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甜
(義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義烏 322000)
來華留學事業(yè)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提升我國教育國際影響力、增進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作出了積極貢獻[1]。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進入了提質增效的發(fā)展新模式,《留學中國計劃》明確指出要積極推動來華留學人員與我國學生的管理和服務趨同化。在此背景下,做好國際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對我國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2016年12月,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2]。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趨同化管理背景下做好國際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既有助于加強高校對國際學生的管理,也有助于增強國際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更有助于展示中國的良好形象。
隨著高校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國際學生的規(guī)模不斷壯大。據統計,在2018年,共有49萬多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我國高等院校學習。來華留學教育發(fā)展初期的差異化管理和特殊化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現規(guī)模國際學生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需求。依照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的《留學中國計劃》、《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guī)范(試行)》等文件,在國際學生日常管理和教學等方面與中國學生實施趨同化管理,不斷完善國際學生管理相關政策,提高國際學生管理規(guī)范化水平,加強對國際學生的思想教育,從而幫助國際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國情,更快地適應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
國際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對于中華文化的認知度普遍不足。而且由于國際學生與中國學生管理體系存在不同,國際學生無法深入了解中國文化,課堂學習是他們了解中華文化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部分國際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度較低。在趨同化背景下加強對國際學生的思想教育,通過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等方式,讓國際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加深認識和理解,熟悉中國歷史和經濟等中國方方面面的知識,了解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制度,理解主流價值觀,有助于增強國際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加強對國際學生的管理,提升國際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培養(yǎng)一批知華友華國際人士,使他們成為中國故事的傳播者,從而快速有效地提高中華文化向外輻射的能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2020年在華的國際學生親身經歷和見證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抗疫斗爭,我們要對此進行深刻的理論認識和總結宣傳,通過國際學生讓世界人民知道中國人民的抗疫故事,通過文化軟實力的傳播力量講述歷史的真相,從而弘揚中華精神,促進文化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留學中國計劃》指出,高校要積極推動國際學生和中國學生管理和服務的趨同化。然而趨同化并不等于等同化,由于國際學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與中國學生存在巨大的差異,且不同國家的學生之間也存在著區(qū)別,因此在對國際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時候,不能一以概之。目前,國際學生思想教育中普遍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各高校都非常重視中國學生的思政教育,有專門的機構設置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體制,有一支從上而下建立的輔導員隊伍和明確的責任分工,能夠從學習、生活等各方面來實現思政教育對學生的有效引領。相比于中國學生,國際學生由于其特殊性,通常由國際教育學院或者國際處等相關部門來負責留學生的各項工作,各院系只負責學生的安排和授課?!秾W校招收和培養(yǎng)國際學生管理辦法》明確規(guī)定應按照不低于中國學生的比例配備國際學生輔導員,但是在組織形式、機構設置和責任分工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3]。
國際學生需要時間來適應不同的文化,高校普遍注重國際學生的文化教學內容,通過《中國概況》課程、第二課堂及舉辦各類文化體驗和感知活動使他們了解中國文化。高校也會通過加強法律法規(guī)宣傳來規(guī)范國際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但是以上內容的開展通常僅局限在一個時間段,內容呈現碎片化,且具有很強的重復性,缺乏貫穿國際學生學習整個過程的全面系統的教育內容。
在趨同化背景下加強國際學生思想教育,教師是關鍵。隨著國際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要求越來越多的教師參與到國際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去,需要加強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國際學生思想教育需要由具有一定的國際學生管理經驗、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背景且有一定課程思政能力的教師來進行,但是目前這樣的師資力量較為欠缺。此外,由于國際學生事務工作繁瑣,工作量大,輔導員隊伍人手不足,從而也影響了國際學生思想教育的實效。
在趨同化管理背景下,做好國際學生思想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高校應結合國際學生的特點,為其營造良好的思想教育環(huán)境,用春風化雨式的方式來開展思想教育。
高校國際學生管理要實現內涵式發(fā)展,實現趨同化管理是必由之路。趨同化管理有助于優(yōu)化高校國際學生的發(fā)展質量,提升其國際化水平,因此各高校一直努力爭取實現國際學生與中國學生趨同化管理,但是由于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水平及現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語言和國民教育體系差異、學生管理差異、國際化水平差異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高校目前很難實現完全的趨同化管理,需要結合實際,循序漸進來完成。高校需要不斷加強國際學生管理,不僅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制度建設,在制度設計上逐步實現趨同化,而且要結合全校各部門力量推動國際學生和中國學生在日常管理和教學管理以及服務上的趨同化,從而優(yōu)化國際學生學習環(huán)境。高校各部門和學院緊密合作,建立國際學生工作體系,有序開展國際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和教學管理及服務上的趨同化有助于推動國際學生思想教育的開展。各高校通過對國際學生的思想教育,全方位引導國際學生了解中國,融入學習和生活,從而真正知華友華,成為中國和本國之間溝通的橋梁。
我國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yè)進入提質增效階段,必須將思想教育工作體系貫穿其中,不斷完善課程思政工作體系、教學體系和內容體系,抓好課程思政建設。專業(yè)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高校需結合國際學生的課程特點,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國際學生課程思政教育要系統圍繞中國概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法律法規(guī)等方面推進。
2017年制定的《學校招收和培養(yǎng)國際學生管理辦法》指出,學校應對國際學生開展中國法律法規(guī)、國情校情、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內容的教育,漢語和中國概況應當作為高等學歷教育的必修課[4]。國際學生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存在著差異,因此,加強國際學生法律法規(guī)教育,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增強守法意識。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緩解國際學生的心理焦慮和不適,更快更好地融入中國的學習和生活。培養(yǎng)國際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有助于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播。中國概況應當結合中國發(fā)展的全貌,向國際學生真實、立體、全面地進行展示,從而使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高校應結合課程特點,在課程教學中幫助國際學生熟悉中國法律,了解中國概況,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強化國際學生思想教育,需要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增強教師力量,提升管理隊伍素質。國際學生思想教育有別于中國學生,因此,需要培養(yǎng)一支熟悉國際學生管理業(yè)務,同時又能把握思想教育深刻內涵、領會思想教育重要意義,真正的能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好的國際教育師資隊伍。首先,要加強對國際教育師資隊伍的專業(yè)化建設。各高校應注重思想教育專業(yè)人才的引進,完善班主任機制,及時有效地對班級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其次,加強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學校招收和培養(yǎng)國際學生管理辦法》明確規(guī)定,應按照不低于中國學生輔導員的比例配備國際學生輔導員,因此高校應當設置并且足額配備輔導員,納入與中國學生輔導員相同的管理體系,為其成長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最后,豐富知識結構,加強校際交流。定期組織思想教育等多方面的培訓,加強思想教育和知識技能學習,增強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推動思想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加強同兄弟院校之間的交流溝通,提高學生管理水平和處理問題能力,全面提升教師育人技能,發(fā)揮育人作用[5]。
課堂是國際學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中國概況》作為高校國際學生學歷教育的必修課,是國際學生了解中國、感知中國和融入中國的平臺。作為高校國際教育工作者,要主動變革傳統課堂,夯實中國概況課堂教學思想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在鞏固和加強《中國概況》思想教育課程的育人功能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揮其他課程的思想教育育人功能,從而形成育人合力,構建高校國際教育思想教育課程體系。將思想教育與其他課程融會貫通,吃準吃透教材,提煉與國際學生思想教育相契合的內容,講好中國故事,增加課程的親和力和說服力,真正讓國際學生從情感上認同,從而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此外,充分加強網絡平臺建設,構建立體化的網絡體系,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教育模式。借助多媒體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新內容和形式,通過慕課、微課課堂等方式拓展教學途徑,豐富教學內容,構建多元思教載體。
國際學生思想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需要各高校從頂層加強設計,進行規(guī)劃,在趨同化背景下,以點帶面逐步開展。我們要積極探索構建國際學生思想教育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思想教育中去,多維度全方位做好國際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讓國際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