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楠,王會寧,戈朝強,劉國棟
(1.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2.北京航天動力研究所,北京 100076)
在噴動床(Spouted Bed)中,高速噴動的氣體通過噴嘴噴入床體,形成高速射流,射流攜帶顆粒噴動至一定高度,顆粒受到重力作用,在達到最高處之后向床體兩側自由下落,進入環(huán)狀回流區(qū),受到高速射流的夾帶再次向上噴動形成循環(huán)。由于大尺寸顆??梢栽趪妱哟仓腥〉幂^好的流化效果,因此被廣泛應用于農(nóng)作物干燥、生物制藥等重要領域。但是,這種床型在床底兩側會形成不流化不流動的“死區(qū)”。噴動-流化床(Spout-fluid Bed)的出現(xiàn),顯著提升了床體兩側的流化程度,原先“死區(qū)”內(nèi)部的顆粒被充分流化起來,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目前,噴動-流化床技術在煤氣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煤氣化技術的主要爐型之一。除此以外,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生物制藥等多個領域,噴動-流化床技術也有相當廣泛的應用。
近年來,國內(nèi)外的專家學者已經(jīng)對噴動-流化床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研究。但對其流動結構以及動力學參數(shù)的掌握依然不夠系統(tǒng),在工業(yè)放大和實際應用等過程中仍然有一定困難。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運用雙流體模型研究噴動-流化床內(nèi)不同流動結構下的氣固兩相流動特點,探討兩相的濃度、速度以及脈動速度的分布規(guī)律。
長期以來,很多學者采用不同方法對氣固兩相噴動流化系統(tǒng)進行了研究[1-3]。沈來宏等[2]采用實驗方法研究了噴動氣速和流化氣速對噴動-流化床內(nèi)流化特性的影響。Kuipers等人[3]采用雙流體的方法模擬了三維流化床提升管,得到了氣固兩相的流動特點。李乾軍等[4]采用雙流體模型研究了噴動-流化床的相關流化特性,模擬結果中,床層上部出現(xiàn)清晰的噴泉狀結構,床層上下有明顯的分層現(xiàn)象,床層兩側有明顯的環(huán)核結構。唐楠等[5]采用雙流體模型研究了不同流化速度對噴動-流化床流化特性的影響。肖睿等[6]采用雙流體模型研究了加壓導向式噴動流化床,研究發(fā)現(xiàn)顆粒由于受到壓力影響在噴動區(qū)加速上升,環(huán)形區(qū)域的氣體速度在卷吸顆粒時變大,而空隙率則有下降趨勢。Mathur[7]以及唐鳳翔等[8]研究了噴動床內(nèi)的最小噴動速度,其研究表明,最小噴動速度與床層高度成正比,與床體直徑成反比。
考慮到研究對象的特性,以及氣固兩相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本文采用歐拉雙流體模型,通過顆粒動力學和摩擦應力模型建立稠密氣-固兩相模擬的本構方程,以研究不同噴動速度、流化速度對噴動-流化床內(nèi)流動結構、流速以及顆粒脈動的影響。
質量方程,對于氣相
(1)
對于固相
(2)
動量守恒方程,對于氣相
(3)
對于固相
(4)
本文采用Gidspow[9]曳力模型,它結合了Wen &Yu[10]和Ergun[11]模型各自的優(yōu)點,其表達式如下所示
(5)
(6)
其中,單顆粒曳力系數(shù)Cd取決于顆粒Re數(shù)
(7)
(8)
為了封閉固相動量方程(方程(4)),需要給出固相壓力ps和應力τs的表達式。根據(jù)Johnson & Jackson[12]的研究,固相壓力ps和應力τs都由運動-碰撞和摩擦兩部分構成
ps=pkc+pf
(9)
τs=τkc+τf
(10)
運動-碰撞部分的固相應力張量為
(11)
式中μb——體積粘度;
μkc——剪切粘度。
摩擦部分的固相應力張量為
τf=2μfDs
(12)
式中μf——摩擦粘度;
Ds——應變張量的偏量。
(13)
氣相動量方程(方程(3))中的氣相應力張量為
(14)
其中,氣相應變量為
(15)
1.3.1 顆粒動理學
運動-碰撞部分的固相壓力pkc與固相粘度μkc通常由顆粒動理學[13]進行封閉
pkc=[1+2εs(1+e)g0]ρsεsθ
(16)
(17)
(18)
(19)
其中,γs為碰撞耗散
(20)
κs為湍動能擴散率
(21)
本文采用Bagnold[14]的徑向分布函數(shù)
(22)
1.3.2 摩擦應力模型
在固相高濃度區(qū)域,顆粒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再是瞬時碰撞,而是長時間的摩擦。因此,采用顆粒動理學來封閉固相應力明顯不合適,需要引入摩擦應力模型[15]來描述顆粒之間的長時間擠壓與摩擦
(23)
(24)
式中φ——內(nèi)摩擦角。
圖 1為本文所模擬的噴動-流化床結構示意圖,單位為mm。噴口尺寸為22 mm×12 mm,噴動氣流由此噴入流化床內(nèi)部,底部周圍區(qū)域為流化風入口,通過調(diào)節(jié)噴動風速度和流化風速度可以獲得不同的流動工況,圖1所示的結構尺寸單位均為mm。頂部為壓力出口,與大氣壓力相等。其余部分設為壁面,其中氣體為無滑移壁面邊界條件,顆粒為部分滑移壁面邊界條件。
圖1 模型結構示意圖
網(wǎng)格尺寸為顆粒尺寸的2倍。初始床層高度為0.228 m,其他模擬參數(shù)詳見表1。
表1 模擬參數(shù)
本文的模擬結果要與Link等人[1]的實驗結果進行對比,因此工況的選取與Link等人[1]一致,包含了5種流動結構,具體參數(shù)見表2。
表2 工況參數(shù)
注:ubg為流化風速度,usp噴動風速度。
(1)工況A:ubg=1.8 m/s;usp=85 m/s
此條件下的流型為Spouting with aeration,數(shù)值模擬顆粒濃度云圖和Link 等[1]實驗快照對比如圖2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在床內(nèi)中部存在明顯的氣體通道,氣體通道會穿透整個床層。由于噴動風速度遠遠大于兩側流化風速度,大部分顆粒堆積在床內(nèi)兩側,只有氣體通道中及其附近的顆粒才被流化,隨著噴口氣體的噴出而呈噴泉狀運動,屬于典型的噴動流化運動模式。
圖2 工況A顆粒濃度云圖與實驗快照對比
(2)工況B:ubg=2.0 m/s;usp=76 m/s
此條件下的流型為Intermediate,與工況一相比,噴動風速度與流化風速度的比值由47.22降至38。數(shù)值模擬顆粒濃度云圖和Link等[1]實驗快照對比見圖3。從圖中可以看出,雖然降低了噴動風速度,但在床內(nèi)中部仍然存在明顯的氣體通道,空隙率較大。由顆粒速度矢量圖可以看出,床內(nèi)顆粒速度較大的位置在顆粒氣體通道內(nèi)及其周圍,且顆粒主要向上運動,而在兩側處顆粒有較小的向下運動趨勢,在底部流向氣體噴道,形成對稱性較好的循環(huán)運動。
圖3 工況B顆粒濃度云圖與實驗快照對比
(3)工況C:ubg=2.2 m/s;usp=66 m/s
此條件下的流型為Spout-fluidization,噴動風速度與流化風速度的比值降至30,此時床層上部的顆粒被流化并開始緩慢移動。數(shù)值模擬顆粒濃度云圖和Link等[1]實驗快照對比見圖4。由圖4可以看出,在床層表面下方氣體噴道中可以觀察到兩側顆粒形成頸部結構??赡苁怯捎诖罅款w粒流化噴射后,自由下落至環(huán)狀回流區(qū)對噴道產(chǎn)生擠壓作用,造成顆粒周期性地阻塞氣體通道。
圖4 工況C顆粒濃度云圖與實驗快照對比
(4)工況D:ubg=2.8 m/s;usp=37 m/s
此條件下的流型為Jet in fluidized bed;Link等實驗快照見5(a),數(shù)值模擬顆粒濃度云圖見圖5(b)。從圖中可以看出,這時幾乎所有顆粒都在運動,而且在噴口兩側的環(huán)狀區(qū)域中連續(xù)形成氣泡。氣泡在床層底部產(chǎn)生,隨著高度增加逐漸長大,上升至一定高度,氣泡破裂顆粒先被揚起,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下落,氣固混合運動較為劇烈。但此時,氣泡尺寸較小,其形成和傳播的時間較短。這種流動結構類似于鼓泡床中的流化特性。但此時仍然還存在一個氣體通道,該通道周期性地被大量的顆粒阻塞,且通常發(fā)生在床層的低位。
圖5(a) 工況D,Link等實驗快照圖[1]
圖5(b) 工況D數(shù)值模擬顆粒濃度云圖
(5)工況E:ubg=3.5 m/s;usp=3.5 m/s
此條件下的流型為Slugging bed,此時所有顆粒都在運動并形成了不均勻結構-顆粒聚團。圖6展示了顆粒聚團形成的不同階段, Link 等的實驗快照見圖6(a),本文數(shù)值模擬顆粒濃度云圖見圖6(b)。從圖中可以看出,顆粒形成聚團并周期性的向上運動,然后在重力作用下下落,數(shù)值模擬結果與實驗結果吻合。除了顆粒聚團之外,在床層底部還形成了較小的氣泡,沿著床層高度逐漸長大,上升至自由表面后發(fā)生破裂。
圖6(a) 工況E,Link等實驗快照圖[1]
圖6(b) 工況E數(shù)值模擬顆粒濃度云圖
3.2.1 顆粒速度分布
圖7表示在0.05 m、0.1 m、0.15 m和0.2 m高度處,不同工況下顆粒的徑向速度分量。在0.15 m以上的區(qū)域,工況A至工況D的顆粒由噴口向兩側噴出,下落并回流至環(huán)狀區(qū),這一區(qū)域顆粒不再繼續(xù)大幅度上升,而是向兩側擴散,屬于噴泉區(qū)。在0.1 m以下區(qū)域,從噴泉區(qū)落下的顆粒進入環(huán)狀回流區(qū),由于噴口處的顆粒被噴動風帶走,環(huán)狀區(qū)域的顆粒會流向噴口形成循環(huán)。環(huán)狀回流區(qū)的顆粒徑向速度剛好與噴泉區(qū)相反。工況E的徑向速度均為正值,說明顆粒是形成聚團整體移動。
圖7 不同高度處的顆粒徑向速度分量
圖8表示在0.05 m、0.1 m、0.15 m和0.2 m高度處,不同工況的顆粒軸向速度分量。如圖所示,工況A至工況D的軸向速度曲線在中軸處存在一個波峰。速度的最大值與觀察高度成反比,這是因為觀察高度越高,噴動風的速度衰減得越多,且顆粒自身重力作用也會使顆粒速度減小。由噴口往外顆粒軸向速度逐漸減小,在靠近壁面處為負值,這是因為壁面附近的顆粒在回落顆粒的擠壓下而向下運動。曲線關于中軸對稱分布兩個波谷,這是因為四周環(huán)空區(qū)下落的顆粒在壁面處由于壁面的摩擦作用,速度會有所減小,下降速度的最大值大約在離壁面0.02 m的位置。
圖8 不同高度處的顆粒軸向速度分量
工況E條件下,軸向速度曲線較平緩沒有十分陡峭的波峰波谷,這是因為顆粒聚團整體運動,在y軸方向有相近的速度。
3.2.2 顆粒擬溫度分布
顆粒擬溫度用來表征顆粒脈動能,數(shù)值越大表明顆粒脈動越劇烈。圖9表示在0.05 m、0.1 m、0.15 m和0.2 m高度處,不同工況下的顆粒擬溫度的分布曲線。如圖所示,在0.1 m以下區(qū)域,工況A至工況D顆粒擬溫度曲線均在中軸處出現(xiàn)一個陡峭的波峰,遠離噴口中心的顆粒擬溫度較低,趨近于0。這是因為中心處為噴口,高速射流的噴動風夾帶著顆粒劇烈運動,因此脈動劇烈。四周的流化風速度較低,不會使顆粒發(fā)生劇烈脈動。此區(qū)域工況E的顆粒擬溫度曲線十分平緩且接近于0,說明該條件下,這一區(qū)域的顆粒脈動都十分微弱。
圖9 不同高度處顆粒擬溫度分布
在0.15 m以上的區(qū)域,工況A至工況D顆粒擬溫度曲線在中軸處仍存在一個波峰。與0.1 m以下區(qū)域相比,波峰的最大值由原來的0.3減小到0.17 m2/s2左右;且波峰的徑向跨度變寬;靠近壁面處的顆粒擬溫度升高,使得曲線出現(xiàn)了兩個波谷。這是因為越往上,噴動風速度衰減越多,顆粒的脈動強度也隨之降低;噴動區(qū)上升的顆粒至一定高度后回落,與下方上升的顆粒、氣流以及壁面發(fā)生碰撞,使得顆粒的湍動加劇。工況E的顆粒擬溫度沿徑向仍較平緩,曲線的中間段仍趨近于0,只是在靠近壁面處略有上升,有可能是氣流沿壁面上升穿過顆粒聚團導致的。
本文采用Euler-Euler雙流體模型,建立了布風板為平板型的噴動流化床計算模型,對噴動流化床內(nèi)氣固兩相流動進行了數(shù)值模擬計算,調(diào)節(jié)流化風速度和噴動風速度模擬計算了5個工況,分別對應于噴動流化床的5種流型,得到了床內(nèi)顆粒速度、濃度以及顆粒擬溫度等參數(shù)分布。
模擬得出的顆粒濃度分布與J.M.Link等[1]的實驗快照對比效果理想,清晰直觀的反映出噴動流化床濃度分布規(guī)律;尤其對于Spout-fluidization流型在噴道中部會形成頸部結構,以及Slugging bed流型會形成不均勻結構——顆粒聚團,模擬計算濃度云圖能夠清晰觀察到這些結構。
在噴射區(qū),顆粒主要沿豎直方向向上運動,速度的最大值與噴動風速度成正比;在噴泉區(qū),顆粒主要沿水平方向向壁面擴散,而豎直方向的速度已大幅降低;在環(huán)隙區(qū),顆粒在重力及噴動風影響下沿豎直方向下運動,但下降速度并不大,且在壁面附近由于壁面摩擦作用,會出現(xiàn)速度降低的“壁面效應”。
在噴動流化床的低位,噴射區(qū)的顆粒擬溫度最高,顆粒擬溫度的最大值也與噴動風速度成正比,在環(huán)隙區(qū)顆粒擬溫度幾乎等于0;在噴動流化床的高位,噴泉區(qū)中心的顆粒溫度較高,但是遠小于噴動區(qū)中心的顆粒擬溫度,與噴動流化床低位的環(huán)隙區(qū)不同,噴泉區(qū)的壁面附近顆粒擬溫度略有回升,這是向四周擴散的回落顆粒速度脈動引起的。
符號表
拉丁字母
t——時間
pg,ps——氣相,固相壓力
Cd——單顆粒曳力系數(shù)
dp——顆粒直徑
Re——顆粒雷諾數(shù)
pkc——運動-碰撞顆粒壓力
Ds——固相應變張量的偏量
Dg——氣相應變張量
I——單位張量
e——恢復系數(shù)
g0——徑向分布函數(shù)
ks——固相湍動能擴散率
pf——固相摩擦壓力
希臘字母
ρg,ρs——氣相,固相密度
εg,εs——氣相,固相濃度
εs,max——填充極限
τg,τs——氣相,固相應力張量
τkc——固相運動-碰撞應力
τf——固相摩擦應力
μb——固相體積粘度
μkc——固相運動-碰撞粘度
μf——固相摩擦粘度
β——曳力系數(shù)
φ——內(nèi)摩擦角
θ——顆粒擬溫度
γs——湍動能碰撞耗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