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玉
【摘 要】中小學詩教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底蘊等核心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中小學教學中,教師應在充分借鑒傳統(tǒng)詩教理念和方法的基礎上,努力做好詩詞課程的建設與實施,主要包括語文學科內的詩詞教學、詩詞專題課程、古詩詞主題實踐活動三種形式。在進行課程建設的同時,教師還要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維度綜合設計教學目標,按“誦讀、想象、聯(lián)想、表達、體悟”來組織教學環(huán)節(jié),以意象、意境、典故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悟詩詞意蘊,做到“以詩會人”與“知人論世”相結合,鏈接生命體驗,涵養(yǎng)人文情懷。
【關鍵詞】中小學 詩教 詩詞課程
“詩者,天地之心也?!惫诺湓娫~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內涵。中國自古就是詩詞的國度,自孔子時代起就充分認識到了詩歌的獨特教育作用,主張以“詩教”涵養(yǎng)性情、化育品格、彰顯倫理。加強以古典詩詞為基本內容的“詩教”是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渠道,對青少年學生的生命成長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和意義。
一、中小學詩教的實施背景
近年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重視,詩詞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也備受關注。2014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了大中小各學段詩詞教學的內容和要求。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指出:“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017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將文化傳承的主要內容確定為“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中華人文精神”。這些內容在古典詩詞中都有豐富而深刻的體現(xiàn),尤其是“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zhèn)洹⑶榫敖蝗诘拿缹W追求”等中華人文精神,在古典詩詞中體現(xiàn)得更為突出。2017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十三五”時期文化發(fā)展改革規(guī)劃綱要》提出“加強中華文化基因校園傳承”“普及中華詩詞”等具體要求。
另外,中央電視臺五季詩詞大會的播出也引發(fā)了全社會誦讀、品鑒古典詩詞的熱潮。中國詩教傳統(tǒng)綿延賡續(xù)幾千年,其間誕生了大量精妙的詩詞佳作。詩詞之美一直浸潤著國人的心靈,沉淀為國人心底最濃郁的詩情和詩意。但由于一些歷史及現(xiàn)實原因,這種詩情和詩意受到了種種壓抑。詩詞大會的播出充分展現(xiàn)了古典詩詞的無窮魅力,也喚醒了沉潛在國人心底的詩意,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了誦讀古詩詞的熱潮。這正是引領中小學生主動走進古詩詞的良好契機。
二、中小學詩教的價值與意義
古典詩詞是一個集哲學思考、人生體驗與審美情趣于一體的文化寶庫。在基礎教育階段,讓學生大量接觸古典詩詞,對學生飽滿人格的塑造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1.培育學生的人文底蘊核心素養(yǎng)
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框架體系中,人文底蘊是文化基礎的重要層面,包含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古詩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華彩的篇章,可以精致言語、涵養(yǎng)性情、化育品格、增進智慧。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保ā墩撜Z·季氏》)古詩詞將眼見耳聞卻常常難以言喻的人情物態(tài)用精當?shù)恼Z言表達出來,反復誦讀會將這種精致遷移到學習者的話語體系中來。傳統(tǒng)詩教重視詩歌的抒情功能,人在社會生活中體驗到的各種情感,無一不在詩詞中得到展現(xiàn)。誦讀古典詩詞,可以讓學生體驗千百年來積淀下來的人類純真的情感和深切的感悟。
詩詞作為藝術能夠給予人一種審美的體驗,也能讓人在面對人生困頓時持有一種超越性的審美態(tài)度,不斷提升和凈化人的心靈,讓人始終葆有活潑的生氣和趣味,“溫柔敦厚而不愚”(《禮記·經解》)。古代很多文人如杜甫、蘇軾、陸游、范仲淹、辛棄疾,都受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他們注重自身修為,心系家國天下,關心民生疾苦,以修齊治平為安身立命的根本。這些都通過其詩詞作品流傳后世,培養(yǎng)了中小學生的品格和氣質。
2.傳統(tǒng)詩教積淀了許多可資借鑒的理念和方法
傳統(tǒng)詩教重倫理教化。王陽明在《訓蒙大義示教讀劉伯頌等》一文中曾指出“古之教者,教以人倫”“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載培涵養(yǎng)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fā)其志意”,這些都說明傳統(tǒng)詩教對倫理教化的注重。現(xiàn)代詩教可適當借鑒,以涵育學生性情。另外,傳統(tǒng)詩教重誦讀涵詠,要求學生熟讀成誦,熟習平仄音韻,會吟詩寫詩。朱熹曾多次指出,“讀詩全在諷詠得熟……涵詠讀取百來遍,方見得那好處……讀詩之法,只有熟讀涵味”(《朱子語類·卷八十·詩一》)。王陽明也曾經指出,“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諷誦之際,務令專心一志,口誦心惟”?,F(xiàn)代詩教也應以誦讀為古典詩詞教育教學的基本方式,并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平仄音韻,讓學生會吟詩、寫詩。
三、中小學詩教的課程建設
在中小學階段開展詩教,關鍵還是要建設好課程。當前中小學實施的古典詩詞課程主要包括三種形式:語文學科內的詩詞教學、詩詞專題課程、以古詩詞為內容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1.語文學科內的詩詞教學
語文學科內的詩詞教學是當前中小學開展詩教最普遍的,也是最主要的形式。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共精選古詩文124篇,占課文總篇目的30%。這些新增加的詩文跟原有的75首如何整合是當前語文學科教學的首要任務。當前教師較多采用主題教學的方式,將同一主題的詩歌整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如“送別組詩”“田園組詩”“邊塞組詩”“思鄉(xiāng)組詩”等。
2.詩詞專題課程
目前,在古詩詞專題課程方面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微課形式開展的古詩詞誦讀課程,主要依據(jù)學校研發(fā)的讀本,利用晨誦、午讀等零散時間開展有計劃的誦讀,如北京市海淀區(qū)定慧里小學的“慧誦經典”詩詞課程等,研發(fā)詩詞讀本,按照年段分成不同段位,以微課形式讓學生掌握與自己年級對應的相關古詩詞。另一種是進入課表、有專門課時的詩詞專題課程,如詩人專題、節(jié)日節(jié)氣專題、百花專題、吟誦教學專題等。以常麗華“在農歷的天空下:二十四節(jié)氣誦讀古詩詞”課程為例,教師主要以二十四節(jié)氣為線索,帶著學生誦讀與每個節(jié)氣相關的古詩詞,引導學生體驗詩詞中的節(jié)氣,喚醒學生對時序輪換的細膩感知,同時也讓學生在詩歌中跨越四季,感受美好。在長達一年的詩詞之旅中,學生背誦了150余首古典詩詞,認識了屈原、陶淵明、蘇軾、杜甫等一個個偉大、鮮活的人物。
3.以古詩詞為內容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一類是語文學科內的詩詞實踐活動,主要包括古詩詞考級、誦讀展示、故事展演、詩詞大會等。以“‘古典詩詞與生命成長海淀區(qū)小學生詩詞大會”為例,共有35所學校的600余名教師和3萬名學生參與其中,通過線上闖關、線下比賽相結合的方式,歷經學校初選、半決賽、決賽等不同階段,最終產生優(yōu)勝者。活動注重鼓勵學生全員參與,精心設計網上熱身題目讓學生進行練習,為被淘汰的學生設置闖關復活環(huán)節(jié),努力保護他們對于古典詩詞的熱情;研發(fā)了試題庫,完善了實施流程及評價細則,多方著力,讓詩詞活動開展得更加科學規(guī)范,也更加凸顯了活動的教育性。
另一類是跨學科的詩詞綜合實踐活動。比如,北京市海淀區(qū)翠微小學研發(fā)的“歲寒三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中既有“墨竹圖題詩”這一基于語文學科詩詞教學的基礎類課程,有“鄭板橋書畫藝術”的拓展類課程,同時還有綜合實踐的探究類課程,融合了語文、美術、生物等不同學科的內容,通過學生的探究性項目學習來綜合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中小學詩教的教學實施
中小學詩教要在建設課程的同時著力提升教學質量,引導學生理解詩之為詩的本質特點。當前學校的古詩詞教學普遍重知識傳授,輕精神陶冶;重分析講解,輕誦讀賞析;重應試技巧,輕切身體悟,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學生與古詩詞“遇”而不“見”。如何才能讓古詩詞教學功不唐捐,在學生心里真正留下印跡?
1.教學目標: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維度綜合設計
古詩詞是一種高度凝練的語言藝術,包含豐富的文化意象,通過這些特定的意象可以營造出情景交融的審美意境。學習古詩詞需要思維助推,而想象和聯(lián)想是其中兩種核心思維方式??山Y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方面設計教學目標。
以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王睿老師的《漁歌子》一課為例,她將教學目標設定為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詞,關注重點字詞的讀音和意思;感受詞中的意境美,體會詞人悠然自得的情感,增強對自然的向往;結合背景資料,理解“不須歸”的多重含義,發(fā)揮想象進行情境寫話;了解和感受“田園詩”的特點,引導學生把握“田園詩”的文化意蘊。這樣的目標設計讓詩詞教學更有層次感,既有語言及文意的基本的把握,又有思維的訓練與拓展,同時還有文化的縱深挖掘。
2.教學環(huán)節(jié):按誦讀、想象、聯(lián)想、表達、體悟的順序來組織
詩詞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大致包括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以誦讀貫穿教學始終,在多元化的誦讀中引導學生進入詩境;想象入境,將詩句中的文字圖像化、色彩化、可視化;聯(lián)想積淀,與之前學過的詩詞進行對接擴充,使意蘊更豐厚;表達輸出,用描述性語言將詩中的語言進行創(chuàng)意表達;鏈接體悟,深入探究詩歌意旨,實現(xiàn)對自我生命的反思和體悟。
這一過程需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以上環(huán)節(jié)是詩詞教學的幾個必要元素,有時可以合而為一,其順序也可以根據(jù)實際教學進行調整;二是在詩詞教學過程中,要承認詩歌鑒賞的個體性,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解讀和體悟,不要用標準化的答案去限制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3.教學重點:以意象、意境、典故為抓手,引導學生領悟詩詞意蘊
古典詩詞中有很多文學意象,如“楊柳”“菊花”“茱萸”“玉壺”等,這些都是古詩詞常用的文學意象,也是理解古詩詞的密碼。解開了這些密碼,對詩詞的理解就會更深入。以“渭城朝雨”為例,這一意象已經成為送別友人的典型表達,后來很多送別詩中都會涉及這一意象,如“渭城朝雨休重唱,滿眼陽關客未歸”“暫時南北,莫唱渭城朝雨”等。
另外,宋人講究“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因此,古詩詞中常常包含很多的典故。理解這些典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詩詞的意蘊。如王維《山居秋暝》中有“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詩句。這一句是化用劉安《楚辭·隱士》里“王孫兮歸來,山中不可久留”的句子。本詩中王維反其意而用之,表達了寄情山林美景的隱士情懷。
4.教學難點:“以詩會人”與“知人論世”相結合,鏈接生命體驗
詩詞抒寫的都是詩人的性情?!耙栽姇恕?,是通過理解詩句看到其后的詩人,而“知人論世”則是了解詩人的生平故事,以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在實際教學中,“以詩會人”與“知人論世”可以有機結合。比如,高適《別董大》與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兩首送別詩,前者在“千里黃云”的悲壯的氛圍中抒發(fā)的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昂揚,而后者在“客舍青青”的雨后清晨表達的卻是“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凄。從兩首詩的不同表達中我們可以推知詩人的情感情緒,而對高適與王維當時處境的了解也會讓我們探知這種情感情緒的由來。高適半生坎坷,但在安史之亂時身為平叛將領,躊躇滿志。而王維被迫出任偽職,滿懷愁緒。由于安西駐軍大量出兵增援長安,吐蕃趁虛而入,切斷河西走廊。元二此行就是要越過吐蕃封鎖出使安西,此去兩人可能就是永別。這樣的背景故事將會讓學生鏈接自己的生命體驗,進一步加深對詩中凄凄別情的理解和感受。
綜上所述,中小學詩教旨在讓學生在最合適的年齡“遇見”最美的古詩詞。通過系統(tǒng)的古詩詞課程建設和優(yōu)質的教學實施,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遇見”古詩詞,讓古詩詞真正進入學生的生命,溫潤學生的心靈,變化學生的氣質,提升學生的生命境界,是中小學詩教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課題“中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程建設與實施策略研究”(課題編號:CDIB16245)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