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來
作者單位: 437300 湖北省赤壁市德和醫(yī)院
盆腔炎(PID)指盆腔腹膜、生殖器官及子宮周圍結締組織的炎性反應,是常見的婦科感染性疾病,具有病程較長、復發(fā)率較高、病情復雜等特點[1]。慢性盆腔炎(CPID)則是由急性盆腔炎治療效果差而形成的慢性炎性反應病變,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反復下腹墜脹、腰骶部酸痛、月經(jīng)異常等。王鐵英等[2]通過對2 100例婦科疾病患者分析得出,CPID發(fā)病率為28%,占婦科炎性反應疾病發(fā)病率的第三位。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CPID會引起反復下腹疼痛、輸卵管妊娠或繼發(fā)性不孕等[1]。西醫(yī)主要主張以抗生素殺菌消炎治療為主,而中醫(yī)藥治療CPID不僅可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還可提高免疫力,改善患者預后[3]。本研究通過分析中藥結合抗生素治療CPID的臨床效果,旨在為臨床治療CPID提供理論依據(jù)?,F(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赤壁市德和醫(yī)院收治的CPID患者200例,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100例。試驗組平均年齡 (33.34±4.78)歲;平均病程(12.98±1.56)個月;其中人流術后43例,引產(chǎn)后28例,婦科手術后29例;既往曾有盆腔炎史33例。對照組平均年齡 (32.65±5.21)歲;平均病程(13.05±2.02)個月;其中人流術后44例,引產(chǎn)后28例,婦科手術后28例;既往有盆腔炎史32例。2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符合CPID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符合《婦產(chǎn)科學》[4](第6版)中的CPID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參考《中醫(yī)婦科學》[5](第7版)擬定的有關“婦人腹痛”“帶下病”“癮瘕”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病史不全或不配合治療者;過敏體質(zhì)者;其他嚴重疾病或者傳染病者;CPID急性發(fā)作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注射用頭孢呋辛鈉(天津醫(yī)藥集團津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84372)1.5 g 混合生理鹽水100 ml靜脈滴注,每天2次;注射用奧硝唑(南京圣和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30778)0.5 g混合生理鹽水150 ml靜脈滴注,每天1次。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根據(jù)患者病情聯(lián)合使用丹參10 g,香附10 g,烏藥10 g,延胡索20 g等組成的活血化瘀中藥方,水煎溫服,每天1劑,早晚服用。2組患者均在月經(jīng)干凈后第1天開始使用,連續(xù)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 (1)中醫(yī)證候療效;(2)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治療前后取患者清晨空腹血,使用ELISA雙抗體夾心法測定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23(IL-23)水平;(3)治療前后取患者清晨空腹血,使用貝克曼庫爾特AU480全自動生化儀,采用比濁法檢測血小板聚集率和全血黏度。
1.5 療效評價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關于“CPID中醫(yī)證候”的療效判定標準。痊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較之前明顯好轉;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較之前有所減輕;無效:治療后,患者癥狀沒有緩解或出現(xiàn)加重??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由同一位臨床醫(yī)師評估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療效。
2.1 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治療1個月后, 試驗組中醫(yī)證候總有效率為93.00%,高于對照組的81.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366,P=0.012)。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例(%)]
2.2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IL-6、TNF-α、IL-23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2組IL-6、TNF-α、IL-23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1),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2.3 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2組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均較治療前下降 (P<0.01),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CPID作為常見的婦科炎性反應疾病,其主要的病因是病原菌感染創(chuàng)面而引起炎性反應,輕者局限于某一部位,嚴重者會導致整個盆腔臟器的感染[7]。中醫(yī)認為CPID病位在胞宮、沖任,其發(fā)病原因與腎、肝、脾有關。主要病因是濕熱、血瘀、氣滯等實邪蘊結于胞宮,反復進退,耗傷氣血,因?qū)嵵绿?,虛實夾雜,纏綿難愈[3]。虛、瘀是CPID病因病機的關鍵所在,其核心是以本虛 “氣虛”“脾虛”“腎虛”之“正氣虧虛”為主;其病理產(chǎn)物以標實者為“熱”“毒”“濕”“寒”之“瘀”為主貫穿整個病程,從虛、瘀論治CPID有助于提高臨床的治療效果[8]。
抗生素頭孢呋辛鈉和奧硝唑?qū)τ贑IPD的治療效果已得到臨床驗證,但長期應用抗生素可能會導致病原菌耐藥,從而導致療效欠佳。研究提示,中西藥的結合療法對于CPID的治療效果顯著,可以避免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的不良反應[7]。本研究使用的中藥湯劑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治療觀點,以活血化瘀為主。丹參可調(diào)節(jié)婦女經(jīng)脈從而具有活血祛瘀之功效;延胡索有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柴胡配香附可以疏肝理氣、調(diào)經(jīng)止痛[9]。從現(xiàn)代的藥理學分析來看,活血祛瘀類中藥湯劑能夠有效擴張外周血管,增加血流量,從而改善血流動力學;有效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從而減少微血管周圍滲血,達到化瘀效果; 還有較強的鎮(zhèn)痛、抗炎作用,可抑制血栓形成及降低血黏度[10]。谷風等[11]報道關于利濕化瘀法治療濕瘀型慢性盆腔炎大鼠的研究得出,利濕化瘀法可通過調(diào)節(jié)大鼠子宮組織NF-кBp65、IкKα蛋白的表達促進細胞凋亡,進而減輕盆腔炎性反應。
本研究結果提示,中藥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較于單一抗生素治療CPID,臨床總有效率顯著較高,IL-6、TNF-α、IL-23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降低幅度明顯,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等血液流變學改善程度也明顯更好,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何劍珍[10]采用活血祛瘀類中藥配伍結合西醫(yī)治療CIPD患者80例,得出活血祛瘀類中藥配伍結合西醫(yī)療法可以有效緩解炎性反應,與本文的研究結果一致。相關關于CIPD臨床治療的對照研究同樣得出,中藥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炎性反應,改善血液流變指標[12-13]。
綜上所述,中藥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相對于單一抗生素治療CPID的臨床效果更為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但是中藥藥方多樣,療效各有偏重,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以規(guī)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