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于短期而言,可以幫助歷史學習者提高對歷史內容的理解,使學習效率得到提升;與長期而言,可以幫助歷史學習者養(yǎng)成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歷史表達能力。在新課改背景下,教育的重點逐漸向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方向轉移,在這種發(fā)展趨勢下,開展對學生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必然之舉。文章將以高中學生為研究目標,以歷史人物教學為例,開展對歷史解釋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研究,希望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歷史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歷史解釋素養(yǎng);歷史教學;高中
高中三年于學生而言是非常辛苦的,他們肩負著沉重的升學壓力,每天承受著巨大的學習壓力,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必須重視為學生提供一個有效地減輕學習壓力的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于歷史課程而言,歷史解釋素養(yǎng)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歷史知識的脈絡,掌握重點內容,而且還能幫助他們從更加系統(tǒng)的層面上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如果學生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解釋素養(yǎng),那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他們減輕學習的壓力,讓他們有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更強的學習自信去迎接歷史課程的學習。這也是文章開展對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的意義所在。
一、 高中歷史教學中人物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人物教學的立意被局限在知識領域
歷史人物的教學是整個歷史課程教學的一部分,因此人物教學同樣需要實現(xiàn)讓學生在知識結構上獲得成長的目標。在學習完人物歷史以后,學生需要達到能夠對人物進行系統(tǒng)性、綜合性評價的標準,同時養(yǎng)成可以根據(jù)歷史人物以及他們所做的歷史活動,梳理出一條貫穿古今的歷史線的本領,有一個對歷史的升華理解。
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高中的歷史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存在著把教學立意限制在知識領域的問題,讓歷史人物教學的作用浮于表面。比如說,在學習《鴉片戰(zhàn)爭的沖擊與因應》時,會涉及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林則徐,但是學生在學習結束以后對林則徐的印象僅限于“虎門銷煙”,關于他翻譯西方報紙、撰寫《四洲志》,甚至是其思想影響了后續(xù)的洋務運動和資產階級改良派等內容,卻一概不知。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相聯(lián)系,導致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只能死記硬背歷史知識,歷史學習能力得不到提升、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無法有效養(yǎng)成。
(二)歷史人物的教學材料不適用
歷史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使用的授課材料比較陳舊,涉及的范圍比較狹窄,導致學生對歷史人物的了解非常片面的。比如說對歷史人物張謇的學習,這個人物在初中時學生就已經學習接觸過了,當學生進入高中的學習階段時,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個更加深入且全面的人物介紹。但實際上,部分學生對張謇的了解還停留在“民國時期實業(yè)救國”上,他參加國會請愿、參與辛亥革命、戊戌變法以及高中狀元這四件影響深遠的事件,學生卻知道得極少。這就證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準備的授課材料側重圍繞在張謇民國時期實業(yè)救國方面,其他的歷史活動教師下意識地忽視了。
而且在授課的時候,很少會有教師選擇增加一些課本外的知識內容,在講到人物歷史內容時,大都選擇利用課本上現(xiàn)有的內容進行授課。
(三)歷史人物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單一
教師想將一個歷史人物的有關內容講給學生,定然會通過選擇一種教學方法來實現(xiàn),不同的教學方法決定了歷史人物的呈現(xiàn)方式是不同的,如果教師利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歷史人物以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那么肯定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幾乎只使用講授法這一種教學方法,把人物相關的材料和知識一股腦地傳輸給學生。這種講授法雖然具有省事、方便的優(yōu)點,能夠給教師省下更多的時間去開展其他內容的授課,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學習興趣不足等問題,于學生的學習效率而言弊端很大。
二、 在高中的人物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措施
(一)準備一些歷史人物在歷史事件中發(fā)揮作用的細節(jié)材料
為了幫助學生培養(yǎng)歷史解釋素養(yǎng),教師首先需要給學生準備一些課本上的歷史人物在歷史活動中發(fā)揮作用的細節(jié)材料,讓學生對人物的了解更加全面,知道更多他們參與的歷史活動,這樣的話,隨著對歷史課程的不斷深入學習,學生就能夠將歷史人物和更多的歷史事件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在腦海中逐漸梳理出一條由歷史人物搭建起來的歷史脈絡,幫助他們有效地提高對歷史的理解,同時養(yǎng)成好的三觀。
比如,學到林則徐的時候,教師可以把課本上的內容作為引入,對林則徐進行深入具體的介紹。介紹的模塊分為放眼世界、治理水利、安定陜西、防衛(wèi)邊疆與延伸拓展等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的內容學生是最為熟悉的,所以這一部分簡單概述一下即可,剩下的幾部分內容是學生不太熟知的,教師可以用講故事的形式,多給學生擴展一下。此外,教師還要給學生講一下林則徐不肯公開提倡改革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針對“林則徐把自己的名譽看得比國事還重”的行為進行討論。
人就是這樣,具有多面性,沒有辦法通過一件事或幾件事給一個人下一個完整的、確切的定義,林則徐確實是中國的英雄,但是他身處封建時代,也不可避免地有著思想上的禁錮,對改革和革命的理解有著不太正確的地方,這也是給學生準備與之相關的、歷史活動的細節(jié)材料的原因所在。只有學生對一個歷史人物的了解足夠全面,他們才能給這些人物一個更加具體的評價,在了解他們生平事跡的同時,引發(fā)自己的思考,給自己以啟迪。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
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下發(fā)生的,教師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勢必需要讓學生有良好的時空觀念,能夠將歷史人物、歷史人物的事跡,按照時間和空間的順序理順下來,然后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些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需要從講的第一節(jié)課開始,讓學生把每一個歷史人物的事跡都理清楚,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在學完一個章節(jié)的內容以后,需要給學生留出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他們看著歷史書的單元目錄,對所學的歷史人物進行回顧。讓學生把每一個章節(jié)中涉及的歷史人物都寫在目錄旁邊,標明這個歷史人物在哪些時間段,做了什么重要的事情。等到整個單元的每一個章節(jié)的歷史人物事件都寫好以后,讓他們拿出一個歷史記錄本,在上面畫出時間軸,把一個單元中所有的歷史人物所做事情的時間都標記下來,然后把歷史人物和他做的事填寫上去。等到學生把自己能想到的所有的歷史人物都寫完以后,讓他們打開課本,從第一個章節(jié)開始看,對自己的歷史時間軸進行補充完善。
學生把所有內容都補充完整以后,教師讓他們看著本子上的內容,在腦海中把各時間點上事件的聯(lián)系重新回顧一下。
(三)豐富教學方法
雖然講授法能夠節(jié)省授課的時間,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給學生提供更加多的學習內容,但是如果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掌握得不好,也是達不到教學效果的,依然是一種對時間的浪費。所以歷史教師在授課的時候,需要把學生的學習效率考慮進來,讓學生獲得更好的歷史課學習體驗,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質量,更加快速地將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培養(yǎng)出來。
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時,教師可以使用討論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xiàn)先秦的政治制度”“每次政治制度發(fā)生變化都是因為什么原因”,通過討論這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讓他們可以根據(jù)一個歷史現(xiàn)象去抽絲剝繭,推斷和總結出導致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是什么。
練習法這種教學方法歷史教師也可以應用在歷史科目的學習中。學生學完一部分內容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準備一些題,讓學生作答。比如在學完“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這一部分內容以后,讓學生對“學習拓展”部分的內容進行思考,并把答案寫在紙上。等所有學生都寫完以后,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對拓展題進行分析,把遇到這種題時該怎么讀題、該從什么角度切入,以及在作答的時候該怎么落筆都告訴學生。因為這種拓展題里面涉及的都是不同改革時期的歷史人物,學生在思考的時候就可以把這些人在什么時間、做了什么事重新回顧一遍。在回顧的同時,因為題目要求“搜集改革的杰出人物的言論”,同時分析“改革家應具有怎樣的品質”,學生會有一個總結每一位改革家優(yōu)秀品質,并找出所有改革家共同具有的品質精神的過程,能夠讓學生對人物的理解更加透徹,有助于他們通過歷史人物提高對歷史的掌握程度。
另外,教師還需要重視的一個教學方法是“自主學習法”,這種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比如,在學習《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利用自習課自主進行對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在本子上寫出書上涉及的歷史人物,在什么時間做了什么努力,對解放戰(zhàn)爭產生了什么影響。因為是在自習課的時候讓學生把課本看一遍,提前總結一下書上的內容,所以他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對新內容進行學習,可以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對書中的每一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讓自己的思路可以被打開,不再受限于教師。
以上幾種教學方法是可以在日常教學中使用的,當然教學方法有很多種,如果歷史教師有個人比較喜歡的方法,或者是使用得比較熟練的教學方法,都可以自主選擇應用在課堂上。通過對教學方法進行豐富,可以讓學生有一個更加自由輕松的課堂學習氛圍,讓他們在對歷史人物進行學習的時候,有更好的學習效果,能夠更加有助于培養(yǎng)自己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用歷史人物串聯(lián)整個高中的歷史知識內容。
三、 結語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史知識的學習于學生的成長發(fā)展而言意義重大。在新的教育發(fā)展背景下,高中學校的歷史老師要積極地給學生提供歷史人物所做事情的細節(jié)材料,讓學生對歷史人物的了解更加全面具體,通過了解更多的歷史人物,把他們所做的事情串聯(lián)起來,梳理出歷史發(fā)展的時間軸,讓學生對歷史知識有一個宏觀的把控、系統(tǒng)的認知。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輕松自然的課堂氛圍下,高效地開展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在分析題目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做題能力和分析能力,最終培養(yǎng)出良好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短期內提升自己的歷史考試成績,在長期的學習成長過程中,提高自己明白是非、辯證思考的能力,強化自身思想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慧婷.在歷史人物教學中培養(yǎng)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路徑初探:以《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9(11):47-49.
[2]張麗娜.基于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初步探索:以新教材《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一課為例[J].新課程(中學版),2019(4):124-125.
[3]繆曉虹.史料實證素養(yǎng)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初探:以《古代商業(yè)的發(fā)展》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9(2):37-40.
[4]胡文根.銜接與提升:初高中歷史教學與核心素養(yǎng)培育:以統(tǒng)編版教科書“兩次鴉片戰(zhàn)爭”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9):11-15.
作者簡介:
謝彥飛,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靜寧縣威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