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案件中被害人的權利保護

2021-01-06 16:47竇云鴿
天津法學 2021年3期
關鍵詞:刑事訴訟法檢察機關嫌疑人

竇云鴿

(天津公安警官職業(yè)學院 教務處,天津 300384)

刑事訴訟中的被害人是指其合法權益受到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其中狹義的被害人僅限于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即程序意義上的被害人。本文所指的被害人即指狹義的被害人。根據(jù)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被害人既享有當事人共同的訴訟權利,如申請回避權、參加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權、對生效裁判的申訴權等,也享有一些特殊的訴訟權利,如對不立案決定的申請復議權、對不起訴決定的申訴權、委托訴訟代理人的權利、“公訴轉自訴”權以及對一審未生效判決的提請抗訴權等。盡管刑事訴訟法已經賦予了被害人上述訴訟權利,然而,長期以來對于被害人權利保護的忽視并未得到徹底改觀,較之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保護,刑事訴訟法賦予被害人的權利仍有很大程度的不足,甚至在某些程序中,被害人的權利保護存在缺失。

例如,某公安機關對一起詐騙案件偵查終結后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期間,認為犯罪嫌疑人甲對被害人乙實施的詐騙犯罪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依法決定提起公訴。而對被害人丙進行詐騙的犯罪事實,根據(jù)《刑法》第37 條的規(guī)定,因情節(jié)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依法不予認定。被害人丙不服,向法院起訴,但法院以被害人未能提交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書面決定為由不予受理。丙要求檢察機關出具不起訴的書面決定,但根據(jù)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檢察機關只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的,不能單獨作出不起訴決定??梢姡诒景钢?,對于檢察機關不予認定的部分犯罪事實,法律沒有賦予被害人申訴或者提起自訴的權利。

一、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案件中被害人權利保護的缺失

(一)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中審查起訴階段被害人享有的訴訟權利分析

根據(jù)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在審查起訴階段,除了委托訴訟代理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請求的權利之外,被害人享有的主要訴訟權利包括:

1.發(fā)表意見權

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應當閱卷、訊問犯罪嫌疑人、聽取被害人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人的意見。

2.知悉權

檢察機關經過審查起訴,針對不同的案件情形,一般可以作出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被害人的知悉權在檢察機關的不同處理方式中均有所體現(xiàn):其一,提起公訴:檢察機關依法作出起訴決定的按照審判管轄的規(guī)定,向法院提起公訴。法院在開庭審判前,應向包括被害人在內的當事人送達傳票。其二,不起訴:檢察機關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檢察機關應當將不起訴決定書向被害人送達。被害人向上一級檢察機關申訴的,上一級檢察機關應當將復核決定向被害人告知。

3.對不起訴決定有權申訴和起訴

被害人如果對不起訴決定不服,可以自收到決定書后7日以內向上一級檢察機關申訴,請求提起公訴。被害人也可以不經申訴,直接向法院起訴。由此可見,被害人有權對于檢察機關的不起訴決定進行監(jiān)督和制約。

4.對檢察機關退回原偵查機關或自偵部門的案件,如果最終被作出撤銷案件的決定,被害人有權起訴

檢察機關審查起訴部門對于公安機關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和本院偵查部門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沒有違法犯罪行為的或犯罪事實并非犯罪嫌疑人所為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將案卷退回公安機關或本院偵查部門重新偵查、處理。如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偵查部門最終作出了撤銷案件的決定,被害人有權向法院起訴。

審查起訴階段被害人享有的上述權利,是被害人參與刑事起訴程序的重要權利,雖然在權利行使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并未規(guī)定檢察機關在沒有依法聽取被害人意見、沒有依法通知被害人等情形下,被害人如何救濟,在對不起訴決定和撤銷案件的決定提起自訴時被害人缺乏舉證能力等,阻礙了對被害人權利的充分保障,但畢竟從法律上明確了被害人對訴訟程序的參與權,賦予被害人從程序上參與刑事訴訟活動的可能性,總體而言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二)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的情形及其處理

在司法實踐中,據(jù)筆者了解,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案件比例很少,但是在偵查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中,指控有多項犯罪事實的案件數(shù)量很多,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過程中,對整個案件作出起訴決定的同時,對其中的部分事實不予認定的情況亦屬常見。而對于部分事實不予認定的案件中被害人合法權利的保護在目前的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中尚屬空白,導致這類案件的被害人無法得到應有的法律救濟。

1.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大致表現(xiàn)為四種情形

(1)檢察機關認為,犯罪嫌疑人涉案的部分事實不是違法犯罪,或者該部分事實不是犯罪嫌疑人所為。根據(jù)《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365 條的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對于監(jiān)察機關或者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符合《刑事訴訟法》第16 條規(guī)定的情形之一的,經檢察長批準,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對于犯罪事實并非犯罪嫌疑人所為,需要重新調查或者偵查的,應當在作出不起訴決定后書面說明理由,將案卷材料退回監(jiān)察機關或者公安機關并建議重新調查或者偵查。但是,第365 條沒有規(guī)定,如果只有部分事實不構成違法犯罪,或者這部分事實不是犯罪嫌疑人所為,檢察機關應如何處理。

(2)檢察機關認為,犯罪嫌疑人涉案的部分事實,不應當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16 條的規(guī)定,在審查起訴階段,如果檢察機關認為所有被移交起訴的案件事實都不應當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法律決定。但并未規(guī)定對于其中部分事實屬于依法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應當如何處理。

(3)檢察機關認為,犯罪嫌疑人涉嫌的部分事實犯罪情節(jié)輕微,依法不需要被判處刑事處罰或者免除刑罰。根據(jù)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在審查起訴階段,如果檢察機關認為移送起訴的全部案件事實屬于犯罪情節(jié)輕微,依照刑法規(guī)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可以作出酌定不起訴的決定。但并未規(guī)定只有其中部分事實屬于上述情形時應當如何處理。

(4)檢察機關認為,犯罪嫌疑人被移送審查起訴的事實中部分不清、證據(jù)不足。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在審查起訴階段,如果檢察機關對于移送起訴的全部案件事實,經過補充偵查,仍然認為證據(jù)不足、事實不清的,可以作出證據(jù)不足的不起訴決定。但同樣沒有規(guī)定只有其中部分事實屬于上述情形時應當如何處理。

2.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案件的處理

在上述四種情形下,檢察機關對一個案件中不能認定的部分事實如何處理并無明確法律依據(jù)。在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往往是對偵查機關偵查終結移送的多個犯罪事實中,只有部分事實不能成立的,進行內部“消化”,作出“模糊”處理,直接決定對這部分事實不予認定。但并不給該部分事實的被害人出具不予認定部分犯罪事實的決定書,在起訴書中也不會提及依法未予認定的事實。檢察機關不出具相關書面決定的主要理由如下:

(1)由于檢察機關僅對犯罪嫌疑人的部分犯罪事實未予認定,而對其他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的犯罪事實,仍應提起公訴,作為并案處理的案件,該案件整體已經作出了提起公訴的決定,從保證案件的完整性角度來看,檢察機關對同一案件不能既作出起訴決定,又作出不起訴決定。

(2)檢察機關出具“部分犯罪事實不予認定書”沒有法律依據(jù)。刑事訴訟法沒有規(guī)定檢察機關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單獨作出“部分犯罪事實不予認定”的書面決定,檢察機關無權創(chuàng)設在法律規(guī)定以外的新的法律文書。

(3)檢察機關在起訴書中,要求將提出指控的犯罪事實移送法院,因此只能對犯罪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的那部分犯罪事實列明,并起訴到法院。對于不予認定的那部分事實,不能在起訴書中列明。

(三)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案件的處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較之不起訴案件,被害人的訴訟權利得不到平等保障

檢察機關不出具相關書面決定的作法,符合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而同樣根據(jù)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的案件,被害人無論是向上一級檢察機關申訴,還是向法院提起自訴,都會被拒絕接受。因為根據(jù)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自訴案件中的第三類,是指被害人有證據(jù)證明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并應當依法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但是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作出了不予追究的書面決定。因此沒有檢察機關做出的書面決定,被害人的申訴和起訴都會因不具備法定條件而不予接受。即使本案經法院依法作出了生效判決,在審查起訴階段被檢察機關依法不予認定的那部分事實的被害人并未在判決書中列為被害人的范圍,也無權對生效判決、裁定提出申訴。

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的處理,與不起訴相比較,并無本質區(qū)別。不起訴制度是檢察機關通過在審查起訴階段對公安機關偵查或檢察機關自偵案件進行審查,認為犯罪嫌疑人的行為不符合起訴條件或者沒有必要起訴的,依法作出不將犯罪嫌疑人提交人民法院進行審判、追究刑事責任的決定。不起訴制度的性質是檢察機關對其認定的不應追究、不需追究或無法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嫌疑人所作的一種訴訟處分,其法律效力是終止刑事訴訟程序,不再把案件交付給法院進行審判[1]。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也是認為犯罪嫌疑人實施的這部分行為不符合起訴條件或者沒有必要起訴,依法決定不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不將這部分事實提交法院進行審判的處理決定。這一處理的性質同樣是檢察機關對其認定的不應追究、不需要追究或者無法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嫌疑人所作的一種訴訟處分。

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的處理與不起訴的區(qū)別僅僅在于:前者是檢察機關對一個案件中的部分指控事實做出的不追究刑事責任的訴訟處分,而該案中其他部分仍然需要提起公訴;而后者是對案件的整體事實作出的不追究刑事責任的訴訟處分,全案都不提交法院審判。二者的區(qū)別僅在于形式上,而實質上兩種處理的性質、法律效力都是完全相同的。不能僅僅因為形式上的區(qū)別而漠視本應是同等處境下的被害人的權利保護。如果將犯罪嫌疑人被指控的數(shù)個犯罪事實分案處理,則不予認定的犯罪事實理應作出相應的不起訴處理。而刑事訴訟中對于同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數(shù)個犯罪行為并案處理,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訴訟效率,減少訴訟資源的浪費,但如果因此而導致此類案件中被害人應有的訴訟權利缺失,則有損于訴訟公正的實現(xiàn)。

2.不利于貫徹程序參與原則

所謂程序參與原則,是指程序所涉及其利益的人或者他們的代表,能夠參加訴訟,對與自己的人身、財產等權利相關的事項,有知悉權和發(fā)表意見權,國家有義務保障當事人的程序參與權。程序參與原則作為現(xiàn)代刑事訴訟中的一個重要原則,貫穿于刑事訴訟始終。程序參與原則的實質要求就是應當為程序所涉及其利益的人提供陳述意見的機會[2]。被害人作為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當事人,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直接的利害關系,應當有權充分參與到刑事訴訟程序中。當然基于訴訟結構的考慮,為了維護控辯平等,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的訴訟權利,刑事訴訟法不賦予被害當事人所有的訴訟權利。但在刑事訴訟中,被害人至少應當享有對追訴犯罪充分發(fā)表意見的訴訟權利。而在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的案件中,被害人的基本程序參與權卻被剝奪。法律并未規(guī)定在檢察機關對部分犯罪事實不予認定后,應當以書面或者其他方式通知被害人,可見被害人沒有知悉權。法律也未規(guī)定檢察機關必須要就此作出相關的書面處理決定,以及被害人對該處理決定不服的救濟途徑,可見被害人沒有發(fā)表意見權,不能就這一處理提出申訴或者起訴。甚至到了審判階段,由于不予認定的事實不會被提交到法院,所以不是審判的對象,被害人無權針對不予認定的事實發(fā)表意見,無權提請抗訴,也無權在判決裁定生效后提出申訴。

被害人在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案件中程序參與權的缺失,不利于平復被害人遭受犯罪行為侵害后的心理創(chuàng)傷,不能滿足被害人通過合理途徑表達要求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的心理需求。司法實踐中,在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案件中,被害人多次到檢察機關要求出具書面決定,強烈要求懲罰犯罪嫌疑人的現(xiàn)象并不鮮見。

3.不利于對檢察機關訴訟權力的行使進行監(jiān)督

檢察機關作為刑事訴訟中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有權對整個刑事訴訟活動進行監(jiān)督。但其作為刑事訴訟中的公訴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的訴訟活動同樣應該接受監(jiān)督。而作為審查起訴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對檢察機關的監(jiān)督尤為必要。

不起訴決定具有終止訴訟的法律效力,但這種終止訴訟的法律效力是相對的。根據(jù)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有三類主體可以對檢察機關作出的不起訴決定進行監(jiān)督和制約:一是被害人,有權對不起訴決定提出申訴和起訴;二是有權對檢察機關的酌定不起訴提起申訴;三是公安機關,如果公安機關認為檢察機關的不起訴決定有誤,可以要求復議,復議不成的可以向上一級檢察機關提請復核。被害人、被不起訴人、公安機關有權直接對不起訴決定進行監(jiān)督;通過被害人的起訴,法院可以對不起訴決定進行監(jiān)督,通過公安機關提請復核,上一級檢察機關有權對不起訴決定進行監(jiān)督。可見,法律對不起訴決定的外部監(jiān)督機制的規(guī)定較為完備。對于內部的監(jiān)督機制,法律也作了規(guī)定,檢察機關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根據(jù)不起訴決定的種類由不同主體進行監(jiān)督制約,法定不起訴由檢察長決定,酌定不起訴和證據(jù)不足的不起訴需經過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

而在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的案件中,這一認定對于該部分事實而言,與不起訴決定的效力一樣,具有終止訴訟程序的法律效力。但由于不能作出不予認定的書面決定等原因,被害人無權申訴,無權起訴,公安機關無權要求復議和提請復核。對于檢察機關的內部監(jiān)督,目前較為常見的做法是采取內部審批制,由承辦人提出審查意見,主訴檢察官審核。案件審查報告須附上對部分指控的犯罪事實不予認定的書面陳述。對其中確有爭議的,報請檢察委員會討論。

二、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案件中被害人權利保護缺失的原因

(一)刑事訴訟構造下被害人當事人地位遭遇尷尬

刑事訴訟的構造有橫向構造和縱向構造之分,從橫向構造角度而言,刑事訴訟的構造是由一定訴訟目的決定的,并由主要訴訟程序和證據(jù)規(guī)則中的訴訟基本方式所體現(xiàn)的控訴、辯護、裁判三方法律地位和相互關系構成[3]??v向構造是指偵查、起訴和裁判機構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的法律關系[4]。

與被害人當事人地位密切相關的是刑事訴訟的橫向構造。刑事訴訟橫向構造的構成要素為控訴權主體、辯護權主體和裁判權主體,其中辯護權主體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裁判權的主體是法院,自訴案件的控訴權主體是自訴人及其訴訟代理人。而公訴案件中的控訴權主體在現(xiàn)代刑事訴訟中一般指警察及檢察官,還包括法律授權的其他機關,如除了警察與檢察官外,英國的控訴權主體還包括嚴重詐騙案件偵查局,美國的控訴權主體還包括大陪審團等[5]。我國刑事公訴案件中,控訴權的主體是偵查機關、檢察機關、被害人。根據(jù)刑事訴訟構造的基本理念,在刑事訴訟中應當貫徹控審分離、控辯平等、審判中立等原則。但在現(xiàn)代刑事訴訟的三方構造中,被害人的特殊作用和地位長期被忽視,在傳統(tǒng)的當事人主義模式中,控方當事人是檢察機關,被害人僅僅處于普通證人的地位,是法庭上被交叉詢問的對象;傳統(tǒng)職權主義模式中,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重視程度高一些,有的國家在立法上將被害人確立為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即使沒有賦予當事人地位的國家,也對被害人規(guī)定了較多的訴訟權利,盡管如此,被害人的權利保障仍然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被害人與檢察機關同屬于控訴方,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利益,行使國家公權力,被害人的地位和作用無法與檢察機關相抗衡。在我國刑事訴訟中也同樣如此,雖然被害人的地位是當事人,但實質上承擔控訴權的主要是檢察機關,檢察機關成為與辯護方平等對抗的一方,在立法中仍體現(xiàn)出對被害人作用的忽視,并未對被害人的應有權利作出全面規(guī)定。而且即使在立法中明確規(guī)定的被害人的訴訟權利,在司法實踐中也很難真正得到貫徹落實。這樣就導致在刑事訴訟橫向構造下,檢察機關實質上承擔了控訴職能,并處于被害人權利之上,被害人的當事人地位似乎被弱化,很難真正享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二)傳統(tǒng)犯罪觀念下,被害人的利益保護被忽視

傳統(tǒng)上對犯罪的概念和犯罪本質的理解,深刻影響著刑事訴訟的被害人地位及其權利保護。在人類訴訟發(fā)展史上,由被害人個人追訴逐漸發(fā)展為國家追訴,國家取代被害人成為追訴犯罪的主體,犯罪不再被視為是對個人的侵犯,而是對整個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的破壞,是對整個國家利益的侵害,追究犯罪成為國家的義務。對于犯罪概念的理解,可以分為犯罪的實質概念和形式概念。其中“犯罪的實質概念是從犯罪的社會內容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將犯罪描述為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6];“犯罪的形式概念是從犯罪的法律特征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將犯罪表述為觸犯刑律,具有刑事違法性的行為”[7]。而我國現(xiàn)行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是“從犯罪的階級實質和法律形式的統(tǒng)一上給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所下的一個完整的定義”[8]。對于犯罪的本質,現(xiàn)代中國的刑法學界經歷了從“階級斗爭說”到“社會危害性說”,再到“法益侵害說”的演變。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制定受前兩種學說的影響較深,“階級斗爭說”認為犯罪是孤立的個人反對統(tǒng)治關系的斗爭,忽視了被害人的存在;“社會危害性說”強調犯罪是對國家和社會的危害,亦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被害人的利益;而法益侵害說將法益分為個人法益、社會法益和國家法益三種,使被害人的利益保護在犯罪本質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這一學說對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的影響極為有限。

三、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案件中被害人權利保護的完善

(一)確立被害人的訴訟主體地位,保障被害人的程序參與權是完善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案件中被害人權利保護的理論基礎

刑事訴訟主體作為一種學說和理論,與18 世紀以來歐洲大陸法國家的刑事司法改革相伴而生,這一理論緣起于提升被追訴人的權利,但迅速擴展至其他當事人。刑事訴訟主體不僅是一個理論概念,在有些國家和地區(qū),它已經成為一個正式的立法概念,如意大利刑事訴訟法和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刑事訴訟法均設有專門的編章規(guī)定訴訟主體[9]。關于刑事訴訟主體的范圍,我國學者有不同的觀點,但絕大多數(shù)的觀點都承認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訴人和被害人是刑事訴訟最為核心的主體,缺少了這些主體,刑事訴訟將難以形成“訴訟”的結構[10]。

被害人在追訴犯罪程序中的地位,經歷了曲折的發(fā)展過程。在人類社會早期,彈劾式訴訟模式下,被害人的私人追訴是追究犯罪的主流形式;發(fā)展到封建社會后,糾問式訴訟模式盛行,國家成為追究犯罪的主體,被害人被取消了刑事訴訟主體的資格。20 世紀以來,伴隨著人性尊嚴觀念的發(fā)展,人權保障觀念的深入,歐美國家逐漸興起了被害人保護運動,被害人在訴訟程序中的獨立利益逐漸被重視,被害人的訴訟主體地位逐步被承認,并享有相應的程序主體權利[11]。1964 年英國通過的《刑事傷害賠償計劃》,規(guī)定遭受暴力犯罪侵害的被害人有權獲得適當?shù)难a償;美國1982 年通過了《被害人與證人綜合保護法》;1977 年法國制定了《犯罪被害人補償法》,在20 多年后于2000 年通過了《關于加強保障無罪推定和被害人權利的法律》;2000 年,日本通過了《刑事程序中保護被害人等附帶措施的法律案》以及《修改刑事訴訟法等部分條文的法律》。上述法律加大了對被害人的權利保護,進一步凸顯了被害人的訴訟主體地位。被害人訴訟主體地位的確立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得到認可,在我國也同樣得到了大多數(shù)學者的認同。法學界應進一步深入研究被害人訴訟主體地位確立的理論基礎,進一步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利。

確立被害人的訴訟主體地位,離不開對被害人必要的程序參與權的保障。被害人的程序參與權在審查起訴階段主要體現(xiàn)為在起訴與否的問題上的參與。雖然檢察機關對起訴與否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但被害人有權就是否起訴、如何起訴、起訴的罪名和事實方面等參與并陳述意見。具體而言,應當保障被害人在審查起訴階段享有知悉權、發(fā)表意見權、一定范圍內的獨立起訴權和獲得訴訟代理權等。

(二)在立法方面,應當在修訂刑事訴訟法時,規(guī)定在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案件中,賦予被害人必要的訴訟權利

刑事訴訟中被害人訴訟權利的保障應當?shù)玫匠浞值闹匾?,應當使被害人的訴訟權利得到平等保障。因此,應當完善刑事訴訟法中的相關規(guī)定。具體而言,可以在刑事訴訟法中增加如下內容:

1.在《刑事訴訟法》第175 條第4 款規(guī)定的,對于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機關以證據(jù)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的規(guī)定中,增加規(guī)定,對部分事實因為證據(jù)不足不予認定的,對該部分事實作出“證據(jù)不足,不予認定”的書面決定。

2.在《刑事訴訟法》第177 條第2 款規(guī)定的,對于犯罪情節(jié)輕微,人民檢察機關認為依法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而作出不起訴決定的規(guī)定中,增加規(guī)定,對部分事實依法認為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對該部分事實作出不予認定的書面決定,對部分事實犯罪情節(jié)輕微,認為依法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對該部分事實作出不予認定的書面決定。

3.在《刑事訴訟法》第180 條規(guī)定的被害人對檢察機關不起訴決定的知悉權、申訴權、起訴權,以及第181 條規(guī)定的被不起訴人對檢察機關不起訴決定的申訴權的基礎上,增加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案件的監(jiān)督程序,規(guī)定檢察機關應當將不予認定的書面決定送達被害人,被害人有權對此申訴、起訴,被不起訴人有權對酌定不予認定的部分申訴。

4.在《刑事訴訟法》第179 條規(guī)定的公安機關對不起訴決定的復議復核權基礎上,增加公安機關有權對檢察機關不予認定的部分事實申請復議、提請復核的規(guī)定。

(三)適當引入刑事和解制度,充分保障被害人的發(fā)表意見權

除了修訂刑事訴訟法的相關條款,保障被害人的訴訟權利以外,還可以考慮適當引入刑事和解制度,充分尊重被害人對刑事案件發(fā)表意見的權利。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訴訟程序進行過程中,犯罪嫌疑人通過向被害人認罪、賠償、道歉等形式與之達成和解,從而使犯罪嫌疑人免于被國家專門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免除處罰或者從輕處罰的一種制度[12]。在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的案件中,引入刑事和解制度,促成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之間的協(xié)商合作,在取得被害人諒解之后,充分考慮到被害人對案件追訴的意見,可以決定對該部分事實依法不予認定。這樣,既不會忽視被害人的程序參與權,同時也能夠提高訴訟效率,兼顧被害人、犯罪嫌疑人雙方的合法權益,同時,檢察機關在主持雙方進行和解的程序中,也可以充分考慮到國家和社會的利益,依法作出最終的決定,從而使案件得以解決。

具體而言,在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案件中引入刑事和解制度的基本設想如下:

1.刑事和解的適用條件

刑事和解應以被害人及犯罪嫌疑人自愿及案件事實已經查清、證據(jù)確實充分為前提。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的案件,對于犯罪嫌疑人有違法行為,但不構成犯罪或者依法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或者情節(jié)輕微,依照刑法規(guī)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等情形,可以征求雙方當事人的意見,雙方均同意和解的情況下,可以主持雙方和解。此外,在此種情形下對雙方的和解應當查清該事實為該犯罪嫌疑人所為,即以查清案件事實為最低限度的要求。

2.刑事和解的提出與啟動

和解的提出,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或檢察機關均可提出刑事和解。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與刑事案件的結果均有直接利害關系,因此,應當賦予雙方提出進行刑事和解程序的建議權;檢察機關在查明案情,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的前提下,也可主動提出刑事和解建議。但刑事和解的啟動必須在檢察機關、被害人、犯罪嫌疑人都同意的前提下才能啟動。

3.刑事和解的主持機關

刑事和解的主持機關包括哪些,學界有不同觀點。有些學者認為應該由檢察機關主持和解,有些學者則建議應當將律師納入刑事和解程序,還有人認為應當以人民調解委員會為主。檢察機關對部分事實不予認定案件中的刑事和解的主持機關,筆者認為可以由檢察機關主持,由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申請自己所在社區(qū)的相關人員參加,共同主持雙方和解。

猜你喜歡
刑事訴訟法檢察機關嫌疑人
《檢察機關鑄戰(zhàn)“疫”鋼鐵防線》專題報道之二 “四大檢察”新局面是怎么做的?
我國古代法律文化對現(xiàn)代刑事訴訟法觀的啟示
探究刑法與刑事訴訟法的交互作用
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交互作用分析
“輕裝”后的檢察機關該干啥——子洲檢察院踐行“人民的名義”
堅持穩(wěn)、準、狠原則 確保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信陽市檢察機關掃黑險惡專項斗爭紀實
光從哪里來
嫌疑人X的童年照大獻身
《世界各國刑事訴訟法》出版
三名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