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盈,周冰潔,林 濤
(1.河海大學(xué)環(huán)境學(xué)院,江蘇南京 210000;2.南京市給排水工程設(shè)計院有限公司,江蘇南京 210000)
自20世紀(jì)70年代,三鹵甲烷首次被Rook[1]從加氯消毒后的飲用水中檢測出后,人們逐漸開始對DBPs廣泛關(guān)注[2]。DBPs是指消毒劑與水中的化學(xué)成分反應(yīng),生成對人體有毒有害的物質(zhì)。因此,飲用水領(lǐng)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一直是關(guān)于消毒副產(chǎn)物的生成和控制。近年來,各國飲用水水質(zhì)標(biāo)準(zhǔn)對常規(guī)含碳消毒副產(chǎn)物進行了日益嚴(yán)格的控制[3],且具有更高細胞毒性、基因毒性和遺傳毒性的新興含氮消毒副產(chǎn)物不斷被檢出[4-5]。含氮消毒副產(chǎn)物主要包括鹵代乙酰胺類(HAcAms)、鹵乙腈類(HANs)、鹵代硝基甲烷類(HNMs)和非鹵代的亞硝胺類(nitrosamines)。雖然其出廠水濃度一般為ng/L~μg/L,遠低于常規(guī)含碳消毒副產(chǎn)物的濃度,但其危害遠高于后者。三鹵甲烷中三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的致癌風(fēng)險濃度分別為350 000 μg/L和400 ng/L,而亞硝胺中二甲基亞硝胺僅為0.7 ng/L[6-7],含氮消毒副產(chǎn)物的去除顯得尤為重要。但鑒于常規(guī)處理工藝難以去除消毒過程中產(chǎn)生的DBPs,因此,降低其在飲用水中的生成量成為控制DBPs的有效手段。其中,DBPs前體物的識別和削減最為重要[8]。
為考察不同類型有機物生成含氮消毒副產(chǎn)物的特性,本研究以長江流域某常規(guī)處理廠為對象,從有機物的分子量分布、親疏水性、極性和帶電性角度,分別采用超濾法、樹脂固相萃取法和快速分析法,對原水中消毒副產(chǎn)物前體物進行分析,掌握DBPs前體物的性質(zhì),為水廠后續(xù)的控制技術(shù)針對性去除該類型有機物提供參考依據(jù)。
本試驗在以長江為水源地的某水廠進行。水廠采用混凝、沉淀、過濾、消毒的常規(guī)工藝。
試驗期間長江水源水質(zhì)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試驗原水水質(zhì)Tab.1 Raw Water Quality for Experiment
試驗水樣取自該水廠各工藝單元出水,水樣均用1 L棕色試劑瓶取得,取樣后使待測水通過0.45 μm的玻璃纖維紙(GF/F,Whatman,英國),過濾以去除不溶性雜質(zhì),濾后水保存在4 ℃的環(huán)境下以待備用,直至加氯后測得其最大生成勢。
Krasner法測定N-DBPs生成勢[9]:加入一定體積標(biāo)定后的次氯酸鈉溶液(20 000 mg/L),控制需氯量滿足Cl2(mg/L)=3×DOC(mg C/L)+7.6×NH3(mg N/L)+10(mg/L),再加入10 mmol/L的磷酸鹽緩沖液,調(diào)節(jié)pH值為7.0,將樣品密封保存于500 mL的棕色試劑瓶內(nèi),放置在暗光環(huán)境下的培養(yǎng)箱內(nèi),控制溫度為25 ℃,反應(yīng)24 h后,加入抗壞血酸終止氯化反應(yīng),并測定含氮消毒副產(chǎn)物濃度。
液液萃取-氣相色譜-微電子捕獲檢測器進行N-DBPs:取100 mL消毒后的水樣,加入10 g無水硫酸鈉,使其振蕩溶解,再加入10 mL萃取劑[(二氯乙腈(DCAN)和三氯硝基甲烷(TCNM)采用甲基叔丁基醚,二氯二酰胺(DCAcAm)采用乙酸乙酯,南京化學(xué)試劑有限公司];將樣品置于旋渦混勻器(KS501IKA,德國)振蕩萃取10 min,靜置15 min等待分層;最后,加入無水硫酸鈉脫水,控制溫度為37 ℃,上層有機相氮吹至1 mL,用氣相色譜儀(安捷倫7890B)檢測。
超濾膜法測定水樣中有機物分子量分布[10]:水樣先通過0.45 μm(GF/F,Whatman,英國)微濾膜,再分別通過截留分子量為1 kDa和10 kDa的超濾膜(Millipore,美國),收集膜過濾后出水,并進行相應(yīng)水質(zhì)指標(biāo)的測定。例如,N-DBPs生成勢、DOC,通過差減法得到2個分子量區(qū)間(1~10 kDa和>10 kDa)有機物的N-DBPs生成勢和DOC濃度。
樹脂固相萃取法測定水樣中有機物的親疏水性[11-12]:水樣先通過0.45 μm微濾膜(GF/F,Whatman,英國),再用0.1 mmol/L的NaOH和HCl溶液控制pH值為7.0,將水樣分別通過XAD-8和XAD-4樹脂填料的SPE柱(Sigma,美國),2種樹脂分別吸附強疏水性(HPO)和弱疏水性(TPI)有機物,不被吸附的為親水性有機物(HPI),將2個DAX柱上的有機物用甲醇、0.1 mmol/L NaOH和0.1 mmol/L HCl進行淋洗,分別從柱中洗出疏水中性(HPON)、疏水酸性(HPOA)和疏水堿性(HPOB)有機物,之后將各部分水樣分別進行相關(guān)水質(zhì)指標(biāo),如N-DBPs生成勢和DOC濃度的測定。
快速分析法測定有機物的極性:水樣先通過0.45 μm的微濾膜(GF/F,Whatman,英國),再以1 mL/min的濾速通過C18柱(Sigma,美國),樹脂吸附非極性和弱極性有機物,不被吸附的為極性有機物。
帶電性分級除填料更換為SCX樹脂,除用于吸附帶正電的有機物外,其余同極性分級。
采用超濾膜法對長江水源地進行有機物親疏水性分級,試驗結(jié)果如下。
由圖1可知:在進行DCAN、DCAcAm和三氯硝基甲烷(TCNM)生成試驗時,原水中DOC主要集中在MW>10 kDa和MW<1 kDa的組分中,濃度為1.4 mg/L和1.1 mg/L,占總DOC的41.2%和32.3%;而在1 kDa 圖1 按分子量分類的DOC質(zhì)量分布Fig.1 Mass Distributions of DOC Classified by Molecular Weights 由圖2可知:從分子量分布規(guī)律上分析,DCAN、DCAcAm、TCNM主要以<1 kDa的小分子有機物和>10 kDa的大分子有機物同時生成的形式為主;其中,前體物中分子量>10 kDa的有機物生成DCAN、DCAcAm的濃度分別為4.5 μg/L和2.6 μg/L,其次是分子量<1 kDa的有機物,生成勢分別為3.1 μg/L和1.5 μg/L,分子量為1~10 kDa的有機物生成勢分別為1.6 μg/L和1 μg/L;而TCNM中,分子量<1 kDa的有機物生成勢最高,為2.2 μg/L,其次是1~10 kDa的有機物,生成勢濃度為0.5 μg/L,分子量>10 kDa的有機物生成勢濃度為0.4 μg/L。 圖2 N-DBPs前體物的分子量特性Fig.2 Molecular Weight Properties of N-DBPs Precursors 由圖3可知:充分氯化后,DCAN、DCAcAm中分子量>10 kDa的有機物N-DBPs的單位生成勢最高,該區(qū)間有機物的DCAN、DCAcAm單位生成勢分別高達3.21 μg/(mg DOC)和1.86 μg/(mg DOC),占各自總單位生成勢的41%和43%;其次是分子量<1 kDa的有機物,DCAN、DCAcAm的單位生成勢分別為2.81 μg/(mg DOC)和1.36 μg/(mg DOC),約占各自總單位生成勢的36%和31%;分子量為1~10 kDa的有機物兩種N-DBPs的單位生成勢分別為1.78 μg/(mg DOC)和1.11 μg/(mg DOC),占總生成勢的23%和26%。分析原因為加氯后,部分已生成的DCAN水解為DCAcAm[13],即部分DCAN的前體物同時也是DCAcAm的前體物,兩者具有相似的分子量分布特征。而充分氯化后,分子量<1 kDa的TCNM單位生成勢最高,高達2 μg/L,約占TCNM總單位生成勢的70%;分子量在1~10 kDa和>10 kDa的有機物TCNM單位生成勢分別為0.56 μg/(mg DOC)和0.29 μg/(mg DOC),分別占TCNM總單位生成勢的20%和10%。綜上,3三種N-DBPs中分子量<1 kDa和>10 kDa的有機物單位DOC質(zhì)量生成勢分別為6.02、3.22 μg/(mg DOC)和2.29 μg/(mg DOC),遠高于1~10 kDa的有機物,這兩個區(qū)間的有機物生成N-DBPs的活性強,潛能大。 圖3 不同分子量的N-DBPs前體物生成勢分布Fig.3 Formation Potential Distributions of N-DBPs Precursors with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s 在長江水源地中,一般以分子量<1 kDa和>10 kDa的有機物所占比例最大為主,且其單位生成潛能通常也為最大。因此,這兩個區(qū)間有機物是N-DBPs的主要前體物。在常規(guī)處理工藝水廠中,大分子有機物的去除效果較理想,而小分子有機物的去除效果則較差。水廠在消毒前,應(yīng)針對性地提高小分子有機物的去除效率,從而對出廠水中的N-DBPs進行更好的控制。 采用超濾膜法對長江水源地進行有機物親疏水性分級,試驗結(jié)果如下。 由圖4可知:在DCAN、DCAcAm和TCNM試驗中,原水中疏水中性和疏水堿性DOC組分占主導(dǎo)地位,濃度均為0.9 mg/L,占總DOC的26.5%;其次是親水性組分,濃度為0.6 mg/L,占17.6%;過渡親水性和疏水酸性的DOC含量差不多,約占14.7%。 圖4 按親疏水性分類的DOC質(zhì)量分布Fig.4 Mass Distributions of DOC Classified by Hydrophility and Hydrophobicity 由圖5可知:長江原水中的前體物以親水性有機物生成DCAN、DCAcAm為主,生成勢濃度依次為2.3、1.8 μg/L,疏水堿性有機物次之,生成勢依次為2.3、1.2 μg/L;前體物以疏水中性有機物生成TCNM為主,生成勢為1.2 μg/L,其次為親水性有機物,生成勢為1.1 μg/L。 圖5 N-DBPs前體物的親疏水性特性Fig.5 Hydrophilicity and Hydrophobicity of N-DBPs Precursors 由圖6可知,充分氯化后,親水性有機物生成DCAN、DCAcAm、TCNM的單位生成勢最高,分別為3.83、3 μg/(mg DOC)和1.83 μg/(mg DOC)。因此,在長江水源地中,親水性有機物的N-DBPs生成潛能最大,親水性組分是N-DBPs的主要前體物。 圖6 不同親疏水性的N-DBPs前體物生成勢分布Fig.6 Formation Potential Distributions of N-DBPs Precursors with Different Hydrophility and Hydrophobicity 在長江水源地中,N-DBPs前體物中親水性有機物分布更為密集,且其單位生成潛能也最大,因此,該區(qū)間有機物是N-DBPs的主要前體物。水廠在消毒前應(yīng)針對性地去除親水性有機物,從而對出廠水中的N-DBPs進行更好的控制。 采用快速分析法對長江水源地進行有機物極性和帶電性分級,試驗結(jié)果如下。 由圖7可知,原水極性組分占主導(dǎo)地位,在DCAN、DCAcAm和TCNM生成試驗中,極性的DOC含量為2.4 mg/L,占70.6%,非極性組分濃度為1 mg/L,占總DOC的29.4%。 圖7 按極性分類的DOC質(zhì)量分布Fig.7 Mass Distributions of DOC Classified by Polarities 由圖8、圖9可知:充分氯化后,長江原水中前體物以非極性組分生成DCAN、DCAcAm為主,生成勢分別為7.2 μg/L和4.2 μg/L,非極性有機物生成DCAN、DCAcAm的單位生成勢為7.2 μg/(mg DOC)和4.2 μg/(mg DOC),高于極性有機物;而 TCNM中前體物雖以極性組分生成TCNM為主,含量為1.8 μg/L,但充分氯化后,非極性有機物的單位生成勢仍高于極性有機物,含量為1.3 μg/(mg DOC)。因此,在長江水源地中,非極性有機物的生成潛能大,為N-DBPs的主要前體物,應(yīng)優(yōu)先考慮去除,從而使出廠水水質(zhì)得以更好的控制。 圖8 N-DBPs前體物的極性特性Fig.8 Polarity Properties of N-DBPs Precursors 圖9 不同極性的N-DBPs前體物生成勢分布Fig.9 Formation Potential Distributions of N-DBPs Precursors with Different Polarities 由圖10可知,原水中非正電組分占主導(dǎo)地位,濃度為2.8 mg/L,占82.4%,帶正電的DOC濃度為0.6 mg/L,占總DOC的17.6%。 由圖11、圖12 可知,長江原水前體物中帶正電和非正電組分生成DCAN、DCAcAm的濃度相差不大,生成勢分別為5、4.2 μg/L和3、2.1 μg/L,前體物中帶正電的生成勢略高于非正電的,而TCNM中,雖然前體物中非正電的組分生成勢為2.2 μg/L,遠高于帶正電的,但充分氯化后,仍為帶正電的前體物單位生成勢較高。因此,在長江水源地中,帶正電的有機物生成潛能大,應(yīng)提高帶正電的有機物的去除率,從而使出廠水水質(zhì)得到更好的控制。 圖10 按帶電性分類的DOC質(zhì)量分布Fig.10 Mass Distributions of DOC Classified by Electricity 圖11 N-DBPs前體物的帶電性特性Fig.11 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N-DBPs Precursors 圖12 不同帶電性的N-DBPs前體物生成勢分布Fig.12 Formation Potential Distributions of N-DBPs Precursors with Different Charge Properties (1)長江原水中二氯乙腈(DCAN)的前體物濃度為9.2 μg/L,二氯乙酰胺(DCAcAm)的前體物濃度為5.1 μg/L,三氯硝基甲烷(TCNM)的前體物濃度為3.1 μg/L。 (2)長江水源中前體物主要以<1 kDa的小分子有機物和>10 kDa的大分子有機物、疏水中性或疏水堿性,以及極性的非正電組分占主導(dǎo)地位。 (3)氯化后,長江水源中生成DCAN、DCAcAm、TCNM的前體物中以<1 kDa的小分子有機物和>10 kDa的大分子有機物同時存在為主,生成DCAN、DCAcAm前體物主要以親水性、帶正電的非極性有機物潛能較高,生成TCNM前體物絕大部分是疏水中性、非正電的極性有機物潛能較高。由于前體物存在分子量減少而親水性增強的特點[14],且水中大分子有機物去除效果較好,去除TCNM前體物可以考慮吸附、生物氧化的方法去除水中小分子的有機物,而去除DCAN、DCAcAm前體物則需重點關(guān)注非極性有機物,從而降低飲用水中消毒副產(chǎn)物的生成量。 (4)氯化后,N-DBPs的單位生成潛能以<1 kDa的小分子有機物和>10 kDa的大分子有機物,以及親水性的非極性帶正電有機物較高,單位生成潛能呈現(xiàn)同氯化DOC生成N-DBPs相似的趨勢。研究其高效的去除方法,是目前去除消毒副產(chǎn)物領(lǐng)域研究的方向之一。2.2 有機物DOC親疏水性與生成勢的關(guān)系分析
2.3 有機物DOC極性和帶電性與生成勢的關(guān)系分析
3 結(ji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