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
摘 要 在黃河流經(jīng)陜西段的綏德、佳縣兩地土石山地的陡坡上,通過樹種選擇、壘石坑整地、不同坡度坡面造林模式的設置進行了植被生態(tài)景觀的重建,經(jīng)水保徑流量和植物品種等因子的調查,基本達到保持水土、為沿黃觀光路增綠添景、帶動當?shù)芈糜问聵I(yè)發(fā)展的目的。
關鍵詞 黃河西岸;土石山區(qū);坡面;生態(tài)治理
中圖分類號:S728.1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1.06.024
黃河流經(jīng)陜西省榆林市389.69 km,北起府谷墻頭鎮(zhèn),南至清澗縣雙河廟鄉(xiāng),以兩岸線垂直縱深15 km計,總土地面積7 486.2 km2。該區(qū)域大多基巖裸露,山高坡陡,造林綠化難度大,造林成本高[1],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植被恢復困難。探索坡面生態(tài)空間綜合治理技術,對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造林成效,落實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戰(zhàn)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自然概況
1.1 氣候條件
陜西榆林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條件好,年濕潤指數(shù)為0.45。年平均降水量358.1 mm,大多數(shù)集中7—9月,年平均蒸發(fā)量1 905 mm,年平均氣溫8.8 ℃,極端最高氣溫38.6 ℃,極端最低氣溫-32.7 ℃,≥10 ℃的積溫3 217.6 ℃,年總輻射量608.3 kJ?
1.2 地質地貌
該區(qū)域山體裸露,土壤瘠薄,水土流失嚴重,林木覆蓋率18.5%。坡面黃土、砂石裸露,砂巖、沙礫、風化石在同一個斷面出現(xiàn)。坡度大都在30°以上,有些地方坡度達45°以上。坡面表層10 cm左右砂石長年風化,質地松軟,易被侵蝕,侵蝕強度中等,易發(fā)生水土流失,但表土層下方砂石堅硬,不易破碎和打穿,坡面人工治理難度大。
1.3 植被特征
該區(qū)域是沿黃土石山區(qū),境內(nèi)干旱少雨、地廣人稀、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土地貧瘠、植被稀疏,喬木樹種有柳、榆、桑、棗等,多分布于溝底陰坡,灌木或草本有零星的小葉錦雞兒、冰草、臭蒿、早熟禾、狗尾草、針茅、長芒草等,坡面植被總體看如干旱草原,植被蓋度低,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
2 造林樹種與造林模式選擇
2.1 抗逆樹種選擇
以常綠針葉樹種和抗旱易成活且能產(chǎn)生景觀效應為原則,喬木樹種主要有油松、側柏、臭椿、刺槐、棗樹、火炬等;灌木有紫穗槐、檸條、沙棘、荊條、黃刺玫、胡枝子等;草本有沙打旺、草木樨、黑麥草、狗牙根等耐旱植物。
2.2 造林優(yōu)化模式配置
根據(jù)該區(qū)域的造林實踐經(jīng)驗,可供選擇的造林模式有以下8種[2]:
(1)油松(側柏)+火炬行狀混交;
(2)油松(側柏)+棗樹針闊塊狀混交;
(3)油松(側柏)+紫穗槐、黃刺玫、沙棘喬灌點狀混交;
(4)側柏+油松行間或塊狀混交;
(5)側柏或油松純林;
(6)溝間、溝底旱柳、楊樹、刺槐混交林;
(7)生態(tài)經(jīng)濟林:有條件的臺地栽植花椒、紅棗等經(jīng)濟林。
3 抗旱造林綜合技術
3.1 優(yōu)質壯苗
以鄉(xiāng)土樹種為主,優(yōu)先采用當?shù)胤庇膬?yōu)質油松、側柏、紫穗槐等苗木,火炬可進行調運,苗木質量要達到國家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GB6000—1999)Ⅰ級苗木標準,且“兩證一簽”手續(xù)齊全。針葉樹苗木全部使用容器大苗,苗木應充分木質化,頂芽飽滿,無多頭現(xiàn)象,苗齡4~5年生,輪枝4層以上,苗高大于150 cm,冠幅完整,無病蟲害[3]。
3.2 根系保護處理
起苗前3~4 d對苗圃地灌水,起苗時保證主要根系完整;運輸時油松、側柏容器苗要保證容器袋完整,并用篷布遮蓋,防止風吹日曬;運到栽植地后立即進行栽植。做到隨挖、隨處理根系、隨栽植,當天剩余苗木立即假植。對火炬等裸根苗栽植前用拌有GGR6+0.1%高錳酸鉀+0.6%磷酸二氫鉀的泥漿處理苗木根系,促進苗木生根[4]。
3.3 抗旱整地
整地是提高抗旱造林的有效技術,以盡量不破壞原生植被,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為原則,最大限度地改善立地條件。土石山區(qū)坡陡砂多土少,立地困難,可采用魚鱗坑、水平階、水平溝等方式進行整地,但主要整地方法是壘石整地,即采用就地取材的辦法,將裸露的石塊用鋼釬翹起或就地移開或割開分塊,在移開的空地位置一面靠坡,其他三面再用石頭砌起壘一個石坑,砌石高度因地形而定,石坑規(guī)格以80 cm×80 cm×50 cm為宜,石坑最好呈“品”字形錯開排列在山坡上,然后客土上山向坑內(nèi)填土,將坡地上挖出的表土與客土混合回填,再進行栽植。遇到大量石質坡地可通過電鉆或鋼釬打坑再填土栽植。
提前整地。提前整地在干旱缺水地區(qū)能有效改善立地條件,截留和貯蓄降水,增加土壤有機質,便于安排造林生產(chǎn)活動。整地要求在前一年雨季前或提前2~3個月進行。
3.4 栽植技術及要點
植苗造林工藝流程為:預整地→壘坑→換土→蘸泥漿(灌根)→植苗→適度深栽→覆土→灌水→覆膜。
對容器苗栽植時,先在整好的坑底回填熟土,然后劃破營養(yǎng)袋底部,并保持苗木根團不散,將容器苗栽于坑中,回填土達容器袋上方2~3 cm時澆水,待水充分滲透下沉后,再回填土踩實,留20~30 cm深的坑,然后用地膜覆蓋,地膜規(guī)格略大于坑面。
3.5 地膜覆蓋
地膜覆蓋技術是抗旱造林的一項有效技術,具有節(jié)水抗旱、增溫保濕、抑制雜草、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等作用,對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進幼苗生長有良好的效果。全面推廣地膜覆蓋技術,將農(nóng)用地膜制成40~80 cm的方塊狀(或購買成品),沿任一邊的中點向中心開縫,中心打孔,樹木栽植后,繞樹干展開鋪平,使中心孔沿與樹皮留有1~2 cm間隙,把縫對齊后用土覆蓋,地膜四周壘土(石)壓實,形成四周高、樹根部低的“漏斗”形樹盤[2]。
3.6 幼林撫育與管護
幼林撫育主要是補植、培修樹盤、除草、修枝除萌、病蟲害防治、澆水等工作,視情況每年各開展1~2次,做好防火、防人、防畜、防鼠(兔)等毀林現(xiàn)象的預防及處置工作。
3.7 雨季造林
雨季造林技術,是榆林近年來推廣的一項成熟技術,特別是針葉樹容器苗造林成效顯著,具有成活率高、生長快、緩苗期短、成本低等優(yōu)點。榆林市雨季多集中在8—10月,此時雨水充足,土壤墑情好,氣溫高,適宜雨季造林。一般在8月中旬—10月下旬進行,雨季造林要密切注意天氣變化,抓住有利時機,在連陰天,或透雨后,空氣、土壤濕度大時造林。嚴格遵循“三不栽”原則,即“雨不透不栽,天不連陰不栽,雨過天晴不栽”。陡坡上雨季壘坑栽植造林要注意防滑,做好安全施工。
4 不同坡面造林技術
坡面小于30°,采用喬灌草結合進行坡面綠化;坡面30~45°,采用灌木、草本和地被植物結合進行坡面綠化;坡面45~60°的陡坡,采用草本噴播方式綠化[5]。
噴播植草是將草灌種子、肥料、土壤改良劑、土壤固著劑、種子黏結劑、保濕劑、纖維覆蓋材料等與水通過機械充分攪拌混合均勻后,用高壓離心泵和高壓噴槍噴射到邊坡表面,附著于地表之上,與土壤粒子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再通過養(yǎng)護,短時間內(nèi)快速形成草坪的邊坡綠化方法。噴播植草用種量一般是每平方米黑麥草16 g、狗牙根12 g、胡枝子6 g、多花木蘭4 g、紫穗槐6 g、紫花苜蓿8 g。
5 綜合治理的效果
經(jīng)過3年的綜合治理,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段進行了物種、植被蓋度、徑流量等因子的調查,結果表明,物種由原來的1~2種增加到5~6,植被總蓋度、平均高度明顯增加,坡面年平均地表徑流量和夾帶的泥沙量明顯降低,水土保持作用明顯。
6 結論
榆林黃河兩岸土石山區(qū)坡面生態(tài)空間綜合技術主要是以有效攔截降水和減少坡面原始植被破壞為核心的壘石坑造林技術模式,必須從提高石坑中土壤含水量、防止苗木失水等關鍵因素入手,提高造林成活率。通過壘石坑整地、選用良種壯苗、截干深栽、應用新技術和不同坡面采用不同治理措施等綜合技術,才能有效地遏制這一地區(qū)不良的客觀條件對造林成效的影響,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促進幼樹生長。該區(qū)域也是沿黃生態(tài)經(jīng)濟旅游觀光帶,因此在樹種配置地還必須考慮防止水土和兼具景觀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寶峰.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qū)困難立地生態(tài)防護林恢復營建綜合造林技術[J].陜西林業(yè)科技,2013(4):44-47
[2] 趙紅茹,程鐵鎖.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qū)困難地造林技術初探[J].防護林科技,2014(2):93-94
[3] 康華,艾曉琴,閆學昌,等.陜西渭北旱塬黃土高原溝壑區(qū)營造林抗旱綜合技術研究[J].防護林科技,2006(3):49-51
[4] 李戰(zhàn)剛,姚巍,劉菁.黃土高原溝壑區(qū)營造林設計思路與技術模式[J].陜西林業(yè)科技,2020,48(2):90-94,99
[5] 榆林市林業(yè)和草原局.打造黃土高原生態(tài)文明示范區(q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林業(yè)和草原建設規(guī)劃方案(2020—2025)[EB/OL].(2019-12-24)[2021-04-15].http://news.cyol.com/yuanchuang/2019~12/24/content_18295493.htm