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孫少平是路遙小說《平凡世界》中的主人公。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孫少平身上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班l(xiāng)下人”孫少平從農(nóng)村走向城市的過程中,雖然要面對殘酷的城生活,但他卻懂得在“苦難”的生存狀態(tài)中去積極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價值,讓他在平凡的世界中獲得不平庸的人生。作品通過苦難生存的言說與孫少平對自由的追求來喚醒人們精神上的自立與自強。
關鍵詞:孫少平 文本語言 自立與自強
八十年代,中國社會最大變化,中國在世界上崛起的關鍵,就是幾億農(nóng)村人口急速向城市轉(zhuǎn)移,就是“鄉(xiāng)下人”或主動或被動地進城。從農(nóng)村走向城市過程中的“鄉(xiāng)下人”,必然會滋生出面對城市現(xiàn)實生活的孤獨與迷茫?!叭藶槭裁椿钪??”、“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哪里?”人們都在為身處精神困境中的自己尋找出路。不論是前期的改革文學,還是之后的先鋒文學,新時期文學對人“發(fā)現(xiàn)”更多地是對人精神出路的揭示。作家路遙早期受蘇俄文學影響比較大,蘇俄的文學作品大多是關于苦難生存的言說與人對自由的追求,這也正是打動路遙創(chuàng)作的根源。以往關于《平凡的世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對作品的人物形象、藝術手法、愛情主題等方面的研究。結合文本語言深入解析人物精神的相關研究明顯缺失,本文主要通過文本語言來探究主人公的精神價值。
一、孫少平思想“出走”
生在貧困家庭中的孫少平,雖然早早就知道了自己命運,但“苦難”激發(fā)了他的斗志,讓他在生活這場“斗爭”中看到了“出路”。青年孫少平意識到要想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他就要走出雙水村。文本中對孫少平心理的變化有這樣一段描寫:
“他突然感覺到,在他們這群山包圍的雙水村外面,有一個遼闊的大世界。而更重要的是,他現(xiàn)在朦朧意識到,不管什么樣的人,或者說不管人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sup>[1]
“突然”一詞出現(xiàn)預示著人物思想的轉(zhuǎn)變,孫少平以前因為貧窮而感到自卑,現(xiàn)在他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靈魂“出路”,精神世界的光明與溫暖讓他真正找到了青春美好的感覺?!半鼥V”是隱約潛意識的表現(xiàn)?!鞍 闭Z氣詞的運用,是一種內(nèi)在情感情不自禁的抒發(fā)。這是孫少平心理狀態(tài)改變的隱喻。文本中提到孫少平曾一度被保爾·柯察金這個普通外國人的故事迷住,他仿佛從保爾身上看到了一種強有力的精神力量。保爾愛看書,少平也愛看書。保爾為了國家的命運為了民族的解放奮不顧身的投身于革命,少平看到這些,思緒一定是波動的。路遙之后會怎樣塑造孫少平這個角色,從保爾身上便可以看出,保爾就“象征”著積極、樂觀、頑強、美好的青年。韋勒克從文學理論的角度認為“象征”是指:“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xiàn)手段,也要求給予充分的注意?!?sup>[2]象征寫作手法的應用,就是將作品內(nèi)難以表達清楚的東西,通過象征、隱喻的方式來清晰地描述出來。路遙在作品中一直在探索人活著的價值和意義,那么保爾給了他答案:“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這生命屬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3]在文本語言敘述過程中穿插富有象征或隱喻的意象,能清晰構建起孫少平思想上理智而清醒的精神家園。孫少平是,路遙也是。
二、“鄉(xiāng)下人”孫少平進城
“鄉(xiāng)下人”孫少平隨著歲月的打磨,終于堅定了腳下步伐,無論今后面對怎樣的生活和困難,他都要進城。從閱讀名人傳記中讓他感悟到,偉人在成功前都要經(jīng)歷無數(shù)的困苦和磨難,更何況自己呢?自己不一定要功成名就,但要努力為理想去奮斗,去積極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孤身一人來到城市后,對于沒有關系,沒有學歷的孫少平來說,為了養(yǎng)活自己,只能從小工做起,干最辛苦的活,掙最少的錢。為了迎合包工頭的喜好,他假裝成文盲,以求得到更多打工的機會。這份心酸不易,是當時大多數(shù)從農(nóng)村走出來的青年人真實的寫照,理想很豐滿,但現(xiàn)實很殘酷。一天不掙錢,溫飽都成問題。貧窮是生活中最沉重的枷鎖,唯一能戰(zhàn)勝它,就是對未來執(zhí)著地期盼。海德格爾曾說:“語言是在本身既澄明著又隱蔽著的到來”[4]。作者通過對孫少平“苦難”生活狀態(tài)描寫,揭示出他強大的精神力量。環(huán)境雖然艱苦,孫少平依然積極上進。文本中用“昂揚”來描述他進城后的狀態(tài)。面對現(xiàn)實的一切,他已經(jīng)做好準備,所以面對“苦難”時他更加自信樂觀。孫少平已經(jīng)認識到讀書,不保障命運可以好好的對待自己,但是書讀多了可以保障自己能夠更好地對待命運。命運有時候翻手為云,覆手為雨。“苦難”雖然會讓孫少平感到痛苦,但他通過閱讀大量的經(jīng)典,也在重新塑造著自己的精神世界。
孫少平背著自己破爛的行李僅憑一鼓勇氣來到城市后,他就告誡自己:忘掉“寒冷”、忘掉“受辱”、忘掉“受苦”,“忘掉”是一種豁達積極的思想體現(xiàn)。由于人生經(jīng)歷的坎坷,由于受到現(xiàn)實主義文學經(jīng)驗的深刻影響,路遙很早對生命價值就有了深刻的認識,他認識到人生來就是吃苦的,在面對“苦難”時我們的精神不能跨掉,精神上的自立與自強比什么都重要。文本中的主人公孫少平亦是這樣。即使再苦再難也要留在城市中拼搏,見識更廣闊的天空。即使再忙再累,也要利用空余時間閱讀。一個人饑渴的閱讀,可以激發(fā)出思想的火花。讀書既可以說是“走出去”,也可以說是“走回來”?!白叱鋈ァ敝傅氖峭ㄟ^閱讀,可以和“先人”對話,也可以了解古今中外更多的知識,更好的了解世界?!白呋貋怼敝傅氖亲呋刈约簝?nèi)心進行反思。每天收工后他不急著睡,也不去街上,通常在院子的路燈下看書,我想此刻的孫少平心里應該是最寧靜的,思想是最豐盈的。正是那句:人可以平凡不可以平庸激勵著身在“暗處”的少平。
通過閱讀,孫少平在看問題時候有了批判精神,當一個年輕人有著這樣精神覺悟,說明思想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高度,這就是閱讀帶給他精神的“力量”。馬克思十七歲就提出:“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給最多數(shù)人帶來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十七歲的馬克思,他的思想魄力是何等的讓人敬佩。讀這些經(jīng)典都會對孫少平思想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一個人讀什么書,就決定了他獲得什么樣的營養(yǎng)。閱讀不僅讓他到體驗到思想探索的樂趣,更讓他站在偉人的肩膀上眺望,眺望世界,眺望遠方。人生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博弈,不是努力就有回報,但只要死抗過去,人生總有轉(zhuǎn)機。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少平的勤奮和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被推薦進入煤礦工作,成了一名國企工人,在普通人眼里可能不算什么,但對于孫少平來說意義非凡,這份難得的工作讓他在城市生活的更有底氣。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他可以資助妹妹上學、資助家庭,更有機會思索未來。讀書改變了他的命運,之后他更加如饑似渴的投入到讀書中去,只要有時間,可以在任何情況下讀書。
“那件骯臟的紅線衣一直卷到肩頭,暴露出了令人觸目驚心的脊背——青紫黑淀,傷痕累累”[5]!
孫少平脊背上的“傷痕”是他“苦難”生活的真實寫照?!翱嚯y”的現(xiàn)實生活雖然造成了他身體上的傷害,但是阻擋不了他看書的熱情,是強大精神的力量讓他在“黑暗”中變得更加堅強。生存環(huán)境的描寫與精神境界的強烈對比,正是路遙賦予孫少安這個主人公不怕苦不懼難的“象征”:孫少平能夠在“苦難”的現(xiàn)實生活中自立與自強,強大的精神力量是他對外部生存環(huán)境最好的“反擊”。對魯迅作品的鐘愛,使路遙在創(chuàng)作上力圖揭示充滿宿命式的矛盾和沖突。[6]魯迅著重揭示中國農(nóng)民的迂腐與守舊,而路遙則著力描繪他們在“苦難”中的自立與自強。由魯迅“改造國民性”的嚴肅思考,轉(zhuǎn)變?yōu)榘l(fā)掘當代青年復雜深重人生精神層面的思考。
三、孫少平精神“回歸”
孫少平由于礦難事故,導致臉部留下無法修復的“傷疤”,本可以借此機會留在大城市工作,但他拒絕了這次“難得”的機會。最終選擇回到自己熱愛的煤礦。他認為,人生的價值,主要取決于自己對工作的態(tài)度,只有帶著感情工作人生才更有意義。田曉霞為了自己的熱愛的新聞事業(yè),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少平為了喜歡的工作,放棄進入大城市的機會,選擇回到煤礦。人活著的價值到底是為了什么,有的人一生也沒有想明白,而有的人卻想得通透、深刻。孫少平和田曉霞屬于后者,經(jīng)歷了“苦難”的生活后,他對生活有了更深刻、更現(xiàn)實的認識,不是說他愿意受苦受累,而是他根據(jù)自己實際情況做出的最實際決定。當然,他并不是沒有自己的理想,他要讀書,要學數(shù)理化要去考試,上煤炭技術學校,今后為他喜歡的煤炭事業(yè)做出更好的貢獻。所以,最后少平的選擇雖然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他買了一幅墨鏡,遮掩了臉上那道疤痕。自己的‘新形象。最終這一“新”形象,意味著孫少平和自己的“和解”,臉上的“傷疤”雖然抹不掉,但在精神上可以重塑自我。他深刻認識到,人生路上,沒有誰能一直順風順水,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挫折和失敗,與其抱怨命運的不公,不如活出自己。生活不能等別人來安排,一定要自己去努力爭取。無論經(jīng)歷什么,都要挺起脊梁在艱難中拼出一線生機,不枉在這世上活一場。城市奮斗中苦難的經(jīng)歷,傳達出他對生存“苦難”的另外的一種理解:面對人生“苦難”和挫折時,生存的意義并不取決于外界的環(huán)境,而在于自身從“苦難”的生存狀態(tài)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在于精神上的自立與自強。
參考文獻:
[1]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部)[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6.
[2]韋勒克.文學理論[M].李哲明,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3](俄)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M].張江南,等,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
[4](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等,譯.北京: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
[5]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
[6]童子祥.生存追問與靈魂突圍——論路遙小說的存在意蘊[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6.
(作者單位:鄭州工業(yè)應用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李媛媛(1987-),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鄭州工業(yè)應用技術學院,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思潮流派與語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