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略論西藏現代布面重彩畫的形成及其特征

2021-01-16 02:53戚明
收藏家 2021年6期
關鍵詞:布面唐卡藏族

戚明

布面重彩,顧名思義,是在畫布上敷設重彩進行創(chuàng)作的繪畫方式。西藏現代布面重彩畫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繪畫形式,它吸收了唐卡、壁畫等西藏傳統(tǒng)繪畫的材料與技法,借鑒了中國工筆重彩畫和西方繪畫的表現手法,形成了高原文化獨有的藝術面貌。在西藏,以布面重彩畫為核心,凝聚了一批藏、漢、瑤、回等各民族畫家,形成了一個頗具代表性的西藏本土繪畫群體。

一、布面重彩畫的形成

(一)緣起

上世紀70年代,陸續(xù)有內地美術工作者進入西藏,開始藝術創(chuàng)作。在當時,作為中國畫常規(guī)材料的優(yōu)質宣紙,在西藏并不容易購買到。而且,由于西藏的高原氣候條件,空氣稀薄而干燥,宣紙極易脆化而失去綿軟柔韌的特性,常常導致創(chuàng)作無法順利進行。因此,一些畫家轉而在繪畫材料上尋求突破,探索可以替代宣紙的材料。他們受到唐卡繪畫的啟發(fā),開始嘗試使用畫布進行創(chuàng)作。葉星生創(chuàng)作于1979年的《賽牦?!罚▓D1)是西藏出現較早的現代布畫。這件作品的誕生有著一定的偶然性。畫家在創(chuàng)作唐卡時無意將墨汁滴到棉布上,墨汁順著布料的紋理暈染開來,別有一種朦朧的意趣,頗似牦牛頭部。這給畫家?guī)砹藙?chuàng)作布畫的靈感。于是,作者又隨形添上牛眼、牛角、牛背,牦牛的裝飾則使用了鮮艷厚重的礦物顏料,加上飛翔的云雀、奔跑的藏獒和熱情歡樂的藏族騎手,一幅表現藏族民俗活動的布畫《賽牦牛》由此誕生。

在葉星生之后,陸續(xù)有西藏的畫家使用亞麻布和純棉布作畫,并研究、實驗各種植物與礦物顏料,甚至將油畫、丙烯顏料運用到創(chuàng)作中,以期在畫布上呈現出多樣的繪畫效果,布面重彩畫初具面貌。

(二)發(fā)展

布面重彩畫早期的發(fā)展有賴于藝術家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學習。較早創(chuàng)作布面重彩畫的除了葉星生,還有韓書力、余友心、李知寶、翟躍飛等扎根西藏多年的內地畫家。這些畫家在入藏之前已有較為扎實的繪畫功底,在他們的帶動下,巴瑪扎西、計美赤列、嘎德等藏族青年畫家開始學習布面重彩畫,在拉薩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布面重彩繪畫為主的創(chuàng)作群體。

除了畫家之間的交流學習外,西藏自治區(qū)美術家協會(以下簡稱西藏美協)的助力與西藏大學藝術系對藏族青年畫家的培養(yǎng),也推動了布面重彩畫的發(fā)展與繁榮,促進了這一創(chuàng)作群體的壯大。

西藏美協成立于1981年,自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視對西藏傳統(tǒng)藝術的考察、整理與學習,多次組織畫家下鄉(xiāng)采風。尤其是1982年至1985年,西藏自治區(qū)文聯和美協派出韓書力等7位畫家,在西藏進行宗教與民間藝術考察,行程三萬余公里,收集作品近千件,拍攝照片數千張。美協組織的采風活動和對西藏傳統(tǒng)藝術的廣泛考察,對布面重彩畫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重要影響。余友心在談到布面重彩的形成時,提到西藏畫家在考察中:“對散見于廣闊地域的古代藝術遺存及日常生活中的民間藝術行為和樣式,做深入的探訪和匯集整理工作……伴隨這一過程漸入佳境的是布面重彩畫的啟蒙及創(chuàng)作的持續(xù)繁榮。”藝術家通過深入了解藏族傳統(tǒng)藝術,學習西藏壁畫和唐卡的材料技法與造型語言,為布面重彩畫注入了鮮明的西藏藝術基因與深厚的藏族文化內涵。

西藏大學藝術系成立于1985年,招收藏、漢等各民族學生,30多年來培養(yǎng)了大量的美術人才。藏大藝術系不僅對學生進行素描、色彩等現代繪畫基礎的訓練,也非常重視對藏族傳統(tǒng)藝術的研習,開設西藏傳統(tǒng)唐卡課程,并且每屆學生都有臨摹寺院壁畫的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熟悉藏族傳統(tǒng)繪畫。很多藏族藝術青年大學期間在工筆重彩與唐卡繪畫方面打下了扎實的基礎,而布面重彩畫與西藏傳統(tǒng)繪畫的材料和技法方面存在很多共通之處,他們對這一新畫種有著心理上的親切感和天然的優(yōu)勢,所以在開始自由創(chuàng)作時很自然地選擇了布面重彩畫進行創(chuàng)作。這一繪畫群體不斷有青年藝術家加入,逐步發(fā)展壯大起來。

(三)命名

西藏布面重彩畫從80年代開始,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實踐,而“布面重彩”這一名稱的確定也經過了長期的探索。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布面重彩畫被稱為“布畫”,之后亦有“藏派丹青”“拉薩布畫”等名稱出現。但是,這幾個名稱的概念和界限都比較模糊,不足以準確定義這一繪畫形式的特點。

2004年,中國美術館舉辦“雪域彩練—西藏當代繪畫邀請展”,展出了韓書力、余友心、巴瑪扎西、計美赤列等11位西藏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布面重彩畫。展覽期間,《美術》雜志主編王仲組織藝術界和理論界的專家學者對這一藝術形式的命名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討論,最后把西藏布畫正式命名為“布面重彩”畫,從事布面重彩繪畫創(chuàng)作的西藏畫家群體也被稱為“布面重彩畫派”。這一名稱準確概括了這個畫種在繪畫材料上的特殊性,得到了包括西藏畫家在內的業(yè)內人士的一致認可。展覽在北京結束后,又巡展至上海、廣州等地,每到一處都反響熱烈,引起了美術界的廣泛關注,“布面重彩”這一名稱也隨之傳播開來,并沿用至今。

二、布面重彩畫的特征

(一)繪畫材料的獨特性

布面重彩畫以繪畫材料命名,畫布與顏料的選擇是這一畫種區(qū)別于其他繪畫形式的核心要素。畫家在創(chuàng)作時多使用棉布、細質棉麻布或帆布,以濃茶水均勻地涂在畫布上,形成一層底色,然后以植物或礦物顏料在布面上進行創(chuàng)作。在顏料的選擇方面,除了常規(guī)的中國畫顏料外,還會使用西藏傳統(tǒng)繪畫中的朱砂、石黃、青銅礦、孔雀石等天然礦物顏料和以藏紅花、大黃、藍靛等為原料的植物顏料,來實現特殊的色彩質感和畫面肌理。

由于藝術追求的不同,畫家在顏料的選擇上呈現出個性化的特點,也導致了作品面貌的差異。如李知寶偏愛巖彩,曾嘗試用取自喜瑪拉雅山脈的礦物顏料作畫。創(chuàng)作于2003年的作品《如影》(圖2),刻畫了朝圣途中的藏女形象,畫面顆粒感明顯,色彩的純度和明度較高,營造出了肌理豐富又色彩斑斕的藝術效果。韓書力在顏料的運用上非常廣泛,藏草藥、藏植物、甚至核桃樹皮都成為用色的原料,其作品色彩莊重、典雅。計美赤列則將油畫、丙烯顏料與傳統(tǒng)礦物顏料相結合進行創(chuàng)作,使作品色彩鮮艷厚重、富有光澤。藝術家對繪畫材料的研究、探索和創(chuàng)新,不僅豐富了中國繪畫的技法和語言形式,也拓展了中國繪畫的審美樣式。

(二)聚焦西藏現實生活

與壁畫、唐卡等西藏傳統(tǒng)藝術為信教群眾普及宗教知識、傳播佛教思想的功能不同,布面重彩畫是畫家進行自主創(chuàng)作、自由抒發(fā)個人情感的載體。在題材與內容方面,布面重彩畫聚焦西藏人民的現實生活,既有對傳統(tǒng)農牧業(yè)生活和藏族風土人情的浪漫表述,又有對西藏社會現代化發(fā)展的熱情謳歌,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時代特征。

計美赤烈的創(chuàng)作始終圍繞著現實生活來展開,體味和發(fā)掘藏族人民生活的多個層面,表現他們的愛情、親情以及日常勞動場景,真摯地贊美了藏族人民的勤勞、淳樸、善良?!短柵c月亮》(圖3)表現的是夏季的拉薩河畔,藏族男女青年浣洗衣物、談情說愛的情景,藏女低垂的眼簾流露出含蓄嬌羞的一面,充滿生活情趣。畫面以大面積的紅、黑為主色調,令人感受到愛情的熾熱與美好。2007年,計美赤列以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條鐵路—青藏鐵路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布面重彩畫《北京—拉薩》(圖4)。作品以三聯畫的形式,巧妙地以一列疾馳的火車將天安門和布達拉宮連接起來。近景中身穿隆重的民族服飾的藏族百姓依偎在一起,遙望遠方,憧憬未來。這條雪域天路不僅讓北京和西藏不再遙遠,也翻開了西藏社會發(fā)展的新篇章,為古老的西藏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畫家以高度提煉的線條與色塊來分割畫面,使作品在穩(wěn)定、平衡的結構中增添了節(jié)奏感與韻律感,令觀者感受到西藏日新月異的變化和西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借鑒藏族傳統(tǒng)藝術

藏族傳統(tǒng)藝術包括唐卡、寺院壁畫等,因其豐富多樣的造型、醇厚艷麗的色彩、嚴格的程式規(guī)范而著稱,在民族藝術之林中獨樹一幟。布面重彩畫扎根于西藏民族藝術的土壤,著力挖掘藏族藝術的視覺審美元素,借鑒唐卡、壁畫等造型程式和語言符號,形成兼具藏族藝術特色與現代審美特征的繪畫風格。

藝術家對藏族傳統(tǒng)藝術的借鑒,首先表現在借用藏傳佛教藝術的圖式和造型,如神佛、曼陀羅、法器、手印等圖像,根據創(chuàng)作的需要進行解構、重組和再創(chuàng)造。色彩方面則擅用藏族傳統(tǒng)藝術中常用的紅、黃、黑、白、金等,通過勾線平涂的手法使畫面富有裝飾美感。韓書力在創(chuàng)作中將佛教繪畫中的圖式和形象重新組合,賦予了現代的審美趣味。在《祝愿吉祥》(圖5)中,側面站立的主體人物仿佛佛像一般莊嚴肅穆,頭部被置于一片朦朧虛化的墨痕中,面部處理受到唐卡繪畫中佛像眼睛造型程式的影響,而身體部分的圖案則匯集了唐卡壁畫中常出現的宗教圖式,如神佛、動物、樹木、神龕等。作品畫面莊重典雅,大面積的留白渲染了宗教般空靈而神秘的氛圍,平面化與圖案化的手法體現了西藏傳統(tǒng)繪畫中裝飾風格的影響。

翟躍飛早期的創(chuàng)作深受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繪畫的影響。作品中赭紅的色調、樸拙的線條和獨特的人體造型,都深深地印上古格地區(qū)藏傳佛教藝術的痕跡。90年代,他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具有表現主義風格的《經典》系列作品(圖6),借鑒了唐卡豐富的裝裱形式,以手繪裝飾圖案模仿唐卡的織錦貼裱,再與畫面中隨意涂抹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在文化內涵與形式語言的表達之間形成了一種內在的張力,是西藏傳統(tǒng)藝術與現代審美意識相互融合的結果。

(四)蘊含藏族精神文化內涵

西藏在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與多重文化的交匯影響下,逐漸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在原始社會的土壤中,西藏地區(qū)萌生了信仰萬物有靈的本土宗教—苯教;7、8世紀先后從內地和印度傳入的佛教與高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藏傳佛教。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這兩種宗教相互影響,積淀了具有高原特色的精神文化內涵。藏民族崇尚自然,認為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飛禽走獸均有靈性,對自然萬物有著深深的依戀。而藏傳佛教的影響又使藏族人民有著頑強、超然的生命意識,相信生命輪回,尊崇眾生平等,在生活中處處蘊含著智慧與善念。當代畫家的布面重彩畫與藏族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層次的聯結,透過五彩斑斕的畫面,可以感受到藏民族獨特的精神文化內涵,體現了畫家對藏族文化深深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巴瑪扎西是土生土長的藏族人,從小浸潤在藏族傳統(tǒng)文化的環(huán)境中,對藏傳佛教藝術和傳統(tǒng)文化耳濡目染。因此,宗教與民俗成為巴瑪扎西創(chuàng)作的民族文化底蘊。他的作品中有大量佛教圖式,如度母、經文和咒符等,形式語言上借鑒壁畫色彩的風蝕面貌,有著仿若古舊壁畫一般的滄桑感和莊重氣氛。他還有很多作品表現藏族節(jié)日和傳統(tǒng)習俗,如《燃燈節(jié)》《藏歷年》《恰青節(jié)》《望果節(jié)》等,這些節(jié)日或是紀念宗教領袖,或是祭奠神靈,或是賽馬聚會,或是慶祝豐收,展現了藏民族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恫脊取罚▓D7)創(chuàng)作于2008年,畫面中兩頭健碩的牦牛被裝扮一新,它們頭戴紅纓,胸前掛著金色的鈴鐺,表現了在萬物復蘇、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藏族人民祈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熟的美好愿望。作品以黑色為背景,紅黃藍三色點綴其間,整體面貌深沉秾麗,樸拙厚重,極具裝飾意味和民族審美特征。

藏族女畫家德珍一直以兒童、動物和女性為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通過藏民族的世界觀和女性的視角來詮釋她眼中的世界。她曾在西藏盲童學校做義務翻譯,后來留在學校教孩子們藏語、漢語和繪畫。她作品中的孩子常常擁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寄托著她對盲童的真摯祝愿。各種動物形象也是德珍經常表現的題材,創(chuàng)作于2003年的《他們還好嗎》(圖8)描繪了大自然中的各種生靈,蝴蝶、貓頭鷹、蛇、鹿、牦牛等,它們自由地生活在夢境一般的奇幻世界里。作品中稚拙的造型和斑斕的色彩充滿天真童趣和豐富的想象力。西藏文化中存在著各種神靈崇拜,在畫家心中,各種動物都是生靈,都應得到善待,體現了藏民族對生命的敬仰、對自然的敬畏。

結語

布面重彩畫是西藏現代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繪畫材料為突破口,根植于西藏的現實生活,借鑒和吸納民族傳統(tǒng)藝術,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鮮明的西藏特色的現代藝術樣式。西藏布面重彩畫創(chuàng)作群體的藝術實踐和學理探索為傳統(tǒng)藝術的繼承提供了新的思路,為民族美術和地域美術的發(fā)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猜你喜歡
布面唐卡藏族
The Light Inside
油畫
楊曉藝布面丙烯畫作品選登
藏族舞蹈的動作特點和傳承發(fā)展
李雪:唐卡收藏進入理性階段
曹海艇作品賞析
《演變》《藏族少女》
以恭敬之心繪畫
唐卡:不僅是藏品,更是種信仰
再寫生·共寫意
克什克腾旗| 如皋市| 庆阳市| 澳门| 咸阳市| 柞水县| 惠州市| 巴彦县| 嘉鱼县| 米脂县| 沙田区| 扬中市| 凤凰县| 仁布县| 丁青县| 大竹县| 陇南市| 西宁市| 宁乡县| 南陵县| 宝鸡市| 福州市| 枣强县| 兴文县| 成武县| 丰原市| 麻城市| 乌审旗| 平昌县| 沽源县| 项城市| 大理市| 米林县| 芦山县| 特克斯县| 南汇区| 会昌县| 萝北县| 承德市| 新源县| 许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