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市第二十一中學 都宏婧
“如果你想聽我的故事,就需要有點耐心,否則你連我的樣子也看不清。”這是著名裝幀設計師朱贏椿的繪本《蝸牛慢吞吞》扉頁上的一行小字。捧起這本被稱為“世界最美的書”,看著那只慢慢爬動的蝸牛,我有一種頓悟的感覺。世界上爬得慢的,難道只是蝸牛?每個人成長的腳步不也是這樣停停走走,徐徐向前,有時還需要折返幾次。
從教19 年,第一次被一行字深深感染。我在網(wǎng)絡上搜索到朱贏椿的演講《慢慢慢下來》。講述自己如何從都市搬到一個破舊的車棚,將車棚改造成工作室的故事。他在工作室的門口立了的“慢”的交通警示牌,仿佛要把快節(jié)奏的世界擋在外面。他淡化經(jīng)濟目標,做書拒絕時間限制,“有時候一年出兩本書,有時候兩年沒有書,就像園子里的果樹,今年不結,給它施施肥,明年結了,等它自然掉落。”朱贏椿對記者說,“當你留心周遭,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被忽略的世界。你唯一需要做的,只是慢下來、走近一點,呼吸不要那么急促?!彼苑Q是一個“沒時間”的人,卻能對著螞蟻看一個小時,追蹤昆蟲糾紛連續(xù)好幾天。
作為教師也有這樣的一個工作間,每天面對一個個鮮活美好的生命,但我們卻沒有這番平和閑適的心態(tài),我們的呼吸是那么急速,腳步是那么匆忙。我們秉承著張愛玲的“出名要趁早的”名言,急于成名成家,失去了剛剛參加工作的熱情。我需要慢下來,只有慢下來,生活才會重啟;只有慢下來,才會與一本好書、一個好思想不期而遇。我的“慢教育”思想就這樣產(chǎn)生了。
哲人說生活和學習質量依賴于思考的質量。我思考著“慢教育”到底是什么?在這個答案沒有確定下來的時候我選擇了繼續(xù)讀書。我讀到了旅居芬蘭六年的自由作家陳之華的《成就每一個孩子》。在這本書的封面上有一句話:觀念對了教育一點也不難。尊重,以孩子為中心,從更人性的角度思考孩子的可能需要;基礎教育不應當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叢林法則,因為教育是國民的基本權利;“教育的良心和基本設計是提供給每個孩子一條可以獨自穩(wěn)健行走的路徑”“真平等,給機會”不同教育思維里,能使教師更加明了學生的狀況,給予真切的因材施教學習方式,協(xié)助學生培養(yǎng)出“終身學習”與“與自己競賽”的人生觀。慢下來不是慵懶,不是拖延,它是一種心境,更是一種智慧。
再次面對這些計算錯誤百出、英語零基礎、從未讀過一本完整的書的學生時,我多了一份理解。
一次做一個問卷,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家長是中學畢業(yè),無穩(wěn)定工作。面對他們的目光躲閃、彎腰曲背、毫無自信,我問自己能帶給他們什么?他們的未來在哪里?我向他們推薦了中國第一本以中學生自述方式講述自己負責、自我管理的探索讀本《管好自己就能飛》,并以此為題召開了主題班會。讀書中很多同學把自我管理的最重要的三句話“我的目標是什么?我現(xiàn)在在做什么?我現(xiàn)在在做的事情對我的目標有沒有幫助?”貼在課桌上激勵自己。這次班會還在全市主題班會展示上獲得特等獎。幾名學生還順著這本書找到它的姊妹篇《自覺可以練出來》繼續(xù)閱讀。我也為學生設計了三年的成長目標,從初一的“管好自己就能飛”,到初二的“相信自己就能飛”,到初三的“超越自己就能飛”,“飛翔”成為所有學生向往的目標。
為了滿足學生的閱讀愿望,我又購買了很多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學生從單純的閱讀過度到美文摘抄,撰寫心得體會。為了建設閱讀分享型班集體,我號召學生寫隨筆,不限字數(shù)、不限時間、不限題目,分幾個小組相互閱讀。初一入學的第一個“十一”長假,王同學共寫了七篇隨筆,讓我特別驚訝。我發(fā)現(xiàn)在學習上毫無自信的她,在隨筆中的表達卻那么自信流暢,她成為了初中三年隨筆寫作字數(shù)最多的學生,粗略統(tǒng)計是30 多萬字。
我在空間中開辟了一個欄目叫“隨筆生花”,把學生們在隨筆中原創(chuàng)的佳句摘錄下來發(fā)表。李同學的“總是學不會,只是覺得,愛太美”;金同學的“藍色的天空給努力的人看”;岳同學的“沉默不是金,沉默無價”等很多句子讓我眼前一亮。當時正值“我是演說家”的節(jié)目火爆熒屏,我們也組織了兩季。第二季時,最不愛說話的沈同學竟然脫稿演講《我是一個農(nóng)村人》,那一次我才聽到,原來學生的心里竟然藏著那么多苦楚。
溫暖、陽光、樂觀、文明,我想這也許就是“慢教育”的成果。學生眼中自己是可愛的,是有優(yōu)點的,是被尊重的。不用成績去衡量任何一個學生,給每個熱提供表達自己的機會,多元的評價方式讓每個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的潛力,這就是慢教育。
全國優(yōu)秀班主任梅洪建老師的著作《做一個不再瞎忙的班主任》中寫道,當下的教育應該是大教育,是在學校的小舞臺培養(yǎng)“大人物的事業(yè)”。一個班主任,既要有宗教般的情懷,又要有科學精神。我們其實做不了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面對學生,面對工作,我們是不是應該靜下來重新思考。學生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他走過一個怎樣的成長道路?他現(xiàn)在正處于成長發(fā)展的哪一個關鍵期,他必然會出現(xiàn)的問題是什么?我們應該采取哪些預防的措施?那個在你面前賣力掃除的學生也許希望你能看見那個把得了滿分的卷子掉在地上是渴望你的認可,那個滿眼都是灰暗的學生也許正經(jīng)歷著家庭變故的折磨……
臨近期末,學校利用間操時間組織男子3 對3 籃球比賽,班主任們不愿意參加,都想爭分奪秒地抓成績,可學生們的心早已飛向了球場。聽說有的班級都棄權了,班級六個籃球愛好者也整天心神不寧。了解到這一情況,我告訴他們,我可是一個籃球愛好者。
比賽當天,很多班級僅僅派出幾名學生當啦啦隊,我們全班都到場,隊員在場上的每一個精彩表現(xiàn)都讓大家渾身充滿力量。五場全勝的戰(zhàn)績讓我們班級獲得了初二組的第一名。讓我沒想到的是班級最胖的黃同學怎么就這么靈活,上課說話吞吞吐吐,在場上卻敢搶敢拼,球打得真不錯。小孔同學學習很吃力,總感覺他在夢中,但是在球場上他投入了2 個球,進球的那一刻他揚起的手臂讓我看到一個陽光少年該有的樣子?;氐桨嗉壌蠹壹娂娰澝馈敖裉煨↑S、小孔開掛了”,兩個學生靦腆地笑了。
我把籃球賽的照片做了一個音樂相冊發(fā)到家長群,家長紛紛轉發(fā)。我在家長群里表揚了幾個學生的進步,并且希望他們把球場上的拼搏精神用在學習上。期末考試復習的最后幾天,他們都很努力,全班同學也比以往更加主動。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將他們引向學習之路。期末成績出來了,籃球隊的幾名同學成績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成績重要還是比賽重要?我說都很重要。但對于有些學生來說好成績需要不懈地努力和漫長的等待。面臨選擇,我知道沒有任何生命是孤立的,自信快樂才是一個人學習和發(fā)展的源泉。班主任的鼓勵,同伴們的贊譽,對自己的認可都是學生成長的動力。調動可以調動的一切力量去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把學生看做獨一無二的生命去欣賞。
假期我推薦學生看了《這一生,至少要做一次傻瓜》,木村用20 年時間種出的蘋果成了全世界最神奇的水果。他的蘋果切成兩半放在空氣中兩年不腐爛,只是枯萎般越來越小,最后變成淡紅色的干果,散發(fā)出淡淡的果香。每天與蘋果對話,把蘋果當成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向蘋果道了多少次歉……木村自始至終信奉的觀點是,蘋果是主角,我只是幫助它生長,畢竟人再怎么努力也無法自己開出一朵蘋果花。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是一個有關蘋果的故事,也是一個有關教育的故事。
當今世界充滿淺薄、功利的論調,有多少人會堅持等那七朵蘋果花的盛開?這便是木村的意志。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這樣形容:他們擁有相信眼睛看不到的東西的力量。閱讀讓我們擁有這種力量,“慢教育”讓我們相信學生身上有我們看不到的東西。今天我們已經(jīng)頹然老去,不復當年的青春年華,諳熟教育的技藝提升到平靜了然的層次,要知道一個優(yōu)秀教師與傳統(tǒng)的教書匠之間也許只有1%的不同,這個1%的不同,就是對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透徹理解和對學生內心深處人性需求的深切同情。教育的未來將會是一幅怎樣的情景,學生的未來將會是一幅怎樣的圖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耐心、認真的描繪。
臺灣作家林清玄在《平常茶 非常道》中寫道:“這個社會最缺少的是什么?我認為最缺少兩種:一是從容,二是有情,這兩種品質是大國的品質。但是由于我們缺少‘從容’,很難見到步履雍容,識見高遠的人;因為我們缺少‘有情’,則很難見到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蔽蚁搿奥逃本蜁囵B(yǎng)出這樣的人,我也想成為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