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賦
我家住在長潭水庫南岸一個小村的溪灘里,沙渚上住有四戶人家,兩排房屋。我家在前幢,道地的圍墻里有棵桂花樹,每逢中秋時分,桂香沁鼻,花吐清新,彌漫整個院子。
那年中秋節(jié)黃昏,天空分外晴朗,滿天星斗默默地眨巴著眼睛,月亮出來了,母親就在院子的道地里擺好桌子,放好月餅、水果、黃酒等,我們圍在桌前,沐浴著桂花的香味,一邊欣賞著皎潔、溫潤、圓圓的月亮,一邊樂不可支地品嘗著香甜可口的月餅,嘰喳聲、歡笑聲溢滿小院。
上世紀60 年代物資匱乏,中秋節(jié)在西洋食品商店供應的月餅不多,村民們經濟比較困難,能舍得掏錢買月餅的人家也少。我家剛從長潭水庫遷居于此,國家補助了一筆移民費,屬于有錢人家,每到中秋,父母親會出幾個錢,買來二三個月餅讓我們嘗鮮。母親用菜刀把每個月餅切成四份,分給我們。兄弟們想都沒想到父母有沒有吃,自己這份雖是一小口一小口地省省吃,也許量太少,怎么一會兒就落肚了?父親嗜酒,留下四分之一個的月餅下酒,母親當著我們的面對父親說:“這么一點點月餅怎么下一壺酒(一镴壺一般能盛兩斤黃酒)呢?”意在叫我們不要老是盯著父親這份月餅。父親聽了笑呵呵地說:“三?;ㄉ拙湍芟乱粔鼐疲螞r一塊月餅呢?”
父親酒興起,就講起了自己的一次經歷:有個中秋夜,親戚送來了兩個月餅,他看到月餅就想起黃酒,可家到商店有一里半路程,那時沒有路燈,這段路無人家,還要經過一個墳塋,顯得幾分蕭瑟、寂寥。他打好酒,趁著月色回家,突然覺得身后有響動,回首一瞧,什么影子都沒有,于是拔腿就跑,誰知走得快,身后跟得也快,走得慢,身后跟得也慢,心里在思忖肯定遇上鬼了。此時想起農村驅鬼三法——第一,“啪得掃”(驅邪方言);第二,扁擔刀;第三,用尿澆。他一路“啪得掃”到家,驚魂甫定一看,原來是一只破草鞋連繩粘在他的布鞋底上,虛驚了一場。我們聽得津津有味,像吃月餅一樣有滋味。
說起月餅,我依稀記得三歲那年,震耳欲聾的飛機轟隆隆地越過村頭上空,嚇得我魂飛魄散,哭著叫爹叫娘,母親見狀急忙跑來對我說:“不要怕,中秋到了,飛機是來拋月餅的。”我信以為真,想起了月餅,也就不哭了??蛇B日來天天向母親要月餅,母親搪塞不過,直到中秋,才買了月餅給我,說是飛機上拋下來的,長大后雖知這是母親哄我的,但也聽說困難時期確有過飛機拋月餅的事。今到中秋,感慨頗深。
中秋,國人作為重要節(jié)日來紀念。元末,浙東人民為了紀念方國珍保境安民的功績,把八月十五中秋,改為方國珍生日八月十六作為中秋佳節(jié)來紀念。《康熙黃巖縣志·風俗》曰:“中秋,俗作十六,詢之寧處二郡亦然,以是日為方國珍生辰,相沿成習?!碑斎?,八月十五、十六,這兩天降生的,也算是幸運了,有的便以中秋取名作紀念。如:三十年前我認識的浙江詩詞界前輩徐中秋先生,臺州民間老中醫(yī)周中秋先生……還有我的宗親小弟也是中秋出生的,過去我們經常談文字聊書畫,有三個中秋節(jié),我們一起度過。后他遠走異鄉(xiāng),漸行漸遠,直至杳無音信。也許義緣未了,甚為惦念,我為之作過七律《思中秋》。
月餅是特定日子表達人們特定感情的一種象征,由于它很難消化,如今似乎很難與時俱進。中秋之夜也與過去截然不同,缺乏了情調,很少有中秋詩會,很少出來賞月,大多在自家電視機前看中秋晚會,在QQ 上、微信里與親人朋友相互問候祝福。然而,我會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童年時過中秋的情景,想起那中秋夜晚一家人團聚的幸福日子。那天真的情感,無憂的快樂,讓我心中充滿了人世間寶貴的真情。
物是人非,我對著清亮而溫柔的中秋月光,沒有一點快樂。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寧愿回到那充滿父愛母愛一家親、無憂無慮的年代,那種愉悅多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