“元豐五年二月庚午,朱崖軍生黎戶乞歸順,其令張頡審計所宜,不得生事”[ 5 ]卷二五○四 《張頡審計朱崖軍生黎戶歸順事詔》。這說明在宋代法律性文獻中,也沿用既往的審計原初含義,而無審計錢物之意。

審慎、嚴謹?shù)膶徲嬙迹跉v史上包括宋代占主導或重要的地位,與現(xiàn)代審計概念有很大差異,然而,其審慎、嚴謹,以及謹重、熟慮的內(nèi)涵,如“審計謹重”、“審計熟慮”之謂[ 5 ]卷七四三二 《論會子劄子》,恰恰反映了審計的內(nèi)在要求和審計的精神追求。顯然,這對認識現(xiàn)代審計有啟發(fā)意義。其實,我們不得不承認,如今在重視審計、強調審計作用時,人們還很難精確而實質地揭示出審計的本質,也無法如人們談及法律、法制、法治時就會自然地想到法的公平、公正、正義的實質,這就要求我們循名質實地探究審計的真諦和本質,真正地回答審計是什么。只有做好這種基礎性的研究,審計學以及審計法學、審計史學等才有堅實的學理和學術基礎。

二、宋代基于機構命名的“審計”

據(jù)以往的研究,筆者認為宋代審計機構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其一,北宋前期,在二府三司的體制下,中央審計機構由三部勾院、都磨勘司、勾鑿司、馬步軍專勾司、諸司專勾司、三司帳司、會計司等構成,替代了唐朝占審計主導地位的比部,而地方審計機構逐漸形成,至熙豐成型,以轉運司、提刑司為主。其二,北宋元豐更制后,再造三省六部之制,中央的審計機構,由刑部之比部,戶部諸司及都拘轄司、催轄司,太府寺之審計(專勾)司組成,前兩部分較為重要,而地方審計機構變化不大,但有衰弱的跡象,加強了戶部、太府寺的勘當、監(jiān)督。其三,宋室南渡后,在偏安體制下,為了適應戰(zhàn)爭和財政之需要,中央、地方審計機構皆有所加強,中央仍由刑部、戶部、太府寺下屬的相關機構組成,但主要是加強戶部的審計,如五司兼領、并領太府寺、設拘催所、提舉帳司等,而比部、審計司漸趨衰弱;地方審計機構逐步加強,除了完善監(jiān)司、通判的審計外,還創(chuàng)設審計司、審計院、磨勘司。①在這些具有專職或兼職審計機構中,除北宋后期太府寺所屬的審計(專勾)為歷史文獻記載的回改外,真正稱之為審計司(院)是在南宋時期,而且改專勾司為審計司,完全是出于避諱的需要,決非基于審計機構、體制發(fā)展的需要,可謂純屬偶然,不必夸大其更名的作用。不夸大更名的作用,并不等于否定宋代審計,尤其與法制密切相關的機構和體制的發(fā)展。在此倒有必要將那些專兼職審計機構中以審計命名的機構厘析出來,分別考察,并通過職制、職能揭示其法律屬性。

宋代到底有幾種審計司(院),一般論述中不是太清楚,其實,主要有三種:

一是中央的審計司,一般認為,在北宋前期,三司設諸軍、諸司專計司,所謂“舊隸三司”[ 16 ]職官二七之十四。元豐改制,戶部代替三司的基本職能,諸司、諸軍專勾司移至太府寺;至南宋初年,因避諱,更名審計司,又前冠以“干辦”二字,稱之為干辦行在諸司、諸軍審計司,也有稱之為“審計院”[ 17 ]后集卷四九 《審計院》,仍屬太府寺。三司的專計(勾)司,為何至熙寧、元豐之后轉移到太府寺,這應是由宋代財政體制變化決定的。在此需要指出,國家財政稅收,北宋前期三司“總國計”[ 18 ]卷一六二 《職官二》,元豐改制后戶部掌“錢谷之政令”、“貢賦、征役之事”[ 18 ]卷一六三 《職官三》等,但又有所區(qū)別,前者掌收與支,后者執(zhí)征收,支出則由太府寺負責,“掌邦國財貨之政令,及庫藏、出納、商稅、平準、貿(mào)易之事”[18 ]卷一六五 《職官五》。正因如此,審計司“掌審其給受之數(shù),以法式驅磨”,即驅磨太府寺下屬糧料院所頒的“文武百官、諸司、諸軍奉料”[18 ]卷一六五 《職官五》。這種“奉料”,包括官俸、軍俸,尤其兵餉、軍費,審計側重錢物的審計,這是由宋代財政的軍事性決定的。據(jù)研究,宋朝的疆域和耕地不如唐朝,甚至不及一半,而財政收入中錢幣收入則是唐朝的三四倍。南宋初年,高宗紹興末年東南地區(qū)的歲入就有“六千余萬緡”,而唐朝后期宣宗時的歲納只有“九百二十五萬緡”。至于軍制,宋代實行募兵制,以財養(yǎng)兵,不是義務性的征兵制,并且數(shù)量巨大,宋仁宗時禁軍和廂軍加起來有130萬,“仰天子衣食”,是要依靠國家財政支持的②,以致宋仁宗時富弼說:“自來天下財貨所入,十中八、九贍軍。”[ 19 ]卷一二四,仁宗寶元二年九月丁巳這就決定了太府寺的審計司承擔朝廷或國家的審計重任,盡管它設在財貨、錢物的主管機構太府寺內(nèi)部。當然,這個機構名為審計司,而從事的審計一般又稱之為驅磨。

二是地方的審計院,南宋初年設立,為地方的監(jiān)司管轄。宋朝法律規(guī)定,“諸轉運司錢物本司應支用者,旁、帖并經(jīng)所在州縣糧、審院勘審”[ 20 ]卷三七 《庫務門二·勘給》。這種地方的審計院或司,在宋代法律上多次出現(xiàn),如《保明捕獲榷貨酬賞狀》上說,“審計院、磨勘司審磨并同官吏姓名”[ 20 ]卷二八 《榷禁門一 ·榷貨總法》?!秱}庫令》也規(guī)定,“諸上供錢物狀,逐州次年正月中旬依式攬送磨勘司、審計院,各限五日磨審訖申轉運司覆驗”[ 20 ]卷三○ 《財用門一·上供》?!侗C髂タ背龆愖馓澥С曩p狀》也要求“審計院、磨勘司審磨并同官吏姓名”[ 20 ]卷四八 《賦役門二·簿帳欺弊》。這種地方審計院主要是審磨地方的支出和上供,與中央太府寺審計司驅磨給受支出有一定的差異??梢姡@是監(jiān)司、通判以及御史之外的地方審計機構,為地方審計機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審計地方財政的收支與上供。在以往的宋代審計制度研究中,這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是軍事性的審計司或審計院,為總領所管轄。南宋時期,在長江沿線的軍事防區(qū),設置淮東、淮西、湖廣、四川四個總領所,保障軍事需要和供給,“措置移運應辦諸軍錢糧”,“歲較諸州所納之盈虧,以聞于上而賞罰之”[18 ]卷一六七 《職官七》。也有學者指出,這是為分戶部財權而設立的[ 21 ],同時,也符合宋代分權制約的政治體制。宋代在淮東和淮西總領所設審計司,以通判權;在湖廣和四川總領所設審計院,以屬官兼,職在幫勘“總領所支遣錢糧”[16 ]職官四一之四四、二七之六○, [18 ]卷一六七 《職官七》,如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正月詔,都督府屬官充“糧院、審計司、監(jiān)官,都督府管下官兵等幫勘請給等并經(jīng)由戶部、糧審院依條批勘支給”[16 ]職官四一之四五。可見,審計司(院),不是地方審計機構,而是中央的派出審計機構,故又叫分差審計司(院)。審計的是總領所所領錢糧為“朝廷科拔”,或“戶部拔充”[ 16 ]職官四一之六四、五一,即中央或戶部財政的支出。這是一種中央或戶部的派出審計,審計司(院)也要受到戶部的監(jiān)督。孝宗時,戶部奏,“淮西總領所通判池州黃尚文兼干辦戶部分差計司職事”,后臣僚又言“印造條冊”付糧審院,而“百司關報到請給指揮,并仰置冊用印,即時抄錄,從本部不測點檢”[ 16 ]職官二七之五九。

此外,在西北邊地設宣撫處置使,如“建炎三年五月,以張浚為川陜宣撫處置使,許便宜黜陟”[ 22 ]卷二。在宣撫處置使司還設有隨軍審計司,這從杭州出土的“宣撫處置使司隨軍審計司印”得到證實,印的背面還刻有“建炎四年二月宣撫處置使行府鑄”字樣[ 23 ]。這可能是目前最早的“審計”一詞的實物證據(jù),反映宋代軍事保障審計的重要性。這再次反映了宋代財政和審計的軍事服務性。

總之,在宋代審計機構的名字中,使用“審計”確是歷史上獨樹一幟的,并且是一些法律詔令規(guī)定的,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以審計命名的機構體系。只是在宋代審計實踐中,用驅磨、勘審、幫勘之類名稱,很少直接用審計一詞,但同樣具有合法性。這種現(xiàn)象較為復雜,需要進一步梳理。

三、宋代“審計”相關詞語的法制意蘊

我國的審計活動和制度是可以上溯至夏商的。《史記》卷二《夏本紀》、《吳越春秋》卷六《越王無余外傳》等就有夏禹會計或會稽諸侯的記載。因而審計早在夏商時已出現(xiàn),西周也就不是“我國審計有史記載的最早時期”[ 24 ]。當然,夏商的會計是古代考功或考課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中雖有審核諸侯經(jīng)濟政績的成分,也即具有審計的初始涵義,但還沒有直接使用“審計”一詞,且與審計的基本含義有很大差異。這種審計詞語使用的間接性實質上影響并決定了我國古代傳統(tǒng)審計的品性。秦漢時期,有《效律》、《上計律》等法律,與審計密切相關,上計中的審計涵義較前述會計要突出一些,但與審計仍有較大差距,不能等同,更不能混淆。這時經(jīng)濟管理和監(jiān)督中的“計?!保磳徍隋X物,倒與審計相似。在《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有“計校相膠”,“計脫實及出實多于程律,及不當出而出之”,“計用律不審而贏、不備”等記載。魏晉南北朝時,上計、考課、監(jiān)察等與前代基本相同,審計概念的進步不大,但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即在刑部下設比部司,至隋唐演變?yōu)橹匾闹醒雽徲嫏C構,審計法制獲得了迅速發(fā)展,比部及勾檢官的“勾”、“檢稽”、“句”、“句駁”、“句會”、“勾覆”等[ 25 - 28 ]日益頻繁,古代審計制度走向成熟,而審計一詞在審計法律和實踐中仍然沒有獲得運用。

宋朝發(fā)明和使用了“審計”一詞,而在法律和審計中繼承并發(fā)展了歷代特別是唐朝勾檢之類的審計相關術語,使審計的專指性更為明確,宋代與審計含義接近,甚至吻合的詞語很多。根據(jù)宋代法律和文獻記載,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以“審”字為主或帶“審”字的詞語,如審、審校、審磨、審復等。如馬、步軍專勾司(審計司)“審?!奔Z料院給受之數(shù),以防欺詐[ 18 ]卷一百六十二 《職官二》;卷一百六十五 《職官五》??颊n審計時,“諸路歲上知縣、縣令考課優(yōu)等治狀,委主判官審校,取最優(yōu)者上簿”[ 19 ]卷二百八十三,神宗熙寧十年秋七月丁巳。這對后代有一定影響,元朝審計工程建設時,也是如此,“諸造作物料,須選信實通曉造作人員,審校相應,方許申索”[ 29 ]卷三十《營繕》。宋朝單獨使用“審”字的也有,如“諸轉運司審訖計帳,限十二月十日以前申尚書本部”[ 20 ]卷七十九 《蓄產(chǎn)門·官馬帳狀》。但常與磨、復等連用為審磨、審復,如通判廳“審磨”無額上供錢物帳,“諸州審磨稅租簿”[ 20 ]卷三十二《財用門三·點磨隱陷》。這類帶“審”字的詞語應該是歷史上最為接近現(xiàn)代審計的內(nèi)涵,而“計”字就沒有以往那么鮮麗了。這類詞的本質主要是審計財政支出、賦稅收入等,應該屬于國家審計。以下所述,審計名稱雖異,而內(nèi)涵的實質則無根本變化。

二是以“磨”字為主的詞語,如磨勘、磨審、驅磨、根磨等,如:“諸官監(jiān)場務及縣鎮(zhèn)寨應赴州送納錢物”,“歲終繳赴州磨勘”[ 20 ]卷三十六 《庫務門一·場務》;“諸上供錢物狀,逐州次年正月中旬依式攬送磨勘司、審計院,各限五日磨審訖申轉運司覆驗”[ 20 ]卷三十 《財用門一·上供》;“諸州常平主管官歲終將諸司公吏借請批券、支過常平等錢別帳申繳戶部,委官驅磨,其有過數(shù)取予及違戾者,并重置典憲”[ 20 ]卷七 《職制門四·監(jiān)司巡歷》;“諸根磨出合納官錢物,候催納到官,經(jīng)所屬審覆保明,方許推賞”[ 20 ]卷三十二 《財用門三·點磨隱陷》。北宋前期就有著名的磨勘(審計)機構,如磨勘司、都磨勘司等。當然,磨勘在宋朝還指考課。這些詞匯中,磨勘、驅磨有時又用于考課、文書管理等,而驅磨的記載最為豐富。

三是磨勘之“勘”本為校定之義,也由此衍生出通勘、勘會、勘勾、勘當?shù)?,如勾院通勘“諸州軍封椿禁軍闕額”[ 16 ]食貨六四之七三、八六、八七。在這些詞匯中,通勘、勘當在法律上較為專門,而勘會使用較多,尤其禁榷、財用、賦役等方面法律中,多指審計,但在職制、選舉、文書等方面法律中又有一般查實之意,如所謂“勘會到功過事件”[ 20 ]卷六《職制門三·批書》。

四是以勾(鉤)、考為主的勾、勾磨、勾稽、鉤復、勾考、考、考核等,其中勾、考用于審計,歷史悠久,使用頻繁,宋時仍然使用,熙豐時帳司“勾磨出失陷錢止萬緡”,金部“勾考平準”[18 ]卷一百七十九 《食貨下》,[ 30 ]卷五十二。不過,主要是在審計實踐上,而非法律中,較唐代似有衰弱。也許前述的審、磨、勘與勾相比較,更能全面深刻表達審計的內(nèi)涵,或者說是從方法、手段的要義上概括,進而揭示審計求實的本質。可見,宋代這些審計詞語,不只是比對帳與物、方法和形式的概括,而且是審稽帳、物的實情,或者合法、效益的狀態(tài),顯然,審計內(nèi)涵有了一定實質性進展。

此外,與磨、審密切相關的是,以點、檢為主的點檢、點磨、檢察之類的名稱,如金部點磨財政、三司差官點檢“場務”,六察案“點檢諸司庫務坊監(jiān)”等[ 19 ]卷二九一,神宗元豐元年庚午;卷三○五,神宗元豐三年六月癸巳,就其內(nèi)容和實質而言,這些皆屬審計行為,其名稱是審計方式與本質相結合的概括。

在這些林林總總的稱呼中,審計一詞固然是最合適不過的,但宋人使用最多的不是審計二字,而是審計的近稱、異稱,并且,這些名稱大多是宋代法律使用的詞語。如行政方面的法律在職官、職制的規(guī)定上,三部勾院的“勾稽”,都磨勘司的“覆勾”,諸軍諸司專勾司的“審?!?,帳司的“審復”,會計司的“考?!?,比部的“鉤考”,戶部的“驅磨”、“比?!?、“勾考”等,這些表述雖形式不同,但內(nèi)容和本質基本一致。宋朝使用審計及其相關詞語,既有對歷史的繼承,又有很大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審計的理解和把握上。眾所周知,審計是私有制的產(chǎn)物,也就是說它是在私有制、階級、政權出現(xiàn)之后才出現(xiàn)的。在階級社會,一定的階級、政權占有和控制著社會絕大部分財富,他們不可能親自去具體管理,只好委托他人經(jīng)營和管理,出現(xiàn)了所有權與經(jīng)營權的分離,因而出現(xiàn)了委托與受托的經(jīng)濟責任關系。在這種兩權、兩責分離的情況下,必然要加強對受托者經(jīng)營狀況、經(jīng)濟責任的監(jiān)督,主要是通過審計的方式進行。這反映了一個實質性的問題,只要有經(jīng)濟利益與權力運行的交集,就會有審計,尤其是國家審計。因此,審計不僅是經(jīng)濟監(jiān)督,而且是權力制約。早在夏商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國王雖擁有天下,但不得不依靠各級機構和各種官吏來實施有效統(tǒng)治。審計在此時即已產(chǎn)生,存在于經(jīng)濟監(jiān)督、官吏考核之中,而機構寄居于相關的經(jīng)濟職能、官吏考核部門,突出的是對經(jīng)濟、財政運行的國家控制,制約的是權力及其腐敗。當然,這種機構的寄居性反映傳統(tǒng)國家審計的內(nèi)部性,也是一種權力運行內(nèi)部的自我調節(jié),宋代繼承了這一法制傳統(tǒng)。宋太宗曾說:“周設司會之職,以一歲為準;漢制上計之法,以三年為期。所以詳知國用之盈虛,大行群吏之誅賞,斯乃舊典,其可廢乎?三司自今每歲具見管金銀、錢帛、軍儲等簿以聞?!盵 18 ]卷一七九 《食貨下一》宋代即使設立審計司(院),刑部的比部仍發(fā)揮一定審計功能,御史、監(jiān)司、通判等監(jiān)察力量參與審計[ 6 ],但是,總的來看,這種審計從本質上講還是財政或行政內(nèi)部的審計監(jiān)督,是一種政府以及國家審計,也即宋朝審計機構對相關機構及其官吏——受托者進行監(jiān)督,考核、鑒證、評價其效率、責任、效益等,如審計“天下所申帳籍”、“諸司諸軍給受”,以及稅賦、上供等。為此,宋人對審計作用的認知是有一定深度的,有人認為“四方財賦,……非有薄書以勾考之,則乾沒差謬,漫不可知”[ 16 ]職官五之二六,也有人認為“國家之賦祿,以糧審院為關鍵”[ 16 ]職官二七之五八。可見,宋人重視審計的功能,并從制度設置上進行考量,制約權力的運行。這是宋朝審計法律制度發(fā)展的深層次表現(xiàn),值得我們重視。

猜你喜歡
國家審計宋代審計
淺析經(jīng)濟責任審計在國家治理中的功能與實現(xiàn)途徑
淺談宋代瓦子勾欄的興盛及對書會形成與發(fā)展的影響
宋代工筆花鳥用線
宋代浦城吳氏家族與王安石新法
宋代尚意與晚明尚奇書學思想的探析與比較
對國企高管腐敗行為的約束分析
淺談工程結算審計的方法與實踐經(jīng)驗
從國家治理看審計反腐倡廉的作用
工程造價審計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禹城市| 龙川县| 道孚县| 临沧市| 锦屏县| 南安市| 互助| 东安县| 乌兰浩特市| 霍林郭勒市| 康保县| 桂东县| 冕宁县| 建昌县| 徐州市| 宁乡县| 景洪市| 桂东县| 乐业县| 荔浦县| 夏津县| 武义县| 突泉县| 班戈县| 庐江县| 长丰县| 沁源县| 临泽县| 万载县| 台中县| 东方市| 临汾市| 平凉市| 枞阳县| 阳西县| 达日县| 阿巴嘎旗| 定南县| 建阳市| 德安县| 安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