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明虎 楊春純
青銅觥,是一種源于兕牛角制作的盛酒器,流行于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西周中期以后式微。器身常呈橢圓形或方形,周身飾以紋飾;有圈足、四足或三足;蓋上常為獸首形狀,流部用于倒酒,獸首與獸背一體構成觥蓋;有些觥的腹內還置有勺。因其流行時間不長,與其他器物相比,出土數(shù)量較少,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出土的和見于著錄的青銅觥不到百件。
山東地區(qū)考古近來半個多世紀發(fā)現(xiàn)的東周時期貴族墓葬較多,而西周的貴族墓葬非常少。2004年,在淄博市高青縣花溝鎮(zhèn)陳莊村東南發(fā)現(xiàn)了齊國早期故城遺址,后被稱為“陳莊-唐口遺址”,這是山東地區(qū)目前發(fā)現(xiàn)的保存最完整的西周早期城址。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科學發(fā)掘,其中一件西周早期獸形青銅觥(圖1),制作精美,銘文內容意義重大。
這件西周早期獸形青銅觥,造型古樸,通高24、腹寬25、足長徑12.7厘米。器身呈獸形,整器素面為主,橢圓形器腹及圈足上飾弦紋,前有上翹形短流,后有半環(huán)形獸首,下帶鉤形小珥。蓋為昂起的獸首,高鼻鼓目,以子母口相合,兩耳之間的獸角似蝸牛觸角,上裝飾卷云紋,兩個觸角之間還裝飾有一個立體小獸面。觥蓋內刻有銘文:“(豐)乍(作)厥文祖甲齊公寶尊彝”,大意為:(豐)始為自己的先祖齊公制作了這件寶貴的禮器。雖然目前“豐”和“啟”兩字的釋讀現(xiàn)存爭議,但“祖甲齊公”當為姜太公無疑。北京大學李伯謙教授在考證后就認為:“祖甲”即齊國始封君姜尚姜太公,“齊公”是后輩對其之尊號,“文祖”之“文”是美稱,而“厥文祖甲”之稱呼則表明齊國早期遵行商代流行的以日干命名的風俗,如太公之后的丁公、乙公、癸公。①“祖甲齊公”銘文的發(fā)現(xiàn),證實了姜太公的存在,填補了考古學上的空白,是齊國考古史上劃時代的重大發(fā)現(xiàn),對研究早期齊國文化和周人東征具有重大意義。
上海博物館藏引觥②(圖2)與這件觥較為相似。引觥,器高25.4?長21.7、底橫12.8厘米。器體呈橢圓形,蓋前段飾龍首,龍角直立,角旁有一斜出的倒鉤,旁置長耳,后有,橢圓形圈足,全身飾弦紋。附斗,可放置于觥腹中。器蓋及斗柄上鑄銘文,器蓋有五字銘文為“引,作尊彝”,斗柄上刻有“引”。“引”當為作器人名。
首部飾獸形在西周初年曾非常流行。這與1984年在陜西西安張家坡曾出土的鄧仲犧尊③和2013年12月寶雞石鼓山西周墓地4號墓出土的犧尊④的首部非常相似,主要區(qū)別在于陳莊-唐口遺址出土的銅觥首部觸角之間飾有立體小獸面,而寶雞石鼓山4號墓的犧尊頭部僅為一對尖狀鹿角相互交錯。
上世紀20年代,軍閥黨玉琨在陜西寶雞斗雞臺戴家灣曾盜掘出土一件西周早期青銅?、?,通高44厘米,長41厘米;牛首狀蓋,腹部與足部飾夔龍紋;長方形座,中間突起以嵌器身。因器身與蓋上有“告田”兩字銘文,故得名“告田觥”,現(xiàn)藏于丹麥哥本哈根國立民族學博物館。1976年12月,在陜西扶風莊白村一號銅器窖藏中出土了一件折觥,通高28.7厘米,器身呈長方形,方圈足,后有;羊首形蓋,巨角;器身以饕餮紋和夔紋為主,間以其他動物紋。器身與蓋均刻有40字銘文:“惟五月王在,戊子,令作冊折兄望土于相侯,易金、易臣。揚王休,惟王十又九祀,用作父乙尊,其永寶?!币馑紴椋褐苷淹踬p賜了折,為宣揚王的恩惠,同時為紀念他的父親,折鑄造了這件器物。折觥造型穩(wěn)重,裝飾富麗,加之有長篇且明確的銘文,成為昭王時期青銅器斷代的又一標準器,現(xiàn)藏于陜西省寶雞周原博物院。
陳莊-唐口遺址出土的西周早期獸形青銅觥是一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文物。根據(jù)各類考古實物和學者現(xiàn)有研究表明,商代青銅禮器的等級高低是與器物紋飾的繁簡相輔相成的,等級越高則紋飾愈精美。⑥而陳莊出土的西周早期獸形銅觥,與眾多精美絕倫的商周兩代青銅禮器相比,造型與紋飾雖顯得相對樸素,但這與禮器使用者的公伯級別是相稱的,符合西周時期的封建禮制。“文祖甲齊公”銘文則證實了姜太公的存在,填補了歷史空白,其命名方式亦遵循了“商代流行的以日干命名的風俗”。這件銅觥的造型、紋飾、銘文,都反映了商周文化的延續(xù)關系和中華文明的一脈相承。
(本文為2016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齊系金文整理與研究》(課題批準號16BZS014)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