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輝
摘要:蝕變礦物是斑巖型銅礦重要的找礦標志,利用遙感數(shù)據可定量獲取蝕變信息;本文選取魯爾瑪為研究區(qū),基于ASTER數(shù)據采用常用的比值法、主成分分析法進行蝕變信息提取,并結合魯爾瑪?shù)貐^(qū)地層巖性和區(qū)域地質構造綜合分析,得到更加精確的示礦信息,從而為斑巖型銅礦遠景區(qū)的選取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關鍵詞:斑巖型銅礦;ASTER;遙感蝕變;比值法;主成分分析法
1. 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全球銅資源需求量不斷上升,斑巖銅礦所提供的銅資源量占75%以上,鉬資源量也超過了50%,同時,斑巖銅礦也是Au、Ag等金屬資源的重要來源[1]。我國銅資源對外依存度長期高達70%以上,因此,斑巖型銅礦床的研究備受工業(yè)界和科學界關注。我國斑巖銅礦占銅資源需求量的42.19%,除此之外,斑巖型銅礦是全球最重要的找礦和研究焦點。
2. 地質背景
魯爾瑪銅(金)礦點位于西藏措勤縣和昂仁縣交界的打加錯東北岸鴨洼地區(qū),產于岡底斯成礦帶西段南拉薩微陸塊中。鴨洼地區(qū)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下二疊統(tǒng)昂杰組(P1a)變質砂巖、砂礫巖、灰?guī)r玄武巖;上三疊統(tǒng)江讓組(T3j)石英礫巖、生物碎屑灰?guī)r;古新統(tǒng)典中組(E1d)火山巖。構造主要為近東西向斷裂和近南北向斷裂。侵入巖主要為兩期,一期為礦區(qū)北部中二疊世中性侵入體,形成年齡為263Ma[2];另一期位于礦區(qū)中南部,為晚三疊世侵入體,以巖株和近東西向的小規(guī)模巖脈分布,巖性主體為二長閃長巖,還包括石英二長斑巖、正長斑巖和輝長玢巖等,形成年齡為213Ma左右。含礦斑巖為晚三疊世石英二長斑巖,由6個不規(guī)則的小型巖株和巖脈組成。斑巖體由內及外圍發(fā)育典型的斑巖型銅礦蝕變分帶模式,包括鉀化帶,絹英巖化帶、泥化帶和青磐巖化帶等。
3. 遙感蝕變信息提取方法
本文獲取的ASTER數(shù)據源為L1B級,圖像的處理包括Crosstalk校正、輻射定標和大氣校正,其次還需要對影像進行幾何校正,最后再對數(shù)據進行冰雪、云、陰影等干擾因素的去除;從而得到蝕變信息提取的基礎數(shù)據。基于該數(shù)據通過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對魯爾瑪?shù)貐^(qū)遙感影像進行蝕變信息提取。
3.1 比值法
比值法是通過對影像的某兩個波段的進行比值運算,其操作簡單且可有效減弱背景、突出目標信息,消除云、冰雪、陰影等因素的影響,提取的目標地物結果較少受到干擾信息的影響。根據主要蝕變礦物的波譜特征,采用B2/B1提取三價鐵離子,采用(B4+B6)/(2*B5)提取鋁羥基,采用(B6+B9)/(B7+B8)提取鎂羥基,采取(B5+B7)/(2*B6)提取泥化信息。其中鋁羥基對應著絹英巖化帶,鎂羥基對應青磐巖化帶。最后通過真彩色合成圖確定蝕變分帶,從而結合該地區(qū)地質背景確定遙感找礦遠景區(qū)。
3.2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考慮到波段間存在的相關性,通過 K-L變換,減少了各波段間存在的相關性對于分類的影響,根據各目標物波譜特征選擇參與變換的波段。鉀化帶的代表性礦物主要為正長石,根據正長石對應的標準波譜庫的光譜曲線,正長石在第八波段為強反射,在第六、第七波段表現(xiàn)為吸收,因此采用B4、B6、B7、B8波段進行主成分分析,從而得到鉀化帶的空間分布。絹英巖化帶的礦物主要為絹云母,根據絹云母的光譜曲線,絹云母在第四、第七波段表現(xiàn)為強反射,在第六波段表現(xiàn)為強吸收,因此采用B1、B4、B6、B7波段提取絹云母,從而確定絹英巖化帶的空間分布。泥化帶主要對應的礦物是高嶺石,高嶺石的波譜曲線在第四波段表現(xiàn)為強反射,在第六波段表現(xiàn)為強吸收,在第五波段表現(xiàn)為次吸收,因此采用B1、B4、B5、B6波段提取高嶺石,進而確定泥化帶。青磐巖化帶主要對應的礦物是綠泥石和綠簾石,在此我們選取綠泥石的光譜曲線,綠泥石在第四波段表現(xiàn)為強反射,在第八波段表現(xiàn)為強吸收,在第三波段表現(xiàn)為次吸收,因此采用B1、B3、B4、B8波段進行主成分分析,從而的到青磐巖化帶的空間分布。綜合結果得出該地區(qū)符合斑巖型銅礦的蝕變分帶規(guī)律,由蝕變中心向外依次是鉀化帶、絹英巖化帶、泥化帶和青磐巖化帶。
4. 遙感蝕變信息特征
從蝕變信息提取結果可以看出,比值法提取的異常相對集中,蝕變規(guī)模較大,但在研究區(qū)東北部由于有淺植被覆蓋,提取的異常較少,蝕變主要分布在研究區(qū)東部巖石裸露區(qū),且羥基異常和鐵染異常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主成分法提取的異常分布范圍更廣,規(guī)模相對較小,在整個研究區(qū)都有分布,能夠反映出細部的蝕變信息。并且結合斑巖型銅礦的地質特征,蝕變異常部分分布具有環(huán)狀和環(huán)帶狀的分布規(guī)律,礦點分布在環(huán)狀的交叉部位,這種現(xiàn)象也符合斑巖型構造的環(huán)狀構造。
5. 結論和不足
5.1 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是常用的兩種遙感蝕變信息提取的方法,對于多光譜遙感數(shù)據來說,依據礦物的波譜特征選取波段組合進行蝕變信息提取,從而根據蝕變信息確定蝕變礦物和蝕變分帶。選取魯爾瑪?shù)湫偷V床,直接用遙感數(shù)據提取圍巖蝕變的影像波譜為參考波譜,提取的蝕變信息具有綜合性和代表性,可獲取代表了鐵染類和羥基類蝕變的綜合圍巖蝕變信息。有利于圈定成礦遠景區(qū)。
5.2 提取的遙感蝕變信息中不可避免的包含有非礦化蝕變,可結合賦礦地層、與中酸性巖體(斑巖體)有關的環(huán)形構造和蝕變信息的環(huán)帶分布特征,對蝕變信息提取結果進行優(yōu)化和篩選,從而更精確的確定蝕變礦化帶。
5.3 此次研究只選取了魯爾瑪區(qū)域,且有云、植被等干擾在礦帶其他區(qū)域的遙感蝕變信息是否具有相同的分布特征,對礦床是否具有指示作用,還需要選取更好的遙感數(shù)據,在方法和判別上做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Sillitoe, ?R.H. ?1972. ?A ?Plate ?Tectonic ?Model ?for ?the ?Origin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J].Economic Geology, 67(2): 184-197.
[2] 李奮其,劉偉,張士貞,等. 岡底斯南部打加錯地區(qū)鴨洼基性雜巖的年代學及地球化學特征[J]. 地質學報. 2012,86(10):1592 -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