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冉
(宿遷學院 中文系,江蘇 宿遷 223800)
江蘇作家黃蓓佳從1973年開始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短篇小說《補考》《他們又長大了》,她至今邁過了將近50年的創(chuàng)作道路。隨著作者年歲和生活閱歷的增長,那些以可望而不可即的情緒為主導的小說逐漸褪去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惆悵憂傷,繼而轉向溫暖柔情的兒童關愛與冷靜深邃的成人透視,從情緒敘事轉向情節(jié)敘事。小說集《雨巷同行》中收錄的《雨巷》《去年秋天在郊外》《這一瞬間如此輝煌》《請和我同行》是作家具有代表性的情緒小說,體現(xiàn)出女性作家對愛情、對夢想、對事業(yè)的熱誠追求,傾注了竊竊欣喜與淚流滿面的融匯交織的青春狀態(tài)。黃蓓佳認為《請和我同行》(中篇小說,1982年)是情緒小說向情節(jié)小說的轉折點,“仿佛那一次把所有的情感用盡了一樣,此后我的作品日益冷靜,再沒有出現(xiàn)過那種熱望,那種傷感,那種淚流滿面的傾心呼喚?!盵1]1此后的作品逐漸向冷靜的態(tài)勢發(fā)展。徐德明與姜淼先生認為《夜夜狂歡》(長篇小說,1987年)實現(xiàn)了“從意識內容向具象內容轉化”[2]。也有學者認為黃蓓佳風格轉型的轉折點為《仲夏夜》(中篇小說,1988年),而1987年的《夜夜狂歡》與《冬之旅》僅僅“顯示出某種冬日的冷酷”[3]。這是從情節(jié)構建和情緒介入兩個角度界定的標志性作品,《夜夜狂歡》從情節(jié)角度進行界定,從傳達情緒到講述故事;《仲夏夜》從情感介入程度進行界定,體現(xiàn)出夢想的破滅和情感的節(jié)制,走向平淡克制的文風。
自《夜夜狂歡》情節(jié)化轉向開始,黃蓓佳的創(chuàng)作具備了影視特質,為影視改編提供了可能。此時,黃蓓佳的創(chuàng)作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她開始認為:“長篇小說一定要有人物,有情節(jié),有可讀性……寫小說首先是為了讓人們消遣和娛樂。”[4]307-308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媒體空間時代來臨,黃蓓佳部分作品被改編為電視劇,如《派克左輪》(長篇小說,1994年)、《我要做好孩子》(長篇小說,1996年)、《新亂世佳人》(長篇小說,1997年)等。小說本身的影視特質為改編提供了可能與便利,具體表現(xiàn)在曲折突轉的情節(jié)元素、空間化的人物塑造、生活化的主題元素和文化產(chǎn)業(yè)中的美學元素。
除了一些探索影片,講故事無疑是影視劇的首要任務,也是票房或收視率的首要保障?!皼Q定一部影片成敗的核心還是‘故事’本身——故事的好壞以及如何講故事?!盵5]4因此,能夠作為改編源的小說要具備引人入勝的可讀情節(jié)。黃蓓佳創(chuàng)作風格轉換后的小說作品,情節(jié)曲折生動,某些作品甚至百轉千回、懸念叢生。
黃蓓佳在兒童小說、愛情小說、新歷史主義小說方面都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故事架構才能。兒童小說,比如《我要做個好孩子》《我飛了》等都講述了起承轉合的兒童生命體驗故事,依循著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的完整敘事結構。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牽動著讀者的心緒。《我飛了》中杜小亞的病情一再反復,一次比一次嚴重,引發(fā)了好朋友單明明身上的一系列事件——喂鴿子、尋鴿子、蹲守太平間、高燒不退等,以一個孩子牽動另一個孩子,繼而牽動整個班級的孩子,牽動著讀者的心緒。
愛情小說,比如《憂傷的五月》《玫瑰房間》《午夜雞尾酒》等,都將前期的愛情渴望轉化成為現(xiàn)實的婚姻生活,利用突轉,打破作品中一直彌漫的“婚姻厭倦”情緒,導向不可逆轉的致命婚姻災難?!稇n傷的五月》以主人公小叢的故事為單一線索,設置了三次大突轉。當小叢去蘇州會情人時,男友突然而至;當她想回到男友身邊時,發(fā)現(xiàn)男友已另尋伴侶;當她終于接受了方復,開始婚姻生活時,年輕有為、意氣風發(fā)的方復卻突遇車禍,導致半身不遂。一次又一次的突轉既帶來了美學上“山重水復疑無路”的窒息感,也造就了敘事學上“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結構美感?!睹倒宸块g》中飄忽而至的“出國”,《午夜雞尾酒》中猝不及防的婚內精神或身體“出軌”都讓故事百轉千回,在平靜的生活流中波濤暗涌,左沖右突,強化了戲劇沖突,使情節(jié)更有張力,也更適合于影視改編。
新歷史小說代表作品《新亂世佳人》更是情節(jié)曲折突轉的集大成之作。在作品中,歷史的洪流與生活的暗流交織匯聚,一次又一次地打破日常生活的平靜,極具故事性,因此被蘇州福納公司改編為33集同名電視連續(xù)劇。
黃蓓佳將人物放在社會、心理和戲劇沖突三重空間中進行塑造,既有臉譜化的扁平人物形象,也有心思細膩、復雜多面的圓形人物形象;既突出重點人物的性格圓形化及成長歷程,也塑造次要人物的單一性格,承擔敘事功能。這既提供了可供影視觀眾品評的“熟悉的陌生人”,也提供了方便影視觀眾辨識的臉譜人物。
作為行動空間,社會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影響很大,往往會形成特定環(huán)境特定空間的這一個特定人物。“‘空間中的人’演化為‘社會的人’,并以再現(xiàn)和刻畫出惟妙惟肖的‘典型環(huán)境’或者說‘時代的鏡子’為創(chuàng)作旨歸?!盵6]144因此,在歷史或現(xiàn)實題材的作品中,這種具有社會代表性的人物更容易讓大眾覺得親切和易于接受,并使其從藝術的角度提煉,從熟悉走向陌生,實現(xiàn)精神領域的提升。黃蓓佳的創(chuàng)作領域涉及面廣,有大量的歷史或現(xiàn)實題材作品,塑造了社會人物形象,比如《新亂世佳人》中的董心碧,《派克式左輪》中的魯杭,《我要做好孩子》中的金玲等。黃蓓佳在歷史或現(xiàn)實的情境中,塑造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定人物,用特定人物身上的小故事表達社會歷史的大格局,用特定人物的個人情緒表達社會歷史的大情勢。
作為思想空間,心理活動能夠傳達人物真實的情感,因此其在影視中被稱為“私人空間”。人物內心的情緒、思想、幻覺等通過空間移情的形式在影視中得以展現(xiàn),比如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紅燈籠、大宅院與人物孤獨、恐懼內心的情感共鳴。黃蓓佳在傳達人物心理時,也運用了大量的空間移情法,比如《陽臺》中陽臺與李郁焦慮、恐懼、絕望心理的同質建構;《仲夏夜》中那個炎熱的仲夏夜始終橫亙在夢玲的心頭,是她對小提琴之夢的追求,對小提琴家的癡迷愛慕,對身體和心理付出的悔恨與害怕。仲夏夜校園里詩意十足的空間之美既是夢玲內心的企盼夢想,也是她青春夢斷、頹敗人生的開始。小說中的人物內心仿佛通過全景、大全景鏡頭或者只有景物的空景鏡頭得以更為濃烈、更為直接地展現(xiàn)出來。
長久以來,絕大部分的影視劇一直秉承著世俗敘事的原則,從大眾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調動大眾的觀看興趣。以電視劇為例,《渴望》《四世同堂》的收視神話歸根結底是對大眾生活的關注、認可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一定程度的反思?,F(xiàn)實關切的世俗敘事孕育了大量的優(yōu)秀電視劇?!皻v史地看,愛國情懷——改革熱望——美德召喚——人間指南——文化沖撞——歷史情節(jié)——平民意識——反腐心聲……不同時期的社會思潮彰顯著大眾多元的審美期待,成為滋育成功作品的滾滾潛流。”[6]73黃蓓佳擅長從社會生活中提取作品題材,提煉作品主題,體現(xiàn)出對兒童、知識分子、留學海外的中國學子以及歷史變革中的社會大眾強烈的人文關懷,并通過其作品的影視改編,實現(xiàn)了大眾的、主流的與精英的三種文化的交流匯聚。
黃蓓佳在兒童小說中詳實描摹了兒童的家庭生活和校園生活,對每一個筆下的兒童都傾注了無限的愛,在日常的率真、歡樂與痛苦、彷徨中贊揚美好的師生情、親情和友情?!段乙鰝€好孩子》《我飛了》《黑眼睛》《漂來的狗兒》中的金玲、單明明、艾晚、狗兒都不是學習優(yōu)秀的尖子生,抑或說都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好孩子,但是每個孩子都是美好的、獨立的個體,他們或純真善良,或直爽灑脫,或內心堅韌,或安靜溫婉,他們用心感受著父母的關愛、老師的關心和朋友的真情,并拼盡全力去擁抱甚至回報這些不同的愛。在家庭中,金玲的父母對孩子寬容大度,鼓勵天性發(fā)展;單明明的父親辛苦勞作,疼愛兒子……在學校,邢老師、文老師等尊重孩子,關心孩子的發(fā)展。兒童之間雖然有學習上的競爭和生活中的摩擦,有拉幫結派,有打擊報復,但是最終都能和解。好朋友之間更是能夠堅守友情,始終如一。
黃蓓佳的成人小說主題多樣化,涉及多個大眾社會生活問題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三個領域是知識分子的困境、留學生的文化沖撞和歷史變革下的眾生百態(tài)。黃蓓佳筆下的愛情婚姻小說聚焦知識分子群體,在夢想、愛情與婚姻的沖突中,對當下知識分子的愛情與婚姻進行描摹與反思。由于作者出身中文系,因此她作品中大量的主人公在中文系就讀或畢業(yè)于中文系,他們的職業(yè)為編輯、廣播編導或大學教師,主人公的對象則為理工科或藝術類出身。愛情或婚姻雙方從思維方式、處事理念到工作環(huán)境、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學科沖突回落至生活中,變成了瑣碎的生活沖突。在這種主導沖突之外,知識分子還要面臨與自己或對方原生家庭的沖突,面臨實現(xiàn)理想與家庭瑣碎生活的沖突。他們把思想抽離肉體,冷眼旁觀困頓于柴米油鹽和雞毛蒜皮中的自己?!短佣荨芬晃拿枘≈形南挡排鲁可◤木`放到凋零的過程。她在該嫁人的年紀里閃婚一位出身淮北農(nóng)村的大學留校任教教師,與丈夫、與公婆、與家庭瑣碎生活之間的矛盾迅速凸顯出來,她的工作才能、詩歌夢想、愛情理想不得不全部讓位。她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困頓于煩瑣的生活狀態(tài),她不得不在現(xiàn)實中向困境妥協(xié)。當下知識分子,尤其是女性知識分子的精神與生存困境,在作者筆下如傲雪寒梅般倔強地存在、生長,凋零在春季來臨的前夕。此外,中外文化沖撞與歷史洪流中的眾生艱難也是黃蓓佳關注的主題。前者以《派克式左輪》為代表,后者以《新亂世佳人》《野蜂飛舞》為代表。
在當下全媒體空間環(huán)境下,大眾文化借助于全媒體的流通性和主旋律的引導,不再停留于通俗甚至媚俗,娛樂甚至消遣,從內容上看,愈來愈關注普通大眾的現(xiàn)實困境,從功能上看,在后現(xiàn)代狂歡的娛樂消遣之后,愈來愈回歸現(xiàn)代性的思索,從情感角度宣泄大眾生活中的痛苦,從現(xiàn)實生活角度探求一到兩條解決問題的途徑,以揭開傷痛,并治愈傷痛為旨歸。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黃蓓佳的小說更具備了大眾文化傳播的特質,符合當下大眾高質量文化生活的需求。在兒童小說中,她的創(chuàng)作讓大眾體會到每一個孩子都是美好的獨立個體,幫助大眾擺脫唯成績論的窠臼;在成人小說中,她更關注人們精神的困境,能夠引發(fā)大眾的共鳴,繼而獲得大眾的認可。
早在電影誕生后不久,本雅明便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出了著名的“技術復制文化”的觀點。在技術復制文化的時代,文化工業(yè)一詞應運而生,被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定義為可憑借現(xiàn)代科技手段大規(guī)模地復制、傳播的工業(yè)體系。標準化或者要素化逐漸成為影視市場的生產(chǎn)或接受準則。進入21世紀以來,文化產(chǎn)業(yè)代替了文化工業(yè),依舊強調可以大規(guī)模復制標準化要素?!案焕鳌⒚滓c特萊伯雷等學者提出文化產(chǎn)業(yè)應該具有以下四項主要特征:有大額投資,有系列生產(chǎn)技術,以市場為目的,以及資本主導的生產(chǎn)組織形式?!盵7]253這些系列生產(chǎn)的以市場為目的的標準化要素,從美學層面來看,包括日常美學和治愈美學。
黃蓓佳風格轉換之后,越來越冷靜地對待小說創(chuàng)作,以零度情感觀照主人公的悲歡離合,常常以死亡來打破或終結敘事流,企圖建立新的狀態(tài)體系?!抖谩贰稕]有名字的身體》《法式洋房》《愛某個人就讓他自由》《愛情是脆弱的》《玫瑰灰的毛衣》《水邊的阿蒂麗娜》等小說都以主人公的死亡終結愛情或婚姻?!段缫闺u尾酒》以吉小珂的死亡結束了鄭仁翮荒誕的婚姻狀態(tài),然后讓他在新的城市建立新的生存狀態(tài)。這些創(chuàng)作蘊含著豐富的日常美學和治愈美學。
相比于黃蓓佳蓬勃的創(chuàng)作生命力、龐大的作品數(shù)量和多樣的創(chuàng)作領域而言,當下對其小說的影視改編數(shù)量較少,題材狹窄。而作家創(chuàng)作轉型后的小說可讀性強,貼近大眾生活,人物塑造空間鏡像化,運用多種與影視相通的美學元素,可供影視公司發(fā)掘和運用。黃蓓佳轉型后的很多小說作品具有與影視聯(lián)姻的可能性,符合影視公司市場與藝術協(xié)同追求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