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儀式與村落社會秩序
——基于哈尼族阿克人驅鬼送災儀式的田野考察

2021-01-18 02:03:40
民族藝林 2020年2期
關鍵詞:阿克哈尼族村寨

(云南民族大學 社會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勐宋哈尼族阿克人的村落圖景與文化生態(tài)

(一)村落圖景

勐宋村位于“熱帶州府”景洪市的西南部,南接緬甸,北鄰勐龍鎮(zhèn)陸拉村委會,西依布朗山,東靠勐龍鎮(zhèn)曼傘村委會,是景洪市轄區(qū)內哈尼族邑聚人口最多的邊境基層單位。[1]“勐宋”一詞由傣語轉譯而來,“勐”原意為平壩或盆地里的部落聯盟,“宋”原意為高山,合之則為“高山盆地里的部落聯盟”。勐宋村委會現轄管有大寨、曼賣窯、曼窩科、曼加腳、曼加干邊、曼加坡坎、回沙拉、阿克、丫口、蚌半及拉祜新寨等11個自然村,拉祜新寨為拉祜族,共8戶42人。其余村寨均屬于哈尼族,共641戶2800余人,其中村內哈尼族還可細分為阿卡人(愛尼人)和阿克人。①阿克人主要集中居住在丫口和阿克兩個自然村中,其先后于1999年和2000年從原始密林中老寨遷居至此,至今已近20年。據筆者了解,丫口和阿克兩村原屬同寨,丫口村因人口的增多、耕地面積有限而從阿克老寨遷出,但實際上兩村內的阿克人仍存續(xù)著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的情感聯系。丫口和阿克兩村均位于曼拉(曼窩科至拉祜新寨)村道的右側,隔箐谷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山腳處箐溝環(huán)繞,四季流水不絕,村寨周邊更顯一片郁郁蔥蔥之景。村內房屋主要依村道兩側對向分布,以磚混、鋼架構及木制為一體的綜合式居室為主,主房為磚混結構、曬茶房為鋼架構,伙房則普遍以木制為主。同時絕大多數家庭,都在主房內或陽臺一隅處設置環(huán)境清新雅致、樂聲悠揚的飲茶室。兩村內的基建設施包括公廁、球場、路燈、村公所等均已建造完畢并投入使用,混凝土路面更是鋪至每家每戶的門前。

適宜的氣候、肥沃的土壤及充沛的降雨量,構成了大葉種茶樹生長發(fā)育的天然溫室,也造就了阿克人以茶葉種植及初加工產業(yè)為主的生計方式。同時輔之以玉米、水稻、旱谷等糧食作物的種植,滿足家庭人口的口糧需求,而對于雞蛋、糕點及時鮮蔬菜的獲取則主要依靠攤販進村叫賣。現階段丫口和阿克兩村均已實現村寨性的整體脫貧,哈尼族阿克人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正在穩(wěn)步提升。

(二)文化生態(tài)

哈尼族阿克人是一個無文字但有本民族語言的跨境少小族群[2]。他們信仰原始宗教,崇尚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認為自然萬物皆有其靈魂,生靈的生息落敗自有其神靈主宰,尤其對于鬼神的恐懼和敬畏尤甚。如阿克人會于每年的清明之際,舉行村寨性的建寨門(巴門)儀式。屆時,將在“寨老”的主持下,由村寨內的男性村民于前、后舊寨門處制作旦練、達寮及木制兵器等厭勝物,并殺豬加以祭祀,用以趨避邪祟惡鬼的侵害[3]。也會于每年的7至8月雨季期間,舉行祭房屋儀式和拴線儀式。祭房屋儀式主要由家中的男性老人主祭,分為生祭和熟祭兩次,儀式器物包括有小型祭桌、敲雞棍、生姜、鹽、米等。用以獻祭神靈,祈求雨季期間房基穩(wěn)固。而拴線儀式則可依據犧牲的不同,劃分為豬牲拴線(老人)和雞牲拴線(中青年及孩童)。老人拴線較顯莊嚴肅穆,儀式規(guī)模、口述咒語及儀式流程等諸多方面都較青年或孩童拴線冗雜繁復。拴線儀式意在拴住其靈魂,避免因靈魂缺失而導致身體的病痛或意外的發(fā)生。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現以茶葉為生的阿克人,對于旱谷祭祀仍極為重視。如若種植旱谷,均須在旱谷栽種至收獲期間舉行三次以上的獻祭活動,所殺豬、雞等犧牲不計其數。與此同時,阿克人還尚保留有“窩托節(jié)”(12月)和“耶列節(jié)”(2月)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前者主要是阿克人的新年節(jié)慶,在為期5天的新年期間,每家每戶都會相互邀請、輪流宴客,以歡慶新年的到來。而后者則主要為祈求谷物的豐收,確保衣食無憂。

二、阿克人驅鬼送災儀式的歷時流程

據哈尼族學者的考究:“西雙版納的哈尼族在每年的8月間,舉行一次全村規(guī)模的驅鬼活動,將鬼用想象的武力,或象征性的武力逐出作為人鬼分界標志的寨門。其間,多災多難的家庭將用泥巴制作小型豬、牛等家畜、家禽泥塑像,作為神靈的坐騎,放在竹子編成的篾笆上,然后放上家中現有的各種布料碎片,由家長念誦有關咒罵興妖作怪的神靈們的咒語,待咒語念誦結束,全家的每個成員都往塑像和碎布上吐一口唾沫,表示將進入家庭的災難和纏上人身的精靈們送走。如一個村寨要舉行此種儀式的人家較多,就要由‘貝瑪’主持,用竹片編成一個大的框架,每戶人家將災病神靈祭臺送到大框架上,然后由貝瑪組織人將大框架送出寨門,將帶來災難和疾病的‘鬼’送回到它自己的世界里去?!盵4]這是筆者目前唯一找到的有關哈尼族驅鬼送災儀式的記載,也是唯一論述儀式流程相對詳細、客觀的記錄,但這仍與勐宋哈尼族阿克人的驅鬼送災儀式存在較大的差異。

勐宋哈尼族阿克人驅鬼送災儀式主要于每年的農歷六至七月間舉行,具體日期的確定由“寨老”決定。當日期選定后,“寨老”將會告知村民們于何時舉行驅鬼送災儀式,屆時將嚴禁外出勞作、隨意出入村寨,同時也嚴禁本村村民在儀式期間進出他寨。筆者主要以暑期田野考察期間,參與丫口村驅鬼送災儀式為個案②。

時間:2019年7月28日

天氣:陰晴不定

地點:丫口村

參與者:筆者、QN(寨老)及全體村民

(一)儀式開始前的準備階段

儀式開始的前一天,QN大爹(以下簡稱Q)早已開始忙碌,到竹林中挑選竹子并砍回家中備用,主要用于編制旦練、弩箭等厭勝物。

當進村叫賣的攤販返程到村頭出入口處時,早已等候多時的Q就提醒他們明天村寨里要搞“習俗”,外人不得進入,囑咐攤販們相互告知明天不要過來。

閑暇時,Q還不時前往村內老人家住處,詢問明天主持儀式時祝詞的念誦內容和注意事項。

晚上11時許,Q在其堂屋內,一邊喝酒一邊對筆者講述,他對于主持該項儀式的重視與緊張。“明天的習俗是我第一次主持,得講話了。但是我年紀大了,記不得那么多(祝詞),只能今天找老人記點,明天再找老人記點?!雹郛擰將杯中酒喝完之后,則開始著手編制明天封寨時,所必需的大型竹編旦練。

(二)儀式活動的進行階段

早上6:30分許,Q與筆者將大型旦練、綠色闊葉植物固定放置于村寨的出入口處,并用線繩將出入口攔隔(如圖1)。當封寨器物設置完成之后,不時有村民要求出入,但Q僅對于進寨的村民予以放行,而對于此刻出寨的村民則不予放行④。

圖1 大型旦練及綠色植物

圖2 家屋一隅的小型旦練

圖3 懸掛于屋檐處的弩箭

圖4 家屋厭勝物的設置

1.家屋內驅鬼送災儀式器物的制作與設置。當村民們⑤不再試圖出村時,Q開始返回家屋,準備編制小型旦練和制作弓弩。小型旦練的編制手法與大型旦練的編制手法略有不同,小型旦練為12根等長篾條相互交織呈孔狀,而大型旦練則為18根長短不一的篾條相互交織呈菱形,孔洞較大。當5個小型旦練編制完成之后,Q將其放置于房屋的四角和樓梯底部,并在旦練的中間扦插入隨手摘取的綠色植物(如圖2)。之后,又開始制作旦練與弓弩相結合的厭勝物。而此時,編織的旦練又可按其形狀的不同分為兩類:一類為大型旦練,另一類為6層單孔旦練。隨后,取一段細竹將其頂部削尖,在中尾段處鑿出可塞入篾條和弦繩的孔洞和卡口。同時于弓弩的尖端處,依次刺入九張大小不一的芭蕉葉和九片生姜,并削制和裝飾一根小弩箭系于弓弩之上。按弓弩、大型旦練和六層單孔旦練的順序進行固定,將其拿至樓梯口的橫梁處將弓弩的箭頭朝向房前空地進行拴系(如圖3)。自此,家屋的驅鬼送災儀式器物的制作和設置才告完成(如圖4)。

2.村寨性驅鬼送災儀式器物及儀式規(guī)程。幾乎同時段內,每家每戶的男性老人都在相應位置處放置旦練、弩箭等厭勝物。由于儀式期間嚴禁外出和居家勞作,所以絕大多數村民均在村內的各蔭蔽之處閑聊,或走家串戶,或居家喝茶。

下午3:30分許,Q考慮到天氣的多變,遂打算將集體性的儀式活動提前⑥。在Q的帶領下,數個阿克漢子到村尾竹林處砍回兩根長約10米的竹子,將其放置于村內開闊處。此時,多數的中青年男性村民都腰挎砍刀來到竹子放置處。一部分村民并排相向而立將竹子砍為等長的四段(頂部作為抬桿,則不需破削),進而將其削砍成長約1米、寬約4厘米的薄竹片(如圖5)。另一部分村民則負責將削制好的數十根竹片編織成長寬一致的大型篾笆,并在其四角處用細長篾條交叉拴系。當大型篾笆制作完成之后,還有一部分村民開始用紅泥捏制各式動物塑像,如牛、魚、蛇、象、龜、馬、鴨等,放置在用芭蕉葉鋪墊好的篾笆上。由于每家每戶都要進行獻祭且祭品較多,而祭品又需從前、后寨門處一同送出,因此大型篾笆和動物泥塑的制作都需兩份。與此同時,當部分村民尚在捏制泥塑動物時,陸續(xù)就有村民提著自家編制好的小型篾笆和祭品(包括泥塑動物、碎布料、水果、香煙、菜蔬和數量不等的錢幣等)放置在大型篾笆之上(如圖6)。不多時,兩個制作完成的大型篾笆就被村民們的小型篾笆和各式祭品充斥得幾無縫隙,全村寨的男女老少業(yè)已聚攏于大型篾笆周邊,翹首以盼Q的到來。

圖5 削制竹片的阿克村民

圖6 獻祭的泥塑和祭品

下午5時許,Q將自家的小型篾笆放置在大型篾笆之上,并逐一將可能掉落的小型篾笆及祭品擺放穩(wěn)固。隨后,從附近村民家中接取一盆清水,將事先備好的綠色闊葉植物放置于盆中。招呼全體村民圍圈聚攏,邊念誦祝詞邊揮舞植物將水灑向周圍村民。在歡聲笑語之中,祝詞的念誦和灑水的次數都已進行了5次(如圖7)。

圖7 “寨老”為村民們?yōu)⑺砀?/p>

(三)儀式活動的結束階段

在灑水結束之后,Q將手中的綠色植物放置于大型篾笆之上,招呼青年男性村民上前將大型篾笆和祭品分別抬至前、后寨門處丟棄(如圖8)。其后,Q將攔隔出入口的線繩解開,并把大型旦練丟棄于路旁,村寨性的驅鬼送災儀式正式宣告結束。值得注意的是,當路禁解除之后,馬上有村民騎車或開車外出。同時,在儀式結束的該晚,嚴禁殺生,飯菜也不能隔夜食用。

三、驅鬼送災儀式與村落社會秩序

(一)儀式空間的公共性轉換與再生產

哈尼族阿克人驅鬼送災儀式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活動,在儀式空間上體現出了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領域的互融和轉換。通過封寨的集體性規(guī)約,村落處于封閉性、神圣化及邊界性的公共空間內。加之,私人生活領域的儀式活動又需攀附或結合于公共生活領域的儀式活動,才能達到預想的目標和期望。家屋驅鬼送災儀式正是處于公共空間封閉的情況下,所展開的以對抗、趨避為主要行為意圖的儀式實踐(如表1所示)。在此私人儀式實踐場景中,家屋成為一個獨立開放的個體,并始終處于厭勝物的“神力”護持范圍內,世俗空間得以神圣化。屋外的邪祟惡鬼難以靠近或進入,進而被驅逐至村寨公共生活領域之內,而以往“生活”于屋內的邪祟之物則需通過獻祭的方式加以送出。因此,當村寨性的驅鬼送災儀式開始時,個體家戶又將代表個體性、私人性的獻祭禮物附載于集體性、公共性的儀式器物之上,借以村寨公共性的力量將屋內的邪祟災禍和寨內的不吉之物一并加以驅逐。在這一儀式過程中空間范疇和行為意圖分別經歷了由小到大、由對抗到屈從的變換,也意味著私人性向公共性的依附和轉換。這無疑使村落公共性得以再生產,村落社會秩序被予以強化。

(二)族群邊界與村落公共關系的再確認

村寨性的集體儀式活動,是基于人們共同的信仰、心靈訴求或利益追求而采取的實踐方式之一。它不僅使成員的行動協調一致,而且其行為目的也完全統(tǒng)一[5]。哈尼族阿克人驅鬼送災儀式封閉的公共空間范圍內舉行,這為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的公共關系和族群邊界得以再確認和穩(wěn)固。作為村落共同體中的一員,驅鬼送災儀式給予每一位村民休養(yǎng)生息和聯絡彼此感情的契機。儀式期間嚴禁外出勞作,村民們有時間來緩解和調適因春茶采摘而帶來的忙碌的生活節(jié)奏,有閑暇時光與親朋好友、街坊四鄰相互交談自家作物的生長情況或協商其他事務。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彼此的關系,加強了彼此間的情感聯系,村落公共關系得以再次確認和進一步穩(wěn)固。尤其對于外來居民,此種儀式活動勢必加深和維系其對村落及村民的認同感和社會交往。

同時,舉行驅鬼送災儀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出了族群的身份標志。在儀式進行期間,除丫口和阿克兩村處于儀式的神圣空間范疇之內,其余村寨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均按日常進行,空間上的區(qū)隔構成了民族或族群間的內外村落邊界。由于丫口村擁有三家經營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附近村寨村民均來此購買日用品。但儀式期間禁止外人進寨,附近村民不能進寨購買商品,民族或族群的身份與邊界在此刻得到了極大的體現。簡而言之,儀式活動約束著社區(qū)成員的行為方式,維系著他們的文化心理,不斷加強他們對本族群和作為社區(qū)成員的心理認同,村落社會秩序也在其認同的過程中被加以形塑。

(三)世俗與“神圣”相對立的人鬼秩序

在哈尼族的傳統(tǒng)認知中,世界是由自然、人、神、魂和鬼構成的,其神靈譜系也主要由神、魂及鬼組成,而對應采取的儀式行為又可分為敬神、招魂及驅鬼[6]。從傳統(tǒng)意義上說,神應處于神靈譜系的頂端,起護佑人的功用;鬼則處于神與魂之間,游離于世界之內,惡鬼常常作弄于人;而魂則處于譜系的底端,依附于人體上,保護著人的身心健康,三者各安其界,秩序分明。但由于神、魂、鬼等物皆是無法觸摸和對話的抽象事物,因此在認知能力有限的哈尼族初民看來,村寨中出現的災禍或非正常事件時,一般都是由于邪祟惡鬼的作亂。此時,需要舉行相應的儀式活動將家屋及村寨中的不潔之物加以驅逐,使人與鬼之間的分界重新確立。哈尼族阿克人的驅鬼送災儀式也正是基于人鬼殊異的思想基礎上產生的儀式實踐,通過家屋的私人性對抗、村寨性的集體獻祭屈從,從而將侵入人世秩序的邪祟惡鬼漸趨逐出家屋和村寨。換言之,驅鬼送災儀式一方面將家屋、村寨內的不潔之物加以清除,使儀式空間保持神圣與潔凈。另一方面又在族群成員或社區(qū)成員的認知世界中,重新明晰和確立人與鬼的界限,確認世俗與“神圣”、陽與陰的人鬼秩序,進而在某種程度上也促進了村落社會秩序的重建。

(四)儀式禁忌的規(guī)約與調適

在舉行驅鬼送災儀式期間,哈尼族阿克人一直遵守著約定俗成的禁忌規(guī)約。據筆者的觀察,村內的阿克人均自覺遵從禁忌的約束,并不會去嘗試挑戰(zhàn)和觸碰禁忌的紅線與警告,而相反一些外來居民或外籍勞工卻一再地嘗試越過儀式禁忌的約束,無視禁忌的規(guī)訓。禁忌作為一種較低級的社會控制方式,也是一種約束面最廣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7]。儀式期間的禁忌,是一種對集體性行為的社會規(guī)范,更是對每一社區(qū)個體或族群成員所必須恪守的行為控制。禁忌具有扼制、警示、懲戒及整合的功能,它維護著村落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秩序。與此同時,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儀式期間的禁忌約束也存在著可調適性。為何外來居民的外出請求被“寨老”所駁回,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于作為“越軌行為判定者”的“寨老”已將其納入到村落共同體中,將其視為其中的一員,因此以等同的社區(qū)成員的義務和責任感予以拒絕。而筆者同樣作為一個外來人員,也在儀式期間被納入神圣的儀式空間內,多次被告知要遵守其習俗禁忌。無疑,這充分體現出了儀式禁忌的可調適性,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村落共同體對于成員的接納和認可存在著彈性空間,相應地也折射出村落社會秩序在外來居民或新社區(qū)成員意識世界中的建構。

四、結語

哈尼族阿克人驅鬼送災儀式的主要目的是驅逐邪祟、祛除災痛,其實質則在于以共同的信仰或心靈訴求為主要的行為導向,去強化、形塑、重建村落共同體的社會秩序,使其地方性規(guī)則內化和沉淀為村落的內生性秩序,進而對共同體成員的行為起到遏制的作用。這有利于緩解現階段“隨著鄉(xiāng)村傳統(tǒng)的生產方式的變遷和文化基礎的削弱而來的村落公共性式微”[8]、村民原子化勢態(tài)趨強的困境。驅鬼送災儀式作為阿克人傳承地方性知識和延續(xù)族群記憶的載體,通過在儀式空間內身體的展演和實踐,使每一社區(qū)成員得以重新審視和穩(wěn)固村落公共關系,加強對村落的歸屬和依附。同時,空間內的上下階序、內外有別、陰陽殊異,都在一定程度上強調秩序分明,界線明晰。禁忌規(guī)約更是直接控制和規(guī)范著社區(qū)成員的行為方式,對社區(qū)成員的越軌行為加以懲戒和教化,用以維持村落共同體的一致性,進而實現對哈尼族阿克人村落總體公共秩序和社會秩序的重建或建構。

注釋

①摘引自勐宋村委會《民俗文化生態(tài)古村發(fā)展規(guī)劃》一文。

②由于阿克與丫口兩村于同一天舉行驅鬼送災儀式,儀式期間又嚴禁外人進入,所以筆者對驅鬼送災儀式流程只能圍繞田野居住地丫口村展開論述。

③訪談對象:QN,男,哈尼族阿克人,寨老,1959年生,訪談地點:QN家堂屋。

④經詢問QN大爹后得知,當封寨器物未設置完成時,本村村民可自由出入。但當器物設置完畢時,就只允許村民能進而不能出,其后將嚴禁村民進出村寨。

⑤該處的村民主要指外來長住居民及緬甸籍勞工。曾有外來居民就出寨事宜,多次嘗試與QN大爹協商,即使保證夜晚不回來,也未獲得許可。

⑥據QN大爹介紹,舉行集體性驅鬼送災儀式的理想時間是在太陽快落山時。但由于該天天氣陰晴不定,為避免儀式期間下雨,遂提前舉行集體性儀式活動。

⑦生活領域指村民們的活動空間類別。私人領域主要為家屋,公共領域則為村寨。行為意圖指村民們所嘗試利用采取的行動而取得的實效。如在家屋儀式中,村民們采取制作和設置厭勝物的方式對邪祟之物加以對抗。

猜你喜歡
阿克哈尼族村寨
無蚊村寨丁屋嶺
紅土地(2018年11期)2018-12-19 05:11:04
野驢智斗猛虎
村寨——海坪彝寨
外星人在我家(3)
特色村寨
哈尼族色彩審美文化芻議
哈尼族“老關工”白文達二三事
中國火炬(2014年2期)2014-07-24 14:17:01
阿克超市歷險記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的地捫模式探討
哈尼族藥物特點初探
黄冈市| 巴林左旗| 蓝山县| 西吉县| 昌吉市| 土默特左旗| 内乡县| 乌鲁木齐县| SHOW| 峨边| 乌海市| 鄄城县| 县级市| 伊金霍洛旗| 咸丰县| 赤水市| 北安市| 阜阳市| 泰兴市| 凌海市| 清水河县| 郯城县| 扶余县| 宜川县| 阳新县| 抚远县| 高碑店市| 商南县| 玉林市| 哈尔滨市| 秀山| 莱阳市| 秦皇岛市| 玛多县| 郁南县| 江都市| 广东省| 理塘县| 裕民县| 永年县| 深水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