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東
(四川省榮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榮縣 643100)
本病主要發(fā)生于豬,特別是3 月齡以上的生長豬,其可通過吸血昆蟲(如蚊、蜱等)叮咬傳播,此病的傳染源為病豬、帶菌豬。
1.1 急性型 潛伏期短,個別豬未見明顯癥狀即猝死?;钾i體溫升高,拒食、嘔吐、呼吸不暢,不愿意走動,驅趕行走時步態(tài)僵硬或跛行,糞便干硬且附有黏液。股、腋、腹等處有鮮紅色的不規(guī)則斑塊,斑塊高于皮膚,指壓褪色。
1.2 亞急性型(疹塊型)患豬體溫升高、稍瘦、精神沉郁,背、頸、胸側甚至全身出現(xiàn)形狀、大小、個數(shù)不一的界限明顯、有熱感的疹塊。病初疹塊呈淡紅色,以后逐步向紫紅色乃至紫黑色變化,其指壓褪色。疹塊高出皮膚,可自愈或成痂。個別豬癥狀加重,轉變成敗血型而死。
1.3 慢性型 可由其他病型轉變而來,臨床也見原發(fā)型?;钾i皮膚壞死且壞死范圍大,有漿液性關節(jié)炎、心內膜炎,其呼吸急促、困難,貧血。
2.1 急性型 病豬腸黏膜炎性水腫并有小出血點,胃底、幽門部病變較嚴重;淋巴結腫大、充血;脾腫大、質軟,呈紫紅色或櫻桃紅色,邊緣鈍圓,切面外翻,其濾泡與脾小梁結構模糊;腎表、剖面可見針尖狀出血點,腎腫大;心包積液,心肌有炎癥;肝肺充血、腫大。
2.2 亞急性型 典型變化為皮膚出現(xiàn)疹塊。
2.3 慢性型 病豬心內膜有潰瘍性病變且增生,二尖瓣呈灰白色,有贅生物致瓣膜增厚;肝肺充血、腫大;關節(jié)變形、腫大。
根據(jù)病豬皮膚病變,結合病理變化、流行病學等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細菌分離鑒定,并注意與豬肺疫、豬瘟、豬敗血型鏈球菌病、豬副傷寒等區(qū)別。
4.1 治療 急性發(fā)病的用常規(guī)量青霉素與清開靈肌注,直到體溫和食欲恢復正常,同時供給其易消化的飼料與潔凈的飲水。豬身有疹塊的,立即用濃肥皂水、碘伏等反復刷洗,每日2 次。青霉素療效不佳時,可改用其他敏感藥物進行治療。
易感豬群除注射藥物外,可于飼料或飲水中加清開靈顆粒0.8~1 kg/t、70%水溶性阿莫西林1000g/t,連用一周。
4.2 預防 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可疑感染豬用豬丹毒抗血清或疫苗緊急注射,同時養(yǎng)殖人員做好防護和消毒。
病豬隔離并降低飼養(yǎng)密度,加強消毒。免疫接種可選用弱毒凍干苗、氫氧化鋁菌苗及三聯(lián)苗,豬雙月時免疫一次,2周后再補免一次。為防母源抗體干擾,一般豬8周前不做免疫接種。
加強飼養(yǎng)管理,保持豬舍清潔、通風、干燥。做好滅鼠工作,防止豬、飼料等與其他帶菌動物接觸。
新購仔豬專人看護,并隔離觀察30d以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