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陳庚 章 婧
(杭州市總工會干部學校 杭州市 310016)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浙江工會迅速開展行動和倡議,組織志愿服務隊伍開展專項志愿服務,工會志愿者“工會藍”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也涌現(xiàn)出不少典型事跡,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尤其是在抗擊疫情最艱苦的時期,浙江工會志愿者紛紛投身抗疫一線。在此期間,有一則先進事跡引起了社會強烈的反響,杭州市江干區(qū)信訪局工會主席韋長春同志主動請戰(zhàn),連日堅守疫情防控志愿服務一線,突發(fā)心梗,不幸殉職,令人痛心和惋惜[1]。在惋惜的同時,更使我們警醒,志愿服務過程中志愿者的權益保障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諸如志愿服務活動資金缺乏,志愿者缺少技術保障,志愿者和志愿服務對象之間法律關系不明確等[2]。志愿者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工會志愿服務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就會舉步維艱。為了鼓勵更多的人加入到工會志愿服務隊伍中來,減少工會志愿者和志愿者組織方的后顧之憂,如何完善志愿者的保障機制便成了我們課題組的研究問題。
我們研究的工會志愿者是指在浙江省總工會倡導下各地市總工會面向社會公開招募或面向相關社會組織和單位定向招募的、從事工會相關服務工作的志愿人員。《志愿服務條例》第五條中指出,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lián)合會等有關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應當在各自的工作范圍內做好相應的志愿服務工作[3]。然而,我們研究團隊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工會志愿者在參加服務的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與問題越來越多,存在專項培訓不足、自身安全保障措施不完善、志愿組織協(xié)作能力不足、人身意外傷害風險、第三者責任風險等,這些問題或多或少都造成了相關主體的損失和傷害。
相關法律法規(guī)體系建設仍待進一步完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浙江省志愿服務條例》早在2008年就已經正式頒布實施,而國家層面的立法行為將近10年之后才真正迎來。我國首部志愿服務行政法規(guī)于2017年12月開始實施。作為專項行政法規(guī),《志愿服務條例》對保障機制做了頂層設計和總體布局,但在實踐中的運用之路仍需要逐步探索。2018年,《浙江省志愿服務條例》進行了修訂,鼓勵包括工會在內的群團組織充分整合本系統(tǒng)資源,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組建志愿服務隊來開展志愿服務工作。浙江工會雖及時建立起志愿服務隊,但組織機構較為松散,并非十分嚴密,在法律實施和監(jiān)督機制方面存在空檔;對于開展志愿服務的要求并不是非常明確,在保障志愿者的機制方面,救濟途徑也不明確。尤其在新冠疫情暴發(fā)之初,大量工會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務時,對自身安全的保護不足,防疫物資的準備也不充分。
《浙江省志愿服務條例》中對于經費來源,明確主要來自政府財政支持、社會捐贈資助和其他合法來源。而從志愿組織的角度,工會本身是一個群團組織,所組織的工會志愿者隊伍活動經費很難得到政府財政專項支持,社會捐贈資助也往往集中于民政部門牽頭下的大型公益組織或社會企業(yè)。工會經費投入到志愿服務中十分有限,僅僅借助從地市、區(qū)縣到鎮(zhèn)街等各級總工會的工作經費,資金渠道較為單一。
從志愿者本身參與的角度出發(fā),參加工會志愿服務是追求公益、慈善,幫助他人。雖然沒有考慮領取報酬,但來回服務點的交通成本、就餐成本、能量補給成本,甚至有些用品成本,都是自掏腰包。尤其在新冠疫情暴發(fā)初期,防疫物資匱乏的時候,工會志愿者參加服務時,有些個人防疫物資的準備都十分艱難。而從工會志愿組織的角度,志愿者隊伍的日常管理,聘請師資組織相關培訓,志愿效果評估等需要花費不少經費,成本列支有所困難。如考慮表彰優(yōu)秀志愿服務隊或志愿者,獎勵往往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方面獎勵很受經費預算控制的影響。
工會志愿者組織并不是一級法人,不具備公益法人資格,往往以組織志愿服務隊的形式來開展工會志愿服務工作。與志愿者很少簽訂志愿服務協(xié)議,也很少為志愿者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或醫(yī)療保障險,一旦志愿者在志愿服務中出現(xiàn)了意外傷害甚至傷亡,其自身合法權益很難得到有效保護。志愿隊伍流動頻繁,在實際中一般每次志愿服務活動的人員都不固定,志愿隊伍人員進出較為頻繁。在訪談中,有志愿者隊伍負責人談到不排除有人會利用參加過志愿服務后保留帶有志愿服務標識的衣物、背心、帽子的時間段,打著工會志愿者服務的名義謀取私利,比如從事所謂的“義賣”或其他營利性行為。這類行為有可能存在侵犯他人利益的風險,同時這也會傷害到其他真正本著公益精神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人群的積極性。
從對參加疫情防控和幫助復工復產的工會志愿服務者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部分工會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曾經受到過侵害。例如在社區(qū)疫情防控志愿服務過程中,有24.6%的志愿者受到過一些不明事理的居民群眾的侮辱、謾罵、譏諷等精神傷害,有18.7%的志愿者在物資搬運、長時間佩戴口罩、服務時間過長等情形中自身身體受到過傷害,甚至有極個別人受到過暴力威脅、推搡等行為損害。志愿者權益保障的缺失對其積極性的影響十分明顯。
工會志愿服務的核心要素就是志愿者本身,要保障工會志愿服務的順利開展就必須提升志愿者自身的志愿服務能力,這包括綜合素質能力、專業(yè)服務能力和具有特定服務任務的針對性技能等。由各級工會組織牽頭的志愿服務隊伍出于人、財、物等多方面原因,目前沒有形成系統(tǒng)化的志愿服務能力培訓體系。整體的培訓規(guī)劃和行之有效的具體培訓方案都尚未形成,只是在一些特定的志愿服務小隊中有部分培訓得以開展,比如多數(shù)由專業(yè)律師和法律工作者組成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務隊。但即便是這樣的專業(yè)性較強的志愿隊伍,組織培訓也較為零散,缺乏統(tǒng)一的擴充知識、提升技巧的培訓體系。
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許多工會志愿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時,基本上只是通過簡單地描述志愿服務的大體內容便開始投入志愿服務。針對性的專項培訓缺失,容易使志愿者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很迷茫,也容易被當成“簡單廉價的勞動力”,志愿體驗感和收獲感不高,志愿服務熱情喪失。
目前浙江省工會志愿者隊伍的構成帶有一定的自上而下的行政色彩。在訪談中,有志愿者提到是上級工會組織要求成立或加入志愿者服務隊亦或單位領導希望其加入,自身投身志愿服務的意愿并不是十分強烈,應付了事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而社會對于志愿行為的認知也尚未統(tǒng)一,部分不了解志愿服務的民眾會認為志愿服務是“作秀”或者只是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務,也有民眾不清楚工會組織中還存在志愿服務隊伍,以為只有青年團員、學生或者社會公益組織才是志愿者。輿論氛圍不足會使得工會志愿者的積極性下降,不利于開展志愿服務。
社會上已經存在的志愿者組織之間的協(xié)作程度尚且不夠。工會志愿者隊伍與其他組織有混淆志愿服務的行為。例如參加一次工會志愿服務活動結束后,志愿者除了向上級工會志愿組織或上級工會匯報,還存在向黨組織、民政機構、共青團等其他志愿組織作相關統(tǒng)計匯報,志愿服務統(tǒng)計口徑存在重復統(tǒng)計現(xiàn)象,多重身份的重疊更加劇社會力量協(xié)作性不強的局面。一旦志愿者權益受到侵害,互相推諉的情況就有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風險。
借鑒國外完善的志愿服務法,力爭以法律形式將志愿服務行為進一步法制化[4]。在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志愿服務條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法律體系,提升法律保障能力。例如,若由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志愿服務法》,無疑會將志愿服務的保障級別提到新的高度,畢竟法律的效力是高于條例的。2016年出臺的《慈善法》在第七章慈善服務中雖提及志愿服務的相關內容,但其法律保障能力,效果顯現(xiàn)程度仍需要進一步加深。2018年,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關于立項制訂《志愿服務法》的提案得到了民政部的回復,民政部表示將會同其他有關部門積極推動《志愿服務法》盡早列入全國人大的立法計劃之中。一旦《志愿服務法》能得到頒布實施,工會志愿者的合法權益、人身安全、法律地位、志愿氛圍等方面就有了法律層面的保護和保障。
除了法律保障層面的推動,就浙江省本地而言,也要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浙江省志愿服務條例》,使之更切實有效保障志愿服務和志愿者本身。同時結合浙江本地實際情況,針對浙江工會志愿者隊伍的現(xiàn)實,出臺相應政策性的規(guī)定,更加明確如何更好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權益,做好正向激勵,激發(fā)工會志愿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fā)揮政策的支撐作用。
工會系統(tǒng)本身就有很好的組織架構優(yōu)勢。工會作為一個群眾組織,是黨聯(lián)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有著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政治性和群眾性非常突出。據(jù)調研了解,截至2020年底,浙江全省共有基層工會超過13萬家,涵蓋工會會員1960余萬名。工會在各級企事業(yè)單位、機關等的組建覆蓋率和職工入會率都超過了85%,涵蓋面和輻射面都非常廣,組織優(yōu)勢十分突出。浙江全省有專職工會干部將近2萬人,而兼職工會干部也超過了46萬人,還有通過統(tǒng)一招聘考試的職業(yè)化工會工作者1400余人。工會志愿者基數(shù)十分龐大。
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現(xiàn)有工會專業(yè)性強的志愿服務隊伍。工會志愿組織中除了常規(guī)的工會志愿者外,還有一些具有鮮明組織特色的志愿者群體:有從事法律咨詢和援助的法律服務隊,有提供工會相關保障和幫扶政策宣傳的保障服務隊,有心理咨詢和心理疏導的專業(yè)服務隊,還有由各級勞動模范和工匠組成的勞模服務隊等。例如,浙江多個地市工會都已經組織起較為成熟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務隊,尤其在新冠疫情得到較好控制的復工復產階段,針對法律服務方面的志愿行動需求就很強,廣大職工群眾面臨許多勞動關系、勞資糾紛等問題急需要法律顧問的解答、支持和幫助。各級工會組織,尤其作為工會志愿服務牽頭單位的各級地方總工會,整合社會各項資源的能力較強,可以結合當?shù)貙嶋H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工會志愿服務。
與新冠疫情戰(zhàn)斗的一年多來,國家和浙江地方政府已經通過直接資金支持、物資儲備和稅收優(yōu)惠等多個方面,投入大量的經費用于恢復生產和生活秩序。工會也已通過中小企業(yè)工會經費返還的方式減輕各級工會組織的壓力。而對于工會志愿組織而言,需要主動申請工作經費的支持。同時,各級總工會作為組織部門,在年度財政預算和工會經費預算中,要充分考慮工會志愿者的經費使用支出計劃,將其納入到預算規(guī)劃中去。工會志愿組織還可以與合適的愛心企業(yè)或社會企業(yè)加強合作,設置工會志愿者專項經費。例如杭州市總工會已經開展超過20年針對困難群眾保障和幫扶的“春風行動”,已累計募集來自愛心企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個人捐贈的款項超過22億元。工會志愿者隊伍若能被列為專項經費支持對象,可以有效加強工會志愿者的經費保障。
建立一支穩(wěn)定的工會志愿者隊伍是保障志愿服務的前提條件。從志愿組織架構上要設置專職人員負責解決和落實志愿者的安全問題。在組織安排志愿服務之前先與參加的志愿者簽訂服務協(xié)議,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安全責任險和人身醫(yī)療保險等。將可能會出現(xiàn)的交通費用、伙食問題予以事先計劃,落實安排。穩(wěn)定工會志愿者隊伍,加強志愿者管理,需要用數(shù)字化手段加以融入,將各地工會建成的數(shù)字工會平臺運用好,建立工會志愿者隊伍數(shù)據(jù)庫,及時更新和調整,并將志愿者的基本情況和個人特長進行標識,以便開展有針對性的志愿服務。充分發(fā)揮工會組織優(yōu)勢,引導和吸納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工會公益慈善的隊伍中來。對優(yōu)秀的工會志愿者予以表彰,選樹典型,鼓勵先進志愿團體和先進個人,做好宣傳,弘揚志愿精神。
志愿者權益保障機制中最為基本的內容就是保障志愿者的基本人身安全,工會志愿者亦是如此[5]。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從事一線志愿服務的志愿者必須在自身安全防護、人身安全保護方面得到關心和保護,口罩、消毒水、防護面罩等防疫物資配備齊全,新冠病毒的疫苗也需要向志愿者優(yōu)先開放,做到優(yōu)先接種,確保安全措施先行。建立志愿者權益保障應急預案,一旦出現(xiàn)志愿者權益受到侵害,能立即給予志愿者從人身安全、應急處理,到維護權益、司法保護等方面全方位的保障。對于志愿服務中出現(xiàn)的損毀工會志愿者社會公益形象的情況要予以堅決抵制,嚴肅處理,弘揚正能量,樹立文明規(guī)范的志愿者形象,傳播志愿精神。
建立一整套志愿服務技能培訓體系,優(yōu)化完善培訓制度。浙江從省到地市再到區(qū)縣直至到鎮(zhèn)街、基層,有各級各類的工會干部學校、職工學校、工人文化宮等組織機構,培訓場地和培訓師資力量雄厚,非常有益于開展工會志愿者的各項培訓。志愿者隊伍的綜合能力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個人素質和能力的提升,通識型的知識和能力是志愿服務技能培訓體系的基石,比如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處突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心理調適能力和道德公德力養(yǎng)成等。
我們可以開展長期工會志愿者素質提升學習與短期針對型、加強型學習相結合的培訓模式。在新冠疫情背景下,需要優(yōu)先安排工會志愿者進行防疫知識、安全知識、AED急救知識等方面的主題培訓,這些是充分而及時的短訓模式必學內容。長期培訓需要在穩(wěn)定的志愿者隊伍基礎上,積極鼓勵志愿者從提升服務技巧、提升自身綜合能力的角度出發(fā),通過理論知識面授、網(wǎng)絡視頻學習、情景模擬訓練、素質拓展訓練、實踐操作見習學、考取急救證書等方式,激發(fā)學習和服務熱情,鞏固成效。短期培訓應針對特定類型的服務對象或服務內容來開展。
充分發(fā)揮大數(shù)據(jù)支撐作用。浙江是數(shù)字經濟大省,數(shù)字化走在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前列。要加強浙江省內各個志愿組織的協(xié)作聯(lián)系,運用好各數(shù)字平臺的優(yōu)勢。浙江已經有諸如“志愿匯”等成熟的志愿服務手機APP,杭州也在2021年4月上線了“數(shù)智群團”平臺,集成了20多個群團組織的服務功能,其中的志愿服務模塊中集合各個組織發(fā)起的志愿服務隊伍和志愿者,這其中也包含了工會志愿者組織,可以實現(xiàn)資源共享、數(shù)據(jù)整合、協(xié)作統(tǒng)一。
加強社會公益意識教育,提高志愿服務的社會認同度。志愿服務需要全社會的認同和褒獎,其優(yōu)秀事跡、突出團體和個人,不僅要在工會系統(tǒng)內宣揚和傳播,更需要通過新聞媒介的傳播在全社會形成共識、形成合力、形成激勵。建議在浙江全省乃至國家層面,搭建志愿服務信用體系,建立志愿服務“銀行”,對于每一個志愿者而言,都有一個志愿服務的“小金庫”,可以在子女入學、就業(yè)擇業(yè)、救助幫扶,甚至自身需要幫助的時候能獲得一定的政策傾斜。
回望過去,我國的志愿服務正從無到有,從弱小到逐漸壯大,在此期間,浙江工會志愿服務也順勢不斷發(fā)展壯大。新冠疫情的突發(fā),無疑給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變化,特別是心態(tài)上發(fā)生了變化。與此同時,我們也對志愿服務和志愿者有了全新的認識。志愿服務不僅僅是一個人或者一部分人的自發(fā)行為,更是一項十分崇高而偉大的事業(yè),是社會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助推劑,更是建設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重要基石。建立健全志愿服務的保障機制必定是中國公益志愿事業(yè)的大勢所趨。今后,我們會繼續(xù)以工會參與作為突破口,加強多方協(xié)作,嘗試在“數(shù)智城市”的框架下積極探索和推進浙江省工會志愿者保障機制的發(fā)展,這不僅有利于整個志愿者體系的變革與發(fā)展,也能為全民參與的公益志愿事業(yè)夯實基礎,提供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