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榮
(1.臺州學院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浙江 臺州 318000;2.廈門大學 教育研究院,福建 廈門 361005)
大陳島墾荒精神誕生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偉大實踐,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國精神的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催生浙江精神的重要溯源之一。盡管大陳島墾荒這段歷史過去了60多年,但“墾荒精神不老”[1]。站在新時代的文化洪流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2]26。大陳島墾荒精神,本來就根植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滋養(yǎng)著人民群眾的生活。因此,探討其社會價值及其教育轉化機制對于堅定廣大人民群眾的理想信念、潤澤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推進人民群眾的價值認同具有較為現實而重要的意義。
培育和踐行大陳島墾荒精神,使之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核心素養(yǎng),最重要的是要挖掘其內蘊的社會價值。如果沒有價值,那么之后的教育過程也就沒有實際意義。
(一)大陳島墾荒精神的政治價值。大陳島墾荒并非新中國建設早期唯一的一部人民群眾墾荒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大陳島只不過是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島。如果僅僅以大陳島13.6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來看,在全國眾多島嶼中是很不起眼的。之所以在今天大陳島能夠受到全國上下的普遍關注,必須要站在歷史的方位,以全局的思維去審視大陳島承載的戰(zhàn)略地位和政治影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zhàn)中大挫蔣介石政府,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蔣介石當局則倉皇遷至臺北,但仍實際控制著包括大陳島在內的諸多島嶼。大陳島成為彼時浙中南國民黨殘部的主要據點,臺灣當局軍政首腦頻繁出入,甚至連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史郭普、美駐臺“大使”藍欽和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亦親臨大陳島活動。大陳島顯然成為彼時臺海對峙的最前沿。1955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軍首次協同作戰(zhàn),一舉解放并進駐大陳島。與此同時,我人民政府也面臨著重建大陳島的艱難困境。“災”后墾荒,這不僅事關國計民生,事關政府威信,更關乎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國家形象。因而,在此特殊時期催生的大陳島墾荒精神的政治意義就顯得非比尋常。
(二)大陳島墾荒精神的文化價值。大陳島墾荒是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特殊工作和任務。彼時的1955年,國民黨殘軍撤離大陳島,不僅將所有的商鋪、學校、醫(yī)院等設施付之一炬,而且擄走了幾乎所有14,000多名居民。為了恢復島上的生產生活,重塑群眾的文化民俗,時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向全國發(fā)出了“組織一支青年志愿墾荒隊,去建設大陳島”[3]的號召。467名來自溫州、臺州的青年振臂響應,先后分4批毅然登上了滿目瘡痍的“死島”“荒島”“空島”,用中華兒女的擔當成就了如今大陳島欣欣向榮的不朽詩篇。墾荒隊員們通過偉大實踐催生的“大陳島墾荒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一個縮影,是中國共產黨諸多紅色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浙江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地方文化的精髓,大陳島墾荒精神,實然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了具體的、深刻的、時代化、大眾化的詮釋”[4],內蘊著豐富的文化基因。
(三)大陳島墾荒精神的教育價值。大陳島墾荒史是眾人拾柴的人民建設史,勇立潮頭的青年奮斗史,也是百折不撓的大眾創(chuàng)業(yè)史。撫今追昔,面對一窮二白的大陳島,一批批墾荒隊員前赴后繼,憑借一把鍬、一根扁擔、一把鋤頭,將自己的夢想、青春和熱血澆注其中,成就了今天紅色的島、青春的島、奮斗的島。從彼時百廢待興到當下“兩個大陳”的變化,正是源于墾荒隊員對家鄉(xiāng)濃郁的愛,更是出自對祖國深沉的愛。作為大陳島墾荒精神的締造者、參與者、見證者,老墾荒隊員身上凝結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和感人事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鮮活的素材,是推進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偉大實踐的價值內驅。一代又一代墾荒人用青春譜寫的奮斗歷程和奮斗業(yè)績,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案例,“為人民提供了豐厚的道德滋養(yǎng)”[2]12,具有強大的思想感召力和社會影響力,能夠廣泛地凝聚起“中國力量”“中國智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陳島墾荒精神歷久彌堅,無時無刻不彰顯著新時代的教育魅力。
(四)大陳島墾荒精神的經濟價值。大陳島墾荒的歷史,從本質上來看也是培養(yǎng)人的勞動實踐活動。在60多年前,滿目瘡痍、百廢待舉的大陳島上,物質條件極其低下,更無法滿足人民的精神需要,也不可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因為有了467名墾荒隊員和后繼者的勞動實踐,一方面讓大陳島面目一新,朝著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方向“小康的大陳、現代化的大陳”昂首邁進,與此同時也對勞動實踐者進行了情操的陶冶、意志的磨煉和信念的培育。其中的現實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說,大陳島墾荒精神形成的過程也是“勞動教育”創(chuàng)造社會經濟價值,能動地對社會物質條件起著推進社會進步的反饋作用。也正是因為有了凝結在大陳島墾荒史中的社會勞動,才使得大陳島墾荒精神具備了某些價值屬性。宣傳、弘揚大陳島墾荒精神,能夠影響民眾的思維、行為和發(fā)展方式,驅動一代代青年人循著先輩們的足跡不懈奮斗,從而進一步提升當地經濟建設的“軟實力”,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都是有條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實現也一樣,它的產生和實現不能憑空、自發(fā)地實現,必須通過一定的介質和條件,憑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各種條件去實現和創(chuàng)生。”[5]培育和踐行大陳島墾荒精神,真正實現其社會價值,同樣離不開以下先決條件。
(一)濃郁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大陳島墾荒精神,萌發(fā)于20世紀50年代,成形和發(fā)展于當下。2006年8月29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登上大陳島充分肯定了大陳島墾荒精神。2010年4月、2016年5月,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他兩次回信老墾荒隊員及其后代,要求繼續(xù)傳承與弘揚大陳島墾荒精神。2017年1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同志指出:“墾荒精神與‘紅船精神’是相融貫通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雹僭攨⑼鯂h的《車俊在臺州大陳島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時強調 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浙江日報》,2017-11-03,第1版。2019年1月,臺州市五屆三次黨代會提出,將大陳島墾荒精神升華為臺州城市精神,掀開了弘揚大陳島墾荒精神的新篇章。但從當下而言,其傳承和弘揚還是不充分、不全面的,至少尚未真正內化成市民核心素養(yǎng)。而“人天生就是社會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發(fā)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6]。因此,在環(huán)境熏陶方面,氛圍營造還要加強,還需要抬頭可見,無處不在。對于教育融入這點而言,列寧同志曾專門撰文指出,“階級政治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給工人”[7]。換句話說,“從外面”灌輸,人們才有可能形成“階級”需要的品質。
(二)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大陳島墾荒精神,作為當下中國共產黨紅色教育的生動素材和獨特資源,需要教育主體通過深化宣傳闡釋來加以轉化,并厚植給廣大的社會成員,最終使得全社會形成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所要求的特定價值觀念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當然不能忽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教育客體的“人”的多樣化和復雜性,也不能否認他們身上所凝結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這就對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者提出了思想素質、能力素質、理論水平和認識水平的要求。他們的素質和水平高低,直接決定了大陳島墾荒精神社會價值的實現程度和現實效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教育主體的重要性和突出作用,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8]。換句話說,宣傳、弘揚和踐行大陳島墾荒精神,推動其在教育客體中入腦入心,并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所“需要的人”,“黨的政論家還需要具有更多的智慧、更明確的思想、更好的風格和更豐富的知識”[9]。
(三)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大陳島墾荒精神,對于一般的社會成員而言,在沒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使之內化于心成為其核心素養(yǎng)之前,僅僅只是外在的社會思想產物。要想完全達到教育轉化的目的,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總體上的‘漫灌’和因人而異的‘滴灌’結合起來”[2]100,通過有效的手段把大陳島墾荒精神施加給廣大社會成員。這是大陳島墾荒精神社會價值得以實現的關鍵所在。從哲學的視角去闡釋,這里所說的手段則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主觀性和客觀性相結合的橋梁和紐帶。換句話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一定是建立在以手段作為中介的知識交換過程中。因而,在同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條件下,有效的手段就顯得更為重要。因而,“宣傳灌輸”“教學灌輸”“研究灌輸”和“實踐灌輸”等不同手段,對于不同個體的人群而言,教育效果顯然會有較大差別。這也正是“艱苦創(chuàng)業(yè)、奮發(fā)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chuàng)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時至今日仍為社會各界,甚或浙江百姓,抑或臺州當地部分民眾仍所不熟知的主要原因。
(四)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大陳島墾荒精神,從思想政治教育最終目標“入腦、入心”的“落地”要求來看,需要把其宣傳弘揚的著力點放在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上。過去,對于學校教育而言,課堂教學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傳統方式。時至今日,課堂教學依然發(fā)揮著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實際上,在互聯網高度發(fā)達的信息時代,僅僅課堂教學這個平臺是遠遠不夠的。另外,從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性和接受方式差異性來看,單靠課堂“灌輸”顯然也是不夠的。特別是對于大陳島墾荒精神傳承,我們思想政治工作的受眾不僅僅只是青年學生,還有廣大的社會民眾。因此,除了課堂灌輸,還要積極借助于報刊、場館和網絡的各自優(yōu)勢,不僅要建立健全墾荒精神研究平臺、墾荒史料展示平臺、墾荒故事講述平臺,而且要打造墾荒理論傳播平臺、墾荒元素植入平臺、墾荒人物“選樹”平臺。實踐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越是豐富多彩,越是“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0],就越能夠貼近廣大民眾的多元所需,從而也就可能實然地提升整個教育效果。
大陳島墾荒精神,作為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偉大實踐形成的紅色革命精神,承載了共產黨人為廣大民眾謀幸福的初心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勢資源。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就其實質而言,就是通過一定的政治、文化和道德教育活動,使其社會成員接受其價值觀念,以符合特定的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過程。實踐表明,在大陳島墾荒精神社會價值實現的具體實踐中,路徑可以是多樣的。
(一)深化理念闡釋,筑牢其實現的理論根基。大陳島墾荒精神,是臺州的城市精神,也是浙江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精神譜系中同樣有著重要的地位。2020年4月26日,央視網在題為《習近平推崇的這些精神中蘊藏著同一種力量》的報道中,就提到了大陳島“墾荒精神”。應該說,過去習近平同志的“一次登島、兩次回信”,在政治話語層面為大陳島墾荒精神做出了理念闡釋。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國賢在出席第三屆大陳島墾荒精神研討會時指出,“大陳島墾荒精神是一種革命精神,是和平建設時期的革命精神,與紅船精神一脈相承”。光明日報副總編輯張碧涌同時論及,“大陳島墾荒精神是我們黨紅色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注解,是激勵我們?yōu)閷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精神動力”[11]。相比之下,學術話語層面,理論研究闡釋還是略顯不夠。根據中國知網數據庫統計顯示,截至2021年3月,在各類期刊、報紙發(fā)表的論文中,與大陳島墾荒精神相關的只有81篇,且作者大多以浙江甚至臺州本地學者為主。同時,相關出版發(fā)行的著作只有《崢嶸歲月稠——大陳島墾荒精神口述史》《大陳島墾荒精神論文集》等寥寥數種。因此,要助推其創(chuàng)造性轉化,從理論傳播的影響力來看,政府必須繼續(xù)重視和支持學界、理論界的深化研究,因為“建構墾荒精神的學術話語,這是大陳島墾荒精神獲得‘理論自洽性’和被學術共同體認同的關鍵”[12]。
(二)狠抓宣傳引領,營造其實現的氛圍環(huán)境。大陳島墾荒精神,是浙江區(qū)域的特色文化和獨特資源,一直以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其萌發(fā)地、催生地、實踐地民眾的思維方式。從當下來看,進一步弘揚和傳承大陳島墾荒精神,推動其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必然要將其貫穿于廣大民眾思想政治教育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全方位。實踐表明,充分利用報刊、教材、著作等地域性的科普讀物,墻繪、雕塑、公告欄等可視化的廣場陣地,微信、抖音、廣播電視等新媒體網絡平臺融入墾荒精神元素,運用文字、語音、劇本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講述好墾荒人物、墾荒故事、墾荒歷史,能夠增強廣大民眾對大陳島墾荒精神的認同感、歸屬感,可以使之成為每一位青年的理想信念和精神依靠。大陳島墾荒精神教育,還必須同廣大民眾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結合起來,體現在村規(guī)民約、單位操守、城市公約等道德行為規(guī)范中。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廣大群眾成為大陳島墾荒精神的堅定信仰者、傳播者、呵護者。從此,大陳島墾荒精神也不再是一盆盆孤獨的居家“盆景”,華麗轉身為一道道靚麗的城市“風景”。這些大陳島墾荒精神的宣傳教育路徑,實然地回應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8月21—22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所指出的,“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13]。
(三)強化主體自覺,激發(fā)其實現的內驅動力。大陳島墾荒精神,萌發(fā)于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雖然過去了60多年,從當下來看,大陳島墾荒精神依然富有時代的氣息和青春的魅力。不僅如此,大陳島墾荒精神還能夠在傳承弘揚的實踐中與時俱進,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這就為其社會價值的實現提供了現實的可能。而作為價值主體的人,并不是被動地單向度地接受教育轉化和思想改造。實際上,他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時時刻刻都存在”[2]8。既然有需要,就會有價值實現的必然動機。按照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說法,需要起著內驅的作用,直接支配著個體的實踐行動。從這意義上來講,滿足了價值主體的個人需要,就抓住了價值實現的關鍵核心。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來說,人的主體自覺性,直接影響著大陳島墾荒精神社會價值實現的效果。題中應有之義的價值觀念,從其溯源來看,也正是因為有了467名老墾荒隊員高度自覺的主人翁精神,才有了今天“艱苦創(chuàng)業(yè)、奮發(fā)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chuàng)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沒有他們的主體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當下欣欣向榮的大陳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事關人的問題上,必然要求重視不同的“人”的各種積極需要。只有滿足了他的正向需要,“人”才有可能自我內驅,形成文化自覺,從而也就真正實現了其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四)突出實踐體驗,增進其實現的直接效果。大陳島墾荒精神,本來就誕生于廣大人民群眾勞動實踐的過程中。正是得益于其中的實踐體驗,老墾荒隊員們把上島后內心的理性世界和上島前內心的感性世界聯結在一起,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對于老墾荒隊員們的人生來說,大陳島墾荒就是他們親手鍛造的一部激情燃燒的創(chuàng)業(yè)史、無悔青春的奮斗史。此時,本來看似普通的勞動教育,也就變成了彼時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帶有一定階級意志和道德觀念的社會實踐活動。這個時候,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緊緊相連,其社會價值也自然得到體現。所以,即便以當下的視域來看,要使大陳島墾荒精神的社會價值實現最大化,也必然要加強對價值主體的實踐體驗。也只有實踐,才可能能動地讓人們去探索和改造現實世界,實現他們所需要的目的。比如說,讓學生實地走訪老墾荒隊員,聽他們講述自己的墾荒故事,就比在教室死記硬背“16個字”大陳島墾荒精神來得真切。因為社會實踐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yǎng)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4]。人們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說的就是實踐感知的重要性。離開了實踐,精神產品也就失去了外化的途徑。
大陳島墾荒精神誕生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盡管時至當下已經60年有余,但作為與紅船精神一脈相承、相融貫通的浙江精神,其依然在中國精神譜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從理論的闡釋來看,還是從實踐的傳承觀照,大陳島墾荒精神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也正是“墾荒精神不老”的題中應有之義。當然,客觀地說,目前學界對于大陳島墾荒精神的關注和研究仍有欠缺,需要今后繼續(xù)加以深化,以推動其更好地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