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鑫虎 郭曉蓓 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伊壁鳩魯是希臘化時期著名的哲學家,他的快樂主義哲學思想認為人在追求快樂和幸福時應該降低欲望,追求寧靜、質(zhì)樸、無紛擾狀態(tài)的生活,這種理性思想對于當今大學生幸福觀的培育亦能發(fā)揮指導作用。
希臘化時期,城邦瓦解、社會動蕩,原本的城邦倫理已不適應當時的形勢,百姓需要心靈上的安慰和寄托,更加關注如何獲得快樂和追求幸福。由此,許多哲學流派也將倫理學的研究對象逐漸從追求“美德”“道德”轉向追求“快樂”“幸?!?,以便為百姓探索幸福路徑,撫慰心靈創(chuàng)傷。伊壁鳩魯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了快樂主義思想,認為人生的幸福是追求快樂,離開快樂就沒有幸??裳浴?/p>
在伊壁鳩魯看來,獲取身體和精神快樂的方式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方式都是可行的,從人的欲望出發(fā),他提出了以下三種方式:其中身體的快樂指滿足兩類欲望——第一是“自給自足”,即滿足人自然且必需的欲望,如在生活中渴了要喝水、冷了要添衣,這些是人要生存所必需且無法回避的,滿足起來也較為容易。第二是“合理欲念”,即滿足人自然但不必需的欲望,如在生活中對愛情的追求、奢侈的宴飲,這類欲望是具有雙面性的,滿足能使人感到快樂,未獲得或者過度獲得則會使人產(chǎn)生煩惱,所以,倘若合理且較易實現(xiàn)的欲念得到滿足,人便可感到快樂。而心靈的快樂則需滿足第三類欲望,也就是“達到完美心境”,即摒棄不自然和不必需的欲望,如在生活中存在的虛榮心、權力欲,滿足過多此類欲望會使人沉溺其中、喪失自我;所以要節(jié)制與拋棄這類欲望,使心境處于無紛擾狀態(tài),才能使人快樂。
昔勒尼學派的快樂學說認為動態(tài)的快樂比靜止的快樂更強烈,伊壁鳩魯在繼承昔勒尼學派快樂學說的同時,改造和升華了這一思想,他認為,動態(tài)的快樂即肉體的快樂,是在滿足欲望的過程中獲得的;而靜態(tài)的快樂則是精神的快樂,是欲望滿足后的狀態(tài)。精神上的快樂要勝于肉體上的快樂,肉體上的快樂只是一時的,而精神上的快樂則通過記憶和希望能與過去和將來相聯(lián)系。動態(tài)的快樂是暫時的、不穩(wěn)定的,它被不自然和不必需的欲望操控著,使人沉迷于肉體的感官刺激,在運動過程中會引起“身體的痛苦和靈魂的紛擾”,快樂的層次是低級的。靜態(tài)的快樂是持久的、穩(wěn)定的,它源于兩種層次:一是自然的和必要的物質(zhì)的滿足,這是人生存所必需的,它們是維護人身體健康的基礎,如果這一層次得不到滿足,人的身體健康就得不到保證,就不能追求更高層次的快樂;二是精神的滿足,是欲望滿足后的狀態(tài),它可以回望過去,展望未來,使人享受心靈的快樂與滿足,這種幸福是動態(tài)的快樂所達不到的。
幸福觀則是人對幸福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是三觀的綜合表現(xiàn),是對生活狀況以及個人價值實現(xiàn)、內(nèi)心欲望獲得滿足的精神感受和心理體驗;其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等,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使所處的群體相同,但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其身心的發(fā)展及對幸福觀的認識也存在著差異性。大學生群體總體上對幸福觀的認識是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但仍有少部分大學生對幸福觀的認識存在誤區(qū),主要表現(xiàn)如下:
一是針對欲望不能或很少做出理性選擇。受市場經(jīng)濟趨利性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在追求幸福的時候存在“物質(zhì)化傾向”,例如盲目追求高檔奢侈品,把金錢和財富作為幸福的價值所在,以至于出現(xiàn)“物質(zhì)崇拜”“拜金主義”的思想。二是不會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需求與精神需求”的平衡,講功利、重實用,盲目地追求學業(yè)和事業(yè)的成功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幸福,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忽視精神需求的重要性,不會合理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需求與精神需求”的平衡,最終陷入功利化幸福觀的窘境,喪失自我。
首先是要對欲望進行理性選擇和取舍。伊壁鳩魯認為達到快樂并非一味以感官為依據(jù),更多依靠的是理性的選擇和取舍。這啟示大學生應在理性指導下對欲望加以篩選,控制對不自然的、不必需的欲望的追求,避免被物欲“奴役、操控”;而對于有利于身心發(fā)展的欲望應該不懈追求,比如“求知欲”等。
其次是要學會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需求與精神需求”的平衡。伊壁鳩魯認為心靈的寧靜才是真正的快樂,要達到心靈的寧靜就需要對“物質(zhì)需求與精神需求”的平衡進行調(diào)節(jié)。當下社會生活物質(zhì)水平極大提升,部分大學生被“功利化傾向”所蒙蔽,一味地追求物質(zhì)需求,而忽視了對精神需求的追求,心靈也就難以達到寧靜的狀態(tài);對此,要學會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需求與精神需求”的平衡,這樣才能抵抗住各種不必需的欲望的誘惑,使身心達到平衡,心靈得到寧靜。
最后是要學會選擇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伊壁鳩魯看來,人對快樂的選擇是自由的,一旦做出了決定,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大學生如果沒有選擇用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去應對,而是選擇了疲于應付、任其發(fā)展,那么就會陷入迷茫,喪失動力,導致永遠追求不到“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這一境界。因此,要選擇用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去面對,樹立和培育正確的幸福觀。面對挫折打擊不能輕言放棄,要積極籌劃有限人生,使人生更加充實,更加有意義。
大學生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可通過學習伊壁鳩魯快樂主義的內(nèi)涵,發(fā)揮其在幸福觀培育方面的指導作用,從而學會知足和節(jié)制,用積極地人生態(tài)度面對復雜的生活,追求“身體上的無痛苦和靈魂上的無紛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