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龍,史鑫鑫,陳曉喆,王明珠,蘆 波,符德玉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上海 200437)
心力衰竭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心臟結構和/或功能的改變,心室收縮和/或舒張功能發(fā)生障礙,進而引起一組復雜臨床綜合征,主要特征為呼吸困難、疲乏和液體潴留等[1]。截至2017年,全球心力衰竭患者超過6430萬人。在發(fā)達國家,心力衰竭患病率約為成年人口的1%~2%[2]。近年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現有心力衰竭患者450萬例,每年新發(fā)約50萬例,人群中患病率為0.9%[3]。2020年美國心臟協(xié)會的心臟病與卒中統(tǒng)計報告提示,平均每8例死亡患者中就有1例涉及心力衰竭[4]。心血管疾病是導致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5]。經濟學方面,2014年發(fā)表的一項研究估計,2012年全球在心力衰竭上花費了1080億美元,其中60%直接用于醫(yī)療費用。在發(fā)展中國家,2012年估計有151億美元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療[6]。
隨著醫(yī)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心力衰竭的治療取得了極大的進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病死率是治療心力衰竭的主要目的[7]。但目前,西藥治療仍存在反復入院,癥狀不能改善,部分患者無法耐受等情況。在我國,中醫(yī)藥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重要方式,可以起到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癥狀和預后、調整免疫、減少復發(fā)、提高生活質量等作用[8]。
張錫純是民國初期著名醫(yī)家,融會貫通中西醫(yī)代表人物。在其所著《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首次系統(tǒng)性地闡釋了胸中大氣和大氣下陷學說,并創(chuàng)立升陷湯來治療此類病證,在臨床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應用,對該方案的溯源有利于理解中醫(yī)藥治療心力衰竭的理論基礎。
大氣首見于《黃帝內經》,其含義大致有邪氣、太虛之氣(自然界之空氣)和宗氣三種[9]。張仲景曾提出“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將大氣與宗氣劃上等號。清代喻嘉言認為大氣主持人體生理活動,提出“五臟六腑,大經小絡,晝夜循環(huán)不息,必賴大氣斡旋其中”。張氏認為:“大氣者,充滿胸中,以司呼吸之氣也”。大氣由少火而生,經后天水谷之氣培養(yǎng),磅礴之勢成后貯存于胸膺空曠之府。其主要功能有:一,大氣引領全身諸氣,主司肺臟的呼吸功能?!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言:“肺懸胸中,下無透竅,胸中大氣包舉肺外,上原不通于喉,亦并不通于咽,而曰出于肺,循喉咽,呼則出,吸則入者,蓋謂大氣能鼓動肺臟使之呼吸”。二,大氣通調周身血脈,維持心臟功能,推動全身氣血運行?!秲冉洝沸翱推唬骸肮首跉夥e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三,大氣撐持全身,司機體運動?!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曰:“而此氣且能撐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腦力、官骸動作,莫不賴乎此氣。”
2.1 中醫(yī)對心力衰竭的認識 中醫(yī)無慢性心力衰竭之病名,但歷代醫(yī)書中有相關病名的記載。如《黃帝內經》中有的“心脹”“心痹”,《金匱要略》“心水”之病名,《備急千金要方·心臟門》中首次提出“心衰”[10]。中醫(yī)學認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是心衰的證候特征。本虛以氣虛為主;標實以血瘀為主。本虛是心衰的基礎條件,決定了心衰的發(fā)生;標實是心衰的決定要素,決定著心衰的發(fā)展,本虛和標實的消長決定了心衰演變[11],其主要病因可概括為:年老體虛、外感邪氣、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等[12]。治療方法以益氣、活血、利水為主[13]。
2.2 慢性心力衰竭大氣下陷證 關于大氣下陷的病因,張氏認為“其證多得之力小任重,或枵腹力作,或病后氣力未復勤于動作,或因泄瀉日久,或服破氣藥太過,或氣分虛極自下陷,種種病因不同?!笨偨Y下來,大氣下陷的病因無外乎內傷、外感、情志等因素[14]?!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曰:“此氣既由少火發(fā)生,以徐徐上達。培養(yǎng)于后天水谷之氣,而磅礴之勢成;績貯于膺胸空曠之府,而盤據之根固。是大氣者,原以元氣為根本,以水谷之氣為養(yǎng)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者也。”可見大氣由先天元氣而生,受后天水谷之氣滋養(yǎng)而磅礴之勢成,三者在生理上關系密切[15]。當大氣受各種病因影響致虛極而陷時,便會失去其司呼吸、貫心脈、撐持全身等作用,影響全身的氣化功能而出現一系列的證候:在頭則清陽不升、腦髓失養(yǎng),可出現神昏健忘、頭暈目眩、神疲困倦;津不上乘可出現咽干作渴;在胸腹,大氣不足,出入廢絕,可出現氣短喘息、呼吸困難、胸中滿悶、心悸怔忡等。
3.1 升陷湯方義 升陷湯出自《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用于治療“胸中大氣下陷,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16]。其組成為:生箭芪六錢,知母三錢,柴胡一錢五分,桔梗一錢五分,升麻一錢。方中黃芪為主藥,張氏解釋“因黃芪既善補氣,又善升氣。且其質輕松,中含氧氣,與胸中大氣有同氣相求之妙用”[17]。柴胡與升麻共為輔藥,張氏認為“柴胡為少陽之藥,能引大氣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為陽明之藥,能引大氣之陷者自右上升”。知母涼潤清黃芪之溫熱。桔梗為藥中之舟楫,載諸藥上達于胸中。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升陽舉陷之功。
3.2 名家經驗 張軍平教授認為,慢性心力衰竭基本病機涉及氣、血、水,故而治療應兼顧三者,以升補大氣為主,兼以活血利水。臨床常采用升陷湯加當歸、丹參等化瘀復氣;澤瀉、豬苓等利水消腫;兼痰飲者可加瓜蔞、白術等祛痰化飲[18]。張建平教授認為,心系疾病大氣下陷之證應以升提為主。臨床應用升陷湯合四君子湯加減治療此類病證,升陷湯益氣升陷,四君子湯益氣健脾,一補一升,共奏補氣升陷之功[19]。栗錦遷教授治療心悸兼有氣短、胸悶、氣息難以接續(xù)等表現的患者時,常采用升陷湯升舉大氣,對于氣短似喘者常加山茱萸等酸斂之藥斂陰;兼有陽氣不足者酌加桂枝助陽化氣,療效顯著。且栗教授認為,該方中黃芪溫不至熱,臨床使用時知母并非必須之品[20]。趙進喜教授認為胸悶、氣短、呼吸困難、脈弱關前尤甚為使用升陷湯的明確指征[21]。
3.3 升陷湯的現代研究 據《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張氏應用升陷湯案例眾多,涉及胸悶、氣短、心悸等二十余種大氣下陷所致病證[22]。后世醫(yī)家亦將升陷湯應用于內、外、婦、兒等多種大氣下陷病證,尤其是心肺疾患,療效顯著?,F代研究表明,升陷湯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張鋒教授等通過藥理和代謝組學分析,證實了升陷湯對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治療作用[23]。朱潔[24]發(fā)現升陷湯可能通過升高 CD4+淋巴細胞含量,降低CD4+/CD8+的比例,從而降低 IFN-γ含量,進而抑制乙酰膽堿能受體的合成或促進其降解,起到治療自身免疫性重癥肌無力大鼠的作用。王金巋[25]臨床研究證實:升陷湯加味可明顯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增強其活動耐受量,改善生活質量,降低再住院率。張根生[26]研究發(fā)現:常規(guī)治療聯合加味升陷湯能有效緩解心衰癥狀,改善患者心功能。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升陷湯中君藥黃芪能夠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提升心肌細胞能力代謝,改善左心室重構,發(fā)揮強心效用[27]。
慢性心力衰竭病理過程復雜,患者病情常較重。現代醫(yī)學治療方式不斷升級,比如通過激活自噬反應抑制心肌肥大的產生,改善患者心功能[28-29];再比如重組人腦利鈉肽可抑制RASS系統(tǒng),進而延緩心肌重構,達到改善心功能的作用[30]。但常規(guī)治療方式效果常不理想。中西醫(yī)結合整體辨證論治,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31]。大氣由少火而生,經后天水谷滋養(yǎng)而藏于胸中,具有引領全身諸氣、維持心肺正常功能、推動氣血運行、撐持全身運動等功能。大氣虛極下陷,諸氣失于統(tǒng)攝,氣血運行失常,進而導致心肺功能紊亂。由此可見,大氣與心肺關系十分密切,這也為心肺疾病的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大氣下陷之證候與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表現有著高度一致性,故認為大氣虛陷是慢性心力衰竭發(fā)病的重要機制。張錫純學古而不泥古,首提大氣下陷理論,從益氣升陽舉陷著手,認為“心肺之陽,尤賴胸中大氣,為之保護”。更是創(chuàng)立了升陷湯來治療此證,且療效顯著,為后世醫(yī)家治療心衰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現代醫(yī)學研究亦表明,升陷湯在改善患者心衰癥狀、增強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等方面效果明顯。但大氣下陷理論仍處于發(fā)展階段,升陷湯的作用機制尚需高質量的研究,臨床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未來可從大氣的本質以及其下陷的原因和程度、升陷湯的作用機制等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細致、嚴謹的研究。以期得到對臨床治療更有指導意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