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蠶神信仰及其民間習俗*
——以太湖流域蠶桑謠諺為例

2021-01-17 16:00劉旭青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蠶農(nóng)蠶桑菩薩

劉旭青

(湖州師范學院 人文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謠諺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社會、歷史、人生等的精辟見解和深刻思考,是反映事象、總結經(jīng)驗、表達心聲、傳播信息和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左思《三都賦》“序”云:“風謠歌舞,各附其俗?!泵恳环N民俗事象,幾乎都伴有相應的謠諺,這些謠諺也總是反映出紛紜的民俗事象。太湖流域是我國蠶業(yè)的發(fā)源地之一,養(yǎng)蠶歷史悠久,留下了很多反映蠶神信仰及民間習俗的謠諺。解讀這些蠶桑謠諺,揭示出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經(jīng)濟結構是蠶神崇拜和信仰的心理基礎;這種蠶神崇拜和信仰滲透到了蠶鄉(xiāng)民眾的歲時習俗和人生禮俗之中。

一、蠶神傳說

太湖流域的蠶神傳說故事,最早見載于晉代干寶《搜神記》。干寶,祖籍河南新蔡,明天啟《海鹽縣圖經(jīng)》載云:“父瑩,仕吳,任立節(jié)都尉,南遷定居海鹽,干寶遂為海鹽人?!备蓪殹端焉裼洝防镌敿氂涊d了蠶神傳說故事,據(jù)《女化蠶》載云:

舊說太古之時,有大人遠征,家無余人,唯有一女。牡馬一匹,女親養(yǎng)之。窮居幽處,思念其父,乃戲馬曰:“爾能為我迎得父還,吾將嫁汝?!?/p>

馬既承此言,乃絕韁而去,徑至父所。父見馬驚喜,因取而乘之。馬望所自來,悲鳴不已。父曰:“此馬無事如此,我家得無有故乎?”亟乘以歸。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芻養(yǎng)。馬不肯食,每見女出入,輒喜怒奮擊。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問女。女具以告父,必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門。且莫出入?!庇谑欠笊錃⒅?,暴皮于庭。

父行。女與鄰女于皮所戲,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為婦耶?招此屠剝,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鄰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還,求索,已出失之。

后經(jīng)數(shù)日,得于大樹枝間,女及馬皮盡化為蠶,而績于樹上。其繭綸理厚大,異于常蠶。鄰婦取而養(yǎng)之,其收數(shù)倍。因名其樹曰“?!?。桑者,喪也。由斯百姓競種之,今世所養(yǎng)是也。言桑蠶者,是古蠶之余類也。[1]384

這則《女化蠶》神話當是太湖流域文獻最早的蠶馬神話記載。漢族古代傳說中的蠶神神話,其源頭還可追溯到《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載“歐絲”女子云:“歐絲之野在大踵東,一女子跪據(jù)樹歐絲?!盵2]1372早期女身蠶神,尚未與馬聯(lián)系。中國民間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蠶神為馬明王(馬鳴王),民間有蠶女、龍蠶娘、蠶花娘娘、蠶姑、華蠶老太、馬頭娘、馬鳴王菩薩、馬明菩薩等多種稱呼,馬明王為漢族蠶桑之神。

二、蠶神信仰

太湖流域的蠶桑歷史悠久,民間流傳著很多在祭拜儀式活動中敘唱蠶神馬鳴王菩薩的歌謠。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十二日蠶神生日、春節(jié)、清明節(jié)等都會舉行祭拜蠶神的儀式,敘唱《馬明王》《馬鳴王贊》《馬鳴王菩薩念蠶經(jīng)》《蠶花謠》《蠶花娘娘進門來》《蠶花歌》《龍蠶娘》等敘事性的歌謠,這些流傳在太湖流域不同地方的歌謠,都圍繞一個共同的主題——祭拜蠶神,祈盼蠶神保佑蠶桑好收成,故此類歌謠又稱“祈蠶歌”。本文通過解讀數(shù)首流傳太湖流域不同地方的蠶桑歌謠,借以剖析太湖流域的蠶神信仰等。

杭嘉湖一直都是蠶桑生產(chǎn)的核心區(qū)域,也是蠶桑謠諺流傳最多的地方,流傳于嘉興海寧的有蠶神歌《馬明王》,歌詞唱道:

馬明王菩薩到府來,到你府上看好蠶。馬明王菩薩出身好,出世東陽義烏縣。爹爹名叫王伯萬,母親堂上柳玉蓮。馬明王菩薩凈吃素,要得千張豆腐干。十二月十二蠶生日,家家打算蠶種腌。有的人家石灰腌,有的人家鹵池腌。正月過去二月來,三月清明在眼前。清明夜里吃杯齊心酒,各自用心看早蠶。大悲閣里轉一轉,買朵蠶花糊笪盤。紅綠棉綢包蠶種,輕輕放在枕頭邊。歇了三日看一看,打開蠶種綠艷艷。快刀切出金絲片,引出烏蟻萬萬千。三日三夜困頭眠,兩日兩夜困二眠。楝樹花開困出火,大眠捉得擔頭多。一家老小笑呵呵,當家大伯有主意。桑園地里轉一轉,舊年老葉勿缺啥。今年老葉缺二千,當家娘娘有主意,連夜開出二只買葉船。一只開到許村去,一只開到章埠埝。望去一片興桑園,停脫船來問價鈿。上午貴到三千六,晚上賤脫一大半。難為三攤老酒鈿,裝得船里滿潭潭。拔起篙子就開船,順風順水搖到石坨邊。你一擔來我一肩,一挑挑到大門前。當家娘娘有主意,拿枝長頭鞭三鞭。連吃三餐樹頭鮮,個個喉通小腳邊。東山木頭西山竹,搭起山棚接連圈。八十公公垛毛柴,七歲倌倌端栲盤。前廳后埭都上滿,還剩幾匾小伙蠶。上來落去嘸處上,只得上到灶腳邊。歇了三日看一看,好象十二月里落雪天。大繭做得像香櫞,細繭做得像湯圓。去年采得千斤繭,今年要采萬斤繭。當家娘娘有主意,今年要喚做絲娘。去年喚得張家娘,今年要喚李家娘。廿四部絲車排兩邊,中央出路泡茶湯。東邊踏出鸚哥叫,西邊踏出鳳凰聲。敲落絲車稱一稱,車車要稱二斤半。敲落絲車勿要賣,甭到來年菜花黃。南京客人問得知,北京客人上門來。粗絲銀子用斛斗,細絲銀子用斗量。賣絲銀子嘸處去,買田買地造高廳。高田買到南山腳,低田買到太湖邊。來者保你千年富,去者保你萬年興。[3]151-153

海寧是重要的蠶桑生產(chǎn)區(qū),這里一直就有蠶神信仰的傳統(tǒng)。每年清明節(jié)、農(nóng)歷十二月十二日蠶神生日,都要舉辦一系列的祭拜活動,并在祭拜儀式中敘唱此歌。這首民歌包含古老的蠶桑神話和傳說,既祈求馬明王保佑蠶桑豐收,又兼敘養(yǎng)蠶經(jīng)過。這里描述馬明王出生在東陽義烏縣,爹爹叫王伯萬,母親叫柳玉蓮。一般認為,馬明王是古印度梵語“馬鳴王菩薩”與中國“馬頭娘”的混合體。

在湖州地區(qū)廣為流傳的是敘事歌《馬鳴王贊》,這首經(jīng)過民間藝人加工改造過的祈蠶歌,反映了湖州地區(qū)的蠶神崇拜與信仰,歌詞唱道:

蠶寶馬鳴王正君,蠶王天子圣天帝。聽贊菩薩馬鳴君,馬鳴王菩薩進門來,身騎白馬坐蓮臺。請問菩薩歸何處,特來降福又消災。菩薩妙法九霄云,方便慈悲救萬民,觀世音上廣寒宮,馬鳴王菩薩化蠶身??葱Q娘子不知蠶寶何處尋,蠶身出在婺州城。家住婺州東陽縣,小孤村上有個劉氏女,每逢初一半月去齋僧。劉氏生下三個女,三位女兒貌超群。大女二女早完婚,惟有三女不嫁人。三女取名金仙女,年登十八正青春。青絲細發(fā)蟠龍髻,聰明伶俐賽觀音。有朝一日身染病,看看病重在其身。三餐茶飯全不吃,一病不起命歸陰。只有親娘舍不得,買口棺材葬其身。葬在花園桑樹下,渾身白肉化蠶身。上樹吃葉無人曉,樹頭做繭白如銀。凡人見了白繭子,是要收來傳萬村。男女見繭嘻嘻笑,上山采繭心歡喜。摘繭公公多歡心,請得巧匠就把絲來做。做絲須用拔溫湯,做得細絲千萬兩,至今留下傳萬村。自有好人收好種,萬古流傳有名揚。冬天穿了渾身暖,夏天穿了自然涼。年年有個清明節(jié),家家拜謝馬鳴王。[4]266-268

這首歌積淀了深厚的蠶桑文化傳統(tǒng),敘唱另一種版本的蠶神誕生故事。關于馬明王的身世,還有一種敘唱:“馬明王菩薩下凡來,身騎白馬坐蓮臺,爹爹名叫王伯萬,母親堂上柳玉蓮,命里算來無兒子,產(chǎn)生三個女裙釵,大姐二姐找夫去,三姐年輕要修仙,一修修到十六歲,十七歲上遭黃泉,三更托夢娘曉得,香火燈燭接連來,……”其出身和故事與上述“馬頭娘”神話相似。這首歌描繪了“身騎白馬坐蓮臺”的“馬鳴王菩薩化蠶身”感人故事和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化作蠶繭繅成絲,織成“冬天穿了渾身暖,夏天穿了自然涼”的衣服,為了感恩馬鳴王菩薩,故有“年年有個清明節(jié),家家拜謝馬鳴王”的民間信仰習俗。

地處浙北杭嘉湖平原腹地的嘉興桐鄉(xiāng),更是家家栽桑,戶戶養(yǎng)蠶。這里也流傳一首祈蠶歌《蠶花謠》,歌詞唱道:

馬鳴王菩薩坐蓮臺,到儂府上看好蠶。馬鳴王菩薩生在啥所在,生在東陽義烏縣。馬鳴王菩薩要吃啥素菜,要吃千張豆腐干。清明一過谷雨來,谷雨兩邊要看蠶。當家娘娘有主意,蠶種包好輕輕放在被里面。隔了三天看一看,布子上面綠茵茵。當家娘娘手段好,鵝毛輕輕撣介撣??斓肚腥~金絲片,引出烏娘萬萬千。頭眠眠得嶄嶄齊,二眠眠得齊嶄嶄。火柿開花捉出火,楝樹開花捉大眠。大眠捉得真正好,連夜開出兩只買葉船。一只開到許村去,一只開到莊婆堰。昨日價錢三千六,今朝賤掉一大半。難為一攤老酒鈿,船里裝得滿堆堆。拔出篙子就開船,順風順水搖到橋堍邊。毛竹扁擔兩頭尖,一肩肩到蠶房邊。當家娘娘有主意,攀枝挑樹鞭介鞭。喂蠶好比龍風起,吃葉好比陣頭來。龍蠶看到五晝時,七八晝時要上山。前屋后屋都上到,還有三埭小伙蠶。上來上去沒處上,只好上在灶腳邊。隔了三天看一看,好像十二月里落雪天。大的繭子象鴨蛋,小的繭子象湯團。一家老小大家來,繭子采了幾十擔。三十六部絲車兩行擺,敲落絲車把船開。粗絲要往杭州送,細絲要往湖州載。銀子賣了幾十兩,眉花眼笑回家轉。當家娘娘要放,當家爹爹要伉。當家娘娘存心辦嫁妝,當家爹爹想要造樓房。今年蠶花收成好,全靠馬鳴王菩薩上門來,恭喜發(fā)大財![5]520-522

這首歌亦稱《馬鳴王》,流傳于桐鄉(xiāng)留良、同福、青石等地。此歌系舊時民間藝人上門乞討時說唱,演唱時手持馬鳴王神像,邊敲小鑼邊唱,祈求蠶桑生產(chǎn)豐收。在歌詞的末尾還有一句“今年蠶花收成好,全靠馬鳴王菩薩上門來,恭喜發(fā)大財”之語,系演唱者即興發(fā)揮之語,頗具特色。

作為太湖流域重要組成部分的蘇南地區(qū),也流傳著很多反映蠶桑崇拜與信仰的歌謠。流傳于蘇州吳江的一首雜曲,也叫祈調,又稱為“念佛句”的《馬明皇菩薩念蠶經(jīng)》,歌詞唱道:

馬明皇菩薩到門來,身騎白馬上高山,馬明皇菩薩勿吃葷來便吃素,宋朝手里到如今。蠶室今年西南方,除出東南對龍蠶,清明過去谷雨到,谷雨兩邊堆寶寶。頭眠眠來齊落落,二眠眠來嶄嶄齊,九日三眠蠶出火,楝樹花開促大眠。促好大眠開葉船,來順風,去順風,一吹吹到河橋洞,毛竹扁擔二頭尖,啷啷挑到蠶房邊。喂蠶好比龍鳳起,吃葉好比陣頭雨,大眠回葉三晝時,小腳通跑去上山。東山木頭西山竹,山棚搭得幾間屋,隔仔三日涼山頭,滿山繭子白滿滿。廿四部絲車兩面排,當中出條送茶湯,東面?zhèn)鱽睇W哥叫,西面?zhèn)鱽眸P凰聲。紅包袱,綠包袱,一包包了十七、念八包。東家老大要想囥,西家老大要想放,亦勿囥來亦勿放,上海城里開爿大錢莊,收著蠶花買田地,高田買到寒山腳,低田買到太湖邊。[6]122-123

舊時,在吳江市郊養(yǎng)蠶地區(qū),每年清明節(jié),民間藝人用稻草扎一馬形,扮作馬明皇菩薩,身披胄甲,騎在馬上,口喊“蠶將軍來哉”;或者手拿馬明皇像,敲打木魚、小鑼、竄門走戶,將紅紙剪蠶貓送給養(yǎng)蠶的人家,念唱此歌,為蠶農(nóng)說吉利話,祈禱養(yǎng)蠶豐收。這種說唱形式名“念佛句”。念完此歌后,蠶農(nóng)給祈蠶人米一升左右。

在江蘇省的蠶鄉(xiāng)無錫廣為流傳的一首祈蠶歌《蠶花娘娘進門來》,歌詞唱道:

蠶花娘娘進門來,添喜又添財。頭眠二眠眠下來,三眠三葉守蠶臺。大眠開葉忙碌碌,搖龍上山等錢來。桑葉吃到剩條筋,繭子結來像銅鈴。草龍黃如金,繭子白如銀。東打聽,西打聽,打聽繭價啥行情?無錫有爿丁隆興,后臺老板外國人。小當家是寧波人,當秤先生南泉人。賬房先生無錫城里人,拿起黃楊算盤算一算,三萬零九分。走到家里笑盈盈,今年總算交小運。就去請路頭齋財神,鄉(xiāng)鄰親眷都有份。燒酒蜜淋瓊,四干四炒四冷盆。白切肉,釀面筋,鮮鮮黃魚大圓筍。八寶飯,炒蹄筋,個個吃得蠻稱心。發(fā)財全靠手勤儉,餓煞懶人猢猻精。[7]55-56

這首雜曲一開頭就唱“蠶花娘娘進門來,添喜又添財”,表達了人們接蠶神時迫切、期待、喜悅的心情。蠶桑豐收后,鄉(xiāng)鄰親眷慶祝,“燒酒蜜淋瓊,四干四炒四冷盆。白切肉,釀面筋,鮮鮮黃魚大圓筍。八寶飯,炒蹄筋,個個吃得蠻稱心”的飲食習俗,以及祭拜路頭財神等民俗活動。

上海自古就有種桑養(yǎng)蠶和手工制絲織綢的傳統(tǒng),也是近現(xiàn)代絲綢貿(mào)易的中心。上海市郊的金山縣曾有“無不桑之地,無不蠶之家”的美譽,這里也流傳著一首祈蠶歌《蠶花歌》,歌詞唱道:

蠶花菩薩到門來,黃金元寶滾進來,蠶花菩薩不是今年有,不是去年有,大宋朝流落到現(xiàn)在。

十二月十二蠶生日,有的相信鹽水浸,有的相信清灰浸,浸得蠶紙綠盈盈,清水里漂一漂,太陽里曬一曬,藏到來年正月新。

三月里正清明,清明過去谷雨天,谷雨三朝蠶出世,雞毛幼蠶軟綿綿。蠶寶寶養(yǎng)出千千萬,萬萬千,快刀切葉金絲片,兩日兩夜管頭眠,三日三夜管二眠。

楝樹開花管三眠,薔薇花開捉大眠。去年大眠捉了兩三擔,今年大眠捉了十外擔。大眠開葉五晝時,頃刻絲頭韌牽牽,東面叫個大佬倌,西面叫個二老倌。

上山要用西山竹,搭起山棚接連連,七十歲公公端花盤,八十歲公公上花蠶。

隔仔三天開山棚,只見繭子白綿綿,叫了十個嬸嬸采繭子,十個叔叔賣繭子。賣了三十六只大元寶,七十二只小元寶,大元寶藏窖箱,小元寶出外做營生,行行生意賺元寶。[8]67-68

這首祈蠶歌流傳于金山縣的楓圍、廊下、錢漢、金衛(wèi)等地。在清明節(jié)、十二月十二日蠶神生日時祭拜蠶神,祈禱“蠶花菩薩到門來,黃金元寶滾進來”,表達蠶農(nóng)對蠶神的敬仰和敬畏之情。歌詞“蠶花菩薩不是今年有,不是去年有,大宋朝流落到現(xiàn)在”,反映了這里的蠶神崇拜和信仰可追溯到宋代。同樣,流傳于湖州長興縣的祈蠶歌《龍蠶娘》,歌詞亦有“龍蠶不是今年出,宋朝手里到如今”之句。

在太湖流域的蠶鄉(xiāng)對“蠶神”的祭拜和信仰是非常普遍的,這是緣于“男耕女織”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結構。種桑養(yǎng)蠶在這種經(jīng)濟結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蠶鄉(xiāng)蠶農(nóng)重要的經(jīng)濟來源。種桑養(yǎng)蠶周期短、見效快,流傳于這一地域的諺語,對此作了精準的概括。流傳于太湖流域數(shù)量眾多的蠶桑諺語,簡而擇其要羅列如下:

吃飯靠種田,用錢靠養(yǎng)蠶。

蠶是農(nóng)家寶,一年開銷靠。

勤紡線,懶養(yǎng)蠶,四十二日見大錢。

種桑養(yǎng)蠶,勿愁吃穿。

養(yǎng)得一季蠶,可抵半年糧。

一缸油鹽一缸醬,要靠蠶桑出糧餉。[9]754-755

衣食住行衣為先,養(yǎng)好蠶寶寶種好棉。

蠶好用一年,田好吃一年。

一年兩熟蠶,相抵半年糧。

男采桑,女養(yǎng)蠶,四十五天見現(xiàn)錢。

多采桑,勤養(yǎng)蠶,四十天見現(xiàn)錢。

桑是搖錢樹,蠶是銀元寶。

栽桑養(yǎng)蠶,當年賺錢。[10]731-732

勤栽桑,勤養(yǎng)蠶,四十八天就見錢。

桑是搖錢樹,蠶是聚寶盆。

養(yǎng)得一季蠶,可抵半年糧。

養(yǎng)雞養(yǎng)蠶,利在眼前。

種竹養(yǎng)魚千倍利,栽桑養(yǎng)蠶當年益。[11]610

這些蠶桑諺語是蠶農(nóng)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和總結,在內(nèi)容上具有“經(jīng)驗性”“哲理性”“權威性”,是蠶鄉(xiāng)蠶農(nóng)最樸素的蠶桑經(jīng)濟哲學的高度概括。蠶桑經(jīng)濟在蠶農(nóng)家庭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蠶桑收成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家庭生活水平和收入多少。蠶農(nóng)祈求蠶桑豐收的心理,可以說是蠶鄉(xiāng)蠶農(nóng)蠶神信仰的心理基礎。

這種虔誠的蠶神崇拜和信仰在祈蠶歌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馬明王菩薩到府來,到你府上看好蠶”“蠶花娘娘進門來,添喜又添財”“蠶花菩薩到門來,黃金元寶滾進來”,等等。在蠶神的保佑下,蠶農(nóng)也描繪和敘唱了他們豐收愿景,如“賣絲銀子嘸處去,買田買地造高廳。高田買到南山腳,低田買到太湖邊。來者保你千年富,去者保你萬年興”“當家娘娘存心辦嫁妝,當家爹爹想要造樓房”“上海城里開爿大錢莊,收著蠶花買田地,高田買到寒山腳,低田買到太湖邊”,等等。

三、民間習俗

太湖流域有悠久的蠶桑歷史,在漫長的種桑養(yǎng)蠶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了種種與蠶桑生產(chǎn)有關的習俗,并滲透進蠶鄉(xiāng)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蠶鄉(xiāng)的歲時習俗、人生禮俗等民間習俗中都烙下了蠶桑文化的印跡。春節(jié)期間和清明前后,蠶鄉(xiāng)民間都要舉行一系列的蠶俗活動。呼蠶花,是湖州傳承已久的春節(jié)習俗,吃過年夜飯,兒童們興高采烈,提著馬頭燈、元寶燈、鲞魚燈、兔子燈等,點燃燈里的紅燭,在村前屋后,田頭地腳,來回奔逐嬉戲。嘴里唱著《呼蠶花》歌,歌詞唱道:

貓也來,狗也來,蠶花寶寶跟伢同介來。天上落下蠶花來,水上泛起魚花來。蠶花——啊來,魚花——啊來,蠶花落拉伢蠶笪內(nèi),魚花落拉伢魚塘內(nèi)。地皮底下泛起銀子來,大元寶搭伢門角落里滾進來,小元寶搭伢戶檻縫里軋進來。放得三十六爿麒麟當,輕船去,重船來,廿四個朝奉收賬來,嘭啪!銅鈿銀子上閣柵。[4]265

兒童一直鬧到黃昏靜,俗叫“呼蠶花”。這種“提燈燃燭呼蠶花”的游戲,也是一種點蠶花火儀式,旨在祈求養(yǎng)蠶豐收,寄寓了蠶農(nóng)新年美好的心愿。

掃蠶花地是杭嘉湖地區(qū)蠶鄉(xiāng)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俗歌舞小戲,取材于蠶桑生產(chǎn),表達蠶農(nóng)祈求養(yǎng)蠶豐收的美好愿望。此歌舞表演多集中在清明前后,正值蠶農(nóng)掃蠶室,糊窗除塵,清潔蠶具,準備蠶桑生產(chǎn)之際。《掃蠶花地》歌詞唱道:

三月天氣暖洋洋,家家焐種搭蠶房。蠶房搭在高廳上,玳窗紙糊得泛紅光。蠶花娘娘兩邊立,聚寶盆一只貼中央。蠶子烊在蠶笪內(nèi),烏蟻出得密密麻麻。手拿秤桿來挑種,輕輕鵝毛撣龍蠶。龍蠶落笪忙扎火,下面扎火暖洋洋??斓肚腥~銅絲繞,輕輕拿葉飼龍蠶。三日三夜頭眠郎,兩日兩夜二眠郎。菜籽剎花蠶出火,楝樹花開做大眠。上年大眠做勿出,今年羌羌要做幾百兩。大眠開桑一晝時,吩咐龍蠶要過屎。蠶凳跳板密密麻,龍蠶擺著下地棚。采桑摘葉忙忙碌,大擔小擔轉家鄉(xiāng)。拿起葉篰飼龍蠶,拋葉撣葉飼龍蠶。大眠放葉四晝時,絲頭裊裊上山棚。高搭山棚齊胸盤,蠶毛稻草插得嶄嶄齊。龍蠶捉在金盤內(nèi),吩咐龍蠶去上山。南廳上去三眠子,北廳上去四眠蠶。東廳上去多絲種,西廳上去玉龍蠶。東家娘娘私房蠶花嘸上處,上伊穿堂兩過路。龍蠶上山忙扎火,四廳扎火暖洋洋。龍蠶上山三周時,推開山棚看分明。大的“帽頂”半斤重,小的“帽頂”近四兩。上年蠶子落勿出,今年羌羌要稱幾百兩。東家老板真客氣,挽起籃子走街坊。買魚買肉買葷腥,東南西北喚絲娘。三十六部絲車兩行裝,當中出條小弄堂。小小農(nóng)堂做啥用,東家娘娘送茶湯。腳踏絲車啊咕響,繞繞絲頭摜在響葉上,做絲娘娘手段高,車車敲脫一百兩。粗絲賣到杭州府,細絲賣到廣東省。賣絲洋鈿嘸法數(shù),扯來大木造房廊。姐姐造了繡花樓,倌倌造了讀書房。高田買到杭州府,低田買到太湖上!

掃地要掃羊棚頭,養(yǎng)只羊來像馬頭。掃地掃到豬棚頭,養(yǎng)只豬玀像黃牛。今年蠶花掃得好,明年保倷三十六。高高蠶花接了去,親親眷眷都要好。今年掃好蠶花地,代代子孫節(jié)節(jié)高。[4]268-272

“掃蠶花地”是廣泛流傳于杭嘉湖地區(qū)的蠶俗活動之一,清末至20世紀50年代初最為興盛。一般在農(nóng)家中堂屋或蠶房表演,也在“抬馬鳴王菩薩”的廟會上表演。表演者多為女性。她們身著紅襖紅裙,頭戴“蠶花”,發(fā)髻插鵝毛,左手托鋪有紅綢、綴滿蠶花的小蠶扁,右手執(zhí)手柄上飾有“蠶花”的道具式掃帚,在小鑼小鼓伴奏下登場,邊歌邊舞。其帚上下左右虛擬掃狀,意在掃除晦氣和諸孽障,以保蠶繭豐收。在場地較寬敞處,場中置一方凳,歌舞至適當時機,將左手之小蠶扁放在方凳上,并繼續(xù)歌舞。此小蠶扁上,還放著鵝毛、秤桿、折扇等物。其中第二段,緊接上一首,歌舞繼之。此說明“掃蠶花地”還兼及保佑六畜興旺之意。

佯掃地、掃蠶花也是春節(jié)期間和清明前后民間藝人的一種乞討形式。舊時春節(jié),乞討者手拿一把制作精巧的掃帚道具,演唱《佯掃地》歌,歌詞唱道:

恰巧恰巧真恰巧,今年來了我陸阿小。多年勿來掃,年成也還好;今年來掃掃,年成越加好。掃得當家菩薩哈哈笑,灶家菩薩打虎跳,財神菩薩送元寶。東家?guī)熌飪z講好勿好?好好好,還要好?!嚼惨粧咧?,掃帚掃到房里頭。房里頭真考究,八腳眠床紅板凳,大紅棉被放里頭,白銅帳鉤分左右,兩只獅子滾繡球,兩頭一雙繡花枕,生個寶寶中狀元。[4]273-276

這首《佯掃地》歌詞很長,演唱完畢,東家給乞討藝人的米、年糕或錢,要比一般乞丐優(yōu)厚得多。也有乞討者演唱《掃蠶花》歌,歌詞唱道:

手捏掃帚唱上門,蠶花越掃越茂盛。一掃掃到搖車邊,搖出紗來細稠稠。二掃掃到豬棚頭,養(yǎng)只豬玀象牯牛。三掃掃到羊棚頭,養(yǎng)只羊,象白馬。四掃掃到灶腳邊,白米飯,香噴噴。五掃掃到蠶房門,蠶花要采廿四分。[12]30

此歌亦為舊時民間藝人上門乞討時所唱。唱者手持一把稻草扎成的掃帚,在門口邊掃邊唱,祝福蠶花茂盛?!靶Q花廿四分”是蠶農(nóng)的一句祝福語,“廿四分”取雙倍豐收其意,為討彩頭之語。

舊時春季養(yǎng)蠶前夕,杭嘉湖一帶蠶鄉(xiāng)有攜帶蟒蛇乞討的民間藝人,上門乞討時唱《贊蠶花》,歌詞唱道:

青龍到,蠶花好,去年來了到今朝;看看黃蟒龍蠶到,二十四分穩(wěn)牢牢。當家娘娘看蠶好,繭子采來像山高;十六部絲車兩行排,腳踏絲車鸚鴣叫。去年喚個張大娘,今年換個李大嫂;大娘大嫂手段高,做出絲來像銀條。當家娘娘為人好,滾進幾千大元寶;上白綿兜剝兩綃,送送外面?zhèn)€放蛇佬。[3]147-148

民間俗信黃蟒蛇為青龍,認為青龍到蠶花好,非常樂意施舍,且均施綿兜,故亦稱“唱綿兜”?!冻d兜》歌詞唱道:

一家過去兩家來,家家人家大發(fā)財。南面來個放蛇佬,家家人家都走到。大娘娘,大阿嫂,做人好來為人好??闯鳊埿Q哈哈笑,二十四分穩(wěn)牢牢。腳踏云梯步步高,繭子堆到屋脊牢。上白綿兜剝兩肖,送送我個放蛇佬。[5]517

攜蛇藝人(也稱“放蛇佬”)乞討時所唱歌詞,多為祈求蠶桑豐收,蠶農(nóng)也樂于向“放蛇佬”施舍。

在太湖流域蠶鄉(xiāng),眾多的人生禮俗都與蠶桑文化有關,蠶鄉(xiāng)民眾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都滲透著蠶桑文化的影響,并形成獨具蠶鄉(xiāng)特色的民間習俗。婚嫁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清代袁枚《雨過湖州》有“州以湖名聽已涼,況兼城郭雨中望。人家門戶多臨水,兒女生涯總是桑”的詩句。兒女生涯都離不開桑,是蠶鄉(xiāng)兒女生活的真實寫照和概括。嘉興桐鄉(xiāng)婚俗,新娘接至新郎家門口時,新郎家須向四周撒一些錢幣,稱“撒蠶花銅鈿”,喜娘唱《撒蠶花》歌,歌詞唱道:

新人來到大門前,諸親百眷分兩邊。取出銀鑼與寶瓶,蠶花銅鈿撒四面。蠶花撒向南,添個倌倌中狀元。蠶花撒向北,田頭地橫路路熟。蠶花撒過東,一年四季福壽洪。蠶花撒過西,生意興隆多有利。東西南北撒得勻,今年要交蠶花運。蠶花茂盛廿四分,繭子堆來碰屋頂。[5]517

撒帳是漢族民間的婚儀習俗,起源于漢朝。到了宋代,撒帳婚儀十分盛行,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男掛于笏,女搭于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至家廟前參拜畢,女復倒行,扶入房講拜,男女各爭先后,對拜畢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女以金錢彩果撒擲,謂之‘撒帳’。”[13]33吳自牧《夢粱錄》載:“行參諸親之禮畢,女復倒行,執(zhí)同心結,牽新郎回房,講交拜禮,再坐床,禮官以金銀盤盛金銀錢、彩錢、雜果撒帳次?!盵14]187撒帳是對新婚夫婦的祝福,寄寓健康長壽、富貴吉祥、多生貴子之意。撒蠶花是太湖流域蠶鄉(xiāng)特有的一種婚俗儀式,意在祝福蠶繭收成好。

舊時新娘婚后第二天,要參加一次“蠶經(jīng)肚腸”的儀式。在廂屋中,以四椅圍成圈,圈中置一栲栳,內(nèi)放面條、蠶種、秤桿(面條,意長壽;蠶種,意蠶花茂盛;秤,意稱心如意),由喜娘持染紅絲綿打成的棉線,領新娘繞椅盤轉,邊轉邊將紅棉線繞于椅背上,邊繞邊唱《蠶經(jīng)肚腸》歌,歌詞唱道:

第一轉長命百歲,第二轉成雙富貴,第三轉連中三元,第四轉四季發(fā)財,第五轉五子登科,第六轉六路進財相,第七轉七世保團圓,第八轉八仙祝壽,第九轉九子九孫,第十轉十享滿福。蠶肚腸經(jīng)得勻,年年蠶花廿四分。[3]150

蠶經(jīng)肚腸是一種象征性的繅絲勞動,儀式分起經(jīng)、收蠶肚腸、掃蠶花地、掮栲栳等四步,傳說經(jīng)歷此儀式后,新娘在婆家養(yǎng)蠶才會“蠶花廿四分”。此歌意在祝福新媳婦將來養(yǎng)蠶繅絲吉利。

舊時建房安置屋頂正梁的儀式,叫作“上梁”,主要是安裝建筑物屋頂最高一根中梁的過程,古人認為“上梁有如人之加冠”,故對此非常重視。上梁時“掛紅綠布”的習俗起源于一個民間傳說故事,意在祈求上梁順利、新屋順意、福貴長久、子孫滿堂。上梁時,木匠唱《掛紅綠布》歌,歌詞唱道:

紅綠布來千根絲,親家買來賀主家,左邊飄來牡丹花,江南號稱富貴家。一拜天、二拜地、三拜祖師在上頭,主家給我一只壺,上有金,下有銀,托是托的聚寶盆,萬兩黃金造花廳。一敬天來二敬地,三敬東方三喜逢,四敬南方黃道日,五敬西方福祿壽三星高照,六敬北方會八仙,各路神仙來保護,保護主家喜上紫金梁。[4]228-229

據(jù)史料記載,建房上梁儀式是一種求吉禮儀,始于魏晉時期,至明清時已非常普遍。嘉興市桐鄉(xiāng)舊俗,蠶農(nóng)建新房上梁時,木匠在梁上須向下拋灑糕點,邊拋邊唱《接蠶花》歌,歌詞唱道:

四角全被張端正,二位對面笑盈盈;東君接得蠶花去,看出龍蠶廿四分。大紅全被四角齊,夫妻對口笑嘻嘻;雙手接得蠶花去,一被蠶花萬倍收。[3]150

蠶農(nóng)夫婦手扯被單在下面張接拋物,俗稱“接蠶花”。歌詞“雙手接得蠶花去,一被蠶花萬倍收”寄寓了蠶農(nóng)美好愿望,此歌真實地反映了蠶鄉(xiāng)重大禮俗中蠶桑文化的影響。

太湖流域的人生禮俗,除了表現(xiàn)在婚禮、建房上,在喪葬上也深受蠶桑文化的影響。在死者轉逍遙前,由兩個老婦把十二個棉兜依次從頭拉到腳,一邊拉一邊唱《送喪十二個棉兜》,歌詞唱道:

日出東方紫云高,架起龍門到廳堂。紅漆腳桶掇出來,燒水拿來抹身上。

先潮面來后潮身,潮好面來穿衣襟。半夜過去頭雞叫,手拿棉兜翻逍遙。

頭一個棉兜初起頭,頭頂翻到腳后頭。冬天翻了渾身暖,夏天翻了水風涼。

第二個棉兜湊成雙,長幡寶蓋灰領路。金童玉女送過橋,手拿清香見閻王。

第三個棉兜三鼎甲,舉人秀才有半百。十八個翰林來送喪,外加還有文武狀元郎。

第四個棉兜翻四角,去朝官府送朝本,天下無事保太平,風調雨順福滿門。

第五個棉兜是白線,推開黃光見佛面,推開云障見日頭,推開烏云見青天,推開浮萍見清水。

第六個棉兜是六鄰,保護親戚鄰舍都太平。

第七個棉兜七名揚,鐵拐李臨街開爿團子店,陽間凡人吃了活千年。

第八個棉兜是八仙,住在人間天堂三周年。人人說道嘸介事,倒是成了活神仙。

第九個棉兜是觀音,救苦救難救凡人。前世勿曾討了銀陽壽,來到這世里原得有福有壽投個愜意人。

第十個棉兜翻和順,上橋也有清水銅面盆,下橋也有棋盤花手中。橋神土地瞇瞇笑,空手嘸事走過橋。

第十一個棉兜加一綃,身長六尺轉逍遙。

第十二個棉兜翻完成,保護那親子親孫出門碰著搖鈿樹,進門得只聚寶盆![4]248-250

拉好綿兜后,撒上紙鈿,邊撒邊唱《投銅鈿》歌,歌詞云:“頭把銅鈿投到頭上投個男身戴官帽,投個女身戴鳳冠;第二個銅鈿投到嘴邊買仙茶;第三把銅鈿投到身上買龍袍;第四把銅鈿投到手邊買香燒;第五把銅鈿投到腰邊買玉帶套;第六把銅鈿投到腳邊買朝靴;官道大路都買到,茅草泥路讓閑人小鬼跑?!盵4]251入殮前將棉兜連同紙鈿一齊收起放進棺材,是給死者到陰間受用的意思。

太湖流域蠶鄉(xiāng)農(nóng)村,人死后有討蠶花的風俗。死者入殮時,其晚輩須夫妻雙雙,隨帶四綃綿兜,來到棺木旁,取三綃二人扯長,蒙于死者身上。留下一綃稱“蠶花綿兜”,在扯蒙綿兜時唱《討蠶花》歌,歌詞唱道:

手扯綿兜討蠶花,親人陰靈來保佑。手捏鵝毛撣龍蠶,筐筐龍蠶廿四分。手捏黃秧種青苗,爿爿田里三石挑。養(yǎng)只豬,像牯牛,養(yǎng)只羊,像白馬。出門碰著搖錢樹,進門端只聚寶盆。腳踏云梯步步高,回步捧進大元寶。[3]150-151

扯蒙綿兜時,由死者一平輩女性在一旁念唱此歌,俗稱“討蠶花”,扯下來的綿兜,帶回給小孩翻棉衣用,據(jù)說可以避邪。此俗意在求死者保佑后輩生活安樂,養(yǎng)蠶順利。

綜之,蠶桑習俗深深影響著太湖流域蠶鄉(xiāng)人的日常生活。這些在歲時節(jié)令、人生禮俗諸活動中演唱的歌謠、諺語,幾乎都打上了“蠶花”的烙印。流傳于太湖流域的蠶桑謠諺,有的出于對蠶神的崇拜和信仰,有的緣于祛除蠶桑病祟的迷信,有的出于對蠶桑豐收的祈禱,有的關系蠶桑生產(chǎn)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生活,等等。這些蠶桑謠諺是了解和研究蠶桑文化和太湖文化的史料,具有重要的民俗史料和區(qū)域文化研究的意義。

猜你喜歡
蠶農(nóng)蠶桑菩薩
南部縣蠶桑多業(yè)態(tài)發(fā)展探索
儀隴蠶桑園區(qū)化發(fā)展思考
普格縣蠶桑產(chǎn)業(yè)扶貧的實踐與成效
蠶桑產(chǎn)業(yè) 富民增收
菩薩蠻·花明月黯籠輕霧
躲雨
始興首批春繭鳴鑼開收
風華絕代的大唐音樂?。浩兴_蠻與破陣子
佛像面前的菩薩
蠶農(nóng)侯大國詩作(一)
邻水| 比如县| 乌兰察布市| 庆阳市| 台东县| 波密县| 白银市| 尼勒克县| 威信县| 宜春市| 金堂县| 孟村| 宣化县| 常山县| 桓台县| 洱源县| 张家川| 磴口县| 鸡东县| 天峨县| 巴青县| 南川市| 应城市| 漳平市| 兴安盟| 华池县| 永福县| 临邑县| 武平县| 噶尔县| 东阿县| 无极县| 五莲县| 兴海县| 上思县| 营山县| 大同县| 宿迁市| 广州市| 封丘县| 汉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