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蒙 王雪 馮述一
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藏有一幅清代張照的行書條軸,絲質,縱70cm,橫24cm,為國家珍貴文物中的二級品。其書法內容為:“輦下同斟除夜酒,花前盡是故鄉(xiāng)人”。文左側有題款:“雪莊句,張照”,款下有鈐印兩方:上方為白文方印,“張照之印”,下方為朱文方印,“得天”。
張照(1691—1745年),初名默,字得天,號涇南、天瓶居士,室名法華盦,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區(qū))人,是清代藏書家、書法家、戲曲家、書畫目錄整理者??滴跛氖四辏?709年)進士,雍正十一年(1733)官刑部尚書,雍正十三年,因以貴州平苗亂無功,奪職入獄,至乾隆七年(1742)復任刑部尚書,乾隆十年(1745)卒,謚號“文敏”,與趙孟頫、董其昌合稱“三文敏”,可見其書法地位之高。
張照天資聰穎,日誦千言,八九歲能臨摹歷代名家碑帖,十一歲向族親王鴻緒(董其昌再傳弟子)學書法,得其親傳,孫岳頒見其字大為贊賞“華亭復得思翁矣”。19歲高中進士,工詩善文又精音善畫,人稱“名樓、妙文、好字”,合為“三絕”。其書法初學董其昌,后從顏真卿、米芾、趙孟頫等,楷書婉麗圓潤,是清代“館閣體”代表之一,行草氣魄渾厚,行筆流暢貫通。張照書法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喜愛,曾常為乾隆帝代筆。乾隆有詩懷念五詞臣,論及張照曰:“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復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羲之后一個,舍照誰能若。即今觀其跡,宛似成于作。精神貫注深,非人所能學。三朝直內廷,受恩早且渥。其詩喜談禪,學蘇太相著……”清《退庵金石書畫跋》中記載:“張文敏行草楷書,具為本朝書家之冠。故論者謂:元有趙松雪,明有董思翁,我朝有張得天。三人皆謚文敏,而功力悉敵?!?/p>
張照是清代跨越康雍乾三朝的書家,其書法為三朝帝王所重。篆書為康熙、雍正二帝所認可,楷書在乾隆初年被乾隆推為當朝書壇楷模。在清代乾隆初年之前,張照是影響宮廷書風演變的重要書家。他既能寫一手受帝王寵幸的館閣體,又能在自我排遣時寫一手天性顯露的藝術性作品;既能嫻熟的游走在多種書體如楷書、行書和草書之間,又能在即興創(chuàng)作中,忽而體現(xiàn)出顏的厚重,忽而顯示出米的跌宕起伏,忽而呈現(xiàn)出趙的圓潤,忽而展現(xiàn)董的華麗秀潤。張照作為清初期書法史上的代表人物,其意義和價值不單單是其書法藝術本身,更主要的是他的創(chuàng)作代表了清代早期帖學書法發(fā)展的特征。
張照不僅善書,還善畫,并以墨梅著稱于世。其梅用筆干濕得宜,發(fā)枝布桿極其灑脫。且張照還精通鑒定,正因其高超的書畫技藝及鑒賞能力,他被帝王指定參與整理、編纂了《秘殿珠林》和《石渠寶笈》著作。清代帝王都醉心漢族文化,康雍乾三代都曾大力搜求書畫作品,以充內府,因此宮廷書畫數量迅速增長。乾隆八年和九年,他命令群臣先后編集了《秘殿珠林》和《石渠寶笈》兩種宮廷收藏書畫作品和目錄,以便他隨時索覽。
張照的書法屬于正統(tǒng)帖學流派,在乾隆初年的宮廷書風轉變過程中,張照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書法史角度看,他的書法成就應與清代前期的帖學發(fā)展有密切關聯(lián)。他從董其昌臨古墨跡作品入手,上追米芾、蘇軾等宋四家和五代時期的楊凝式,以宗唐代顏真卿的筆法,進而由唐入晉,上溯王羲之、鐘繇的書學,最終形成其氣魄雄渾、天骨開張的書法風貌。
新鄉(xiāng)市博物館收藏的這幅張照的行書條軸,內容為“輦下同斟除夜酒,花前盡是故鄉(xiāng)人”。文左側有題款:“雪莊句,張照”。從題款可知,此句出自清代詩畫家繆謨的詩句??娭儯重?,又字虞皋,號云章、雪莊,江蘇婁縣人(今上海松江),諸生。張照曾推薦他入《律呂正義》館,其詩文清麗,善畫山水,尤長樂府,有《雪莊樂府》、《雪莊詞》等著作傳世。該幅行書條軸代表了張照成熟時期的書法風格,游走于董趙米顏之間,流利勁爽,瀟灑飄逸,將顏氏醇厚的筆法,米氏險峻的結構與趙氏舒朗的布白融合在一起,這需要高超的書法技藝才能夠作到完全的融會貫通。此外,該幅行書條軸所書內容是與張照同時代且同鄉(xiāng)的繆謨之詩,為考證、研究繆謨詩文提供了史料依據。且推測該幅行書條軸應為張照應酬之作,贈與繆謨所用。
該幅行書條軸保存相對完好,但是畫芯有大量橫縱斷裂折痕,墨色處有磨損,左下印章旁有油污,墨色輕微脫色,大量動物損害(動物糞便、蟲蛀)和微生物損害(霉斑),畫芯老化酸化嚴重,整體變色,包首磨損嚴重,簽條有殘缺。天地頭有大量霉斑、破損,文物病害情況嚴重,不利于陳展及保護收藏,亟需保護修復。
該幅清代張照行書條軸為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舊藏。新鄉(xiāng)市在1949年至1952年期間曾是平原省的省會,當時平原省文管會四散全國搜集文物,大多未留下詳細檔案。平原省撤銷后,文物于1952年底移交新鄉(xiāng)市圖書館文物股,1958年8月入藏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至今,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和重要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