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中
(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羅斯金·邦德(Ruskin Bond),當代印度文壇一位有著英國血統(tǒng)的英語作家,寫過300多篇短篇小說、50多本兒童讀物及多部長篇小說。1999年,鑒于其一生對印度英語文學的貢獻,印度總統(tǒng)頒發(fā)給他印度公民最高榮譽之一的蓮花士勛章(Padma Shri)。評價邦德,我們不能繞過以下兩點:其一,他是一位杰出的兒童文學作家?!鞍畹聻橛《葍和膶W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92年,鑒于他在印度兒童文學發(fā)展中發(fā)揮的先鋒作用,印度兒童教育委員會(Indian Council for Child Education)和印度文學院(Sahitya Akademi,National Academy of Letters)授予他印度文學院獎(Sahitya Academy Award)?!盵1]其作品中令人難忘的人物基本上都是14~18歲的兒童(1)本研究采用國際慣例的年齡劃分,0~18歲的孩子統(tǒng)稱為“兒童”。。其二,他是一位極為熱愛自然的作家。邦德一生居住在印度,他在加爾瓦爾喜馬拉雅山(Garhwal Himalayas)山腳的德拉敦(Dehradun)和穆蘇里(Mussoorie)度過較長時間,他對喜馬拉雅山懷有深深的情感。喜馬拉雅山獨特的自然景觀及他童年時期在山林中的體驗塑造了他的自然觀,德拉敦和穆蘇里的自然風景幾乎無一例外地構成了他作品的背景。他作品中的人物基本上都與自然有過密切的聯(lián)系,其作品激發(fā)了人們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關注。基于以上兩點,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斷出邦德是一位兒童生態(tài)文學作家,其許多作品可歸屬兒童生態(tài)文學的范疇。
兒童生態(tài)文學是以廣大兒童為主要閱讀對象,并在題材和觀念兩方面著力表現(xiàn)自然與人,尤其是自然與兒童之關系的文學。在兒童“自然缺失癥”愈發(fā)嚴重的大背景下,兒童生態(tài)文學在重建兒童與自然的聯(lián)結,培育兒童親近自然、尊重自然和熱愛自然的意識等方面發(fā)揮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邦德的短篇小說是當代兒童生態(tài)文學寶庫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寶貴的生態(tài)教育思想。鑒于此,本研究以生態(tài)批評為研究視角,在細讀邦德多篇短篇小說的基礎上,挖掘其中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生態(tài)教育思想。
《山塵》(DustontheMountains)展現(xiàn)了利欲熏心的人給大山和樹林帶來的毀壞。故事的主人公12歲男孩比斯努(Bisnu),因在家鄉(xiāng)難以維持生計而到穆蘇里掙錢。他在將石灰石從采石場運到倉庫的卡車司機普里塔姆·辛格(Pritam Singh)那兒找到了一份清潔工的工作。采石場所在的區(qū)域曾經綠意蔥蘢,而今卻是一片荒蕪。是什么導致了這種變化呢?原來在采石場這個地方,“承包商把喜馬拉雅雪杉變?yōu)榱思揖?。此外,松樹因身上的樹脂而被置于死地,橡樹的葉子被除光喂?!盵2]491。一幅人類“屠殺綠色”[3]的畫面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殘忍地將喜馬拉雅山上的一棵棵綠樹“屠殺”了。當看到空中彌漫著滾滾塵埃時,比斯努知道自己離采石場越來越近了,漫天的塵埃遮住了下一座山。當真正看到此山時,他發(fā)現(xiàn)山頂不見了——被炸藥炸掉了。山頂被炸掉是為了方便開采者發(fā)現(xiàn)地表下豐富的石灰?guī)r層,進而謀取利益。文中展現(xiàn)了一幅大山被炸藥摧毀后的荒蕪景象:“幾棵死樹的枯骸殘留在較低的山坡上。幾乎一切都消失了,草、花、灌木、鳥、蝴蝶、蚱蜢、瓢蟲……”[2]496看到被炸得粉碎的巖石和樹木,比斯努想起了家鄉(xiāng)尤其是家鄉(xiāng)的樹,思慮家鄉(xiāng)是否也會像這座大山一樣成為不毛之地?!耙恢粠r石蜥蜴從縫隙中探出頭來,看了看入侵者,然后像一些史前幸存者一樣,迅速逃回了它的地下避難所。”[2]496在蜥蜴看來,人類是大山的“入侵者”和毀壞者,是人類一手釀成了大山不再充滿生機、不再美麗的后果。
在《豹》(TheLeopard)中,故事中的男孩兼敘述者“我”天生熱愛鳥類和其他動物,天真的腦海里沒有別有用心的想法,從不傷害動物或利用它們?yōu)樽约褐\取私利。與男孩相比,作為成年人的狩獵者們心中裝的滿是金錢,同情、善良、憐憫、信任和關愛對他們來說毫無意義。倘若豹皮能夠賣個好價錢,他們就會毫不留情地獵殺豹子。一頭開始信任人類的豹子竟也難逃厄運。在豹子被獵殺后的某一天,當“我”攀爬通往“我”家的那條陡峭而孤寂的小路時,腦海里有節(jié)奏地回蕩著英國著名作家勞倫斯(D.H.Lawrence)的一句詩:“世上還有可以容納下我和一只山獅的空間?!盵2]26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地球上留有人類足跡的空間不斷擴大,然而留給獅子、豹子及其他動物的生存空間日益萎縮。邦德多么希望豹子、獅子等動物能有一方屬于自己的棲居空間啊!
在《樹木的死亡》(DeathoftheTrees)中,故事的講述者男孩悲傷地介紹了人類以發(fā)展的名義在山林中建設道路給自然帶來的毀壞。他所熱愛的楓樹、松樹和橡樹被無情地砍伐,炸藥的爆炸聲嚇跑了喜鵲、巨嘴鳥、山椒鳥等動物,它們因家園被毀而四處逃亡。邦德最后以樂觀的語氣寫道:“沒關系。人來了又走,但群山依然存在?!盵2]461盡管人類對自然造成了無盡的傷害,但是作者對自然抱有樂觀的看法:自然不會因人類的意愿或行為而消失。誠如《荀子·天論》篇中所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盵4]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不會因為人類的意志或行為而改變。
在《樹木的死亡》中,故事的敘述者將樹木的死亡與其哥哥在一次事故中的痛苦死亡聯(lián)系起來:“今年,這棵樹剛進入繁茂期,卻在生命最好的時期被砍倒,就像上個月在去新德里的路上我那死去的哥哥一樣:他們都是道路的受害者,樹是被公共工程局害死的,我的哥哥是被卡車害死的。”[2]460可見,在大山中搞工程建設不僅導致樹木的死亡,而且導致山民的死亡。曾經綠意盎然的山巒如今滿目瘡痍,以至于再也聽不到鳥兒的歌唱。存在幾千年的巖石被炸得粉碎,四處彌漫的灰塵扼殺了山間所有的樹、草、灌木和花朵??ㄜ嚨睦嚷暫驼ㄋ幍谋曉谏介g敲響了災難和死亡的喪鐘。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曾提出“天地人神”四方共屬一體的理念。海德格爾的“神”“神性”概念,大致相當于早期希臘人所理解的自然神靈與人的關系,也就是主客對立之前的自然和人渾然不分的狀態(tài)[5]。在海德格爾看來,“天空、大地、人、神”四方共屬一個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缺少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5]。人類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天空之下;天空與大地為人的棲居提供存在空間,在這樣的空間里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相生,人不再是萬物的主宰者,而是萬物中的一部分;人與天、地、神和諧共融為一體。受印度宗教的影響,邦德在作品中有意無意地書寫人、自然、神之間的關系,表達生態(tài)共同體的思想。
邦德通過給世人尤其是兒童寫的有關動物、樹木、河流等自然物的故事,傳達出這樣一種理念:樹木、動物、河流等非人類自然物與人類相互依存,它們都是維持宇宙和諧秩序的一分力量,都是生態(tài)網絡中的一個“結”,彼此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在《作家的生活場景》(ScenesfromaWriter′sLife)中,邦德寫道:“大波斯菊(cosmos)是我最喜愛的花——清新、開放、簡單——符合其名字的寓意:秩序(cosmos,又可譯為宇宙、和諧)。宇宙(universe)是一個和諧的世界?!盵6]在邦德看來,宇宙從本質上來說是和諧、有序的,是人與自然萬物在其間各就其位、各行其責、和諧共存的世界。
在《怒河》(AngryRiver)中,女孩西塔(Sita)的祖母認為,自然是神的化身,如:克利須那神(Krishna)是“鳥類和動物的朋友”;因陀羅(Indra)是“雷電”的源頭;毗濕奴(Vishnu)的坐騎是“一只大白鳥”;甘尼什(Ganesh)具有“大象的頭”;哈努曼(Hanuman)是“猴神”[7]82。整個地球是神的化身,神存在于萬物之中,遍及宇宙,自然萬物是神的顯現(xiàn),宇宙是由“自然、人和神”這永恒的三角組成的一個大家庭?!白匀弧⑷撕蜕瘛庇篮愕娜顷P系從本質上來說也就是海德格爾的“天、地、人、神”四方一體關系。
《始于渺小》(FromSmallBeginning)的敘述者發(fā)現(xiàn)自己迷失在到處是機器人的世界中,他反思道:“我本該知道,山民并沒有完全消失。時常有精靈出沒的巖石,不會讓山民走得太遠,以免永遠失去他們。”[8]山民在大山中具有安全感,是因為山神是他們的天然保障。大山歸屬感對山民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而平原人卻沒有這種歸屬感,他們往往會迷失自我,這是因為他們完全失去了將人與自然、神聯(lián)結在一起的信仰。
《我父親在德拉的那些樹》(MyFather′sTreesinDehra)講述了邦德多年后重訪德拉的經歷。德拉氣候濕潤,樹木種類繁多。邦德的父親喜愛樹木,親自種了許多樹,樂于棲居林間。邦德憶起童年的一件趣事:一棵攀緣植物的一根卷須從他身邊移開。沒過多久,當他和父親坐在臺階上休息時,這根卷須移來并觸碰了父親的腳。邦德似乎認為,植物也具有靈氣,植物和人之間存在某種精神關聯(lián)。熱愛自然的人與自然之間存在某種神秘的、不為常人所理解的關系。真心融入自然的人才會窺見隱匿在自然中的“神”,隱匿在自然中的“神”或許只向與天地和諧共生的人顯現(xiàn)。
《老虎,火一樣明亮的老虎》(Tiger,TigerBur-ningBright)講述了人類殘忍獵殺皇家野獸老虎的故事。故事中的拉穆(Ramu)說:“老虎是印度的靈魂,當最后一只虎死去之時,這個國家的靈魂也就失去了。”[2]284老虎是生態(tài)網中的重要一環(huán),一旦老虎滅絕,生態(tài)系統(tǒng)將會受到嚴重影響。邦德視瀕危動物老虎為印度之魂,可見他對生態(tài)共同體和生態(tài)平衡的重視。
早年在山林間的長期生活不僅幫助邦德與自然建立了牢固的情感紐帶,而且加深了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像美國田園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那樣,邦德站在黑暗、幽深的樹林前面,但與弗羅斯特不同的是,邦德積極地融入樹林,并發(fā)現(xiàn)了樹的靈魂,這反過來又使他成為一個有遠見的人[9]102。作為一個有遠見者,邦德認識到人與自然萬物的相互依存關系及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森林的毀壞意味著動植物的死亡,最終是人類的滅亡。破壞生態(tài)平衡會導致所有生命的終結?!盵9]103在生態(tài)共同體中,人與自然萬物之間存在一榮共榮、一損共損的關系,當其他非人類的生命面臨厄運時,人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
邦德自然觀的形成有兩個主要的外在因素,一個是喜馬拉雅山自然環(huán)境的陶冶,另一個是父親和祖父的榜樣示范作用。父親和祖父都親近自然,積極保護動植物。在他們的影響下,邦德成為一位真正的環(huán)保主義者。
《大大小小的生物》(CreaturesGreatandSmall)是一個自傳性的故事,作品中的“我”無異于邦德本人。邦德說:“在印度陪伴我長大的,不是兄弟姐妹,而是各種奇怪的寵物,包括一只猴子、一只烏龜、一條蟒蛇和一只印度大犀鳥。負責照管這些野生動物的人,是我的祖父?!盵2]147祖父熱愛動物,“我”在祖父的影響下也愛上了動物?!拔摇痹谶@個由人和動物組成的大家庭里,度過了有趣的童年。一對大丹狗(Great Danes)讓“我”騎在其背上玩耍。猴子托托(Toto)很淘氣,當被關在儲藏室里捉老鼠時,竟吃光了祖母辛苦釀制的果醬。祖父回到家時,脖子上纏著一條四英尺長的蟒蛇。蟒蛇喜歡梳妝臺,“迷戀自己的影子”[2]152,最后祖父為它準備了一個帶有鏡子的籠子。
祖父之所以對動物充滿愛心,是因為他懂得動物也有生存的權利。祖父說:“頗為重要的是,我們要尊重它們(動物)……我們必須承認它們的權利。鳥類和其他動物都很難生存,是因為我們正試圖摧毀它們及它們的森林。隨著森林的消失,它們不得不繼續(xù)遷徙。”[2]156德拉附近的森林就是這樣的,那里的老虎、野雞和梅花鹿開始消失。祖父尊重動物,承認動物的權利,憂慮動物們因森林消失而面臨的生存問題。祖父是一位真正的生態(tài)倫理踐行者。祖父和動物們打交道的方式深深地塑造了邦德的動物觀。在祖父的言傳身教下,兒童時期的邦德以愛心對待動物,也從與動物的交往中獲得了無限的樂趣。
《我父親在德拉的那些樹》也是一個自傳性的故事。邦德的父親在自家花園里種樹,還在德拉其他的林地里種樹。邦德記得自己帶著插枝和樹苗,走進叢林,在婆羅雙樹和希杉之間種植灌木。父親曾說:“如果人們繼續(xù)砍伐樹木,而不是種樹,很快就會沒有森林,世界將變成一個巨大的沙漠?!盵2]300父親此番警醒的話深深地影響著少年邦德,于是他不怕辛苦,在一個巖石小島上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去種樹。在邦德的父親看來,只有人類多種樹,愛護樹,樹才會不斷地繁衍生息,倘若人類一味地砍伐樹,那么世界將會淪為一望無際的沙漠。父親的這些觀點對邦德自然觀的早期形成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花兒的希望》(TheProspectsofFlowers)講述了一位因熱愛自然而植根于一個遠離人群之地的隱士——麥肯齊女士(Miss Mackenzie)的生活。麥肯齊女士年長但未婚,獨自棲居山間,陪伴她的只有一只貓。她深愛稀有花卉,對其了如指掌。一個小男孩誤入麥肯齊女士的花園,她向他介紹有關花的故事。她從書架上抽出一本厚厚的書,說:“《喜馬拉雅山上的植物》(FloraHimaliensis),出版于1892年,可能是印度僅存的一本?!盵2]216每隔一段時間,男孩便到山上拜訪她。逐漸地,他們建立了友誼,一起談論稀有花卉。她鼓勵男孩在山間多花些時間,以便發(fā)現(xiàn)其他未知的花,因為喜馬拉雅山中隱藏著極其豐富的、尚不為世人所知的花種。最后一次相見時,她把書送給了男孩。那年冬天,她逝世于“生長著藍龍膽草和紫耬斗菜的山間”[2]218。麥肯齊女士以大山為屋,以鮮花為友,過著簡樸、高潔的生活。她將花兒的未來寄托于男孩身上,希望男孩能多了解花、保護花,因為像男孩一樣的兒童才是花兒的希望、自然的希望。麥肯齊女士鼓勵男孩探索自然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當今兒童應該多走入自然,了解花草樹木,增加博物學知識。
樹是邦德所有作品中寫得最多的一種自然物,是其作品的一個突出標志。邦德對樹懷有無比深刻的愛。或許是因為愛得太深,他才堅持在作品中揭批亂砍濫伐的現(xiàn)象,提倡愛樹、植樹和護樹。他認為,亂砍濫伐不僅會擾亂生態(tài)平衡,而且會造就一個沒有綠色的世界。“一個沒有樹的世界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場噩夢,這是我永遠不想在沒有樹的月亮上生活的原因之一!”[10]58
《樹之島》(AnIslandofTrees)有力彰顯了邦德有關樹的基本觀點。邦德通過展現(xiàn)10歲女孩珂吉(Koki)和其祖母之間的對話,引領讀者理解植樹造林的真正意義。故事開始時,祖母向珂吉講述發(fā)生在自己的父親(珂吉的曾祖父)與花草樹木之間的往事。珂吉的曾祖父深愛植物,尤其是樹木,植物對他的愛和他對它們的愛一樣溫柔。他會在他發(fā)現(xiàn)的任何裸露之地植樹。即便在雨季,他也會走進灌木叢,越過河床,種下樹苗,希望能創(chuàng)造一片屬于未來的樹林。
邦德堅信,植樹具有眾多的益處,砍伐樹木卻會導致這個世界淪為一片大沙漠。他的思想在珂吉祖母的話語中得到有力的體現(xiàn):“父親告訴我人類(不僅僅是野生動物)需要樹,是為了遠離沙漠、吸收雨水、防止河流兩岸被沖走……我們種樹是為了地球,為了食物和住所,為了棲居在地球的鳥類和動物……但是,到處都有人在砍伐樹木而非種植新樹。如果這種情況持續(xù)下去,那么終有一天世界將無森林,淪為一片大沙漠!”[10]58
曾祖父無私植樹的行為最終得到回報。祖母回憶道,時隔二十多年后,“我”重返父親當年植樹的地方,盡管時隔已久,但那里的樹似乎認識“我”,并向“我”招手?!拔摇庇檬钟|摸著樹皮,仿佛在撫摸老朋友的手?!爱斘易呦驑淞謺r,我注意到已經有許多鸚鵡住在其中。一只小梅花鹿逃到灌木叢中,躲藏起來。一只野雞向我盤問道:‘你是誰?你是誰?你是誰?’”[10]61曾經寸草不生的地方,如今卻生機勃勃,這不就是曾祖父“前人栽樹”的善舉所帶來的“后人乘涼”的善報嗎?邦德在《樹之島》的結尾處借祖母之口說:“樹木大量繁殖!樹林在移動!在世界的一個小角落里,我父親的夢想實現(xiàn)了,樹又在移動了!”[10]61文本中曾祖父的夢想已經實現(xiàn),而現(xiàn)實中作者的綠色地球夢尚未實現(xiàn)。只要人人愛樹、護樹、植樹,綠色家園夢就必定會實現(xiàn)。
在邦德看來,亂砍濫伐行為實屬人類對自然施加的一種暴力。他在一些故事中對當局砍伐樹木、在自然之地修路等行為進行諷刺挖苦。更令其感到焦慮的是,公眾對樹木在維持生態(tài)平衡方面所發(fā)揮的作用缺乏了解。[11]《山塵》中的男孩比斯努在離開家鄉(xiāng)尋找工作的過程中,認識到樹木的重要性。故事的背景是,那年冬天,天氣干燥,沒有下雪。比斯努的母親認為,這樣的天氣以前很少見到。比斯努的家鄉(xiāng)長期干燥、沒有下雪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森林遭到砍伐。如果森林砍伐的現(xiàn)象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喜馬拉雅山的山峰或許會因無白裝素裹而顯得格外丑陋。亂砍濫伐的行為帶來的嚴重后果為我們每一個人敲響了警鐘。
邦德在許多作品中著力展現(xiàn)動物的忠誠、信任、感恩等美德,并以此反襯人類的自私自利、妄自尊大、忘恩負義等丑陋性格,最終顛覆人對動物的錯誤看法,消解人類長期以來所具有的高高在上的優(yōu)越感。
邦德寫了很多關于叢林之王老虎的作品。在《屋中的老虎》(ATigerintheHouse)中,一只名叫蒂莫西(Timothy)的虎崽生長于邦德的這個大家庭中。祖父對蒂莫西充滿關愛,蒂莫西也愛祖父,甚至在被移交給動物園多年后還能認出祖父,它對祖父的撫摸做出回應,舔了舔他的手,令動物管理員和公眾感到驚訝:兇猛的動物竟會對愛做出回應。誠如許多神話故事所記載的那樣,老虎有著長期的記憶,它們永遠忠誠,永遠懂得感恩,而這些往往是人類很難做到的。
在《怒河》中,女孩西塔關愛動物,恰當?shù)靥幚碜约号c動物的關系:“她在傾盆大雨中忙來忙去,把母雞們趕進小屋后面的一個避雨處。剛從洞中爬出的一條無害的棕色蛇,正在空地上爬行。西塔撿起一根棍,把它挑起來,放在一堆石頭間。她沒有抱怨蛇,因為蛇可以控制老鼠和青蛙?!盵7]70西塔看到了蛇的內在價值,并尊重其生存權利,這是她與動物們的和諧相處之道。在洪水發(fā)生的那個夜晚,盡管西塔遇到大象、雄鹿、蟒蛇等野生動物,但它們沒有傷害她。動物們也懂得以友善之道對待那些熱愛動物的人。
在《逃離爪哇島》(EscapefromJawa)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已經開始,日本人企圖從荷蘭人手中接管爪哇島。敘述者男孩和他的父親計劃乘坐水上飛機逃離飽受戰(zhàn)爭蹂躪的爪哇島,但飛機因引擎失靈而落入海中。他們僥幸上了救生艇,而艇上僅配備了一個星期的口糧。救生艇在阿拉伯海漂浮多日。鯊魚雖然一直尾隨救生艇,但不會攻擊艇上的人,而艇上有一個人卻用鞋子擊打鯊魚。在這個戰(zhàn)爭、轟炸和殺戮司空見慣的世界里,強大而危險的鯊魚沒有傷害人類卻遭到人類傷害。人和鯊魚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豹》中,故事中的男孩“我”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與成年獵人明顯不同。男孩喜歡走進叢林,但他進入?yún)擦植皇菫榱双C取動物,沒有絲毫威脅動物生命的意圖,所以鳥獸們很快就記住了他的面孔,聽出了他的腳步聲。過了一段時間,鳥兒看見他,不再因為害怕而飛走,仍然安靜地站在河中央的一塊巨石上,他則通過幾碼遠的其他巨石過河,不想打擾它們。橡樹上的葉猴好奇地看著他,繼續(xù)咀嚼樹上綠色的嫩芽。有一天,鳥獸們看到一只橙金豹蹲踞在男孩上方二十英尺的巖石上,它們試圖通過發(fā)出鳴叫聲來警告他潛在的危險。由此可以看出動物們和男孩之間已經建立了一種深深的聯(lián)系,盡管他們之間從未有過任何語言上的交流。男孩熱愛林中的每一只動物,反過來,這些動物也以各自的方式接受他、信任他、關心他、回報他。那只從不傷害人類的豹子,因開始信任男孩而變得不那么謹慎,甚至把獵人也當作朋友。然而,貪婪的獵人為了出售豹皮、獲取私利而殘忍地將它殺掉。不久,當“我”穿過森林回家時,四周一片寂靜,動物們不再信任人類,并且這種不信任開始在山林中蔓延開來。獵人們的自私和殘忍使動物們永遠懷疑人類。人類無情地辜負了動物們的信任!
邦德的許多作品洋溢著溫馨愜意的自然氣息,雨點的滴答聲、鳥兒的啁啾聲、溪流的潺潺聲、花草的低語聲、涼爽的夏日微風等自然現(xiàn)象讓人覺得自然似乎總是那么友善,給人帶來一種寧靜、溫馨和安全的感覺。在邦德看來,自然是人類生存的根基,所有的樹木、山脈、河流都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生命的保護者。雖然人類無情地傷害自然,自然卻寬容、大度,不時地拯救人類。在《山塵》中,比斯努的老板普里塔姆在每天運石灰石的陡峭山路上冷漠無情地駕駛著卡車,不停地按喇叭,有一天突然發(fā)生了一起可怕的翻車事故。僥幸的是,一棵樹阻止卡車落入懸崖。普里塔姆得救了,樹就是他的救星。此次事故讓普里塔姆和比斯努意識到,在土地上種植東西比把土地上的東西炸掉要好。普里塔姆對比斯努叮囑道:“是那棵樹救了我。記住這一點,孩子。”[2]502此事件過后,他們放棄了采石場的工作,各回自己的家鄉(xiāng)工作,因為他們深刻領悟了自然法則的內涵,懂得了植樹的深遠意義。
在邦德看來,自然具有溫和、仁慈的一面,也具有憤怒、發(fā)威的一面。他在不少作品中著力展現(xiàn)了后者,以此告誡人類:當人類對自然不仁慈時,自然終將對人類不仁慈,進而以災難的形式報復人類。在《怒河》中,大自然對人類不再露出仁慈的面孔,變得憤怒起來。當河水泛濫時,女孩西塔爬上了島上僅有的那棵古老的菩提樹,并僥幸活了下來。西塔從樹上看到了一條與往日不同的河:“世界變成了一條巨大的河流,天空布滿了大量飽含水分的云層。雷聲從山上翻滾下來,河水似乎用自己低沉、洪亮的撞擊聲遮掩了雷聲?!盵7]75-76“河水非常憤怒,它像一頭野獸、一條暴跳如雷的龍,從山上轟鳴而下,橫掃平原,裹挾著動物的尸體、連根拔起的樹、生活用品,還有被漩渦中的泥漿嗆死的大魚?!盵7]80作者讓我們看到了河水的怒氣和毀壞力,發(fā)怒的河流甚至將那棵巨大的菩提樹也連根拔起,沖到下游。西塔緊緊抓住樹枝。一個叫維杰(Vijay)的男孩救了她,并幫她上了船。故事的結尾蘊藏著簡單而樸素的永恒智慧。西塔說:“有時河流很生氣,有時也很仁慈?!?維杰說:“我們就是河流的一部分……我們不能沒有它?!盵7]93確實,人類的命運與河流的命運是一體的,人類的生活中不能沒有河流,只有人類善待和了解河流,河流才會仁慈地對待人類,否則,河流可能就會吞噬人類。
邦德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短篇小說家,而且是一位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家和生態(tài)文學作家。自然是其作品的一個典型特征,兒童是其作品的主要角色,“兒童與自然”是其作品的一個重要主題。邦德的眾多短篇小說堪稱優(yōu)秀的兒童生態(tài)文學作品,蘊含著發(fā)人深省的生態(tài)教育思想,諸如揭批人類過度的欲望給自然帶來的毀壞,表達人與自然共屬一體的共同體理念,表現(xiàn)成年人在引領兒童走進自然、關愛自然方面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提倡愛樹、植樹和護樹,反對亂砍濫伐,褒揚動物的美德以消解人類的優(yōu)越感,展現(xiàn)自然發(fā)怒的一面以啟迪人類遵循自然法則,等等。作為一位關心兒童和自然的作家,邦德以自己的作品為基點,用愛心和責任心托起了自然與兒童的美好未來。邦德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值得中國當代作家學習和借鑒。兒童是地球的未來,自然是兒童健康成長的根基。培育兒童熱愛自然、敬畏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理念是當代兒童文學作家、生態(tài)文學作家、兒童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未來總是由今天的少年兒童開創(chuàng)的……實現(xiàn)我們的夢想,靠我們這一代,更靠下一代。”[12]億萬兒童能否親近自然、敬畏自然和保護自然,關系著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夢能否早日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