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單縣中心醫(yī)院(274300)殷曉偉 楊玉柱 許艷梅
MPM是一種少見的間皮源性腫瘤,雖然發(fā)病率較低,但致死率達到80%以上,且早期診斷困難[1]。MPM的發(fā)病因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研究證實石棉可能是致病因素之一,我國作為曾經(jīng)的石棉消費大國,有學者預測我國將迎來MPM發(fā)病高峰期[2],所以加強MPM研究,對于國民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MPM的診斷方法在不斷發(fā)展,新的免疫組化標記物被提出,如BAP1、MTAP、EZH2、IMP3及Glut1等[3],以及FISH檢測P16的缺失,在MPM的診斷中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此外,近年來,對表觀遺傳標記物用來診斷MPM的研究也取得了發(fā)展勢頭[4],雖然仍處于研究階段,但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未來有望提高MPM 的診斷率。
MPM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石棉纖維,自20世紀40年代首次報道MPM與石棉暴露相關后,隨后一系列流行病學報道相繼證實了這一觀點。石棉纖維具有細胞毒性和基因毒性,進入人體后,可從肺組織移至胸膜,一旦進入胸膜,便無法被人體所吸收,將持續(xù)刺激纖維沉積部位引起慢性炎癥,而這類慢性炎癥可影響MPM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石棉纖維還可通過干擾有絲分裂,觸發(fā)氧自由基產(chǎn)生等一系列效應,進而造成染色體結構改變,導致腫瘤發(fā)生[5]。此外,于1993年報道致瘤性猿猴病毒40(SV40)也可能為MPM發(fā)病機制中的一個潛在的因子[6],但國內(nèi)金木蘭[7]等于2006年通過PCR和免疫組化兩種方法證明惡性間皮瘤的發(fā)生與SV40感染可能關系并不密切,故惡性間皮瘤與SV40的感染是否存在關聯(lián),尚需更多的資料進行分析。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現(xiàn)在MPM細胞中,抑癌基因p53、Rb基因缺失,或通路異常,會造成間皮細胞過度生長。也有研究提示p16、p14和NF2抑癌基因表達異常,也會造成間皮細胞過度生長[8]。另有放射線照射、長期慢性炎癥刺激及遺傳易感性也被提出可能是MPM致病因素[9]。目前,有關MPM致病的確切機制尚無準確定論。
MPM最常見的癥狀是鎮(zhèn)痛劑難以緩解的胸痛和進行性呼吸困難,其他癥狀包括干咳、惡心、厭食、體重短期內(nèi)明顯下降、發(fā)燒和盜汗等,晚期可出現(xiàn)惡病質。只有少數(shù)患者在無癥狀時因其他原因偶然發(fā)現(xiàn)。無癥狀患者的存活時間相對有癥狀者明顯增長,可能是因為他們在疾病過程中的早期被診斷。由此可見,MPM的早期診斷,對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MPM的中位生存期為9.5個月,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別為41%和12%,有研究顯示,如果患者能夠早期得到有效治療,其平均生存時間為14~19個月,5年生存率將提高到42%[10]。由此可見,MPM的早期診斷,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MPM的診斷方法主要包括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及病理學診斷,其中病理學是MPM診斷的金標準,下面針對MPM的病理學診斷方法,從細胞學、組織學、免疫組化、基因檢測及表觀遺傳性變化等診斷方法出發(fā),進行相關文獻的綜述分析。
3.1 細胞學檢查 MPM多數(shù)患者因胸腔積液就診,因此細胞學是MPM早期診斷的方法之一。同時部分病人難以獲得足量組織標本,只能依靠胸水脫落細胞學明確病變性質。對于病理醫(yī)生來講,細胞學的診斷難點在于MPM中的腫瘤細胞與反應性增生間皮細胞在形態(tài)學上有一定的重疊,而間質浸潤等組織學上MPM診斷的重要依據(jù)在細胞學標本中不能體現(xiàn),即便如此,MPM仍有一定的細胞學形態(tài)存在,可作為診斷標準。反應性間皮細胞較正常間皮細胞大,多為圓形或卵圓形,細胞核居中或偏位,可見嗜酸性核仁,當反應性間皮細胞聚集成團時,外觀可成球形或扇形,一般良性胸腔積液內(nèi)極少出現(xiàn)大量的聚集成團的間皮細胞,當涂片內(nèi)瘤細胞豐富,存在大的間皮細胞團(>50個細胞),且細胞核增大,染色質粗,并有明顯的大核仁時,提示MPM可能[11]。相繼有文獻提出p53、EMA、IMP-3、Glut-1、EZH2和CD146等可以區(qū)分惡性和良性反應性間皮細胞的觀點[12]。最近,免疫組化法檢測BAP-1、MTAP以及FISH檢測P16缺失觀點的提出,對MPM的診斷開辟了新的思路。
3.2 組織學檢查 MPM根據(jù)組織學形態(tài)分為上皮樣、肉瘤樣和雙相型。上皮樣型最為常見,其細胞形態(tài)基本一致,呈多角形、卵圓形和立方形,胞質豐富,可見明顯核仁。根據(jù)生長方式分為:①管狀乳頭狀型:瘤細胞排列成管狀和乳頭狀結構,乳頭內(nèi)含纖維血管軸心,②腺樣型:由不規(guī)則的腺體樣結構組成,③微乳頭型:瘤細胞聚集成無纖維血管軸心的微小乳頭,④梁狀型:以瘤細胞呈梁狀排列為特征。其他少見亞型有腺瘤樣瘤型、腺樣囊性型、實體型、小細胞型、透明細胞型、蛻膜樣型、印戒細胞樣型及淋巴組織細胞樣型等。肉瘤樣MPM包括伴有異源性分化型、促結締組織增生性及梭形細胞型。雙相型MPM由上皮樣、肉瘤樣兩種成分不同比例混合而成。
3.3 免疫組織化學 MPM組織形態(tài)復雜,需與反應性間皮細胞增生、轉移癌等多種良惡性病變鑒別診斷,單憑組織學區(qū)分非常困難,需要搭配多種免疫組化抗體輔助診斷。國際間皮瘤專家小組建議,采用兩種間皮瘤陽性標志物及兩種癌陽性標志物,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以將MPM與轉移性腺癌鑒別開[13]。MPM可選用的陽性標志物有Calretinin、WT-1、D2-40、CK5/6等,轉移性癌保留自己特有的免疫表型,肺腺癌通常對claudin-4、TTF-1、MOC31、CEA、Napsin-A和BER-EP4標記陽性;鱗癌可選用P63及P40;乳腺癌表達ER、PR、GCDFP-15及GATA3等;對于轉移性腎細胞癌和卵巢癌,PAX8往往對這兩種惡性腫瘤呈陽性表達,而MPM中這些抗體均不表達。一旦病變的間皮來源被確定,此時腫瘤細胞間質浸潤是診斷MPM最可靠標準,但是部分反應性間皮細胞增生中,可在肉芽組織或纖維組織內(nèi)見卷入的增生性間皮細胞,形成浸潤的假象,有時與真性間質浸潤難以區(qū)別,尤其當活檢標本較小或瘤細胞異型性不明顯時,MPM與反應性間皮細胞增生的鑒別更是一個挑戰(zhàn)。如何將反應性間皮細胞增生從真正的MPM中鑒別出來,過去使用的傳統(tǒng)免疫組化標記已被證明意義不大,最近有報道提出EZH2、IMP3、Glut1等新的標記物可提高診斷率。EZH2是PRC2蛋白的核心催化亞基,是近年在表觀遺傳領域發(fā)現(xiàn)的具有組蛋白甲基轉移酶活性的腫瘤相關蛋白,Aya等[14]研究結果顯示EZH2在MPM中的特異性100%、敏感性65.6%,表明EZH2參與了MPM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并提示EZH2在MPM與RMH的鑒別診斷中有應用價值。IMP3是人類胰島素樣因子RNA結合蛋白家族中的主要成員之一,參與調節(jié)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Ⅱ的轉錄,有研究應用免疫組化法檢測45例MPM中IMP3的表達,結果33例(73%)呈陽性表達,而64例RMH中均無表達,提示IMP3是檢測MPM有效的生物標記物[15]。Glut1是分布在細胞膜上的跨膜糖蛋白,對糖代謝的調節(jié)等功能起到關鍵作用。Kato等[16]應用免疫組化法在40例MPM樣本中,發(fā)現(xiàn)所有病例Glut1均呈陽性表達,而40例RMH中Glutl均陰性,Wei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Glut1在MPM中陽性率為88%,RMH中的陽性率為13.8%,以上研究均提示Glut1在RMH與MPM的鑒別診斷中是一項較好的免疫組化鑒別指標。
3.4 基因檢測 使用FISH來識別p16缺失目前已在臨床實踐中使用。張蒙[18]等研究表明p16基因缺失相對特異地發(fā)生于MPM,不同部位及組織學亞型之間,p16基因缺失率存在一定差異,即胸膜MPM略高于腹膜MPM,肉瘤樣型、雙相型高于上皮樣型。并提出FISH法檢測p16基因缺失有助于MPM與反應性間皮增生的鑒別診斷。劉影[19]等通過在55例MPM樣本中檢測p16基因缺失率為81.8%,顯著高于良性間皮細胞增生者的3.3%。FISH檢測惡性間皮瘤組織中p16基因缺失的敏感度及特異度均高,其可能在鑒別間皮病變良惡性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3.5 表觀遺傳學 MPM診斷中最新興的領域之一是表觀遺傳標記的使用。有學者認為在慢性胸膜炎癥過程中,表觀遺傳變化在MPM的發(fā)展中起著關鍵作用。表觀遺傳修飾,如甲基化、乙?;?、泛素化和磷酸化,可以激活或抑制基因表達。DNA甲基化被認為是MPM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石棉暴露被認為通過各種機制觸發(fā)MPM中的甲基化過程。研究發(fā)現(xiàn),DNA甲基化程度與石棉暴露程度成正比,高甲基化量與疾病嚴重程度增加之間存在聯(lián)系。表觀遺傳標記目前尚未用于MPM的診斷。然而,進一步的研究很可能在未來為MPM的診斷提供幫助。
MPM臨床表現(xiàn)并無明顯的特異性,無法通過非介入性的方法進行早期診斷,MPM患者由于無法進行早期診斷,后期治療效果并不明顯,預后較差。因此,加強對于MPM早期診斷準確率,找到具有良好特異性及敏感性的檢測指標,是目前學術界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人們對MPM影響因素和致病機理認識的不斷深入,新的MPM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將會層出不窮,勢必為MPM臨床治療提供借鑒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