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天道倫理內(nèi)涵

2021-01-17 15:04:47代春敏李建明
衡水學(xué)院學(xué)報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董仲舒君王天道

代春敏,李建明

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天道倫理內(nèi)涵

代春敏a, b,李建明c

(衡水學(xué)院 a. 董子學(xué)院;b. 河北省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與縣域經(jīng)濟發(fā)展研究基地;c. 學(xué)報編輯部,河北 衡水 053000)

董仲舒以天道說人事,以天論政,以天論教。論天道:君承天命,以德配天;論人性:兩有仁貪,待教而善;行王道:施禮樂教化,德主刑輔。董仲舒從天道論及人性,為“性”正名,又全面論述了“性未全善”,其目的是立王道教化。董仲舒的教化倫理基于天道人性,其教化思想蘊含著豐厚的人文內(nèi)涵,處處體現(xiàn)了對天人之道的敬畏和仰望,對人性的充分探究和尊重,對人的生命的高度贊美和深切情懷。

董仲舒;教化倫理;待教而善;人文精神

天人哲學(xué)是董仲舒哲學(xué)思想的框架,董仲舒以天道說人事,將虛無縹緲、捉摸不定的“天意”與現(xiàn)實的政教緊密結(jié)合,以天論政,以天論教。在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倫理關(guān)系中,除了君民關(guān)系之外,人之上還有“天”,由君對民、上對下的單線倫理結(jié)構(gòu),擴展成為“天—君—民”的三維循環(huán)政教倫理系統(tǒng)[1]。另外,董仲舒在天人哲學(xué)基礎(chǔ)上,構(gòu)建他獨到的天道觀、人性論和道德信仰,由天道講人性,最終歸結(jié)到王道教化[2-3]。在董仲舒的政教倫理系統(tǒng)中,董仲舒重視天道、君德,但更注重民性、民情和民心,因此,董仲舒的教化基礎(chǔ)是天人關(guān)系框架下的天道倫理,同時又充滿了深刻的人文價值內(nèi)涵。

1 從正名看教化的天道倫理基礎(chǔ)

董仲舒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正名”思想,重視考察名號,在《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中指出:“名者,大理之首章也?!栔?,取之天地,天地為名號之大義也?!盵4]278從事物的名號就可以體察天地大義,那么,首先從正名角度來看“教化”一詞所蘊含的教化倫理觀。

1.1 何謂“教”

《說文解字》中解釋:“上所施,下所效也。從攴,孝。”[5]教的本義是教育,指導(dǎo),“教”字的小篆體字形象以手持杖或執(zhí)鞭,表示以鞭杖施行教育、教化?!吨杏埂窂奶烀?、天性和天道論“教”:“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盵6]17朱熹解釋說:“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盵6]17朱子從“性即理也”,認為人之性與物之性都得自于天,萬物具有共同的“天命之性”。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如天之為》說:“陰陽之氣在天,亦在人。在人者為好惡喜怒,在天者為暖凊寒暑,出入上下,左右前后,平行而不止,未嘗有所稽留滯郁也。其在人者,亦宜行而無留,若四時之條條然也。夫喜怒哀樂之止、動也,此天之所為人性命者?!盵4]457董仲舒認為,天之陰陽出入,形成寒暑交替,四時更迭,井然有序,周流不止。而陰陽二氣同樣存于人身,表現(xiàn)為“好惡喜怒”,其情動情止,皆是上天賦予人的性命,即“天命之性”,“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故曰受,由天之號也”[4]311。性和情都是來自天命。

遵循這個“天命之性”即是“道”,然而由于人的氣稟不同,或后天習(xí)染所致,人與物共有的“天命之性”逐漸減少甚至泯滅,因此有待后天之“教”。董仲舒說“圣人事明義,以照耀其所闇,故民不陷”[4]259。圣人闡明天道、仁義,使人民了解仁義大道,不讓民眾陷入困境或遭受刑罰。因此“上所施”,指的是能夠體悟天道人倫的古圣先賢,為了保有或彰顯人固有之“天性”,修道施教?!笆ト艘蛉宋镏斝姓叨饭?jié)之,以為法于天下,則謂之教,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6]17。圣人遵循天道自然,依據(jù)人與物的不同品級而做出的節(jié)制和約束,制禮作樂,頒布刑政,立禮、樂、刑、政之屬,作為法則,規(guī)范人們的欲望和行為,這就是禮樂教化。董仲舒尊崇《春秋》“奉天法古”,認為“圣者法天,賢者法圣,此其大數(shù)也”[4]13。由圣者效法天道,實行教化,安邦定國,這是治理天下最根本的法則。

“下所效”是指民眾效法圣賢君王禮樂之“教”,修養(yǎng)品德,成就善性。然“上所施,下所效”必是既上通天道,又下順民情,上下感通,從民所好,依民眾所需所樂?!抖Y記·樂記》中有記載:“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盵7]996說明“教”雖是“上所施”,但也要上下感通,體察“民情”,如同感覺天之寒暑一樣,如果不能得民之“時”,就會傷害世俗風(fēng)氣,教化不得施行。董仲舒說:“先王顯德以示民,民樂而歌之以為詩,說而化之以為俗。”[4]259先圣的德行教化,能讓民眾感到快樂,民眾的性情才能有所引領(lǐng)和疏導(dǎo),圣人修道設(shè)教,以敦化民風(fēng),民眾以詩樂歌舞表達內(nèi)心的快樂。只有這種基于天命人道的施“教”,才能化民成俗。

1.2 何謂“化”

從“化”的甲骨文、金文字形來看,左邊是一個面向左側(cè)站立的“亻(人)”,右邊是一個頭朝下腳朝上倒過來的“人”,從二人,像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變化?;谋玖x是變化、改變?!抖Y記·樂記》中說:“和,故百物化焉。”[7]990意思是天地中和,化育萬物。張載在《正蒙·神化》篇中說:“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睆堓d認為“化”的含義還不完全等同于“變”,“化”有一個逐漸浸潤的過程,它不是機械灌輸式的,也不只是知識、技能和信息的傳遞,而是有主體生命的體悟和踐行參與其中。后來“化”的含義由具體的“變化”引申出抽象的“教化”,就是通過教育使人心、風(fēng)俗得到改變。

“化”有文化和武化之分,武化是用武力強制改變習(xí)性風(fēng)俗;文化則是以禮樂教化,讓人自覺地遵守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最初文化與武化是相對的,后來“化”專指“文化”?!拔幕钡谋玖x就是以文教化。通過觀察人文,可以了解社會風(fēng)俗,化成社會的風(fēng)氣?!墩f文解字》解釋:“化,教行也?!币彩嵌偈嫠f的:“圣人天地動、四時化者,非有他也,其見義大故能動,動故能化,化故能大行?!盵4]260因此以道誨人、以文化人、以德化民才可謂“化”。

董仲舒說:“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為名?!盵4]283“教”強調(diào)“上所施”,“化”強調(diào)“成于下”。“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唯甄者之所為,猶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鑄”[8]2501。由“教”“化”之名亦可得知,“教化”是由圣人依“天命之性”修道設(shè)教,制禮作樂,上位者自上而下施行教化,教行于上,化成于下,以使“萬物各得其所”。因此,教化基于天道彝倫,不離人性人情,不離日用倫常。董仲舒說:“天令之謂命,命非圣人不行;質(zhì)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謂情,情非度制不節(jié)。是故王者上謹于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wù)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盵8]2515-2516可見,董仲舒上窮天命天道,下究人之性情,修明法度,確立了教化倫理的根本源頭和深刻內(nèi)涵。

2 董仲舒教化倫理的天道本源和內(nèi)涵

2.1 承天命:君以德配天

董仲舒的哲學(xué)是天的哲學(xué),“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4]404。天是萬物的先祖,化育萬物,包括創(chuàng)生養(yǎng)育人類,并且“道之大原出于天”,道亦出自天?!疤臁痹诙偈娴乃枷胫?,地位最尊,道的本源出自天,天具有本源性、超越性和絕對權(quán)威性,萬物之所遵奉和依循?!吧铣刑熘鶠?,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云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于天”[8]2502?!笆ト朔ㄌ於⒌馈盵8]2515,君王受命于天,承繼天道,天是王道的開端,君王想要有所作為,必須效法天道而行。

2.1.1 天為王道之端

“天地之行美也。是以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見其光,序列星而近至精,考陰陽而降霜露?!瓰槿司撸浞ㄈ∠笥谔臁盵4]452。董仲舒稱天地的運行“美”,是因為天道運行有秩序、有規(guī)律、有恒常,它化育生長萬物,是最完善美好的?!案咂湮弧笔钦f天的地位尊貴;“下其施”是說天施恩惠,是仁愛的;“序列星”是說眾星排列有序,運轉(zhuǎn)有恒;“考陰陽”是說陰陽成歲,風(fēng)調(diào)雨順。天的地位最尊貴,廣施仁愛,掌管眾星,協(xié)調(diào)陰陽之氣,主宰萬物的生長和消亡。董仲舒強調(diào)為人君要取法于天道。

董仲舒將“天”納入人道倫理關(guān)系中,認為“天子受命于天,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4]406,所有接受命令的人,所尊的都是“天”,“天子”的地位和稱號也最尊貴。董仲舒一再強調(diào)“王者承天意以從事”[8]2502,“天令之謂命,命非圣人不行”[8]2515?!巴跽吲涮?,謂其道”[4]346“天子者,則天之子也”[4]393,目的是讓君王以天地之行為榜樣,治理國家。天具常道而成為萬物的主宰,君主法天把握常道為一國的主宰。因此,“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4]334,按天道治理國家,就會長治久安,否則就會天下大亂。

董仲舒又將陰陽五行理論延伸到君王的治國大略方面?!疤斓乐笳咴陉庩?,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8]2502?!瓣栙F而陰賤,天之制也”[4]329,貴陽賤陰,重德輕刑乃是“天意”“天志”的表現(xiàn),君王治理國家也應(yīng)該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疤斓刂當?shù),不能獨以寒暑成歲,必有春夏秋冬。圣人之道,不能獨以威勢成政,必有教化”[4]311。天地的定數(shù),一年不能僅靠寒暑來完成,必有春夏秋冬四時;圣人治理國家的大道,也不能僅靠威勢來達成政事的目的,必須實施教化[9]。董仲舒說“政有三端”:如果父子之間不親密,就盡力激發(fā)他們的慈愛之心;大臣之間不和睦,就大力提倡禮節(jié);百姓不安定,就勉勵他們實行孝悌,而且自己身體力行做表率。這些不是靠威勢能達到效果的,只能靠圣王以道德來引導(dǎo)教化百姓,以禮法來規(guī)范整齊,這樣才合于天地之數(shù)?!敖袒比缤熘枤?,四時之春夏,具有生養(yǎng)化育的功能,自上而下施行王道教化是源于天道,是天意、天志的表現(xiàn)。

2.1.2 德為王道之本

《春秋》重視序位和上下尊卑的排列,既顯示地位尊貴,又能凸顯其道德的高尚,強調(diào)德位相配。比如“德侔天地者”[4]404,德行和上天相配,才能號稱“天子”,上天才把他看作是兒子。如果無德、失德,即使地位高貴,《春秋》依然從稱號上貶低。比如,公子慶父本來是魯莊公的弟弟,地位尊貴,但他殺了子般和魯閔公,導(dǎo)致魯國的內(nèi)亂。慶父有弒君之罪,《春秋》深惡之,所以在記載中把他“開除”出公族屬籍,甚至國籍,只稱他為“齊仲孫”,不讓他與魯國有任何聯(lián)系。董仲舒說:“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故能使萬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無敵于天下?!盵4]129所謂“王”,就是人民歸往的意思;所謂“君”,就是不會失去他的民眾的意思。因此,能夠使萬民歸向,并得到天下民眾擁戴的人,天下就沒有人能夠和他抗衡了。董仲舒善于以“聲訓(xùn)”“形訓(xùn)”等方法進行闡述,“王”與“往”“君”與“群”以音近相訓(xùn),“王”是眾民“所往”,“君”是以德“不失其群”,有德的君王善于以德行聚合天下民心,以社會等級組織群體,維護天下秩序。在這里,可以看出,現(xiàn)實社會中所有等級關(guān)系的上下尊卑,雖然都是天命所賦予的,但所受天命不只是接受一個稱號,更重要的是以相應(yīng)的德行和責(zé)任與之相配,否則就會受到上天的懲罰。“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8]2502-2503。“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視效,遠方之所四面而內(nèi)望也”[8]2521。為君者正,則天下百姓皆正,四方之眾皆仰望。董仲舒強調(diào)“有德配其位享其尊,無德失其位失其尊”,這一觀點具有超越歷史的價值和意義。君王能“明于天性,知自貴于物;知自貴于物,然后知仁誼;知仁誼,然后重禮節(jié);重禮節(jié),然后安處善;安處善,然后樂循理;樂循理,然后謂之君子”[8]2516?!叭酥锰斓帽娬撸缡苊熳印盵4]271。董仲舒認為并不是擁有了天命就是君王,“天子”不僅“得天”,還要“得眾”。董仲舒要求國家最高權(quán)力者以德配其位,將“天”的哲學(xué)與現(xiàn)實社會努力結(jié)合,認真探索,始終把政權(quán)穩(wěn)定和天下蒼生放在首位?!睹献印るx婁上》中也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盵6]285-286意思是要得天下,就要得到百姓的支持;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就要得民心。

“《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4]13,君王不僅要效法天道,還要“法先王”,即效法先王之道。董仲舒認為先王遺留下來的治國原則,就是天下的“規(guī)矩”“六律”。孟子也曾經(jīng)以規(guī)矩、六律做比,指出“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先王之道”指的就是“為政以德”,實行仁政。《孟子?離婁上》:“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盵6]280遵循先王的這些基本原則就能安定天下,不遵循就會導(dǎo)致天下大亂。

董仲舒講君權(quán)天授,但又強調(diào)能承天命是因為圣王的德行積累所致,天下萬民之心同歸,上天才會顯示祥瑞之征[10]。所以在天授君權(quán)、君王以德配其位的“天—君”關(guān)系中,君王并非一味地被動接受和承繼,君王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爸蝸y廢興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得可反,其所操持誖謬失其統(tǒng)也”[8]2500。國家的治亂廢興不是天命所定,而是在于自身努力?!皬娒銓W(xué)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8]2498。強勉,就是自主的、能動的積極進取精神,一國之君王更應(yīng)該順從天命,勤勉努力,具體來說,君王應(yīng)“自知貴于物”,重視其位以顯示尊嚴;博愛民眾以施行仁道;選賢任能,明察秋毫;正確使用人才,使賢能之人輔佐自己;考核公正,賞罰嚴明等。因此君王具有主體性,要主動順應(yīng)天命,積極進取,涵養(yǎng)君德,以配其位。

2.2 論人性:身兩有仁貪

教化是基于天道人倫的,所以談教化離不開對人性的分析研究。董仲舒的教化思想也是建構(gòu)在他的人性論之上的。

2.2.1 返性之名

董仲舒從正名角度通過對“性”“情”“心”“民”等的考察,提出了全新的人性論主張?!敖袷篱溣谛?,言之者不同,胡不試反性之名?”[4]284董仲舒認為人們之所以對人性的看法和討論多種多樣,是因為大家都忽視了“性”之名,應(yīng)該返歸到“性”之名上進行研究和考察,這樣才能把“人性”問題討論清楚。

董仲舒反對把人性直接定義為善或不善,他說:“如其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性者質(zhì)也?!盵4]284-285董仲舒將“性”與“生”進行聲訓(xùn),解釋“性”之名,來自“生”,是天生的自然本質(zhì),性,就是本質(zhì)的意思?!靶灾坏秒x質(zhì),離質(zhì)如毛,則非性已,不可不察也”[4]285。性是人取自于天的最質(zhì)樸的東西,討論人性就離不開這個最質(zhì)樸的東西,否則就不是真正的性。性,是人與生俱來,天然形成具有本質(zhì)意義的所謂天命之性,不摻雜任何后天的作用和影響。

“性”既為自然之質(zhì),必然遵循天道,董仲舒又從天道陰陽角度論及人性。他說:“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陰陽也。”[4]291一個人身上兼有“性”“情”,好像天道兼有陰和陽一樣,“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質(zhì)也,情者人之欲也”[8]2501。天生之性中兼有性、情。“天地之所生,謂之性情。性情相與為一瞑”[4]290。在這里,董仲舒指出,“身”即“性”之名,取自于天。性,是由天而生賦予人的自然之質(zhì);情,即人性中的欲望。董仲舒說兩者都生于天的陽氣和陰氣,二者相合才與天道相一。董仲舒還說:“仁貪之氣,兩在于身。身之名,取諸天。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盵4]286-288天有陰、陽二氣,人身亦兼有貪和仁兩種自然天生之氣。由此可以說,董仲舒取天之陰陽二氣,生人之性、情,體現(xiàn)在人身上即為貪、仁兩種本性。這樣,董仲舒通過與天道陰陽相聯(lián)系,清楚地解釋了人的天生之“性”“情”,“仁”“貪”之二氣。

既然天道有陰陽,就不能只看到人性的一面,忽視人性中兩有的仁、貪二氣,簡單地把人性說成只有善或只有惡,而只能稱“性未善”?!疤煊嘘庩柦?,身有情欲栣,與天道一也”[4]288。天道中的陰氣需要加以禁制,人身上的情欲、貪氣也需要加以節(jié)制,這和天道也是一致的?!瓣庩柦笔钦f禁陰不使干擾陽,天道好陽而惡陰。人身具有貪仁之氣,也應(yīng)當節(jié)度克制情欲之貪性,不使其傷害仁善之性,這是與天道同理。董仲舒認為,人性中的貪是惡質(zhì),必須克制禁止,“栣眾惡于內(nèi),弗使得發(fā)于外者,心也。故心之為名栣也”[4]286。董仲舒通過解釋“心”之名,進一步提出人們要發(fā)揮“心”的主觀能動作用[10],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主動棄惡向善。因此,董仲舒在天人哲學(xué)基礎(chǔ)上提出的人性論認為,天人相與之際,繼之則善,不繼則不善。假如人不依循天道的陰陽,就不是本源意義的善,同樣,假如人不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實現(xiàn)此本源意義的善,就不可能成就為性。

2.2.2 待教而善

董仲舒的“性未善”論并不否認“性”有“善”的部分,只是“性未全善”。董仲舒用形象的比喻來解釋這個問題,他把“性”比喻成禾苗,把“性”中的“善”比喻成加工后的“米”,“性比于禾,善比于米”。天賦予民性有“善”的資質(zhì)卻不能說成是“性善”,就像是米由禾加工而成,卻不能認為禾就是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為善也。善與米,人之所繼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為之內(nèi)也”[4]289。即:性有善的資質(zhì),但善并非是天生之質(zhì)所能達到的,善是人們秉承天的創(chuàng)造又另外加工而成的,是后天教化使然。

董仲舒依據(jù)人性的客觀存在,提出性分三品:“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盵4]303“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盵4]292,所謂“圣人之性”,乃是“天之性”,是純善的,超越人性,能夠配天行德,是無須別人教化而是要去教化別人的。所謂“斗筲之性”,則是“獸之性”,是純惡的,即使施以教化也不可能改為善,所以不必教化?!爸T斗筲之民,何足數(shù)哉?弗系人數(shù)而已”[4]42。這部分人極少,可以不計算人數(shù)在內(nèi)。所謂“中民之性”,是絕大部分普通民眾之性,這才是董仲舒所論的“人之性”的對象,有善質(zhì)亦有惡質(zhì),可以通過王者的教化導(dǎo)向善[11]。

董仲舒說:“民者,瞑也?!盵4]279瞑,是“性而瞑之未覺”,需要通過圣人的教化成就其性善?!靶匀缋O如卵。卵待覆而成雛,繭待繅而為絲,性待教而為善”[4]293?!爸腥恕敝靶浴本拖袷锹岩却趸拍艹蔀橛浊?,繭要等待用沸水繅絲才能成為絲一樣,要待教化浸染,才能變?yōu)椤吧啤??!靶哉?,天質(zhì)之樸也;善者,王教之化也”[4]304。這里所說“性者,天質(zhì)之樸也”,指的是中民之性。

從孔子提出的“性相近,習(xí)相遠”,到孟子的“性善”,荀子的“性惡”,都不否認“性”是天生的自然之質(zhì),但對于什么是天生,哪些特質(zhì)屬于天生之質(zhì)存在異論。孟子認為初生的人性具有仁義禮智善端,荀子認為初生的人性是惡的,董仲舒針對大部分中民之性,認為人性兼有善惡之質(zhì)。而且中民之性一定要王教才能成就其性善[12]。“無其質(zhì),則王教不能化;無其王教,則質(zhì)樸不能善”[4]304,“性有善質(zhì)”是“待教而善”的前提;“教化”是中民之性成善的過程和保障。董仲舒的“待教而善”論,既看到了性和善的聯(lián)系,又認真討論了二者之間的區(qū)別。

董仲舒由天人哲學(xué),從天道論及人性,為“性”正名[13],又全面論述了“性未全善”“待教而善”,其目的是立王道教化,借此以實現(xiàn)政治上的理想。董仲舒的人性論思想最終為政治理想服務(wù)?!疤熘鶠椋兴炼?。止之內(nèi)謂之天性,止之外謂之人事”[4]289。萬民之性,如果只繼天而止,則無法全善,必有惡質(zhì);如果君王能建立一整套關(guān)于道德倫理的禮樂教化制度,化民成俗,就能成就中民之性善。

2.3 行王道:施禮樂教化

王道是董仲舒的政治理想。董仲舒認為“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這是天道本源,而君王要“循天道”治理國家,“取法于天”,天“親陽而疏陰,任德而不任刑也”,君王也要實行德政,以德為主,以刑為輔。從治理國家來看,德政就是實施教化,如孔子所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6]54德即教化,“圣人之道,不能獨以威勢成政,必有教化”[4]311?!敖?,政之本也”[4]91?!爸翁煜拢灰越袒癁榇髣?wù)”[8]2503。董仲舒明確提出,治理國家要遵循天道,陰陽共生,刑德并用;另一方面,天親陽疏陰,君王要德主刑輔。教化不僅是王道為政之主,更是為政之根本,這是王道教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3.1 王道教化之任

從董仲舒的人性待教而善,我們可以知道,正因為萬民之性未善,所以才需要王者的教化,君王應(yīng)當以教化為己之重任。“天生民性有善質(zhì),而未能善,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4]294。萬民之性“待教而善”,此天生之民性即是“天意”,教化乃是君王承天意治理百姓。王道教化的責(zé)任,既是“天意”的顯現(xiàn),也是王道的踐行。

《論語·子張》中曾子說:“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6]192這是曾子的弟子陽膚擔(dān)任掌管刑罰的官,向曾子請教,曾子告訴他說,在上位的人喪失了正道,民心離散已經(jīng)很久了。如果在審案時審出真情,應(yīng)該心懷悲哀憐憫,而不能沾沾自喜。曾子的觀點很清楚:導(dǎo)致人們鋌而走險,以及犯罪率大幅升高的原因是“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居于上位的統(tǒng)治者胡作非為,民眾處于混亂的世道中,久失其教化,離心離德已經(jīng)很久了,以至于以身試法。這與董仲舒的觀點一致,在國家治理過程中,君王承擔(dān)著重要的教化責(zé)任,如果社會秩序混亂,發(fā)生災(zāi)異遣告,不是老百姓的行為所致,而是上位者不重視教化,失去民心所導(dǎo)致的?!爸忻裰浴奔慈f民之性,本有仁善之質(zhì),需要君王以教化引導(dǎo),以德行感召,不僅從根本上使百姓避免受到刑罰,又能穩(wěn)固國家政權(quán)。“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8]2503?!疤煜滤春推秸?,天子之教化不行也”[4]395。教化是治國大道,君王奉行王道,既符合“天意”,又抓住了治理國家的根本,施行教化,以顯著的德政潤澤于天下,那么四方的百姓和其他國家沒有不響應(yīng)的,如果天下還沒有和平,是因為天子的教化還沒有得到施行,教化之根本確立了,世間萬物才會各得其所。

2.3.2 禮樂教化之功

董仲舒從歷史角度,認真分析和總結(jié)了秦朝滅亡的原因,秦王朝“重禁文學(xué),不得挾書,棄捐禮誼而惡聞之,其心欲盡滅先圣之道,而顓為自恣茍簡之治,故立為天子十四歲而國破亡矣”[8]2504。董仲舒認為,因為秦拋棄禮義文明,滅絕圣人之道,只講嚴刑峻法,不講禮樂教化,以致二世而亡。因此,“道者,所繇適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shù)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8]2499。要實現(xiàn)天下大治的政治目標和理想,就要有“仁義禮樂”治道的手段和工具,也只有實施禮樂教化,才能實現(xiàn)國家的長治久安,才是天下大治之道。君主接受天命,以身作則,自上而下施行教化,使人民崇尚禮義,明辨人倫,這對于圣王的功業(yè)來說,有著重要的功用[14]。

具體的禮樂制度會隨歷史的演變而不斷更化,“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6]59。雖然每個時代的禮樂刑政都會有所損益,但禮樂教化的精神和功用卻可以傳繼百世。董仲舒在講到禮樂教化的社會功用時,既看到了禮樂的損益變更,更強調(diào)了禮樂緣于民情民心的本質(zhì),也正因為禮樂本于人心,所以才能起到定邦安民之功用。“王者未作樂之時,乃用先王之樂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頌之樂不成,故王者功成作樂,樂其德也”[8]2499。當禮樂刑政不能再深入教化當世之民的時候,王者會依其德,據(jù)其功而制禮作樂。“舜時,民樂其昭堯之業(yè)也,故《韶》。“韶”者,昭也。禹之時,民樂其三圣相繼,故《夏》?!跋摹闭撸笠?。湯之時,民樂其救之于患害也,故《濩》。“濩”者,救也”[4]19-20。堯、舜、禹、湯都是有德有位的圣人,時代不同,民情不一,他們所制禮樂也不同,“四樂殊名,則各順其民始樂于己也。吾見其效矣”[4]21。音樂能夠反映出社會風(fēng)氣和政治興衰,圣人因循的是民之“始樂”,依據(jù)當時的社會民情,制禮作樂,教化百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應(yīng)天制禮作樂之異,人心之動也。二者離而復(fù)合,所為一也”[4]22。對于歷法、服色的改動,順應(yīng)天命制訂禮樂的差異,都是源于人心的趨向,這兩者有先有后但又殊途同歸,因為它們的目的是相同的。“樂者,所以變民風(fēng),化民俗也;其變民也易,其化人也著”[8]2499。因此,這種源于人心的制禮作樂就是教化的重要內(nèi)容,讓人民看到禮樂的根本,從而達到教化萬民、化民成俗的功用。

董仲舒不僅從歷史的更替興衰中看到了教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站在當時漢代社會歷史和政治的現(xiàn)實角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興太學(xué),建學(xué)校,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積聚國家政教的核心力量?!梆B(yǎng)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xué);太學(xué)者,賢士之所關(guān)也,教化之本原也”[8]2512?!芭d太學(xué),置明師,以養(yǎng)天下之士,數(shù)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8]2512。立太學(xué)、行教化對于實現(xiàn)德治具有重要的作用[15]。董仲舒提出立太學(xué)、設(shè)庠序的目的,也是以仁義禮智信化民成習(xí)俗之美,而不是以刑罰為主。“立太學(xué)以教于國,設(shè)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jié)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xí)俗美也”[8]2503-2504。教化的內(nèi)容則是仁、義、禮、智、孝、悌?!跋戎圆?,教以仁也;難得者,君子不貴,教以義也。雖天子必有尊也,教以孝也;必有先也,教以弟也”[4]311-312。

同樣,如何選賢任能、如何考核政績也是實現(xiàn)德治的非常重要的方面[16]。董仲舒認為“陰陽錯繆,氛氣棄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8]2512,都是因為“長吏不明,使至于此也”[8]2512。因此,董仲舒在考察選拔官吏和獎懲措施方面也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措施和一系列的“董子方案”,指出“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則廉恥殊路,賢不肖異處矣”[8]2513??己斯賳T必以其實績?yōu)橐罁?jù),而外在的名號(即職位)和取得實績的手段并不重要,而且董仲舒提出“九品”之說,將考核結(jié)果量化,以考核結(jié)果來獎懲,賞罰分明。這些舉措既有利于選拔人才,又能使官員盡職盡責(zé),建功立業(yè)。

3 結(jié)論:董仲舒教化倫理的人文內(nèi)涵

董仲舒的教化倫理基于天道人性,其教化思想蘊含著豐厚的人文精神,處處體現(xiàn)了對天人之道的敬畏和仰望,對人性的充分探究和尊重,對人的生命的高度贊美和深切情懷。

3.1 教化之道,天人相與

董仲舒主張“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8]2518-2519。這是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堅實的天道根基。董仲舒主張更化改制,但其改制“非改其道,非變其理”[4]16,“若夫大綱、人倫、道理、政治、教化、習(xí)俗、文義盡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無易道之實”[4]18。三綱五常、政治教化,是天道天序,是人所共由之“道”,是禮之大本,哪怕歷經(jīng)百世,其文章制度雖有所因襲改革,但其“道”不改,教化倫理亦不因為時代朝政的更迭而改變。

《天人三策》中,漢武帝問“人如何應(yīng)天而行”,董仲舒說:“人受命于天,固超然異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親,出有君臣上下之誼,會聚相遇,則有耆老長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歡然有恩以相愛,此人之所以貴也?!瞧涞锰熘`,貴于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盵8]2516董仲舒面對國家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者,以人的三綱五常之倫彝,仁義禮智為根本,回答了君王應(yīng)如何順應(yīng)天道而施政的問題,把天道一下子從虛幻轉(zhuǎn)向現(xiàn)實,落實在政治教化和人倫秩序上,同時極大地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可貴。

3.2 教化之基,德政之本

董仲舒上述天志,下論人性,從天兩有陰陽,到人亦有貪仁之性,從人性論奠定了教化的理論基礎(chǔ)。不僅討論了善與道德倫理教化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肯定了“善”是人性中固有之資質(zhì),指出了教化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必需性;更針對“中人之性”,闡明了萬民之性待教而后善,明確了上位之君以禮樂教化和引導(dǎo)百姓的重要的教化責(zé)任,把是否施行教化與王道德政直接相關(guān)聯(lián)。德主刑輔,實行仁政,必以教化為其根本。

3.3 教化之終,貴在成人

董仲舒雖然把教化與德政相聯(lián),但教化最終的目的是“成人”。君王自上而下施行教化,“事明義,以照耀其所闇”[4]259,是強調(diào)教化外在的政治意義,然董仲舒又強調(diào)“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yǎng)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yǎng)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4]165。天生長萬物,地養(yǎng)育萬物,人繼天而行,以禮樂成就自己,成就萬物。三者好比手足,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且“人為天下貴”,在于人有父子、兄弟、君臣、長幼之倫,也就是說,人必須在倫理關(guān)系之中才可成其為人。如何成就人性之善,關(guān)鍵是人的“心”,心能“栣眾惡于內(nèi),弗使得發(fā)于外”,所以,人具有修養(yǎng)心性、成就教化之功的主觀能動性,這也正是“人為天下貴”的可貴之處。

董仲舒作為一名漢代儒學(xué)大家,他不僅學(xué)識淵博、行為端方、性情篤厚、“為人廉直”,且天然具有一種儒者的擔(dān)當精神,自覺地擔(dān)負起歷史賦予的一種文化傳承的使命。董仲舒繼承儒家重視禮樂教化的思想,并依據(jù)當時的社會需求和歷史條件,重新進行闡釋和構(gòu)建,不僅在當時起到了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作用,而且對于復(fù)興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今天,對于每一個有著歷史責(zé)任感的人來說,同樣具有很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17]。

[1] 高鑫.從天道觀到道德信仰的構(gòu)建:解析董仲舒的天道觀、人性論、道德信仰[J].金融理論探索,2007(5):53-54.

[2] 宋志明.從以吏為師到以天為教:董仲舒天人學(xué)說新探[J].河北學(xué)刊,2009(2):58-62.

[3] 張韶宇.董仲舒“王道教化論”理路透析[J].鄭州輕工業(yè)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1(1):54-57.

[4]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2.

[5]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

[6]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7] 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8]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9] 高春菊.獨以寒暑不能成歲,獨以威勢不能成政:董仲舒社會教化思想研究[J].衡水學(xué)院學(xué)報,2007(3):34-35,78.

[10] 董金裕.董仲舒的崇儒重教及其現(xiàn)代意義[J].衡水學(xué)院學(xué)報,2015(3):10-15.

[11] 田海艦.董仲舒教化思想探析[J].河北大學(xué)成人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1(4):12-14.

[12] 周桂鈿.秦漢思想史(上)[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13] 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會教化的理論根據(jù)[J].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2008(8):36-39.

[14] 常會營.董仲舒的禮樂教化思想及現(xiàn)代價值[J].中國儒學(xué),2016(1):207-238.

[15] 龐橋.“化民成性”“節(jié)民以禮”:兼論董仲舒的師德思想[J].衡水學(xué)院學(xué)報,2010(2)22-23,44.

[16] 張?zhí)烊?淺論董仲舒教化思想之實施途徑[J].隴東學(xué)院學(xué)報,2008(6):80-83.

[17] 魏彥紅.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述評[J].衡水學(xué)院學(xué)報,2017(1):70-79.

The Ethical Connotation of Way of Heaven in Dong Zhongshu’s Educational Thought

DAI Chunmina, b, LI Jianmingc

(a. Dongzi College; b. Research Bas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c.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Dong Zhongshu comments on human affairs, political affairs and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way of heaven. On the way of heaven: The king bears the mandate of heaven, match heaven with virtue. On human nature: There are both benevolence and greed, waiting for enlightenment and become good. Carry out kingcraft: Implement ritual and music education; taking moral education as the main policy and punishment as the auxiliary”. Dong Zhongshu talks about human nature from the way of heaven, rectifying the concept of “humanity”. It is also discussed comprehensively that “Human nature is not perfect”. Its purpose is to set up kingly education. Dong Zhongshu’s mor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doctrine of heaven and human nature. His moral education contains rich humanistic connotation, which reflects his awe and admiration for the doctrine of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his full exploration and respect for human nature, and his high praise and deep feelings for human life.

Dong Zhongshu; educational ethics; waiting for enlightenment and become good; humanistic spirit

10.3969/j.issn.1673-2065.2021.01.016

代春敏(1973-),女,河北衡水人,講師;

李建明(1964-),男,河北棗強人,教授。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9ZDA027);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9BZX051);河北省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HB20ZX005);衡水學(xué)院校級課題(2020SK08);河北省社會科學(xué)發(fā)展研究課題(20200402019)

G40-092.2

A

1673-2065(2021)01-0077-08

2020-10-19

(責(zé)任編校:曹迎春 英文校對:李玉玲)

猜你喜歡
董仲舒君王天道
春秋決獄與法律解釋——以董仲舒春秋決獄案例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問題研究述評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9:00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天 道
中外文摘(2020年10期)2020-11-12 11:24:55
“笑”諫君王
春秋“王魯”說芻議:以董仲舒為中心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4:52
電視劇的文化屬性解讀——以《天道》為例
新聞傳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4
姜太公釣魚
天道體系 專業(yè)成就卓越
權(quán)健天道體系精英榜
桦南县| 阿克| 兴安盟| 普兰店市| 武乡县| 玉田县| 安陆市| 白山市| 绵阳市| 北川| 德州市| 南涧| 澳门| 旺苍县| 新余市| 巍山| 武清区| 本溪| 新晃| 甘泉县| 昭觉县| 濮阳市| 托克托县| 哈密市| 墨竹工卡县| 宁安市| 呼图壁县| 嘉黎县| 亳州市| 喀喇| 芜湖县| 昭苏县| 封丘县| 宁河县| 锦州市| 耒阳市| 布尔津县| 商城县| 肥东县| 灵寿县| 九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