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4 月18 日,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2019 年版吉祥文化金銀紀念幣一套,其中生兒育女主題的“榴開百子”60g 精制銀幣采用了雙倍加厚坯餅鑄造,其直徑40mm 與常規(guī)的30g 銀幣相同,厚度、重量和面額(20 元)則均為常規(guī)的30g 銀幣兩倍。在正式發(fā)行信息完全公開之前,國內錢幣界都稱其為“加厚幣”,認為這是繼1997 年“吉慶有余”加厚銀幣發(fā)行之后,時隔22 年,加厚幣再一次重返人民幣貴金屬紀念幣大家庭,對其寄予厚望。但是,隨后的中國人民銀行的正式發(fā)行公告和中國金幣總公司的銷售宣傳里,卻并未出現(xiàn)“加厚幣”這一描述,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這枚幣到底是不是加厚幣呢?本文將從定義入手,嘗試全面分析中國現(xiàn)代加厚幣的生產與發(fā)行,解開大家心中的這個疑惑,建立對加厚幣的正確認識。
加厚幣,即piefort coin(法文)或piedfort coin(英文),最早起源于歐洲大陸,系指坯餅厚度明顯超過常規(guī)厚度的硬幣,其厚度通常為同圖同直徑常規(guī)硬幣的兩倍(也有其他倍數(shù)的,較為少見)。由于工藝要求高,壓印壓力大,制作時容易損傷模具。因此,加厚工藝最初大都用于試樣制造,后逐漸成為專供收藏的特殊品種,但無論哪一種用途,都并非為流通目的而制造。
雖然厚度大是加厚幣的最直觀特點,但加厚幣的“厚”并不僅僅是指坯餅厚度大,而是指坯餅的厚度相對于其直徑顯得“厚”,即厚度與直徑的相對比值較大(以下簡稱:厚度/直徑之值為“厚徑比”)。所以,判別加厚幣,不能僅靠硬幣坯餅的厚度—有的硬幣坯餅厚度較大,只是因為本身規(guī)格較大,坯餅厚度增加的同時,直徑也相應增加,坯餅的厚徑比并不明顯大于通常的范圍。例如,公斤級的貴金屬幣即屬此類情況,雖然其厚度遠遠大于小規(guī)格硬幣,但厚徑比并不大,就不是加厚幣。
退一步說,即使硬幣坯餅的厚徑比大于通常的范圍,也未必一定是加厚幣。一個典型的例子即1983-2016 年間發(fā)行的圓形1 英鎊流通硬幣,其直徑僅22.5mm,厚度卻高達3.15mm,厚徑比達0.14(世界各國常見流通硬幣的厚徑比大都在0.06-0.08 之間,較厚的也不超過0.1),因此有不少人也稱其為加厚幣,但事實上這是不對的。這種硬幣是大量制造發(fā)行并流通的版本,之所以厚徑比較大,只是為了以特殊手感便于識別,從而在流通中區(qū)分面額,而并非出于特殊的非流通目的。更有意思的是,這種圓形1 英鎊硬幣,還確實有純銀材質加厚版本的發(fā)行,專供收藏。硬幣圖案、直徑不變,厚度更厚,增加一倍達6.3mm,厚徑比高達驚人的0.28。有了真正的加厚版本對比襯托,本已經足夠“厚”的普通版本,再“厚”也都不能算作是是加厚幣了。
綜上所述,一枚硬幣是否屬于加厚幣,并不是僅由其坯餅幾何數(shù)據(jù)確定的,其判斷標準應該以下兩個要點為準,第一:是否同時發(fā)行有對應非加厚版本,如果有,則加厚幣的性質通過對比不言自明,無需其它佐證,第二:在官方的發(fā)行公告中是否有加厚幣的版本性質描述,如果有,即使沒有非加厚版本公開發(fā)行,其加厚幣的性質也應無疑議。兩條判斷標準中,第一條是“金標準”,最為可靠、直觀,第二條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可以用作補充判斷的依據(jù)。
加厚幣在歐美是常見的硬幣版本之一,但在我國則比較罕見。人民幣流通硬幣的發(fā)行政策一直以來都比較嚴謹,從未發(fā)行過加厚版本,僅有人民幣貴金屬紀念幣為滿足海內外不同收藏者的需求,曾經發(fā)行過少量的加厚品種。本文試將相關信息做一個總結分析,并根據(jù)發(fā)行特點和時間先后順序,大致把它們劃分為三大時期。
這一時期,我國的貴金屬紀念幣主要是面向海外銷售,所以人民幣貴金屬紀念幣剛一登上國際舞臺,就發(fā)行了一些受歐美錢幣收藏者歡迎的加厚版本,它們完全符合加厚幣的標準定義—材質相同,圖案相同,直徑相同,面額相同,唯有厚度和重量是非加厚標準版本的兩倍,同時在發(fā)行證書中也有明確版本性質說明。
表一 人民幣貴金屬紀念幣中的早期加厚幣
(續(xù)表)
★“第十三屆冬季奧運會”和“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兩套紀念幣,均有金、銀、銅三種材質。因銷售原因,金幣、銅幣所有品種都同時發(fā)行了非加厚幣和加厚幣,而銀幣只有加厚幣發(fā)行了全套,非加厚幣并未公開發(fā)行全部品種—“第十三屆冬季奧運會”加厚銀幣共四種,但只發(fā)行了“女子速度滑冰”一種非加厚幣;“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加厚銀幣共四種,但非加厚幣只發(fā)行了三種,“古代射藝”未發(fā)行非加厚幣。
★★“古代射藝”加厚銀幣的面額(15 元)和直徑(23mm)都小于“古代摔跤”加厚銀幣(20元、28mm),但重量卻一樣為20g,并未按常規(guī)根據(jù)直徑和面額呈等比例增減。據(jù)此推算,“古代射藝”加厚銀幣的加厚幣不是兩倍,而是2.67 倍,這也是人民幣貴金屬紀念幣加厚幣中的唯一特例。但由于恰好只有它未公開發(fā)行非加厚版本,這一特點并不被人熟知。
★★★中國熊貓金幣發(fā)行十周年金銀紀念幣,雖然沒有非加厚版本發(fā)行,但和常規(guī)的熊貓金銀幣相比較,在坯餅雙倍加厚、重量加倍的同時,保持了面額不變,且發(fā)行證書中明確表明“加厚”性質,為加厚幣無疑。
早期加厚幣的發(fā)行量都比較少,一般為數(shù)百枚到數(shù)千枚,除“國際兒童年”銀幣外,加厚幣發(fā)行量均小于非加厚版本的十分之一,“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加厚銀幣的發(fā)行量更是只有非加厚版本的四十分之一,收藏難度極大,好品相的更是難得。所以,早期加厚幣堪稱“老精稀”中的“老精稀”,一直以來都是錢幣收藏中的精品。
這一時期,人民幣貴金屬紀念幣開始主要面向國內錢幣收藏者和愛好者發(fā)售,而國內收藏界并不了解和接受加厚幣。因此,最終只在兩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題材上嘗試性的發(fā)行了加厚幣。它們與早期加厚幣一樣,也完全符合加厚幣的標準定義,厚度和重量是非加厚標準版本的兩倍,材質、面額完全相同,在發(fā)行證書中也有明確版本性質說明。
與早期加厚幣不同的是,中期的幾枚加厚幣的發(fā)行量大都與其非加厚標準版本相近,并不稀缺,市場上相對比較常見,價格也與非加厚標準版本接近,是收藏加厚幣的入門級首選。尤其是“吉慶有余”加厚幣,兩個規(guī)格的加厚幣各發(fā)行了80000 枚,共計160000 枚,比其它所有加厚幣的總發(fā)行量之和還要大得多,甚至也遠大于近幾年貴金屬紀念幣的一般發(fā)行量,是人民幣貴金屬紀念幣加厚幣中的普及型品種。
從表1可知:平原區(qū)地下水可開采水量最大為171.7 mm(單位面積的水深),最小僅為51.4 mm,相差3.34倍;且同撫地區(qū)的可開采水量>地下水總量;顯然,表1 中的數(shù)據(jù)有待商榷。
表二 人民幣貴金屬紀念幣中的中期加厚幣
除了早期和中期的“正宗”加厚幣之外,在人民幣貴金屬紀念幣的收藏中,還有一類銀幣也經常被人們稱作加厚幣。但事實上,它們并不完全符合加厚幣的定義,中國人民銀行的正式發(fā)行文件里也沒有賦予它們加厚幣的身份。2019 年的“榴開百子”銀幣正屬于此類,本文將對此進行明確的分類辨析。
不可否認,這部分銀幣的坯餅的確較厚,至少達到了常規(guī)尺寸的兩倍。但是在厚度和重量增加的同時,其面額也成倍增長,不完全符合加厚幣的定義;同時既沒有發(fā)行非加厚版本,也沒有被中國人民銀行賦予加厚幣的“法定身份”。因此我們只能稱其為“準加厚幣”。
從誕生原因來看,這個“準加厚家族”可分為兩大系列。
1.1oz 準加厚幣:1988-1999 年生肖精制紀念銀幣、2001 年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紀念銀幣
我國常規(guī)0.5oz 銀幣直徑為33mm,面額為5 元。而1988-1999 年間發(fā)行的生肖精制紀念銀幣中都有一枚1oz 銀幣,直徑僅有32mm。在重量加倍的同時,直徑不僅沒有變大,反而還縮小了1mm,厚度約常規(guī)0.5oz 銀幣為2.13 倍,光從幾何尺寸上來說,的確是“加厚”,但它不是真正的加厚幣。原因有三:
它的面額是10 元,與同等重量的常規(guī)1oz 銀幣面額安排相同,是常規(guī)0.5oz 銀幣的兩倍,而加厚幣的面額一般不應隨重量的翻倍而翻倍。
之所以發(fā)行這種規(guī)格的銀幣,是為了配齊金、銀、鉑三枚生肖精制紀念幣的“同圖同直徑小套系”。之所以它們不論材質如何,選取直徑均為32mm,是因為這個直徑是1oz金幣和鉑幣的常規(guī)直徑,但由于銀的密度小于金和鉑,為保持同樣直徑,就只能加大坯餅厚度了??梢?,銀幣加厚是為了保持和金幣、鉑幣直徑統(tǒng)一,“加厚”并非是為了和非加厚版本對比。
在正式發(fā)行公告和鑒定證書上,從未出現(xiàn)“加厚幣”的描述,也沒有非加厚版本發(fā)行。
2001 年后,這種規(guī)格的“準加厚幣”再無發(fā)行。
2.2oz 準加厚幣:中國石窟藝術系列、中國佛教圣地系列、四川三星堆等紀念銀幣
我國常規(guī)1oz 銀幣直徑為40mm,面額為10 元。而在中國石窟藝術系列紀念幣—敦煌(2001)、龍門(2002)、麥積山(2004)、云崗(2010),四川三星堆紀念幣(2002)以及中國佛教圣地系列紀念幣——五臺山(2012),普陀山(2013),峨眉山(2014),九華山(2015)之中,每套均含有一枚直徑為40mm 的2oz 銀幣,重量和厚度都是常規(guī)1oz 銀幣的兩倍。單從重量和尺寸規(guī)格上看,它們與中國熊貓金幣發(fā)行十周年中的那枚加厚銀幣一模一樣,但它們同樣也只能是“準加厚幣”。原因也有三:
第一,它的面額是20 元,是常規(guī)1oz 銀幣的兩倍,與2oz 銀幣的常規(guī)面額安排一致,而加厚幣的面額一般不應隨重量的翻倍而翻倍。
第二,之所以發(fā)行這種規(guī)格的銀幣,是因為這幾枚幣都采用了超高浮雕工藝,浮雕深度極大,采用常規(guī)厚度的坯餅難以完成壓印,必須加厚坯餅,“加厚”并非是為了和非加厚版本對比。
第三,在正式發(fā)行公告和鑒定證書上,從未出現(xiàn)“加厚幣”的描述,也沒有非加厚版本發(fā)行。
這種規(guī)格的“準加厚幣”在2000 年-2015 年間曾多次發(fā)行,連續(xù)性較強。2016 年“盎司改克”后,根據(jù)30g 對應1oz,60g 對應2oz 的轉換關系,這次“榴開百子”60g 銀幣無疑正是這種規(guī)格的延續(xù),顯然也只是一枚“準加厚幣”。因此,中國人民銀行在正式發(fā)行公告中不再稱其為“加厚幣”,是一種嚴謹?shù)谋磉_,也符合人民幣貴金屬紀念幣的發(fā)行慣例。
縱觀人民幣貴金屬紀念幣的發(fā)行規(guī)律,只有在重量和厚度加倍的同時保持面額不變,才是真正的加厚幣,面額同時翻倍的則只能被稱為“準加厚幣”,2019 年4 月18 日發(fā)行的“榴開百子”60g 銀幣也正屬此類。作為錢幣收藏者,筆者仍然熱切地盼望真正的加厚幣未來恢復發(fā)行,與非加厚版本相映生輝,增加收藏和研究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